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透镜和视觉
一、单选题
1.关爱眼睛,远离近视。下列关于眼与视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人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因为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B.从黑暗处走到明亮的地方,瞳孔会缩小
C.近视眼患者看远处物体时,物像会落在视网膜前方
D.视网膜上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2.某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是 (?? )
A.将凸透镜往下移???B.将光屏往下移???C.将蜡烛往下移???D.将蜡烛往前移
3.如图所示为商场地面上广告投影灯的投影,若镜头焦距为f,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为a,地面到镜头的距离为b。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
A.a<f??????B.a<b?????C.镜头是凹透镜?????D.投影是放大的虚像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4.蜡烛放在如图所示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根据成像情况小红画了图中的光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B.凸透镜成的是虚像
C.凸透镜的焦距小于10cm???????? D.小红画的光路是正确的
5.如图所示,有一个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位置,它所成的像的形状是 (?? )
A.??B.??C.???D.
6.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亮向靠近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之间
B.小亮向靠近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眼之间
C.小亮向远离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之间
D.小亮向远离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倒立缩小实像, 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眼之间
第6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
7.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所示),为使光屏上清晰的像变大些,下列调节方法可行的是 (?? )
A.将蜡烛适当远离透镜,光屏适当靠近透镜???B.将蜡烛适当靠近透镜,光屏适当远离透镜
C.将蜡烛、光屏均适当靠近透镜????????D.将透镜适当靠近光屏
8.如图所示,有一块透明石英正方体,内有一空气层,当一束平行光垂直通过石英正方体时,光在空气层中发生的现象是 (?? )
A.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变的会聚????????B.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变的发散
C.光束在空气层中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D.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发生反射
9.小李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他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他捡起瓶,并将它丢进垃圾桶,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 )
A.它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它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它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D.它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0.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
A.视网膜、视网膜?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C.视网膜、大脑皮层?D.大脑皮层、视网膜
11.请结合眼球的结构示意图,指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结构2在成像过程中相当于凸透镜???B.结构1病变或损伤可通过移植而使病人重见光明
C.结构4能将物像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D.若结构2过度变凸,则不易看清近处物体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明同学用凸透镜观看“物理世界”四个字,观察到了图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物理规律相同的是 (?? )
A.放大镜??????B.照相机??????C.投影仪???????D.平面镜
13.如图,是一种被称之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下列对仙女图形成原因的探讨,正确的是 (?? )
A.可能是酒具有化学显影作用
B.可能是酒的液面反射,在酒中出现放大的像
C.可能是图片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成放大的像
D.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使图片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虚像
14.如图所示,小宇同学正在用“自拍神器”摄影留念。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 )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B.减小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C.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D.减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15.小明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记录了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的四组数据(如表),其中明显错误的一组是 (?? )
级别 甲 乙 丙 丁
物距(厘米) 10 15 20 30
像距(厘米) 40 30 20 15
A.甲???????B.乙???????C.丙????????D.丁
16.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如果信号灯光线过强,司机观察信号灯时瞳孔会变小
B.如果要看清远处的信号灯,睫状肌会放松,晶状体变薄
C.信号灯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
D.信号灯会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并在此形成视觉
17.小丁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蜡烛位于透镜左侧的某一位置。小丁首先在60cm处观察到像,如图甲;之后在60cm处固定一平面镜,眼睛在蜡烛上方向平面镜看去,如图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B.该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 5cm
C.甲图中,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D.可以通过平面镜看到原蜡烛放大的虚像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20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1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19.小晨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15 cm
B.屏上的像是一定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向左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重新呈现一个清晰的像
D.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当蜡烛移动到 32cm 刻度时,可能不成像
第19题图 第21题图
二、填空题
20.课外拓展课上,小明用一个放大镜近距离观察小昆虫,当他发现看不太清楚小昆虫时,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填“将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远一点”或“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近一点”)。由于小明不小心将放大镜掉在地上摔掉了一小块,他用此放大镜________(填“能”或“不能”)成一个完整的小昆虫的像。
21.如图是鱼眼与人眼的结构示意图,我们观察发现:鱼眼晶状体的形状比人眼更加凸一些。 像鱼这样的眼睛如果到陆地上观察物体,像将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面。童话世界中生活在水里的美人鱼,上岸后,若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该配戴________(凸透镜/凹透镜)。
22.“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如:①汽车的后视镜②水平如“镜”③环山公路转弯处的镜④门上的“猫眼”⑤放大镜⑥家里的平面镜⑦照相机的镜头⑧近视眼镜⑨远视眼镜。其中能反射光线的有________;能发散光线的有________;能成实像的有________。
23.如图是“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操作示意图,请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1)模拟实验中,中间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结构中的________;
(2)在实验中,此时物体的像正好成在光屏中央,如果想要像呈现在光屏的后面,则需要在蜡烛和透镜中间加入一枚________;填(“近视镜”或“远视镜”)
(3)在实验中,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变,如果换下曲度较小(即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仍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那么蜡烛应向移动________(填“左”或“右”)。
第23题图 第24题图
24.如图甲所示,冬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冬冬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这是由于不同的色光在通过三棱镜时发生光的________(填“反射“或“折射”)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受此启发,在用“平行光聚焦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冬冬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如图乙所示,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肯定是不同的。请你说出,凸透镜对________色光的焦距较大,你推断的理由是________。
25.在信息化时代,相机和手机都是常用的图象采集设备.
(1)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________。
次数物理量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2)请分析,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6.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次数 1 2 3
材料 玻璃 玻璃 水晶
凸起程度 较小 较大 较大
焦距/cm 8.0 4.0
(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________cm。
(2)由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是:对同一凸透镜,_______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4)探究完成后,小雷和其他同学用焦距为 8.0cm 的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 16.0cm 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 19.0cm、13.0cm,与理论像距 16.0cm 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吴洋同学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甲),看到手指________的像;再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看到房屋________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他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有关。于是,他在如图丙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像的大小
3.00 光屏上没有像
5.00 光屏上没有像
12.00 60.00 放大
20.00 20.00 等大
25.00 16.67 缩小
30.00 15.00 缩小
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________。
(3)吴洋所在班级照毕业像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摄影师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还应 ________(选填“增加”、“缩短”或“不改变”)照相机的暗箱长度,才会在取景框内得到清晰满意的画面。
28.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碰到以下两种情况:
⑴让三束平行光射向透镜,移动右侧的光屏,结果在距离透镜10cm处,看到光屏上一个亮点;
⑵将激光束换成蜡烛,一边移动点燃的蜡烛,一边移动光屏,记下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μ/cm 像距v/cm 像的大小
1 40 13 缩小
2 30 18 缩小
3 20 20 等大
4 15 30 放大
5 12 50 放大
根据以上情况:
(1)该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cm;
(2)当蜡烛距离透镜中心60cm时,光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v为?? ????
A.10cm----13cm???????B.13cm----18cm???????C.18cm----20cm
(3)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所用的时间为2s,物体移动的平均速度________物体的像移动的平均速度。(填“大于”、“等于”、“小于”)
(4)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则光屏上烛焰的像将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5)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他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
A.光屏应向右移动,成缩小的像????????
B.光屏应向左移动,成放大的像
C.光屏应向左移动,成缩小的像????????
D.光屏应向右移动,成放大的像
(6)该同学取下自己的近视眼镜,把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某个位置,移动光屏后在光屏上也得到了清晰的像。当他拿掉自己的眼镜后,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移动。
四、解答题
29.如图所示:
(1)根据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请在甲图虚线框中画出适当的透镜.
(2)在乙图中已知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请画出它们的入射光线.
30.如图甲是人正常眼球解剖图。
(1)在离眼球前较远处放置一支图乙蜡烛,则在视网膜上可成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图丙中的________(选字母)。
(2)眼球中视网膜能感受光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视网膜相当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________。
(3)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是“目”浴阳光,预防近视。丁图是王同学眼的成像示意图。他想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戊图中的________。
丁图 戊图
31.科学兴趣小组想知道某凸透镜的焦距f的大小,及其成像规律,做了以下实验:
(1)他们将镜面垂直于阳光,在凸透镜下面放上白纸(纸、镜平行),测出透镜中心与白纸的间距s与对应的白纸被引燃的时间t,绘制了图线甲。由图甲可判断该凸透镜的焦距f为________厘米。
(2)接着将透镜及蜡烛、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如图乙),做成像实验,记录每次成实像时的物距u,像距v,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绘出图线丙(以f为长度单位)。由图可知,要想成实像,物体与光屏间的距离L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3)兴趣小组经“百度”发现,科学中有一个凸透镜成像的新概念:放大率(用字母n表示),放大率等于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的比值,也等于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结合乙、丙两图,当物距u=1.5f时,n=________。
32.如图是人的眼球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4]________?的曲度可以调节.
(2)刚从电影院出来,[3]瞳孔将会________.(填变大或者缩小)
(3)只有物像落在[8]________上时,才能看清物体.
(4)[5]________病变或者受到损伤,可通过移植使病人重新获得光明.
(5)不同人种,[2]________的颜色不同.
第32题图 第33题图
33.小明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依次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的位置,并调整好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1)小明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没出现烛焰的像。但A在放光屏一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像。此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5厘米。
(2)小明将蜡烛移至零刻度处,凸透镜位置不变,当把光屏放回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模糊的像,当把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看到清晰像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光屏的方向移动,在光屏上可以再次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解析】A、人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可以根据物体的远近而改变曲度,瞳孔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光线的多少,A错误,符合题意;
B、从黑暗处走到明亮的地方,瞳孔会缩小,以减少光线的进入,B对,不符合题意;
C、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而导致物像会落在视网膜前方,C对,不符合题意;
D、视网膜上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D对,不符合题意。
2.A
【解析】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像必须向下移动;如果凸透镜不动,那么蜡烛的移动方向与像的方向相反,即向上移动;如果蜡烛不动,那么凸透镜移动方向与蜡烛移动方向相同,即向下移动,故A正确,而B、C、D错误。
3.B
【解析】A、广告投影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此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为2f>a>f,故A错误;
B、当2f>a>f时,像距b>2f,因此a C、广告投影灯的镜头是凸透镜,故C错误;
D、投影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
4.C
【解析】因为凸透镜所成的虚像都是正立的,所以这时成的肯定是实像,故B错误;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20cm>2f,即f<10cm,故A错误,C正确;
与主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经过另一侧的交点,即折射光线与主轴的交点肯定在10cm以内,故D错误。
5.B
【解析】P比Q离凸透镜远,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P成的像比Q成的像小,且离凸透镜近,故B正确,而A、C、D错误。
6.D
【解析】小亮向靠近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 当花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时,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像成在花的外侧。小亮向远离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当花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看到的是花倒立、缩小的实像,像成在放大镜和眼睛之间,故D正确。
7.B
【解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图中的物像等大,即u=v=2f 。
A、将蜡烛适当远离透镜,光屏适当靠近透镜,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会变小,A不合题意;
B、将蜡烛适当靠近透镜,光屏适当远离透镜,此时f C、将蜡烛、光屏均适当靠近透镜时,像距、物距同时变小,不会成清晰的像,C不合题意;
D、将透镜适当靠近光屏,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会变小,D不合题意。
8.A
【解析】A B、透明石英正方体内有一空气层,这时可以将这个物体看作两个透镜;左边和右边的部分都是中间比边缘厚,因此它们都是凸透镜,而凸透镜对光线由会聚作用,故A正确,B错误;
C D、光束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入空气,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即光的传播方向肯定会发生改变,故C、D错误。
9.A
【解析】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引起火灾。
10.C
【解析】视网膜是视觉感受器,能够感知图像信息,形成物像;然后通过视神经将图像信息传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11.D
【解析】A、结构2是晶状体,晶状体在成像的过程中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起折射作用,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结构1是角膜,角膜发生病变或损伤时,可以起先移植,使病人重见光明,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结构4是视网膜,视网膜能将物像的光刺激变为神经冲动,经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结构2是晶状体,如果晶状体过度变凸,不易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12.C
【解析】由图示的实验现象可知被观察的字通过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物理规律相同。
13.D
【解析】A、酒不具有化学显影作用,故A错误;
B、酒的液面反射时,平面镜成等大的像,故B错误;
C、图片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不成像,故C错误;
D、斟酒后杯底凸透镜和酒凹透镜组成的透镜焦距变大,使图片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虚像,故D正确。
14.A
【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故A正确。
15.A
【解析】已知凸透镜的焦距f=10cm,甲组实验中u=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不成像,故甲组数据是错误的。
16.D
【解析】A、眼睛上的瞳孔是光线的通道,起到调节光线的作用,当光线过强时我们的瞳孔会变小以减少光线的进入,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信号灯 离我们远时,像距会比较小,要让像落到视网膜上就得让光稍发散一点点,所以 睫状肌放松使晶状体曲度变小,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眼球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视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17.B
【解析】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A正确,不合题意;
B、甲由图中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 可以知道该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大于5cm , B符合题意;
C、在甲图中小丁同学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C正确,不合题意;
D、由乙图可以知道,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 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该虚像经平面镜又可以成与虚像等大的虚像,D正确,不合题意。
18.C
【解析】A、B、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物等大,且到透镜的距离相等,由图可以看出,u与v相等时,u=v=2f=20cm时,则f=10cm , A、B不合题意;
C、u=15cm时,f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处移动到处的过程中,u>f,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逐渐变大,D不合题意。
19.A
【解析】A B、据图片可知,物距是:u=50cm10cm=40cm;像距:v=80cm-50cm=30cm;因为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40cm>2f,f<30cm<2f,解得:15cmC、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当物距为30cm,像距为40cm时,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这时凸透镜要向左移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当蜡烛移动到32cm刻度时,物距为:u=50cm-32cm=18cm;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8cm,这时它在焦点上不成像,故D正确不合题意。
二、填空题
20.将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远一点;能
【解析】(1)小明用一个放大镜近距离观察小昆虫,当他发现看不太清楚小昆虫时,可能是放大镜离昆虫太近,所成的虚像较小的原因,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将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远一点;
(2)小明不小心将放大镜掉在地上摔掉了一小块,剩余的部分仍然还是一个凸透镜,因此能成一个完整的小昆虫的像,只是所成的像比原来稍暗些。
21.前;凹透镜
【解析】鱼眼晶状体的形状比人眼更加凸一些 ,即会聚能力更强,所以成像在视网膜前。 美人鱼上岸后相当于近视眼,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该配戴凹透镜。
22.①②③⑥;①③④⑧;⑦
【解析】①汽车的后视镜是凸面镜,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够反射光线,扩大视野;
②水平如“镜”属于平面镜,能够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
③环山公路转变处的是凸面镜,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反射光线,扩大视野;
④门上的“猫眼”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属光的折射,成缩小的正立的虚像;
⑤放大镜是凸透镜,u ⑥家里的平面镜物体在平面镜中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属于光的折射;
⑦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属于光的折射;
⑧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成缩小、正立的虚像,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属于光的折射;
⑨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属于光的折射,此时起放大镜的作用,成虚像。
23.(1)晶状体
(2)近视镜
(3)右
【解析】(1)模拟实验中,中间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结构中的晶状体;
(2)在实验中,如果想要像呈现在光屏的后面,需要加入起发散作用的近视镜;
(3)当实验中凸透镜的曲度变小时,即凸透镜的焦距变大,在像距不变的情况下,只有扩大物距才能在纸板上形成清晰的物像,所以蜡烛需要向右方(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行。
24.折射;红;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
【解析】白光经三棱镜发生光的色散,是由于不同的色光在通过三棱镜时发生光的折射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分别用红光和紫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凸透镜对红色光的焦距较大,这是因为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
25.(1)0.5cm
(2)这种手机镜头的焦距小,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像距接近焦距,像距变化的范围小。
【解析】(1)手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的像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距越接近焦距,所以,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0.5cm ;
(2)手机镜头的焦距小,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像距接近焦距,像距变化的范围小,所以,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
三、实验探究题
26.(1)10.0
(2)必须有估计值 当同种材料制成且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
(3)紫
(4)没有出现最清晰的像就测出像距
【解析】(1)光屏的位置就是焦点的位置,从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就是焦距,因此第一次他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f=40cm-30cm=10cm;
(2)实验1和2中,凸透镜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等但凸起程度不同,因此得到结论:当同种材料制成且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
(3)观察乙图可知,三棱镜对紫光的偏折作用更大,说明紫光通过凸透镜时,折射光线和主轴的焦点距离凸透镜更近,即紫光入射时的焦距更小;
(4)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 16.0cm 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 19.0cm、13.0cm,与理论像距 16.0cm 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如果光屏上成像不够清晰,这时测得的像距自然不够准确。
27.(1)放大;缩小
(2)小
(3)缩短
【解析】(1)当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时,此时手指在凸透镜的焦点之内,成放大、正立的虚像。若看远处的物体,此时物体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在逐渐增大,成的像也越小。
(3)摄影师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增大了物距,所以应减小像距才可以在底片上得到清晰的像.所以应该缩短照相机暗箱长度。
28.(1)10
(2)A
(3)大于
(4)上
(5)C
(6)左
【解析】(1)光屏上的亮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因此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因此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2)观察表格发现,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距不断增大时,像距会不断减小,但是始终像不会成在焦点上;因为60cm>40cm,所以物距增大了,那么对应的像距会<13cm,但是肯定大于焦距10cm,因此光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v在10cm~13cm之间,故选A;
(3)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时,物距变化:s=40cm-20cm=20cm,像距变化:s'=20cm-13cm=7cm;因为时间t相等,根据可知,路程大的速度大,所以物体的平均速度大于像的平均速度;
(4)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相当于蜡烛向下运动;因为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反,所以蜡烛的像将向上移动;
(5)根据图片可知,这时像距小于物距,所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向水凸透镜中注水后,它的焦距变小,会聚能力增强,因此所成像的位置会离凸透镜更近,因此光屏应该向左移动,且成缩小的像,故选C;
(6)近似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当他拿掉自己的眼镜后,光线会比原来更加会聚,即像成在光屏的前面,因此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四、解答题
29.(1)解:折射光线比起入射光线更加远离主光轴,所以该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填凹透镜.
如图甲所示:
(2)解: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过透镜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如图乙所示:
【解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与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知道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透镜有发散光线的作用.根据入射光和折射光的方向,判断光线被会聚了还是发散了.若光线被会聚则填凸透镜,若光线被发散则填凹透镜.
(2)在作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30.(1)D
(2)感受器
(3)B
【解析】(1)眼睛的成像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应该是D;
(2) 视网膜上有许多感光细胞可以感受到光线的刺激,属于感受器;
(3)近似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了成像在视网膜前,所以 角膜应该起到发散作用,所以得 烧蚀成凹透镜。
31.(1)8
(2)L≥4f
(3)2
【解析】(1)当凸透镜的焦点正好在白纸上时,温度最高,引燃时间最短;据甲图可知,当透镜中心与白纸的间距s为8cm时,引入时间最短,说明凸透镜的焦距四8cm;
(2)分析丙图可知,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与光屏间的距离L的最小值是4f,那么成实像的条件为:L≥4f;
(3)据丙图可知,当u=1.5f时,L=4.5f,那么像距v=L-u=4.5f-1.5f=3f,那么放大率为:。
32.(1)晶状体
(2)缩小
(3)视网膜
(4)角膜
(5)虹膜
【解析】(1)在眼球的结构中,图中4晶状体透明、有弹性,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睫状体内有平滑肌,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2)图示中虹膜中央有3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光线强,瞳孔变小;光线弱,瞳孔变大.电影院里面的光线弱,瞳孔变大,才能看清;当我们从电影院走出来时,外面的光线强,因此瞳孔由大变小,才能减少外界光线对眼的刺激.
(3)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8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4)图示中的5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
(5)图中2虹膜的中央有瞳孔,虹膜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在这些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东方人是有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呈黑色,因此被称为黑眼珠.
33.(1)大于
(2)放大;靠近
【解析】(1)点燃蜡烛,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没出现烛焰的像,在放光屏同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像,说明此时的像是虚像,此时物距为15cm,那么15cm (2)将蜡烛移至零刻度处,凸透镜位置不变,此时物距为30cm,由于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5cm,故此时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 在看到清晰像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靠近光屏的方向移动,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在光屏上可以再次看到烛焰缩小的清晰的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