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盒子大舞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美术上册属于“造型、表现”又属于“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教学内容。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美术表现形式再现生活中的美,并在美术实践创造中提升审美能力。本课通过以各式各样的盒子创作各自主题,表现形式也不用作规定,为教师的教学思路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这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生活又具有挑战性,也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创作的空间。学生在创作中发现运用着色、切割、固定等多种方式方法后使得舞台具有故事情节,能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手工创作,且多种技法溶于一体,学生们很热情,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生活又具有挑战性,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动手能力相对于城市学生要强的多,这一点为上好本节课打下了好的基础。但是农村学生见识少让一些孩子的思路不够开阔,老师就要为孩子提供一些作品让学生欣赏便于学生借鉴,同时提醒学生要将作品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美术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创作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
教学目标:
1、以纸盒为基本制作材料,通过绘画、剪贴、捏塑等综合方法,制作一个微型舞台。
2、从学生平日随手可得的材料入手,通过合理的想象、艺术的再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用多种视角观察身边的事物,关注、热爱生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能根据普通的纸盒,通过合理设计和制作完成一个特定场景。
2、难点:刀等工具的应用;组织场景,表达自己独特的创意。
课前准备:
1、学生:一个较大的纸盒,裁纸刀,颜料或其他着色工具等。
2、教师:范作,裁纸刀,纸盒子以及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导入,盒子百变。
1、出示一个方形的纸盒:
这是什么?(一个方形的盒子)
那么,我们用美术的眼光,想象一下这盒子,还能是什么呢?(竖起来是一幢公寓、平放是一个舞台……)
2、将盒子打开呢?现在它是什么了?(一个小鸟的家,游泳池,古代竞技场……)
3、将盒子简单变形组合:你认为现在又变成了什么?(一个有背景的舞台,种上树是森林的一角,搭上床是我的卧室……)
4、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准备的大盒子,来“超级变变变”,变成一个小舞台。
——揭示课题《大盒子小舞台》
(二)、开拓思路,盒子妙用。
1、同学们都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大盒子,我们首先来给它们进行分类。
按形状分:方形、圆形、多边形。
按材质分:纸质、塑料、木质、综合。
2、根据自己盒子的特点(形状、质材、色彩),你觉得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怎样的场景呢?
3、初步讨论自己的盒子制作设想并交流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4、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多媒体展示课件),并谈谈自己的收获(你从这些作品中学到了什么?)想一想:
①作者分别把盒子想象成了什么?
②这些作品,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盒子的形、色、材质的巧妙结合,经过切割加工,辅之另外的小工艺品,使之成为一组完整的、有趣的作品。)
(三)、方法指导,巧变盒子。
教师:为了使盒子变成心目中的舞台,他们是怎么制作场景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小结:
A、改变盒子的形状:
①添加法:在原来的盒子基础上添加一些物件来完成。
例如:在盒子上添加柱子变成舞台;将盒子添上门窗和顶成为一幢房子……
②切割展开法:原来的盒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部分切割。
如:上下切割、斜切割、特殊型切割。
③综合法:将盒子切割并组合成新的形状。
B、改变盒子的颜色:
给盒子涂上颜色或制作一些背景,使你的盒子变成漂亮的场景。
(四)、明确步骤,制作底座。
1、同学们,想一想,制作底座需要注意些什么?
(易出现的问题:切割时弄坏盒子,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
2、学生讨论并小结制作步骤:
①用笔画出切割的线。
②用裁纸刀由外到内逐步割出所需要的形状。
③根据需要涂上颜料或粘贴上其他装饰物。
(五)、制作场景,进行美化。
教师:盒子底座完成了,这就像舞台已经搭好了,还需要配置一些必要的东西。
请同学们讲一讲还需要添置些什么?
(学生谈设想,教师点评。)
(六)、学生完成场景制作,教师个别辅导。
1、应用相关方法制作一个场景。
2、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作业,重点是盒子外形的制作。
(七)、作品展出,互评交流。
1、自己介绍。
2、教师简单小结。
(八)、课后延伸:
给自己的盒子场景取一个美名。
(九)、课后整理:
指导学生收拾、保管好物品,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