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下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课一练(含答案)
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别扭(bié) 譬如(pì) 修润(rùn)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 字帖(tiē)? 微末(mò) 细致恳切(kěn)
C.恢复(huī)??商酌(zhuó)?不朽(xiǔ)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i)? 拖沓(tā)??繁碎(suì) 以身作则(zé)?
2.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谦虚 ? 业绩 ?朦胧 ?正心修身
B.感概?? 悠久?? 出板?? 南腔北调
C.儒家?? 公寓?? 丁卯?? 躬行君子
D.悔恨?? 天坛?? 悲哀?? 学而不厌
3.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填语句。?
①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A______,则吾未之有得。”②一处是,“B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③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④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A______,又能B____________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3分)
4.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深受感动。
B. 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毫不在意。
C.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D.我们的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必须艰苦奋斗,以身作则。
课内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张中行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5.选文通过哪几件事情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宽厚待人?
6.第2段作者引用《论语》中的句子有何用意?
7.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2)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划线句子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话家常,类似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
B.选文多处使用概括性或总结性的语句,这样使得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C.选文回忆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寻常小事,在细节处体现出先生的高贵品行。
D.选文从文字、日常交往和文学主张等三个方面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
课外阅读
忆朱自清
张中行
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
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这说起来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
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乳交融。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0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想消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办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当时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禅是言语难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
大概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这使我非常感激,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他应该来问安。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谈一会闲活,他辞去。依旧礼,我应该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终于没有去。又是万没有想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
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①也不为过。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 《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这是人之常情。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 就更是广陵散了。
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别,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小女儿结了婚,问男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而不久就看见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而恳挚。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说她的印象是:“一看就是个书呆子。”我说:“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韵,我很高兴。”
《负暄琐话》
【注释】①广陵散:广陵,扬州古称;散,乐曲。它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9.关于文章的阅读理解,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在作者看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情感丰富,但感伤气似乎重了一些。
B.文中写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的名与字和他的性格协调。
C.作者推崇朱自清先生的品行,摆在首位的是“行”,其次是他的“学”和“文”。
D.作者与朱自清先生只谋一面,却通过叙写相关回忆,全面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性格。
10.结合全文,分别概括朱自清先生行、学、文的主要特征。(6分)
1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4分)
中心 概括材料 材料与中心的关系阐释
朱自清先生待人厚超过常格 ① 让本不抱希望的作者大为感动,足见其待人厚超过常格。
1947年五月前后的一天下午,作为著名学者的朱自清先生居然亲自登门看望作者。 ②
参考答案
1.C
2.B
3.躬行君子???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4.C
5.他帮助吕叔湘先生描标点;请“我”帮忙修润文章,尊重“我”的意见;送别客人时礼节周到;为“我”在北京住旅店而感到悲伤。
6.作者引用《论语》中的句子是将孔子与叶圣陶先生进行比照,并自然引出下文对叶圣陶先生的总体评价,表达对叶圣陶先生的崇高的敬仰和赞美。
7.(1)“罩”,动词,笼罩、覆盖的意思,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叶圣陶先生在除夕之夜突然离世的无限悲痛。
(2)“竟”,副词,居然,出人意料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于当下社会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宽厚待人的人越来越少的感慨,流露出对于社会人情冷漠的不满。
8.D
9.A
10.行——朱自清先生品行高洁,待人厚,律己严,性格敦厚,明是非,重气节;学——朱自清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文思缜密,有值得人反复诵读的专著;文——朱自清先生散文风格自成一派,文笔清丽绵密,真挚而富于情思。
11.①1947年,作者主编佛学月刊《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包括朱先生在内的饱学之士求援,朱先生很快写了一篇内容切实的文章寄来②随着名声增大,地位增高,空闲减少,名人与旧交不再走动也是人之常情,但朱先生却相反,其待人厚超过常格可见一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