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探究活动内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
【基本设计理念】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对页岩、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等几种常见的岩石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以了解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为主要的观察目的,通过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 ,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二是识别岩石。要求学生在进一步观察岩石的基础上,综合概括不同编号岩石的显著特征,并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岩石资料来识别岩石,最后验证自己的判断。本课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像地质学家一样的去观察、研究几种常见的岩石,并对照资料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名称。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观察的方法学生应该可以掌握,但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对生活中的岩石进行识别还有点困难,因此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能使学生形成对岩石进行初步识别的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
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
2、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及查阅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记录、描述的重要性。
2、通过组内分工合作,描述汇报,说说猜猜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意识。
3、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岩石的特征。
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1号花岗岩、2号大理岩、3号石灰岩、4号页岩、5号砂岩、镊子、滴管、滴瓶、稀盐酸、放大镜、碟子、水杯、湿毛巾。
2、演示实验:岩石标本、滴管、稀盐酸、滴瓶、碟子、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多种岩石风景图片导入
师:图片是关于什么的?你见过岩石吗?在哪里见过?
(以图片导入引起学生对岩石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学生的惊叹声中进行一系列的提问,过渡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师出示:几种常见的岩石图片
师:它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岩石,要说说猜猜这些岩石,首先得认识它们。
二、观察岩石实验
(一)实验观察指导
?1、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会了哪些观察方法?
?2、学生阐述科学的观察方法。
3、出示5种岩石。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什么,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岩石观察记录表
第??????实验小组
岩石编号
岩石的显著特征
新的观察方法
岩石种类
岩石构造
岩石颗粒的形态
滴稀盐酸的反应
层理
气孔
斑点
条纹
生物
痕迹
颗粒
颜色
颗粒粗细
颗粒结构
粗
粒
中
等
细
粒
松
散
紧
密
冒
气泡
不冒
气泡
1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符合的打“√”
?
符合的打“√”
?
4、师小结归纳指导:岩石的构造和颗粒形态(课件),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来观察,通过碰撞等获取颗粒进行对比。
5、请大家来看实验观察记录表并指导。
表里哪些内容你不了解?
岩石的层理是什么意思?生物痕迹是什么意思?
岩石的第二个显著特征是岩石的颗粒形态:由岩石颗粒大小、颗粒结构、颗粒颜色组成。岩石颗粒结构分松散和紧密两项。什么是松散的结构呢?
6、重点演示滴稀盐酸的实验:
1)?稀盐酸是腐蚀化学实验药品,不能飞溅到自己和同学的皮肤衣服上;
2)?用滴管在每一块岩石上各滴一滴,观察反应(现象有冒气泡、不冒气泡之别)
3)?滴完稀盐酸后的岩石,观察后在清水中清洗干净(用镊子夹取)。
7、这么多观察任务,哪项是最后观察的?为什么?
8、为了区分5块常见的岩石我们就用标签1~5号来表示。观察实验还有什么疑问?请材料员上来领取实验材料,开始观察实验。(课件提示实验要求)
【 由学生常见的观察方法引入地质学家观察岩石的方法,由浅入深,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用科学的方法有序观察,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能像地质学家一样经历一个科学的观察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又能自我构建“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的科学概念】
(二)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在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跟进落实。
学生实验汇报
9、教师组织汇报:
各组整理材料。一组的同学汇报;其他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猜猜汇报组的同学说的是哪号岩石;其他组的同学还可以根据描述的情况加以补充。
师小结。
【 小组间的结论会有些差异,最终得出的岩石的特征也可能会不一致。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存在的差异--岩石的颜色,颗粒的粗细、颗粒的结构。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肃的事情,我们必须按照要求,科学、规范地实验。此外,我们还要注意观察、认真思考、仔细分析】
三、识别岩石
1、刚才同学们对岩石进行了描述,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地质学家是怎样描述岩石的?
2、学生阅读
3、根据岩石资料识别这五块岩石分别叫什么名字?(出示课件)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辨别。学生说明辨别的结果,并说明原因。
【学生根据上一个环节中观察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卡中的信息找出观察岩石的名称,这一环节可以重在培养学生观察、对照、发现的能力,利用这一环节能够更好的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的特征】
四、课的延伸
学生尝试描述岩石的显著特征,继续开展按特征猜测活动。
师小结课堂。有什么收获。
关于岩石你还有想研究的内容吗。
课后阅读课本第81页,想想这样形态万千的岩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五、总结谈话
板书设计:
认 摸 颗粒
识
几 (放大镜) 条纹
种 看 颜色
常 ……
见 听
的 闻
岩
石 (滴稀盐酸)
【操作注意问题】
围绕以“突出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过程,关注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当遇到各种不同的岩石时,应该如何观察,如何从已有的经验出发,用科学的方法有序观察,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能像地质学家一样经历一个科学的观察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又能自我构建“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的科学概念。
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一堂课要观察、记录、描述五种岩石,并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是有极大难度的。如果在观察前没做有效指导,学生在观察时会无目的无头绪的,最终探究不出什么结果。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认为要在学生观察方法、观察内容方面做精心的指导。适当修改了实验表格设计,降低了难度:化解了观察的具体项目,主体采用了打勾的方式,去掉了因为材料关系听声音不明显的一栏,整合了岩石颜色和颗粒粗细,突出颗粒研究。在学生充分了解了观察内容之后学生在动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