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了解作者
臧克家:现代诗人,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抗战时有《从军行》《泥淖集》等,以后出版了《泥土的歌》《十年诗集》等。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往香港。1949年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等。
介绍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1925年回国,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世纪30年代臧克家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其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往来甚密,相知很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了《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
写作背景
检查预习
(一)字词读音
衰微 赫然 迭起 锲而不舍 卓越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慷 慨 淋漓
气冲斗牛 迥乎不同 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
shuāi hè dié qiè zhuó
lì qián kāng k?i
qì ji?ng kuī wù
检查预习
(二)词语解释
一反既往:
目不窥园:
诗兴不作: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检查预习
衰微:
赫然:
潜心贯注:
慷慨淋漓:
(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用心专注而深刻。
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检查预习
(三)多音字
校
(jiào)
校对
(xiào)校规
壳
(ké)弹壳
(qiào)地壳
藏
(zàng)宝藏
(cáng)躲藏
整体感知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整体感知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3、文章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这两句话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好处?
整体感知
开门见山,领起第一部分,表现出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同时运用对比的写法,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一致的品格。
精读品析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着怎样的特点?请朗读文中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1)例句一: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具有形象美、音乐美。“钻探”一词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和研究之深。
(2)例句二: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句话写出了闻一多炽热的爱国热情。“吃尽、消化尽”写出了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心情,“炯炯目光”写出了他目光的深邃及钻研的精深。
(3)例句三: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此处运用四字短句,语言简洁有力,具有音乐美。“沥”是滴的意思,深刻地表现出先生用心血一滴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石精神。
2、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课文又选取了哪些事迹来写呢?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精神品质?
精读品析
起草政治传单
在群众大会上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表现了闻一多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3、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
精读品析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
这反映了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他对不同道路的选择。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
4、作者在表现学者闻一多的特点时,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说的?选材的角度和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精读品析
作者通过列举闻一多先生写作的事例。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的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是详写,后两件事是略写。
5、综合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精读品析
闻一多先生是一个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的人;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合作探讨
1、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前者指他“作为学者”,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
合作探讨
2、回顾课文,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课文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许多具体的描写。如“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还有细节描写,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这些描写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合作探讨
3、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这样写,不但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总结课文
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的“说”“做”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品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革命精神。
板书设计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者
革命家
写作《唐诗杂论》
写作《楚辞校补》
写作《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作者使用了许多四字语(特别是成语)以及整齐的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请分别再举出几个例子。
拓展积累
拓展积累
(一)四字语(成语)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拓展积累
(二)对偶句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3.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
4.动人心,鼓壮志。
5.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6.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
2、完成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