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和橡皮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在体验、探索中认识什么是弹力,学习正确使用测力计;了解弹簧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及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了解了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认识到力能使物体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弹簧等物体产生的弹力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他们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学习经验以探究活动的形式来认识弹力。
学习目标
1.玩过弹簧和橡皮筋之后,能用语言描述它们形状的变化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反推力的方向并由此认识弹力。
2.通过观察测力计图片,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成,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认真分析数据,善于发现规律,愿意合作制作测力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及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及使用弹簧测力计。
评价任务
1.能够用语言、图画等方式表示弹簧或橡皮筋形状的变化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反推力的方向。
2.能够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做好记录,通过统计图表分析数据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
教学准备:
各式弹簧长短不一和橡皮筋,平板式弹簧测力计,钩码,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出猜想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小物件(圆珠笔和橡皮筋),谁能说说是什么原因使笔芯上下移动呢?(生答:弹簧)还有什么物体具有弹簧的这种特性呢?
2.这节课我们就以弹簧和橡皮筋为例(板书:弹簧和橡皮筋)好好研究他们蕴藏着怎样的秘密。
二、动手动脑,认识弹力
1.谈话:请看大屏幕,他们用了哪些方法研究弹簧和橡皮筋的秘密,有什么发现?就请同学们亲自体验一下,利用各小组桌子上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玩一玩弹簧和橡皮筋。看看他们蕴藏了怎样的秘密。
2.当我们用不同方法玩弹簧和橡皮筋时,他们形状相同吗?所产生的力一样吗?请同学们按实验要求再玩一玩弹簧和橡皮筋。能不能把你们实验时的感受及弹簧对手反作用力的方向及弹簧形状变化画下来。
3.学生分组玩弹簧和橡皮筋,初步感受弹性、弹力。
4.小结: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我们对弹簧和橡皮筋用力时,弹簧和橡皮筋就变形了;松手后,弹簧和橡皮筋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课件出示)(板书:受力改变形状,去力恢复原状)所产生的力是“弹力”
5.弹力的单位:“牛顿”用字母“N”表示,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也像弹簧和橡皮筋这样,用到了弹力呢?
6.(出示课件)弹力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如利用弓的弹力将箭射出去,圆珠笔芯能上下移动,沙发里的弹簧和海绵产生弹力让我们坐上去很舒服…
三、认识和使用测力计
(一)认识测力计
1.弹力到底有多大?我们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那么弹力用什么来测量呢?(生答:测力计)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它是人们利用弹簧和橡皮筋的弹力制作的。
2.(出示实物:平板测力计和圆筒测力计)测力计有平板测力计和圆筒测力计等,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平板测力计,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3.学生认真观察平板测力计。
4.抽学生说出平板测力计的组成部分。
5.师小结。(出示课件:平板测力计的组成部分)
(二)掌握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
1.人们利用弹簧的弹力制造了测力计,那我们怎样正确使用它呢?你们想知道吗?(生答:想)
2.(出示课件:方法步骤1):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桌上的测力计,它只能测量多少牛顿的力?能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为什么?
3.抽学生回答。
4.(出示课件:方法步骤2):请同学们竖直提起测力计,观察指针位置是否指零,否则请把它调节到零位。
5.小组合作调节指针位置。
6.(出示课件:方法步骤3):学生认真听。
(三)正确使用测力计
1.为了测量力的大小,我们用钩码做实验,钩码上有个数字50,表示一个钩码有多重呢?(生答:50克)
2.让学生用手掂量一个50克的钩码有多重。
3.一个50克的钩码能产生多大的弹力?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帮助老师测量一下。
4.一个50克的钩码能产生0.5牛顿的力,两个钩码、三个、四个……同学们想不想自己通过实验去发现呢?(生答:想)
5.提出要求:①小组测量,将结果填写在表格中,并将表格中所得出的数据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②小组讨论思考:从测量的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6.小组合作测量、记录、讨论,师巡视指导。
测量记录
钩码数量
力的大小
7.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8.小结:钩码数量越多,弹簧被拉得越长,所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四、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请学生回答。
3.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动手动脑、团结合作的精神真值得老师学习。大家回去后,认真观察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弹簧这种特性。下节课比一比,看谁的发现最多。
附:板式设计
《弹簧和橡皮筋》教学设计
弹力: 牛顿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