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阅读理解常见问题剖析
初中语文中考专区二轮专题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节 怎样概括文章的内容_______让文本信息一目了然
一、考点解读
概括内容要点,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提炼,然后通过分析、整合,有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点。
例如《水浒传》这本书,那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写了108个好汉,篇幅九十六万字,故事情节有“武松打虎”、“三打祝家庄”“智取生辰纲”等等。可有人用四个字就概括了全书的内容,那就是“官逼民反”。这四个字一出,我们立马对《水浒传》有个总体印象。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哪些呢?
1、归纳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内容要点。
2、根据题干的要求,提炼、概括某一方面的主要信息。
例如: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对春天的喜爱的?
(2)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文章围绕××写了哪些内容?
……
二、概括的原理
这里主要是讲为什么能从那么多的文字概括成一(几)句话或一(几)个词。
第一个原理就是概念的层级性。概念是在人的头脑中所形成的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了概念。我这里所说的概念是广义的,泛指语言文字所表达出的意思。
二、概括的原理
概念的层级性表现在:大概念包含小概念,小概念隶属于大概念。例如:
小概念 小概念 前两者合成的大概念
男人 女人 人
人 狗 动物
动物 花草树木 生物
生物 水、泥土 生态或物质
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用大概念概括小概念!
二、概括的原理
概括的第二个原理是内涵与外延原理
概念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特有本质属性的总和。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它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的工具。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即指概念所涵盖的一个个个体。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秦朝、唐朝、古罗马……
二、概括的原理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原理在文章中的表现
1、概括性描述与具体描述。例如:例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二三事》一文中,第一部分一开头就写“别人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就概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特点。接着具体描述了闻一多写《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情景。这些情景就是为了证实开头的概括性描述的。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概括性描述来概括。
二、概括的原理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原理在文章中的表现
2、总括性的观点与具体事例。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第一段就指出百草园是他儿童时的乐园。“乐园”二字就是文章总括性的观点。接着就写了百草园的美景、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三个事例,证实了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概括时可直接引用总括性的观点。
二、概括的原理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原理在文章中的表现
3、从一个个个体归纳出一个道理(或观点、规律)。例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就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傲、百里奚六人都是从忧患中得到提拔重用的个例,然后归结出一个普遍的真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概括的时候,可以直接引用其归纳总结出的道理。
二、概括的原理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原理在文章中的表现
4、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总”的部分往往概括了本质属性,“分”部分往往是不同方面的具体表现。概括的时候,可以直接找总的部分,例如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中心语句等。
5、有些文章没有总括性的语句,只有具体的描述,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一个个的具体描述,抽象其共同点,从而加以概括。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开头写了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睡相不好、讲究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谋害隐鼠、给我买《山海经》等七件事,作者并没有对阿长作出总结性的评价,但我们可以分析这七件事,找到共同点,那就是阿长是一个有着粗俗、迷信等缺点但是心肠很好的普通妇女。
二、概括的原理
概括的第三个原理:系统论
系统是指为达到共同目的,将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或者说,系统是指依据一定的秩序相互联系着的一组要素。小到原子分子,大到国家宇宙,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看待。
系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整体性、关联性。整体性:系统是有各种要素组成的,但系统内所有的要素都必须服从系统整体的功能,各个要素都必须为系统的整体功能服务。
二、概括的原理
概括的第三个原理:系统论
系统的关联系:系统内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每个要素不能脱离系统整体而存在,它必须活动在系统之中。例如人的手。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所有的要素,例如词句、语言、材料、结构、线索、顺序……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中心思想的需要。同时,文章内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例如: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叙述材料,什么样的材料需要什么样的语言,这就是语言与材料相互影响的例证。
根据系统论的思想,我们在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我们必须坚定这样一条思想:系统内的材料都是能被概括的,不能被概括的,要么就是还概括得不到位,要么就是这个材料分属于不同的系统。而所有的不同系统,归根结底会归结到一个系统。
二、概括的原理
系统论在文章中的表现
1、不同的文章体裁就是不同的系统(当然大系统是文章)。例如记叙文,就由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组成一个系统,其中经过是主要因素。议论文,就由论点、论据、论证组成一个系统,小说就由人物、情节、环境组成一个系统,说明文就由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组成一个系统。描景文章,就由描景对象、描景对象的特点、描写方法组成一个系统。概括不同体裁文章的内容,可以把其要素概括出来,再组合即成。
二、概括的原理
系统论在文章中的表现
2、文章中的时间系统。有些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事物的发生发展等变化,我们就可以概括为:文章写了……的过程(或者经历、历程、生平等)。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3、文章的空间系统。有些文章按照空间顺序写了不同方位的事物,我们可把这些不同方位的景物合起来,就知道描写的对象的什么,具有什么特点。把两者合起来,就概括出来了。例如《故宫博物院》。
二、概括的原理
系统论在文章中的表现
4、文章的意境系统。有些文章,描写了不同的景物,好像找不到共同之处。其实,这些景物组合起来就形成一种意境。我们把这种意境描摹出来就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写了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九种景物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了凄苦愁楚的意境。据此我们就可以概括此处的内容:描写秋景,营造凄苦愁楚的意境。
二、概括的原理
系统论在文章中的表现
4、文章的逻辑系统。有些文章表面上看来,材料很散,好像各不相干,但其实是有逻辑思维在里面。例如《土地的誓言》,写了很多具有东北的景物,好像很难概括。其实其内在有一个感情逻辑:东北家乡是美好的,我要解放东北。
二、概括的原理
概括的第四个原理:情由境生,情由事生。
大多数文章,都表露出作者的某种情感。我们应仔细分析这种情感,这对概括文章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他自己描述的事件或营造的意境的认知、体验,它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概括事件的指路明灯。
《天净沙·秋思》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我们可知是抒发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据此我们就可以分析这首曲前部分描景所营造的意境。
另外,作者的情感本身就是要概括的内容的一部分。
三、概括的原则
1、简洁、全面、准确
简洁:概括到不能再合并为止。
全面:一般情况下,所有内容都应包括进去。
准确:正确无误。
2、符合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
3、有利于表现中心思想。
四、解题的思路
1、先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如此循环反复,不断修正认识,修正答案。
2、不断用作者写作目的、写作思路、中心思想来指导和验证答案。
3、着力点:看题目、看首尾句、看中心句、看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看表明作者观点和情感句、看文章主要材料。
4、分析与综合交替使用。
五、解题的具体方法
1、段意合并法。先分段,弄清每段大意,再把段意合并。
2、要素合并法。例如事件的概括可以: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简单式:什么人+干什么。
3、问题概括法:把作者要说明的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标题追溯法。例如《伟大的友谊》,五W追问。五W即Who、What、When、Where、Why。
5、内容借助法。借助文中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
六、答题模式
1、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事”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的答案。
2、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3、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课堂练习
《社戏》一文中,写了几件事?怎样概括全文的内容?
明确写了几件事:1、随母归省;2、钓虾放牛;3、戏前波折;4、夏夜行船;5、船上看戏;6、精彩回归;7、快活偷豆;8、六一偷豆。
根据概括原理分析:这几件事其实就是以看社戏为中心的时间系统:看社戏前、看社戏中、看社戏后。通过看社戏的前后经过来刻画人物,表达中心。
课堂练习
《社戏》一文中,写了几件事?怎样概括全文的内容?
答案:《社戏》一文记叙了“我”和小伙伴们去越庄看社戏的过程,表现了“我”对农村美丽景色和这一段童年自由快乐生活怀念,对农村的淳朴民风和小伙伴真诚、善良、聪明能干的个性的赞美,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析:概括内容用:什么人+干什么的格式,然后加上作者的情感。
拓展提高
一位文盲的视野
①丁龙,何许人也?一位普普通通的美国华工。他原籍广东,文盲,清朝末年随乡人一道漂洋过海远赴美国谋生。他后来成为美国人卡本蒂尔的仆人。卡本蒂尔生于纽约,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后,他远赴加州开创自己的事业。他先做律师,后创办银行,又在一片处女地上建造学校,筑造码头和防波堤,奠定了奥克兰市的雏形,在奥大多兰建市后又担任市长。后来,他将许多土地移交给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拥有多家铁路公司股票,兼任加州电报公司总裁。
②丁龙起初只是卡本蒂尔雇佣的仆人之一,等他随卡本蒂尔移居纽约时,已经是管家了。
③卡本蒂尔一生未婚,脾气暴躁。有一次,或许是因为生意上的不顺,加之饮酒过量,卡本蒂尔把满腹愤懑都撒向了仆人。他大发雷霆,甚至宣布解雇丁龙等人。等到酒醒之后,他想起自己的言行,想到家中可能已空无一人,后悔莫及。这时,他忽然看到了餐厅里柔和的灯光,走过去发现,餐桌上摆放着他爱吃的晚餐。他惊喜不已。原来是丁龙做主让仆人照常工作,没一人离开。
④吃完晚餐,卡本蒂尔向丁龙询问原因。丁龙平静地回答:“你说的是气话,当不得真。孔子说过,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是不会随便离开的,除非您正式通知我。”这番话让卡本蒂尔感动不已。他向丁龙允诺要帮他实现最大的心愿。
⑤丁龙沉默了一会儿,道出了一个大大的出乎卡本蒂尔意料的心愿。20多年来,丁龙一分一分地积蓄,已经积攒了12000美元。他想请卡本蒂尔帮忙,捐给哥伦比亚大学创建汉学系,以研究中华文华,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华。
⑥丁龙的这笔钱,按当时的价值估算相当于现在的百万美金。不管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到祖国,他都能过上很好的生活。但是丁龙并没有这么做。卡本蒂尔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立刻对丁龙刮目相看。
拓展提高
⑦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创办最早和最具人文传统的大学之一,要在这所大学创建汉学系绝非易事。卡本蒂尔拿出10万多美金与丁龙的钱一起捐出,后又一直追加到40万美金,甚到捐出了在纽约的住房,而自己不得不回到一个小镇居住。他四处奔走呼号,清政府也通过驻美大使关注此事。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了汉学系——这在美国是第一例。卡本蒂尔在致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以一种诚悦之心情将之献于您,去筹建一个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愿您以‘丁龙讲座’为之命名……”当校方因丁龙社会地位卑微而提出以慈禧、李鸿章的名字命名时,卡本蒂尔则坚持一定要以丁龙的名字命名,他甚至将丁龙与先贤并论,并给予丁龙高度评价:“这是一个罕见的表里一致、中庸有度、思虑周全、勇敢而且仁慈的人;在我有幸遇到的出身寒微但却生性高贵的人当中,丁龙就是一个。”
⑧可以告慰丁龙、卡本蒂尔二位的是,从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里,先后走出了胡适、蒋梦麟、马寅初、闻一多等一批鸿儒巨擘,而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丁龙讲座”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至今引领着美国乃至世界研究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潮流。
⑨丁龙没有学历,。是个文盲;地位卑微,是个仆人。但他的视野,常人谁可比?
1、文章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请从丁龙的角度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④两段中,为什么要写卡本蒂尔跟仆人发火、解雇仆人的事?(4分)
拓展提高
1、文章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请从丁龙的角度概括。(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抓住描写主要人物的段落,分析概括关于主要人物的事件,如果有结果可以将结果也答出来,然后根据文章线索概括主要情节。
题干要求“从丁龙的角度概括”。主要人物是丁龙。主要事件是丁龙虽是一个文盲,却将自己20多年辛苦积攒的积蓄捐给哥伦比亚大学来创建汉学系,目的是为了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华文化。结果是经过多方努力,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了汉学系。
答案:美国华工丁龙,虽然是一个文盲,却将自己20多年打拼积攒下来的钱捐给哥伦比亚大学创建汉学系,以研究中华文化,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华文华。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了汉学系。
拓展提高
2、③④两段中,为什么要写卡本蒂尔跟仆人发火、解雇仆人的事?(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故事情节安排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分析故事情节在对表现人物、反映主题、组织架构等方面的作用。从内容上分析,③④两段写卡本蒂尔或许是因为生意上的不顺,加之饮酒过量,把满腹愤懑都撒向仆人。他大发雷霆,甚至宣布解雇丁龙等人。但是丁龙做主让仆人照常工作,没有一人离开。第④段中丁龙对卡本蒂尔说的一番话,衬托出丁龙是个表里一致、中庸有度、思虑周全、勇敢而且仁慈的人。从结构上分析,这一事件的描写,引出了下文丁龙让卡本蒂尔帮忙,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汉学系的故事。
答案:文章③④对卡本蒂尔周全、中庸有度、思虑周全、勇敢而且仁慈,引出下文丁龙请卡本蒂尔帮忙实现自己最大的心愿。
课堂总结
概括内容的原理:
1、概念的层级性原理。
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原理。
3、系统论。
4、情由境生,情由事生。
概括的原则:1、简洁、全面、准确。2、符合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3、有利于表现中心思想。
解题思路:1、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2、不断用写作目的、写作思路、中心思想来指导和验证。3、通过标题、篇首篇尾中心句等着力点分析。4、分析与综合交替使用。
解题具体方法:段意合并、要素相加、问题概括、标题追溯、内容借助
概括内容的原理:
1、概念的层级性原理。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原理。3、系统论。
4、情由境生,情由事生。
概括的原则:1、简洁、全面、准确。2、符合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3、有利于表现中心思想。
解题思路:1、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2、不断用写作目的、写作思路、中心思想来指导和验证。3、通过标题、篇首篇尾中心句等着力点分析。4、分析与综合交替使用。
解题具体方法:段意合并、要素相加、问题概括、标题追溯、内容借助
板书设计
答题模式:什么人+干什么事+结果,表现了,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并概括其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