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3 21:0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2(解析版)
1.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初期只有陆军,如今海、陆、空和第二炮兵各兵种齐备。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建立的第一支海军是
A.华东军区海军
B.东海舰队
C.南海舰队
D.北海舰队
2.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个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并逐步正常化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日邦交正常化
3.一位学者评论: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但它或许是达成一项和解最小的让步,从长远来看……增进了世界和平的前景。尼克松的“让步”是指承认( )
A.《朝鲜停战协定》 B.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一个中国”的原则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4.“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结晶。”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A.1935年的遵义会议
B.1949年的新政治协商会议
C.1955年的万隆会议
D.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5.某电影制片厂打算拍摄《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二炮兵部队纪实》影片,介绍二炮五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影片中的第二炮兵部队指的是
A.海军部队
B.陆军部队
C.空军部队
D.导弹部队
6.以下哪一史实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7.2019年初委内瑞拉爆发了大规模的内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求制裁委内瑞拉,公开支持反政府武装,而中国则反对他国干涉委内瑞拉内政。这一事件体现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大国强权的原则
B.利益第一的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
8.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演讲时说:“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包括
①改变策略,建立多极世界
②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③中国振兴,国际地位提升
④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政府正式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推动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关键是( )
A.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D.第一届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10.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下列对“开花结果”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亚非国家的支持下中国重返联合国 B.美国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
C.“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中日恢复邦交 D.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11.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力量的重大成就,其主要任务是 ( )
A.反对霸权主义 B.打击恐怖势力
C.进行核反击 D.维护社会治安
12.2017年4月26日,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显示了我国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支海军是
A.北洋水师
B.华东军区海军
C.北海舰队
D.南海舰队
13.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中央军委将其更名为“火箭军”,并授予军旗。从“二炮”到“火箭军”,反映了中国核力量的发展历程。第二炮兵就是以“核反击”为主要任务的
A.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B.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
C.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空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
14.1972年3月6日,以《尼克松的中国之旅》为标题的一组图片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这组图片传递的信息是
A.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5.20世纪中期,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有位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感慨地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  )
A.中美关系缓和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C.中美正是建交
D.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那些有助于增强共产党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潜力而有损于美国国家安全的出口都予以拒绝。
——摘编自美国《1949年出口管制法》
材料二1979年7月,中美签署为期三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规定两国相互给子对方最惠国待遇,相互提供便利。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00年,美国国会授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2001年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从此中美经贸更多地受到多边贸易规则的制约。
材料三2018年4月,中国就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项下向美方提出磋商请求,正式启动争端解决程序……美国232措施名为维护“国家安全”,实为贸易保护主义。美方的这种做法严重违反多边贸易体制的非歧视原则,损害了中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正当权益。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美关系如何。
(2)从材料一的经济封锁到材料二的中美贸易发展迅速,发生这种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一时期中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
(3)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中,你认为中国该怎么办?
17.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也是我国实现富民强国的重要保障。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2015乙未半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临近除夕的一刻,中国海军“辽宁”号航空母舰全体官兵向全国人民拜年。(如图一)“辽宁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材料二
图二是l949年l0月l日开国大典时,准备接受检阅的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图三是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时,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通过天安门。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部队是哪支?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
(2)我国组建的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什么?
(3)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今天中国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形成了新的格局,你知道这一新格局是什么吗?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1)材料一表明美国对中国持什么态度?
材料二 1971年5月15日,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2)据材料可知尼克松对华态度是怎样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所说的“采取主动”具体表现在哪一事件上?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4)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美两国应该怎样做才能既保持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又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19.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无论是肃清沿海岛屿上的国民党残军,还是解放海南岛、收复台湾都需加快海军建设,更新舰艇装备。对此,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大力支持。 1949 年底至 1950 年初,毛泽东首次率团访问苏联,与苏联政府签订了购置海军装备的协议,苏联向中国提供 1.52 亿美元贷款用于支付相关费用。
材料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的任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坚定不移加快海军现代化进程,善于创新,勇于超越,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1)据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海军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军装备有什么发展?
(2)据材料二,指出新时代海军建设主要目标是什么?实现上述目标的思想保障是什么?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20.习近平总书记说:“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从实际情况来讲中国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它成功地遏制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对此,西方媒体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军事强国!西方国家在此后的国际事务中不得不考虑中国的态度。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专题评述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在中国是指哪场战争?根据材料说明这场战争“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
材料二 如下:尼克松的两段讲话
(2)材料二的两则材料表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变化的表现。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的新闻链接,概括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4)回顾过去,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你认为中美关系怎样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
21.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10月,他毂然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回到国内。从1958年秋开始,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璧,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和航天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式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他的事迹受到了我国乃至世界航天界科技人员的敬佩与赞誉。
(1)据材料,归纳邓稼先受到敬佩和赞誉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成他从事这一伟大事业的主要因素。
(2)试举两例与“两弹一星”同时期的其他科技成果。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共同影响。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B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经历了由负面转为正面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美敌对关系长达20多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因此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也在好转。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3.C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尼克松的让步是指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双方的敌对时代结束,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中美关系正常化最重要的前提。故选C。
4.C
【解析】
从题干中的“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万隆会议, 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万隆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会议,旨在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C符合题意。1935年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的成熟,1949年的新政治协商会议商讨新中国成立问题,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5.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由此可知,第二炮兵部队指的是导弹部队,故选D。
6.C
【解析】
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后来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这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C符合题意。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主要是推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A不符合题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新中国落实“一边倒”外交方针的体现,B不符合题意。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国际形势影响的表现,此时我国外交尚不成熟,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7.C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2019年初委内瑞拉爆发了大规模的内乱,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求制裁委内瑞拉,公开支持反政府武装,而中国则反对他网干涉委内瑞拉内政。分析可知这一件体现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缅甸时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8.C
【解析】
根据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可知,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①改变策略,建立多极世界,美国希望称霸世界,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世界,故把包含①的ABD项排除。②③④项内容都是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择C。
9.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直接推动了中日建交。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10月,中日建交;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第一届亚非国际会议召开都是在50年代,中美建交在中日建交之后,因此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A
【解析】
据题干“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对“开花结果”的理解正确是在亚非国家的支持下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故答案为:A。
11.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是以地地战略导弹为主要装备,担负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又称战略导弹部队,2016年军改后称为火箭军;是中国核威慑和核反击的主要力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2.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建立了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因此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故选B。
13.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第二炮兵部队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第二炮兵部队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图片反映是尼克松访问中国的画面,传递的信息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5.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20世纪中期,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因此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感慨地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所以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6.(1)敌对关系。
(2)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之间经济互补性强,开展中美贸易有助于促进中美经济的发展。
(3)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赢发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实力等(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那些有助于增强共产党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潜力而有损于美国国家安全的出口都予以拒绝”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美是敌对关系。
(2)依据材料一“那些有助于增强共产党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潜力而有损于美国国家安全的出口都予以拒绝”,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材料一经济封锁到材料二的中美贸易发展迅速,发生这种变化的关键因素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这一时期中美之间经济互补性强,开展中美贸易有助于促进中美经济的发展。
(3)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中,我认为中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赢发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实力等。
17.(1)华东军区海军;旧中国国力衰弱,统治者腐败无能;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巨大,武器装备先进,军队战斗力强,筑起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
(2)火箭军
(3)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
【解析】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部队是华东军区海军;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海疆的原因是旧中国国力衰弱,统治者腐败无能;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巨大。武器装备先进,军队战斗力强。筑起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
(2)我国组建的第二炮兵部队成立于1966年;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我国的导弹部队主要担任的任务是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3)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今天中国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形成了新的格局,这一新格局是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2016年,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国防和军队改革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18.(1)反对和敌视新中国
(2)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3)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中美两国是世界大国,同时也是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和平与稳定;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两国之间应该加强对话与合作、发展友好关系。
【解析】
(1)依据材料一“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分析可知,美国对中国持的态度是反对和敌视新中国。
(2)依据材料二信息1971年5月15日,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分析概括可知,尼克松对华态度是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所说的“采取主动”具体表现在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了《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20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要保持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又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就要:中美两国是世界大国,同时也是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和平与稳定;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两国之间应该加强对话与合作、发展友好关系。
19.(1)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海军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2)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
(3)新中国的海军建设。
【解析】
(1)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无论是肃清沿海岛屿上的国民党残军,还是解放海南岛、收复台湾都需加快海军建设,更新舰艇装备”可知建国初期我国海军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2)根据材料“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坚定不移加快海军现代化进程,善于创新,勇于超越,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可知新时代海军建设主要目标是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根据所学知识实现新时代海军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
(3)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我们探究的主题是新中国的海军建设。
20.(1)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成功地遏制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
(2)由敌对到走向缓和(或开始走向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建交等。
(3)中美关系发展与冲突并存。
(4)中美两国要增进了解,相互尊重,增强互信;要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加强合作,互利共赢;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等。(任答两点,其它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
(1)依据材料“西方媒体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军事强国”可知,这次战争之抗美援朝。依据材料“它成功地遏制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 抗美援朝战争成功地遏制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
(2)依据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可知中美关系由敌对到走向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变化的表现:1971年,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并发表《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依据材料三的新闻链接可知:中美关系发展与冲突并存。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作为今天世界上上了两个大国,就经济而言,可以影响到全球,和则两利,斗则两败俱伤,因此中美两国要增进了解,相互尊重,增强互信;要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加强合作,互利共赢;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
21.(1)校长们的支持、学校职员们的声援,政府武力镇压学生活动。(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2)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复兴中国行不通,必须走社会主义之路;条件:一战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态度,使中国认识到必须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向西方学习的资本主义道路屡遭失败,使中国人民渴望选择新的方向道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苏俄的对华政策让先进分子决心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让人们认识到北洋军阀政府的腐朽懦弱。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信息“9日,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之职”“10~12日,32名学生受审,北京大中学学全体学生向政府投案,静候处分”“14日,政府命令武力镇压学生活动”可知,19日大专学校学生拒绝上课的直接原因有)校长们的支持、学校职员们的声援,政府武力镇压学生活动。
(2)依据材料二信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人民终于觉悟到,走资本主又道路来复兴中国是行不通的,必须向苏维埃俄国学习,走社会主义之路。这是苦难深重的中国人的一次伟大觉醒”可知,“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的一次伟大觉醒”是指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复兴中国行不通,必须走社会主义之路。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不但拒绝了中国的要求,而且把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土地和享有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极大地激怒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使他们说识到国主义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故人,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坚决反对帝国主又和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一大批留学归国者热表于翻译国外的思想材料,大量的欧美文化思想资源传入中国,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列宁领导的苏须政府先后发表了两个对华宣言,宣布废除帝俄对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以前夸取中国的切领土和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建议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并缔结友好条约。正处于速茫之中的中国先进分子决心选择新的方向:以俄国为榜样,走社会主又之路”可知,中国人民五四时期能够实现这种觉醒的条件有一战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态度,使中国认识到必须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向西方学习的资本主义道路屡遭失败,使中国人民渴望选择新的方向道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苏俄的对华政策让先进分子决心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让人们认识到北洋军阀政府的腐朽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