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1(解析版)
1.1955年4月,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五国政府总理发起的,有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的亚非会议正式开幕。关于万隆会议正确的说法是
A.邓小平率中国代表团参会
B.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会议在印度的万隆召开
D.会议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在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隆隆炮声中,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一个崭新军种﹣海军,在长江岸边的江苏泰州宣告诞生。这支海军指的是( )
A.华东军区海军 B.北海舰队 C.东海舰队 D.南海舰队
3.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表示“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这一表态使中美关系取得的成果是( )
A.基辛格访华 B.乒乓外交
C.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D.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4.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属于中国发展国际关系信条的有
①平等互信
②包容互鉴
③合作共赢
④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次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历史证明:要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为此,1949年4月宣告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
A.华东军区海军
B.东海舰队
C.南海舰队
D.北海舰队
6.新中国外交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下图中建交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中日两国建交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改善
D.中国正式加人亚大经合组织
7.1979年1月,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建交公报》,下列对该公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美国政府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B.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
D.认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8.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同年中日两国建交。这些都体现了
A.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国同欧美国家正式建交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9.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10.“在中美双方感到已作好实现正常化的准备之前,两国的国内形势都必须要有所缓和……中方转而作出了一些微妙的让步,对这些让步,美国的三届总统已等待了将近七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标志是( )
A.《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B.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中美建交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成就。这里的“梅开三度”是指
①中美关系改善
②中日建交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是在
A.1949年 B.1966年 C.1971年 D.1976年
13.同学们在自主学习时搜集了一组我国领导人参与重大活动的照片。为这组照片确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A.人类命运国际和平
B.亚非崛起民族独立
C.制度演进中国作用
D.世界舞台中国角色
14.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欢迎邓小平时说:“我听说,在这新年之际,是忘记家庭争吵的时刻,也是团聚与和解的时刻。对于我们两国来说,今天是团聚和开始新的历程的时刻,是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实际指(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15.某军事博物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图片展。如果请你为下列图片选择一条标语,最恰当的是
A.90年磨砺利剑出,科技强军焕新颜
B.90年英雄辈出,长征精神永远传承
C.90年不忘初心,传承红色服务人民
D.90年披荆斩棘,本色不改为国为民
16.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就要靠外交智慧,更要靠国家实力。请结合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以上图片都和谁有关?请写出他在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事件中的贡献
(任写一个即可)
(2)图三“中国人来了”指的是哪一外交成就?同一时期还有哪两项重要外交成就与其并称为“梅开三度”?
(3)图四展示的事件为什么称为“历史性握手”?
(4)请列举出21世纪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列举一项即可)新中国70年来外交取得显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外交成就年表
时间
重大外交成就
1949年
与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10个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1953年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①
1956年—1962年
与埃及、柬埔寨、阿尔及利亚等亚非国家建交
1971年
②
1972年
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
1972年
与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18个国家建交
1979年
③
2003年
中国赴刚果(金)利比亚维和
2014年
北京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19年
召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1)结合所学知识,请补充年表中①②③处的外交成就。并从年表中选出任意两项有关联的外交成就,说明其联系。
(2)根据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新时期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
(3)综上所述,你得到了关于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的什么认识?
18.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外交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列举与周恩来相关的外交大事件。(要求:两例即可,叙述清晰,明确时间、地点、人物)
(2)试说明“万隆会议”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间的内在联系。
(3)简要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布局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认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曾以起义的国民党重庆号巡洋舰、海防第二舰队和招商局的几艘瓶船组成华东军区海军,这是人民解放军最早的一支海军。1950年4月,中央决定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兵团部分机关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萧劲光为司令员、王宏坤为副司令员、刘导生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罗舜初为参谋长。
(1)中国人民解鮮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名称是什么?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什么海上武器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
(2)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名称是什么?
(3)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边疆?
20.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共同展现了新中国哪一领域的成就?
(2)简述图二这一领域的进步的国内、国际影响?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亚非会议,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从一开始就抱着极端敌视的态度。它通过报刊等宣传机器来贬低会议的意义,硬说亚非会议“算不得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散布会议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的悲观论调,企图煽动一些国家在会内制造矛盾,使会议达不成协议。会议前夕,1955年4月1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将向国会要求通过“援助”的新计划,妄想以“经济援助”为饵,诱使某些国家上钩,听从美国的指挥。
材料二 会议就有关亚非国家的利害关系和共同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了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1)材料一中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破坏亚非会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会议中形成的万隆精神。你认为万隆精神对今天不同国家处理相互间的关系有没有作用?为什么?
(3)有人说亚非会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外交舞台,而这个舞台最耀眼的明星就是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在万隆会议期间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查阅资料,请找出一两个反映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期间的外交机智的事例。
参考答案
1.B
【解析】
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选项B符合题意。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A错误;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C错误;会议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D错误,故本题选B。
2.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建立。故A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总统卡特表示“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故D符合题意;基辛格访华 、乒乓外交、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与题干的1979年不符。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这体现了我们对国际关系的一贯主张,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国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即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5.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华东军区海军成立,是新中国第一支人民海军部队,1950年更名为东海舰队;南海舰队成立的时间是1949年12月;北海舰队成立的时间是1960年。所以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
6.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建交增长最快阶段是在1970—1980年间,共有76个国家建交;因为在这期间,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中日两国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而选项D中国正式加人亚大经合组织是在1989年,不属于这一阶段,因此建交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选项D,故选D。
7.D
【解析】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公报》宣布,两国将自1979年1月1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在公报中“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国还“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ABC都属于该公报的内容,答案选D。
8.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同年中日两国建交;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都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9.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可知,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以便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故A符合题意;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0.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标志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故C符合题意;《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标志中朝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故A不合题意;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故B不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对中国敌视态度,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1.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外交事业取得的三个成就,①②③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2.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新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从此中国能更多地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C。
13.D
【解析】
分析题文图片资料,左边两幅图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成就。下边两幅图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A中“中国主导”的说法错误;B中“民族独立”的概括不全面;C中“制度演进”的概括与图片内容不符;只有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4.A
【解析】
依据题文信息“1979年”,结合已学知识可知,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所以A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A。
15.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辽宁号航母”,“运20大飞机”,“核潜艇”,“战略导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越来越多先进武器装备研制出来,这是科技强军的成果,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与军事无关,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6.(1)周恩来;1954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3)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联合公报》。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关系结束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 承办APEC会议或加入WTO,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亚投行”等 (任意两项即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以上图片都和周恩来有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反映的是周恩来于1954年访问印度时期同印度总理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图二反映的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图三“中国人来了”指的是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还有两项重要外交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3) 图四展示的事件是尼克松和周恩来在机场握手,结合所学知识,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与周恩来中美双方签署《联合公报》,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关系结束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承办APEC会议或加入WTO,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亚投行”等 (任意两项即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7.(1)①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示例:如尼克松访华推动了中日建交;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同亚非各国关系,推动1956—1962年的亚非国家同中国的建交等
(2)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推动了地区和国家间的合作;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3)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加强国际合作;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年表中①②③处分别对应1955年、1971年、197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②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中日建交;1955年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同亚非各国关系,推动1956—1962年的亚非国家同中国的建交等。
(2)依据材料“中国赴刚果(金)利比亚维和”可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依据“北京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可知中国推动了地区和国家间的合作;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3)综上所述,可以从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的出发点、意义、启示等角度分析回答,如国家要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加强国际合作;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等。
18.(1)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发展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第三世界国家互相支持,互助团结。
(3)中国实行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事务;密切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应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在外交上的主要贡献有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发展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其主要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在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布局实行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事务;密切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应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19.(1)华东军区海军。
导弹驱逐舰。
(2)“辽宁舰”。
(3)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驰,无力抵御外国的入侵。而新中国有坚持的国力作后盾,也有强大的现代化解国防力量(意思相近的两方面即可)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建立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名称是华东军区海军;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名称是辽宁舰。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驰,无力抵御外国的入侵;而新中国有坚持的国力作后盾,也有强大的现代化解国防力量等等。
20.(1)国防(武器装备或军事)。
(2)国内:有助于抵抗侵略,维护中国的统一、安全和利益。国际: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有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解析】
(1)依据图一1949年国庆阅兵和图二2009年国庆阅兵分析可知,两次阅兵,展现了我国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风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所以图一、图二共同展现了新中国国防(武器装备或军事)领域的成就。
(2)依据所学可知,随着我国国防力量的不断壮大,国内:有助于抵抗侵略,维护中国的统一、安全和利益。国际: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有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21.(1)破坏亚非国家的团结,削弱亚非国家的影响,从而分别控制亚非各国。
(2)团结、合作、平等。有作用。它是推动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与合作的动力源泉;今天,我们更应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各国选择不同发展道路的自主权,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3)最深刻的印象是奋不顾身、忘我工作、临危不乱、多谋善断。事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解析】
(1)依据材料一“诱使某些国家上钩,听从美国的指挥”可知美国的意图四破坏亚非国家的团结,削弱亚非国家的影响,从而分别控制亚非各国。
(2)第一小问精神:依据材料二“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和所学可知万隆精神是团结、合作、平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万隆精神对于今天的国家处理相互间的关系有作用。第三小问依据万隆精神的实质可知它是推动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与合作的动力源泉以及我们更应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各国选择不同发展道路的自主权,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3)最深刻的印象:依据材料一和二可知周恩来是奋不顾身、忘我工作、临危不乱、多谋善断。事例:依据所学从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