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步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步练习(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3 21:1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步练习(解析版)
1.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生活新气象不断涌现。下列对改革开放后社会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人们凭政府发放的布票、粮票购买生活用品
B.绿色食品等概念深入人心
C.人们不仅追求好吃而且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D.开私家车出去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2.如下图,旅游时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购物付款时扫一扫二维码,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  )
A.航天技术的进步
B.网络技术的发展
C.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D.生物技术的突破
3.“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推迟到七周岁入学。”这一规定出自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4.“跳槽”、“炒鱿鱼”、“人才招聘会”等流行语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A.失业率居高不下
B.就业观念的变化
C.综合国力的提升
D.医保制度的变化
5.2004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早在1973年,他就已经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是(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杨振宁 D.袁隆平
6.2006年4月,以千龙网、新浪网、搜狐网等100余家单位联合倡导的文明办网之风在全国迅速传播,很快掀起了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潮流。我国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些做法其客观因素是(  )
A.青少年上网的人太多
B.多数上网人的语言、行为不文明
C.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健康的内容,也有不健康的内容
D.青少年要以学业为主
7.从粮票、布票的交换,到现金交易、刷卡消费、网上银行,再到现在的手机支付,消费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不带钱包就能走遍天下。支付方式的改变,折射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见证了一个大国的崛起。李同学准备就此写一篇小论文,下列题目最为恰当的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B.《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发展机遇》
D.《支付创新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8.下列顺口溜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有
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②当今百姓爱吃怪,生活胃口一再改;农民大棚种野菜,商城专把活鱼卖
③白手打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全;妻儿外出有私车,吃喝穿戴属一流
④早晚喝菜粥,中午吃个米糠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9.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迀,决定这一变迀的根本因素是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使用
10.到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几位(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11.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明
A.人们健康水平在下降 B.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
C.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 D.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2.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当时:
A.人口多,耕地少 B.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
C.政府提倡节约粮食 D.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改革前后两个样,以前衣着蓝灰黄。购物凭票限数量,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是奢望。食物匮乏缺营养,居住多为土坯房。如今生活变了样,衣着多彩又多样。电视电脑电冰箱,饮食搭配讲营养。住进楼房讲宽敞,摩托汽车跑四方。
请完成:
(1)从歌谣中找出衣、食、住、行、用的变化。
(2)改革开放前为什么会出现“购物凭票限数量”的现象?说出这一现象消失的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前的中国城市街头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城市街头
材料二1978-2007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6.7m2增加到27.1m2,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7438km2扩展到2005年的32520.7km2。我国城市人口也从1980年的19.6%快速跃到2005年的40.5%。
材料三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1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34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城市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城市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说明家乡所在城镇的发展成就。
15.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请你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为题,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16.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这些变化描绘出了历史发展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粮食实行计划供应,凭证定量购买,粮票出现了。这一时期,除了购粮需要粮票外,其它生活必需品,如油、布、糕点等同样需要凭票证购买,甚至在重大节日还出现了节日补助票……
材料二 李大妈说:“改革开放前是发愁吃不饱、菜品种也少得可怜,白菜、和土豆可以说是主要品种了。现在我每天都不知道该吃点什么!要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四大件”
时期
“四大件”
20世纪50—70年代
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20世纪80—90年代
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2)材料二中李大妈所说的改革开放前后“吃”的问题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分析“四大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4)到了20世纪90年代,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新“四大件”的说法又落伍了。经济发达地区,电脑、手机、私车、别墅等也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中。对于新“四大件”的落伍,你有何感受?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人们经济条件的好转以及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件稀罕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越来越多。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购买了家用汽车。汽车的不断增多,使城市道路更加拥挤。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政府除加大路网建设外,还大力建设城市环线、高架公路,并发展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加快交通工具科技研制的步伐,高速列车开始在广(州)深(圳)铁路上奔驰。2003年,在上海,我国第一列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三,说明我们的交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3)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家乡所在城镇的交通发展的成就。
参考答案
1.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凭政府发放的布票、粮票购买生活用品”是计划经济时代相关的,与改革开放后社会现象的描述不符;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属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A。
2.B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旅游时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购物付款时扫一扫二维码,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到20世纪末,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人们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收看网络电影电视、实现远程教育、进行电子商务等。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国际互联网是全世界由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成的信息传送网络,是使世界上各种计算机能交换各类数据的通信媒介。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时代,故B符合题意;航天技术的进步、新材料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的突破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3.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4.B
【解析】
据所学可知,我国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人们在劳动就业观念上逐步告别了“铁饭碗”和“大锅饭”,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跳槽”、“炒鱿鱼”、“人才招聘会”等流行语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观念的变化。故选B。
5.D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6.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网络的利害。上述材料说明了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健康的内容,也有不健康的内容,要趋利避害,正确利用网络,故选C。
7.B
【解析】
从粮票布票的交换,到现金交易、刷卡消费、网上银行,再到现在的手机支付,消费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不带钱包就能走遍天下。支付方式的改变,折射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见证了一个大国的崛起。李同学准备就此写一篇小论文,本题给出的题目最为恰当的是《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粮票布票”属于计划经济;“现金交易、刷卡消费、网上银行,再到现在的手机支付”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8.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百姓爱吃怪,生活胃口一再改;农民大棚种野菜,商城专把活鱼卖、白手打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全;妻儿外出有私车,吃喝穿戴属一流属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故B. ②③符合题意;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早晚喝菜粥,中午吃个米糠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饲养业改革开放以前的困窘局面,故含有①④的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9.C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票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经济水平低,物资匮乏而采取的计划经济的措施;现在无人货架购买商品,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所以决定新中国的消费变迀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0.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顺序,到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二位,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1.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状况变化显著,消费水平有较大辐度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表明人们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其它消费,也说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且结构更加合理。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2.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前,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落后,物资匮乏,所以出现了物资凭票购买的现象。ABC项表述错误,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3.(1)衣:从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到衣着丰富多彩;食:从食物匮乏缺营养到饮食搭配讲营养;住:从居住土坯房到住进宽敞的楼房;行:从自行车到摩托车、汽车跑四方;用:从三转一响到电视、电脑、电冰箱。
(2)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所以“购物凭票限数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资丰富起来,购物的各种票证也相继取消了。
【解析】
(1)衣:依据材料“以前衣着蓝灰黄”“衣着多彩又多样”可知从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到衣着丰富多彩;食:依据材料“食物匮乏缺营养”“饮食搭配讲营养”可知从食物匮乏缺营养到饮食搭配讲营养;住:依据材料“居住多为土坯房”“住进楼房讲宽敞”可知从居住土坯房到住进宽敞的楼房;行:依据材料“自行车”“摩托汽车跑四方”可知从自行车到摩托车、汽车跑四方;用:依据材料“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是奢望”“电视电脑电冰箱”可知从三转一响到电视、电脑、电冰箱。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购物凭票限数量”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新中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物资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所以“购物凭票限数量”。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资丰富起来,购物的各种票证也相继取消了。
14.(1)材料一:城市面貌由落后到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发生巨大变革(自行车、人力车被各种汽车取代;马路上的人流变为车流)。(2分,每点1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材料二:居民居住面积增加;城市建筑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工业和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市场经济和商品贸易的发展。(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3)例:郑州地铁1号线通车运营,为市内交通提供了便利;郑州CBD商务区已成为郑州市崭新的城市名片。(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它答案也可。)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分析材料一的两幅图片,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城市面貌由落后到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发生巨大变革;分析材料二的数据,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居民居住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建筑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
(2)此题考查我国城市发生变化的原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人民收入的增加;工业和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市场经济和商品贸易的发展等,这些都是我国城市发生变化的原因。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家乡发生的变化的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变化。例:郑州地铁1号线通车运营,为市内交通提供了便利;郑州CBD商务区已成为郑州市崭新的城市名片。
15.提示:可以从社会保障、教育发展、环境变化、医疗卫生、体育发展、家庭收入、饮食变化、交通方式等方面人手。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上,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由此可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16.(1)凭票证定量购买生活用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
(2)改革开放前是发愁吃不饱;改革开放后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4)说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伴随而来的是科技也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富起来的人引导了新时尚。
【解析】
(1)材料一反映的是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历史。由材料一“除了购粮需要粮票外,其它生活必需品,如油、布、糕点等同样需要凭票证购买。甚至在重大节日还出现了节日补助票”可知材料反映了人们生活中凭票证定量购买生活用品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资的生产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造成了物资奇缺,商品供应严重匮乏。
(2)依据材料二信息李大妈说:“改革开放前是发愁吃不饱、菜品种也少得可怜,白菜、和土豆可以说是主要品种了。现在我每天都不知道该吃点什么!要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分析可知,李大妈所说的改革开放前后“吃”的问题上发生的变化是:改革开放前是发愁吃不饱;改革开放后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3)依据材料三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前的四大件和改革开放后的四大件有了明显的不同,新的高档消费品层次不穷,从四大件的变化可以深切的体会到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用品的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成就。
(4)依据所学可知,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对于新“四大件”的落伍,我们的感受是说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伴随而来的是科技也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富起来的人引导了新时尚。
17.(1)私人汽车增多;交通条件改善;交通工具种类增多等。
(2)改革开放的推动;科技发展;政府重视等。
(3)郑州地铁1号线、2号线、9号线通车运营;郑州高架桥越来越多;高速铁路通车运营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交通发生的变化,如私人汽车增多;交通条件改善;交通工具种类增多等。
(2)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购买了家用汽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的交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是改革开放的推动;科技发展;政府重视等。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乡所在城镇的交通发展的成就,如高铁,动车等高速铁路通车运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