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文学作品阅读
一、(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奔跑的鱼头豆腐
薛长登
①我骑着电瓶车拐进一条巷子,在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门前停了下来。
②“郝大爷在家吗?”我冲屋里喊。
③“门没锁。”一个沙哑的声音从屋里传来。
④我推开门,拎着包进了屋。屋里光线昏暗,在靠右墙的旧沙发上窝着一个老人。
⑤“您饿了吧?”我歉意地说,“来时半路上车子轮胎破了。”
⑥“没关系。肉吗?我闻到了,还有什么?”老人从沙发上站了起来。
⑦我从包里拿出一个打包盒,老人装了一碗米饭,像往常一样念叨起来:“要是有一碗鱼头豆腐就好了。”
⑧我提出一个保温桶,放到他面前,他说:“我没叫这么多菜啊,我每天只要10元的菜啊。”
⑨“这道菜是免费的,店里对老客户的赠送。”我说。
⑩他打开保温桶的盖子,惊呼:“鱼头豆腐。”他眼睛闪着光,一瘸一拐跳向厨房,拿来一个大碗,颤抖着手把鱼头豆腐连汤带水倒进大碗里。
?我转身要走,他示意我坐下。他第一次邀请我坐下。
?“多大了?”他喝了一口汤后问。
?“17岁。”我说。
?“你没上学?”“没。”我局促不安起来。
?“怎么不上学呢?”他目光如炬地望着我,我避开他的目光,沉默不语。
?“你瞧,我这屋子要拆迁,几年前都要拆了,我不等那钱用,我有钱。”他岔开话题,“儿子在上海工作,两口子一年七八十万,催促我多回了,我不去,那地方没有我的玩友,还有她,你看,放哪啊?”
?他指着墙上的一个相框,一个老太太慈眉善目。“我最喜欢吃她做的菜,特别是鱼头豆腐。这饭店的鱼头豆腐可以,但没有她做的那味道。”他眯着眼品着汤。“她走后,我就没那口福了,腿脚又不灵便,自己还不会做菜,就这么将就过着。你家里还有谁?”
?“我还有……我爸一人。”我嗫嚅着说。我不愿告诉他我是弃婴,被父亲收养,我更不愿告诉他父亲今年66岁,每天还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挣钱。我赶忙起身,说:“我得走了,我还得回店里做杂活。”
?以后,每逢节日或月底,我都会带着装着鲜美鱼头豆腐的保温桶,总以店里搞活动为由,带给郝大爷一份惊喜。
?这天,看到他低头品味着鱼汤时,那半头白发在我眼前晃,我想起父亲,忍不住对他说:“我能用一下你家的电话吗?”
他先是一愣,然后指着摆在大桌子上的电话机,笑呵呵地说:“怎么不能,你想用随时用。”
我拨打了一个电话,低声说:“爸,昨天我从邮局给你汇了1 200元钱,注意查收。还有你不要太省了,中午也买点肉菜……”我看到时间有近3分钟了,连忙说再见,挂了电话。
“打给你爸的电话?”郝大爷看我走过来,关切地问。我点头。
“吃了鱼头豆腐,别的人都说我显年轻了,下午我得去把头发染黑了,哈哈,再年轻一回。”郝大爷满面红光地说。
看到郝大爷开心的样子,我头脑不断闪现父亲经常只吃着干饭,喝着白开水的情形。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我另外买了一个大的保温桶,里面装满了鱼头豆腐。我在每个周日送外卖时,顺便送十几份鱼头豆腐出去。扫路工人、大学生、鞋匠、出租车司机和路人,我都给他们提供过热热的鱼头豆腐,当他们疑惑时,我会说:“店里搞爱心活动的。”
这天,我回到店里,店里的老板对我说:“来一下我的办公室。”我红着脸,局促不安地跟着老板进了他的办公室。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沓钱,说:“这里是3 000元。”
“老板,我没做对不起店里的事情,您不能解雇我。”我着急地说。
“这不是你的工资,郝大爷来过了,你这孩子,工资不高,做了好事,还不让后厨师傅说。这钱奖给你的,你为店里带来了生意,郝大爷为咱店介绍了不少客户,许多人家中午不做菜,就订我店里的菜。从今天开始,咱们店每个周日免费提供鱼头豆腐50份,打包盒没法用,就用定制的保温桶,这50份鱼头豆腐就由你送出去。”
我鼻子一酸没忍住,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连声说“谢谢”。
老板递给我一个手机,说:“这是郝大爷送你的,他说让你多给家里打电话。”
九月份第一天,我要离开饭店,到饭店几里外的一个技校念书。郝大爷为我找的学校。我的吃住费用都由郝大爷承担。他只有一个条件,让我周末带一份鱼头豆腐给他。
“你周日还得来啊,50份鱼头豆腐还得由你送。”临别时,老板叮嘱我。
我对老板深深鞠了一躬。
“这孩子挺懂事的。”他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得感谢你啊,你为我店带来了好运。”
“是您做了善事。昨天我爸来电话了,说每周村里老人都能吃到一份肉菜,有鱼头豆腐或鱼香肉丝,每周都换花样,别人送的。他们几个老人聚到一起,商讨这个星期日送点什么出去。”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老板感叹道。
(选自第2018年第7期《小小说月刊》)
1.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反映的人物心理。
(1)他打开保温桶的盖子,惊呼:“鱼头豆腐。”他眼睛闪着光,一瘸一拐跳向厨房,拿来一个大碗,颤抖着手把鱼头豆腐连汤带水倒进大碗里。
(2)“怎么不上学呢?”他目光如炬地望着我,我避开他的目光,沉默不语。
2.文章结尾老板说“了不起,真是了不起”,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是什么让他觉得“了不起”。
3.结合选文分析题目“奔跑的鱼头豆腐”的作用。
4.本文作者想通过“奔跑的鱼头豆腐”表达什么主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1)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通过“闪”“跳”和“颤抖”写出了郝大爷发现鱼头豆腐时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人的惊喜和对鱼头豆腐的喜爱之情。
(2)运用神态描写,通过“避开”“沉默不语”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放弃学业的难过之情和不想让老人知道的逃避心理。
2.其一,“我”送外卖时为郝大爷送鱼头豆腐汤;其二,因为“我”送鱼头豆腐汤带火了店里的生意;其三,老板因“我”的行为萌生公益之心,每周免费送鱼头豆腐汤;其四,在老板的每周的公益善举之下,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去帮助别人;其五,郝大爷送“我”手机并资助“我”到技校读书;其六,这是一个善念引起的连锁的公益活动(这是一个善念引起的爱心传递)。
3.其一,“鱼头豆腐”贯穿全文,成为小说的线索;其二,点明中心,暗含着这种勤奋不倦的爱心举动在奔跑中不断拓展延伸;其三,鱼头豆腐如何会奔跑,语言新颖,组合奇特,吸引读者兴趣。
4.示例:通过对“我”送鱼头豆腐的故事的叙述,赞扬了文中的“我”很有爱心,表达了爱的付出也必然会有回报。这一故事也表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冷漠,但是只要人们能真心地关心他人,并将这种爱传递下去,社会一定会更美好。
【解析】
1.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解答此题,可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人物描写的方法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一般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闪”运用神态描写,“跳”“颤抖”运用动作描写,加上“惊呼”生动表现了郝大爷发现鱼头豆腐汤时的惊喜之情,“把鱼头豆腐连汤带水倒进大碗里”表现其对鱼头豆腐汤的喜爱之情。②“避开”“沉默不语”为神态描写,郝大爷问我“我”“怎么不上学”,“我”选择“避开”“沉默不语”,写出了“我”无力继续学业的难过之情,同时不想让郝大爷知道原因的逃避心理。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不应只局限于“我”的善举,老板的善举、郝大爷的善举等单个人或多个人的善举,而应扩大到社会层面。“我”的善举:生活贫困却免费送他人鱼汤;不经意带火了老板的生意。老板的善举:每周免费送鱼汤。郝大爷的善举:送“我”手机并资助“我”读书。社会层面:更多的人想要去帮助别人,想要去传递爱心。
3.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内容上,围绕“社会效益”和读者兴趣展开;结构上,考虑它与文章的关系。此题题目中的“鱼头豆腐”会“奔跑”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全文内容的展开都紧紧围绕着“鱼头豆腐”。“我”送外卖时为郝大爷送鱼头豆腐汤;“我”送鱼头豆腐汤带火了店里的生意;老板因“我”的行为萌生公益之心,每周免费送鱼头豆腐汤等。“鱼头豆腐”是本文行文的线索,文章围绕“鱼头豆腐”来叙事,线索分明,内容集中,易于表现主题。以此为题,能形象、集中地表达对一个善念引起的爱心传递的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正确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即要能跳出个人圈子,从社会层面来说。若只肯定“我”个人的善举,说明理解较肤浅,并未领会作者的真正意图。结合对文章所写内容的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想通过“鱼头豆腐”的“奔跑”,一个善念引起的爱心传递的故事,是为了呼吁人们在这个现代化步伐加快、人与人之间关系日渐冷漠的社会中,要学会帮助别人,传递爱心。
二、(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
②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
2.汪曾祺的作品语言,看似平淡的语句极有韵味,极有情致。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3.本文开头两段详写,结尾两段却略写,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4.汪曾祺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滋润人心。”结合此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心里。②表现了老头对别人的鄙夷感到气愤。
2.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②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比,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①浓厚的渲染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4.①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尊严。②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在当时的环境下人物的心理作答。(1)从语句中的“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小伙子没有理他”可以看出,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心理。(2)语句“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老头”因为别人的鄙夷而感到气愤的心理。作答时要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作用: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文中画线句是采用了对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表现了“老头”从愠怒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并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与之前的叫阵情形形成鲜明的对照,前后呼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3.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开头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结构方面的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引起下文;③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方面的作用:①开篇点题;②提示文章中心;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④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⑤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文章开头详细介绍了设置故事的场景,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这样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据此理解作答。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把握住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倾向,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刻画的这个“老头”,虽然平凡,但是他也有喜怒哀乐,也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作者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特别是第四段,老人生气时没人理他没人帮他,作者也想借此表现对老人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 多同情、理解和尊重。这正好切合了汪曾祺所说的“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滋润人心”这一写作目的。据此理解作答。
三、(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一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烈日下的清凉
葛闪
①盛夏的阳光真像一盆燃旺的炭火,爆烤得沙粒砖块都在狂跳,甚至发出吱吱的脆响声。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
②他驾着载有桶装水的小货车,在距离工地还有百十米时,隔空就听到工地上工人们发出的欢呼声,声浪甚至要把小货车的发动机轰鸣声给淹没。
③看他的车到了,工人们又爆出一浪欢呼的热潮。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上级领导今天莅临工地考察,考虑到高温酷暑的大热天,还给工人们带来了慰问品:成箱的面包、火腿肠、膨化饼干,还给每人发了一百块钱慰问金。
④他把车停好,看到领导正跟工人们逐个握手,一直握了十分钟才结束。领导走了之后,工人们一拥而上,喊着:“小李,水送来得正好,俺们正渴着呢!”
⑤他在上面将水一桶一桶地往下搬,下面的工人一桶一桶地伸手接。上面的他一口一个:“大哥,小心点,别砸着手!”下面的工人们也应和着:“谢谢小李兄弟!”
⑥他把车上的水全部运下后,便高兴地接过工人递过来的一支烟,点着了,透过氤氲在眼前的蓝色,他看到工人们或站或躺,或靠或立,一个个狼吞虎咽的吃相,一点都不显得难看,反而像极了梁山上的好汉模样。
⑦给这个工地送水还没到一个月,但这群工人却好像和他非常投缘。除了刚开始的那几天比较陌生,渐渐熟悉后,工人们就常常拉他坐下,天南海北地聊。工人们给他说乡村的蛙鸣和蝉叫,鸡是怎么飞的,狗是怎么跳的,娘儿们是怎么洗澡的。他呢?他就给工人们讲麦当劳、肯德基,还有院线里正上映着的电影大片,游乐园里的冲天炮,偶尔也说几个荤段子,直逗得工人们前仰后合,或者目瞪口呆。他常觉得,自己读了一辈子书,因为成绩差,没少被老师批评过。可和这群工人在一起,他常有一种当老师的感觉,心里乐开了花。
⑧今天的日头比往日更要毒上三分,外面像是下了火。工人们吃饱了,喝足了,聊也聊够了,便和衣席地而眠。他们得好好利用这个难得的午休时间,好攒够了精力干下午的活。他眼见正是大中午,便想,不妨躲躲当空的太阳,眯上一小会儿再走。于是,他也瞅着一处阴凉地儿,往地上铺了几张报纸,躺上面了。也许是天气太过闷热、人太乏累的原因,不到一分钟的工夫他便进入了梦乡。
⑨一时间,工棚下工人们的呼噜声,像是夏日里的闷雷,此起彼伏,滚滚而过。自我感觉并没睡多久的他被呼噜声惊醒后,漫不经心地看了下手表,已是下午两点。他慌忙起身,蹑手蹑脚地上了驾驶室。但是,他刚上了车,却好像想起了什么,又立马下来了。他轻轻走到卧倒的工人们中,瞅着几个平时比较熟络的,各自轻轻叫醒了他们。看着睡眼惺忪的他们,他朝自己的车指了指,低声说:“麻烦几位大哥,帮我推下车。”
⑩工人们按照小李的指挥,一起把车推到了工地外面的马路上。他向大家道谢后,跳上驾驶室启动了车。听到马达声,才有工人反应过来,马上冲他直喊:“小子,你这车不是没坏嘛!那干吗扰了我们的清梦,大热天的叫我们帮你推车?”
?他把头伸出窗外,狡黠一笑,冲工人们喊道:“我这车发动起来马达声特吵,一地人全得醒,就只好让哥儿几个辛苦一下啦。”说完,一脚油门踩下去,小货车很快绝尘而去。
?烟尘散尽,几个工人在马路上伫立了很久,眼眶里闪动着晶莹的泪光。他们忽然觉得,今天其实根本没有出太阳,天与地间一片清凉。
(有改动)
1.小说中小李对工人们的关心体现在哪几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1)他慌忙起身,蹑手蹑脚地上了驾驶室。但是,他刚上了车,却好像想起了什么,又立马下来了。
(2)烟尘散尽,几个工人在马路上伫立了很久,眼眶里闪动着晶莹的泪光。
3.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盛夏的阳光真像一盆燃旺的炭火,爆烤得沙粒砖块都在狂跳,甚至发出吱吱的脆响声。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
4.小说题目以“烈日下的清凉”为题,有何妙处?
【答案】
1.烈日下准时为工人们送水;休息时陪工人们聊天解闷;临走时怕影响工人们休息而手动推车。
2.(1)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形象地表现出小李因担心弄出响声而影响工人们休息时轻手轻脚的样子,而后又怕发动车子打搅他人休息而另想办法的心理。
(2)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形象地表现出工人们为小李善良、体贴及尊重他人的美好品质所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心理。
3.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盛夏的阳光”比作“一盆燃旺的炭火”,运用“狂跳”“吱吱的脆响”“凝住”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②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狂跳”是视觉,“吱吱”是听觉,“稠乎乎”是触觉,多角度写出天气的炎热。③环境描写,渲染了天气的酷热氛围,为后文小李的送水、工人们的午睡等情节做铺垫。
4.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②一语双关,点明了小说的主旨,耐人寻味。“清凉”本意指凉而使人感觉爽快。在这里既指小李体贴他人、尊重他人的举动像一股清凉之气,也指小李手动推车这一举动带给工人们内心的触动与感激,犹如一股清凉之气,缓解了他们因烈日暴晒而产生的燥热,起到了揭示主旨、突出主题的作用。③表达了作者对拥有善良、充满同情心、能够体贴他人、尊重他人这类美好品质的人的崇高敬意。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考查对小说部分情节的梳理和概括。依据情节发展的顺序,找到相应的语段内容概括即可。根据①—⑥段内容可知讲的是“小李烈日下准时为工人们送水”;第⑦段讲的是“小李休息时陪工人们聊天解闷”;第⑨—?段讲的是“小李临走时怕影响工人们休息而手动推车”。
2.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做题时需把握文章背景和人物性格。第(1)句借助“蹑手蹑脚”“上了车”“好像想起了什么”“立马下来”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出小李关心工人,担心自己的脚步声和发动车子的声音影响到工人们休息时的小心翼翼。第(2)句借助“伫立了很久”“眼眶里闪动着晶莹的泪光”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出工人们被小李体贴入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质所感动。
3.考查对文章语言的赏析。做赏析题,首先就要找到句中所用的手法。这个句子中,根据“像”可看出比喻的手法,根据“狂跳”可看出拟人手法,根据“吱吱的脆响”“凝住”可看出夸张手法,而这三种手法都是为了形象地表现天气的炎热;“狂跳”“吱吱”“稠乎乎”分别又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三个角度再次写出了天气的炎热。另外,此题中还要注意环境描写,这里的一系列环境描写,营造了天气的酷热氛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4.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本题中,从标题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来看,首先,“烈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其次“清凉”一词在文中采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既指小李的美好品质像一股清凉之气,也指小李的举动带给工人们内心的触动与感激,犹如一股清凉之气,两者相得益彰。从思想主旨来看,“烈日下的清凉” 表达了作者对善良、富有同情心、体贴他人、尊重他人等人类美好品质的崇高敬意和赞美。从读者感受来看,这样的标题也能够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
四、(2019年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九年级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布鲁克林有棵树(节选)
①弗兰西一家基本上就是靠这霉面包过的,而凯蒂做霉面包的能耐叫人叹为观止!她会拿一块霉面包,浇上开水,做成糊糊,然后加上盐、胡椒、百里香、切碎的洋葱还有鸡蛋(如果鸡蛋不贵的话),然后在烤箱里烤。刻好了,成了金黄色,她又做出一种汁来,材料是半杯番茄酱、两杯开水、各式佐料,然后浇入浓咖啡,再用面粉将其变得黏稠,最后将这汁浇在面包上头。味道很不错,热乎乎的,很好吃,回味无穷。剩下没有吃掉的,会切成薄片,次日会用咸肉的油脂煎着吃。
②妈妈还能用霉面包做出很好吃的面包布丁来。材料她用切片面包、糖、肉桂、切成薄片的便宜苹果。等这些烤黄了,她会把糖化开,浇到上头。有时候他们还做所谓的Weg Geschniscn(用本来要扔掉的面包屑做的东西)。这些面包屑蔽上面粉、水、盐、鸡蛋做的面糊,然后放进厚厚一层猪油里煎。他们在煎的对候,弗兰西跑到糖果店,买一分钱的冰糖,这冰糖用擀面杖擀碎,撒在这些煎过的碎面包屑上,吃之前撒,那时候冰糖要化不化,其味美妙无穷。
③星期六的晚餐是节日大餐。弗兰西家会吃上煎肉!一块霉面包会用热水做成糊状,拌入碎肉(碎肉里已经拌入碎洋葱),然后加上盐和一分钱的碎香菜增加味道。这些,妈妈会做成小丸子,下锅煎过,然后蘸热番茄酱吃。这些肉丸有个名字,叫弗兰尼雷丸,是拿弗兰西和尼雷寻开心,将他们的名字绑到一起命名的。
④他们的主食就是这种霉面包、炼乳、咖啡、洋葱、土豆,还有一分钱一分钱临时买的佐味品。他们偶尔还能吃上香蕉。不过弗兰西总想吃橙子、菠萝,尤其是橘子。橘子她只有在圣诞节才能吃上。
⑤有时候,她省出一分钱来,就去买些碎饼干。食品店的人会拿张发卷的纸,给她做个喇叭角,装满不能整块卖出去的碎饼干。妈妈的规定是,有一分钱的时候,不要去买糖果、蛋糕、买苹果。不过苹果是什么东西?弗兰西觉得生土豆味道也差不多,而生土豆她不花钱都可以弄到。
⑥不过,到了漫长、寒冷、阴暗的冬季快结束的季节,有时候不管弗兰西多么饥饿,胃口都不好。这说明到了吃腌黄瓜的时候了。她会拿一分钱,去穆尔街的一家商店。这店里只有一些犹太腌黄瓜,泡在加了香料的盐水里。一个老年人守在大桶边上。老年人留着长胡子,头顶戴着圆顶犹太小帽,嘴里没有牙齿,手里拿着大大的木叉。弗兰西和其他小孩要了一样的东西。
⑦“给我一分钱老犹腌黄瓜吧。”
⑧他用木叉在搅来搅云。弗兰西提出要桶底的一块腌黄瓜的时候,他勃然大怒,脏脏的白胡子后头的嘴骂骂咧咧的,又是转眼珠,又是揪胡子。最终,他还是捞出一根粗粗的、两头黄绿结实的上好腌黄瓜来,放在一张褐色纸上。那老头还在咒骂,一边骂,一边用被醋泡糙的手收下她的一分钱。
⑨腌黄瓜能吃上一天。弗兰西拿着慢慢吸,慢慢啃。她并不是真在吃。她只是要拥有。在家吃了无数次面包和土豆后,弗兰西就牵挂起滴着水的腌黄瓜了。她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不过吃过一天腌黄瓜后,土豆和面包又好吃了,是的,吃腌黄瓜的日子值得期待。
(作者:(美)贝蒂·史密斯,选自《儿童文学》2019选萃2月号,有删减)
1.第①段中妈妈(凯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结合语段内容简要分析。
2.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他们的主食就是这种霉面包、炼乳、咖啡、洋葱、土豆,还有一分钱一分钱临时买的佐味品。(句中的“一分钱一分钱”改为“一分分钱”可以吗?为什么?)
(2)不过苹果是什么东西?弗兰西觉得生土豆味道也差不多,而生土豆她不花钱都可以弄到。(句中写“生土豆她不花钱都可以弄到”有何深意?)
3.有人认为选文第⑧段写卖腌黄瓜老头的内容是多余的,你怎么看?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阐述。
4.选文结尾写弗兰西在“期待”,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有“期待”,这引发了你对“期待”的哪些思考?请结合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加以阐述。
链接材料:
现在,占据他(杜小康)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甚至在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
——材料选自《孤独之旅》
【答案】
1.文中的妈妈是个能干的家庭主妇,第①段中作者具体描写了妈妈把霉面包做成美味主食的全过程,不仅写出了弗兰西一家生活的清贫与艰辛,更是表现出妈妈的勤劳与能干。
2.(1)不可以,因为“一分钱一分钱”运用了反复,能强调突出家中购物花钱的精打细算和生活的不易。而“一分分钱”则无此表达效果。
(2)“生土豆她不花钱都可以弄到连孩子都已学会了为家中生活谋划,弗兰西还真是个能干的孩子。
3.我不认为是多余的,语段中具体写了卖腌黄瓜老头生气时的动作和神态。他的生气以你为觉得弗兰西的要求有点“无理”;要桶底的一块腌黄瓜。这不仅拿取麻烦,而且是根粗粗的,两头黄绿结实的上好腌黄瓜,这就衬托出弗兰西的精明能干。
4.示例:弗兰西一根腌黄瓜“能吃上一天”,“慢慢吸,慢慢啃”,这已经不是真吃,而是拥有一种心理上的富足感。在清贫的生活里能拥有一根腌黄瓜的零食,已经是无比幸福了,她期待“吃腌黄瓜的日子”,是在期待再次拥有这种幸福感,这体现出她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杜小康在艰难、孤独中成长,他期待回到油麻地,期待回到以前的生活。弗兰西、杜小康虽人生境况不同,但都有着生活的期待,一个在期待中得到生活的幸福,一个在期待中坚强成长。可见生活需要期待,因为它会使我们过更好的生活。
【解析】
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章第1段叙写了妈妈用“霉面包”做成“味道很不错,热乎乎的,很好吃”食品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弗兰西一家生活的清苦,又突出地表现出妈妈是一个勤劳与能干的家庭主妇。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1)本题考查对反复修辞手法作用的理解。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语句“他们的主食就是这种霉面包、炼乳、咖啡、洋葱、土豆,还有一分钱一分钱临时买的佐味品”中的“一分钱一分钱”,运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母亲的买佐料时的精打细算,也写出了其家庭生活的穷困。若改用“一分分钱”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语句“不过苹果是什么东西?弗兰西觉得生土豆味道也差不多,而生土豆她不花钱都可以弄到”中的“生土豆她不花钱都可以弄到”写出了弗兰西在妈妈的影响下,已学会了为家中生活谋划,表现出弗兰西是个能干的孩子。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文章第8段写卖腌黄瓜老头生气时的动作和神态。运用的是衬托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弗兰西的精明能干的特点。所以说不是多余的。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本文的结尾说“吃腌黄瓜的日子值得期待”,表现了弗兰西在困苦的生活中的乐观、积极的态度。《孤独之旅》的杜小康在艰难、孤独中成长,他期待回到从前的生活——回家的愿望迫切。据此,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阐述自己对“期待”的理解及对生活的意义作答。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五、(2019年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彩 票
契诃夫
伊凡·德米特里奇是个家道小康的人,向来对自己的命运十分满意。晚饭后,他往沙发上一坐,开始读起报来。
“今天我忘了看报,”他的妻子收拾着饭桌说,“你看看,那上面有没有开彩的号码?”
“阿,有,”伊凡·德米特里奇回答。
“多少号?”
“9499组,26号。”
“好的,太太……让我来查一查……9499—26。”
伊凡·德米特里奇伸出食指,从上而下逐一查对彩票的组号。在上面数起的第二行,9499号赫然跳入眼帘!他不急着看票号,也没有再核对一遍,立即把报纸往膝头上一放。而且,像有人往他肚子上泼了一瓢冷水,他感到心窝里有一股令人愉悦的凉意:痒酥酥,颤悠悠,甜滋滋!
“玛莎,有9499号!”他闷声闷气地说。
妻子瞧着他那张惊愕的脸,明白他不是开玩笑。
“是9499号吗?”她脸色发白,忙问,把叠好的桌布又放到桌上。
“没错,没错……有的!”
“那么票号呢?”
“啊,对了!还有票号。不过,先别忙……先不看,怎么样?反正我们的组号对上了!”
伊凡·德米特里奇望着妻子,咧开嘴傻笑着,像一个小孩子在看一样闪光的东西。
“行了,你快看看票号吧!”妻子也是笑容满面,抱着能交上好运的希望。
“忙什么!这号从上而下是第二行,这么说彩金有七万五呢。这不是钱,这是实力,是资本!”
夫妇二人开始笑逐颜开。可能交上好运的想法弄得他们晕晕糊糊。
“要是我们真的中了彩,那会怎么样?”伊凡·德米特里奇说,“这可是时来运转!彩票是你的,如果是我的,那么我首先花上二万五买下一份类似庄园的不动产;花一万用于一次性开销:添置新家具,再外出旅游,还债等等。余下的四万五全存进银行吃利息……”
于是他开始浮想联翩,那画面一幅比一幅更诱人。在所有这些画面中,他发现自己都大腹便便,心平气和,身强力壮。(A)瞧他,刚喝完一盘冰冷的杂拌浓汤,便挺着肚子躺在小河旁热乎乎的沙地上,或者花园里的椴树下……他舒舒服服地打着盹。等到太阳西下,他就拿着浴巾和肥皂,慢悠悠地走进岸边的更衣房洗澡,然后跳进水里,在那些暗银色的肥皂波纹附近,有小鱼游来游去,有绿色的水草摇摇摆摆……
“对,买上一座庄园就好,”妻子说,她也在幻想着,她想得都痴迷了。
“我,你知道,玛莎,想出国旅行去。”他说。
“那我也得出国,”妻子说,“行了,你快看看票号吧!”
“别忙!再等一等……”他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继续暗自思量。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一个人出国旅游那才惬意,就是不能跟那种一路上只惦记儿女、花一个小钱也要心惊肉跳的女人一道出门。
于是他平生第一次注意到,妻子老了,丑了,浑身上下有一股子厨房里的油烟味。而他却还年轻、健康、精神勃勃,再结一次婚也不成问题。
“她一拿到钱,就会加上六道锁……她会周济娘家的亲戚,对我则计较每一个小钱。”他立即想起她的那些亲戚们,听说她中了彩,保准会上门,像叫花子样死乞白赖地缠着要钱。
伊凡·德米特里奇又想起了自己的亲戚。以前他见到他们还心平气和,此刻却觉得他们面目可憎,令人讨厌。
此刻他连妻子也感到面目可憎,令人讨厌。
这时他已没了笑容,而是怀着憎恨望着妻子。她也抬眼看他,同样怀着憎恨和气愤。她也有着自己的七彩梦幻,她十分清楚丈夫梦想着什么。她知道,谁会第一个伸出爪子来夺她的彩金。
(B)“拿人家的钱做什么好梦!”她的眼神分明这样说,“不,你休想!”
丈夫明白她的眼神,憎恨在他胸中翻滚。他要气一气他的妻子,故意跟她作对,飞快瞧一眼第四版报纸,得意洋洋地大声宣告:
“9499组,46号!不是26号!”
希望与憎恨二者顿时消失。伊凡·德米特里奇和他的妻子立刻感到:他们的住房那么阴暗、窄小、低矮,他们刚吃过的晚饭没有填饱肚子,腹部很不舒服;而秋夜漫长,令人烦闷……
一八八七年三月九日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1.阅读本文,梳理男主人公伊凡?德米特里奇的心理变化历程。
悠闲、满足→(1)________→憎恨、气愤→(2)_______
2.下列句子刻画了人物怎样的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一特点的?
(A)瞧他,刚喝完一盘冰冷的杂拌浓汤,便挺着肚子躺在小河旁热乎乎的沙地上,或者花园里的椴树下……他舒舒服服地打着盹。
(B)“拿人家的钱做什么好梦!”她的眼神分明这样说,“不,你休想!”
3.文章开头写男主人公“向来对自己的命运十分满意”,最后又写男主人公意识到“他们的住房那么阴暗、窄小、低矮,他们刚吃过的晚饭没有填饱肚子,腹部很不舒服;而秋夜漫长,令人烦闷……”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4.学者锺怡雯认为鲁迅的小说与契诃夫的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有相似之处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与本文的女主人公在形象塑造上的异同点。
【答案】
1.(1)愉快 (2)烦闷
2.【A】表现了丈夫对上流社会富足、自在生活的极度渴望和想入非非的痴迷心理。方法:通过对人物幻想(想象、联想或心理活动)的描写。
【B】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鄙视,表现了她在金钱面前的贪婪自私、吝啬无情。方法:通过心理描写和神情(神态)描写。
3.不矛盾。因为,开头写向来对命运满意,而到最后感到痛苦烦闷,正是因为彩票(金钱)的玷污(影响作用),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不安、烦闷才凸显了出来,金钱(彩票)改变了夫妇二人对人生和生活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或对生活人生的看法,比如对双方对亲戚对家境的看法)。
4.同:两位人物都非常贪婪,杨二嫂借告状顺走狗气杀,本文女主人公不允许丈夫跟自己共享奖金。异:鲁迅在刻画杨二嫂贪婪恣睢的同时,也赋予了对杨二嫂的同情,她也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荼毒的人,希望能把杨二嫂们从贪婪自私中解救出來。而契诃夫塑造本文女主人公,更多的是反应人性的缺点。
【解析】
1.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梳理与提取。此类试题,一般在文中都有课选择的原词可用,根据情节的发展变化,找到相应的段落,提取即可。文章开始写“伊凡?德米特里奇是个家道小康的人,向来对自己的命运十分满意。”——悠闲、满足;伊凡?德米特里奇发现彩票的组号对上了,可能交上好运的想法让他感到愉快。“伊凡?德米特里奇又想起了自己的亲戚。以前他见到他们还心平气和,此刻却觉得他们面目可憎,令人讨厌。此刻他连妻子也感到面目可憎,令人讨厌。”——憎恨、气愤;结尾部分当宣布“9499组,46号!不是26号!”时令伊凡?德米特里奇烦闷。
2.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的理解。了解常用的人物描写等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等。
A句“瞧他,刚喝完一盘冰冷的杂拌浓汤,便挺着肚子躺在小河旁热乎乎的沙地上,或者花园里的椴树下……他舒舒服服地打着盹。”是心理描写,描写伊凡?德米特里奇的想入非非,体现他对上流社会富足、自在生活的极度渴望。
B句“拿人家的钱做什么好梦!”“她的眼神”属于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结合,活画出妻子对丈夫的洞察和鄙视,表现了在金钱面前,她的贪婪自私,吝啬凶狠,决绝无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小说开头写男主人公“向来对自己的命运十分满意”,最后又写“秋夜漫长,令人烦闷”并不矛盾,开头写向来对命运满意,因为伊凡?德米特里奇没有中奖,到最后感到痛苦烦闷,是因为中奖后,夫妻间的贪婪自私,吝啬凶狠,决绝无情凸显了出来。被金钱蒙蔽双眼,玷污了心灵,改变了夫妇二人对人生和生活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比较能力。《故乡》中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与本文女主人公不允许丈夫跟自己共享奖金的做法是一样的,都表现了人物的自私、尖刻、贪婪。
不同点: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她被旧社会荼毒,无法通过自己正常的努力而获得属于自己那份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障的时候,为了生命,就要通过一些非正常的手段获取这种保障了。在这个意义上,她是值得同情的。而本文从最平常的生活现象中揭示了人性的普遍的弱点——贪婪、自私。
08 文学作品阅读
一、(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奔跑的鱼头豆腐
薛长登
①我骑着电瓶车拐进一条巷子,在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门前停了下来。
②“郝大爷在家吗?”我冲屋里喊。
③“门没锁。”一个沙哑的声音从屋里传来。
④我推开门,拎着包进了屋。屋里光线昏暗,在靠右墙的旧沙发上窝着一个老人。
⑤“您饿了吧?”我歉意地说,“来时半路上车子轮胎破了。”
⑥“没关系。肉吗?我闻到了,还有什么?”老人从沙发上站了起来。
⑦我从包里拿出一个打包盒,老人装了一碗米饭,像往常一样念叨起来:“要是有一碗鱼头豆腐就好了。”
⑧我提出一个保温桶,放到他面前,他说:“我没叫这么多菜啊,我每天只要10元的菜啊。”
⑨“这道菜是免费的,店里对老客户的赠送。”我说。
⑩他打开保温桶的盖子,惊呼:“鱼头豆腐。”他眼睛闪着光,一瘸一拐跳向厨房,拿来一个大碗,颤抖着手把鱼头豆腐连汤带水倒进大碗里。
?我转身要走,他示意我坐下。他第一次邀请我坐下。
?“多大了?”他喝了一口汤后问。
?“17岁。”我说。
?“你没上学?”“没。”我局促不安起来。
?“怎么不上学呢?”他目光如炬地望着我,我避开他的目光,沉默不语。
?“你瞧,我这屋子要拆迁,几年前都要拆了,我不等那钱用,我有钱。”他岔开话题,“儿子在上海工作,两口子一年七八十万,催促我多回了,我不去,那地方没有我的玩友,还有她,你看,放哪啊?”
?他指着墙上的一个相框,一个老太太慈眉善目。“我最喜欢吃她做的菜,特别是鱼头豆腐。这饭店的鱼头豆腐可以,但没有她做的那味道。”他眯着眼品着汤。“她走后,我就没那口福了,腿脚又不灵便,自己还不会做菜,就这么将就过着。你家里还有谁?”
?“我还有……我爸一人。”我嗫嚅着说。我不愿告诉他我是弃婴,被父亲收养,我更不愿告诉他父亲今年66岁,每天还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挣钱。我赶忙起身,说:“我得走了,我还得回店里做杂活。”
?以后,每逢节日或月底,我都会带着装着鲜美鱼头豆腐的保温桶,总以店里搞活动为由,带给郝大爷一份惊喜。
?这天,看到他低头品味着鱼汤时,那半头白发在我眼前晃,我想起父亲,忍不住对他说:“我能用一下你家的电话吗?”
他先是一愣,然后指着摆在大桌子上的电话机,笑呵呵地说:“怎么不能,你想用随时用。”
我拨打了一个电话,低声说:“爸,昨天我从邮局给你汇了1 200元钱,注意查收。还有你不要太省了,中午也买点肉菜……”我看到时间有近3分钟了,连忙说再见,挂了电话。
“打给你爸的电话?”郝大爷看我走过来,关切地问。我点头。
“吃了鱼头豆腐,别的人都说我显年轻了,下午我得去把头发染黑了,哈哈,再年轻一回。”郝大爷满面红光地说。
看到郝大爷开心的样子,我头脑不断闪现父亲经常只吃着干饭,喝着白开水的情形。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我另外买了一个大的保温桶,里面装满了鱼头豆腐。我在每个周日送外卖时,顺便送十几份鱼头豆腐出去。扫路工人、大学生、鞋匠、出租车司机和路人,我都给他们提供过热热的鱼头豆腐,当他们疑惑时,我会说:“店里搞爱心活动的。”
这天,我回到店里,店里的老板对我说:“来一下我的办公室。”我红着脸,局促不安地跟着老板进了他的办公室。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沓钱,说:“这里是3 000元。”
“老板,我没做对不起店里的事情,您不能解雇我。”我着急地说。
“这不是你的工资,郝大爷来过了,你这孩子,工资不高,做了好事,还不让后厨师傅说。这钱奖给你的,你为店里带来了生意,郝大爷为咱店介绍了不少客户,许多人家中午不做菜,就订我店里的菜。从今天开始,咱们店每个周日免费提供鱼头豆腐50份,打包盒没法用,就用定制的保温桶,这50份鱼头豆腐就由你送出去。”
我鼻子一酸没忍住,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连声说“谢谢”。
老板递给我一个手机,说:“这是郝大爷送你的,他说让你多给家里打电话。”
九月份第一天,我要离开饭店,到饭店几里外的一个技校念书。郝大爷为我找的学校。我的吃住费用都由郝大爷承担。他只有一个条件,让我周末带一份鱼头豆腐给他。
“你周日还得来啊,50份鱼头豆腐还得由你送。”临别时,老板叮嘱我。
我对老板深深鞠了一躬。
“这孩子挺懂事的。”他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得感谢你啊,你为我店带来了好运。”
“是您做了善事。昨天我爸来电话了,说每周村里老人都能吃到一份肉菜,有鱼头豆腐或鱼香肉丝,每周都换花样,别人送的。他们几个老人聚到一起,商讨这个星期日送点什么出去。”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老板感叹道。
(选自第2018年第7期《小小说月刊》)
1.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反映的人物心理。
(1)他打开保温桶的盖子,惊呼:“鱼头豆腐。”他眼睛闪着光,一瘸一拐跳向厨房,拿来一个大碗,颤抖着手把鱼头豆腐连汤带水倒进大碗里。
(2)“怎么不上学呢?”他目光如炬地望着我,我避开他的目光,沉默不语。
2.文章结尾老板说“了不起,真是了不起”,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是什么让他觉得“了不起”。
3.结合选文分析题目“奔跑的鱼头豆腐”的作用。
4.本文作者想通过“奔跑的鱼头豆腐”表达什么主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
②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
2.汪曾祺的作品语言,看似平淡的语句极有韵味,极有情致。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3.本文开头两段详写,结尾两段却略写,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4.汪曾祺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滋润人心。”结合此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一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烈日下的清凉
葛闪
①盛夏的阳光真像一盆燃旺的炭火,爆烤得沙粒砖块都在狂跳,甚至发出吱吱的脆响声。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
②他驾着载有桶装水的小货车,在距离工地还有百十米时,隔空就听到工地上工人们发出的欢呼声,声浪甚至要把小货车的发动机轰鸣声给淹没。
③看他的车到了,工人们又爆出一浪欢呼的热潮。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上级领导今天莅临工地考察,考虑到高温酷暑的大热天,还给工人们带来了慰问品:成箱的面包、火腿肠、膨化饼干,还给每人发了一百块钱慰问金。
④他把车停好,看到领导正跟工人们逐个握手,一直握了十分钟才结束。领导走了之后,工人们一拥而上,喊着:“小李,水送来得正好,俺们正渴着呢!”
⑤他在上面将水一桶一桶地往下搬,下面的工人一桶一桶地伸手接。上面的他一口一个:“大哥,小心点,别砸着手!”下面的工人们也应和着:“谢谢小李兄弟!”
⑥他把车上的水全部运下后,便高兴地接过工人递过来的一支烟,点着了,透过氤氲在眼前的蓝色,他看到工人们或站或躺,或靠或立,一个个狼吞虎咽的吃相,一点都不显得难看,反而像极了梁山上的好汉模样。
⑦给这个工地送水还没到一个月,但这群工人却好像和他非常投缘。除了刚开始的那几天比较陌生,渐渐熟悉后,工人们就常常拉他坐下,天南海北地聊。工人们给他说乡村的蛙鸣和蝉叫,鸡是怎么飞的,狗是怎么跳的,娘儿们是怎么洗澡的。他呢?他就给工人们讲麦当劳、肯德基,还有院线里正上映着的电影大片,游乐园里的冲天炮,偶尔也说几个荤段子,直逗得工人们前仰后合,或者目瞪口呆。他常觉得,自己读了一辈子书,因为成绩差,没少被老师批评过。可和这群工人在一起,他常有一种当老师的感觉,心里乐开了花。
⑧今天的日头比往日更要毒上三分,外面像是下了火。工人们吃饱了,喝足了,聊也聊够了,便和衣席地而眠。他们得好好利用这个难得的午休时间,好攒够了精力干下午的活。他眼见正是大中午,便想,不妨躲躲当空的太阳,眯上一小会儿再走。于是,他也瞅着一处阴凉地儿,往地上铺了几张报纸,躺上面了。也许是天气太过闷热、人太乏累的原因,不到一分钟的工夫他便进入了梦乡。
⑨一时间,工棚下工人们的呼噜声,像是夏日里的闷雷,此起彼伏,滚滚而过。自我感觉并没睡多久的他被呼噜声惊醒后,漫不经心地看了下手表,已是下午两点。他慌忙起身,蹑手蹑脚地上了驾驶室。但是,他刚上了车,却好像想起了什么,又立马下来了。他轻轻走到卧倒的工人们中,瞅着几个平时比较熟络的,各自轻轻叫醒了他们。看着睡眼惺忪的他们,他朝自己的车指了指,低声说:“麻烦几位大哥,帮我推下车。”
⑩工人们按照小李的指挥,一起把车推到了工地外面的马路上。他向大家道谢后,跳上驾驶室启动了车。听到马达声,才有工人反应过来,马上冲他直喊:“小子,你这车不是没坏嘛!那干吗扰了我们的清梦,大热天的叫我们帮你推车?”
?他把头伸出窗外,狡黠一笑,冲工人们喊道:“我这车发动起来马达声特吵,一地人全得醒,就只好让哥儿几个辛苦一下啦。”说完,一脚油门踩下去,小货车很快绝尘而去。
?烟尘散尽,几个工人在马路上伫立了很久,眼眶里闪动着晶莹的泪光。他们忽然觉得,今天其实根本没有出太阳,天与地间一片清凉。
(有改动)
1.小说中小李对工人们的关心体现在哪几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1)他慌忙起身,蹑手蹑脚地上了驾驶室。但是,他刚上了车,却好像想起了什么,又立马下来了。
(2)烟尘散尽,几个工人在马路上伫立了很久,眼眶里闪动着晶莹的泪光。
3.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盛夏的阳光真像一盆燃旺的炭火,爆烤得沙粒砖块都在狂跳,甚至发出吱吱的脆响声。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
4.小说题目以“烈日下的清凉”为题,有何妙处?
四、(2019年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九年级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布鲁克林有棵树(节选)
①弗兰西一家基本上就是靠这霉面包过的,而凯蒂做霉面包的能耐叫人叹为观止!她会拿一块霉面包,浇上开水,做成糊糊,然后加上盐、胡椒、百里香、切碎的洋葱还有鸡蛋(如果鸡蛋不贵的话),然后在烤箱里烤。刻好了,成了金黄色,她又做出一种汁来,材料是半杯番茄酱、两杯开水、各式佐料,然后浇入浓咖啡,再用面粉将其变得黏稠,最后将这汁浇在面包上头。味道很不错,热乎乎的,很好吃,回味无穷。剩下没有吃掉的,会切成薄片,次日会用咸肉的油脂煎着吃。
②妈妈还能用霉面包做出很好吃的面包布丁来。材料她用切片面包、糖、肉桂、切成薄片的便宜苹果。等这些烤黄了,她会把糖化开,浇到上头。有时候他们还做所谓的Weg Geschniscn(用本来要扔掉的面包屑做的东西)。这些面包屑蔽上面粉、水、盐、鸡蛋做的面糊,然后放进厚厚一层猪油里煎。他们在煎的对候,弗兰西跑到糖果店,买一分钱的冰糖,这冰糖用擀面杖擀碎,撒在这些煎过的碎面包屑上,吃之前撒,那时候冰糖要化不化,其味美妙无穷。
③星期六的晚餐是节日大餐。弗兰西家会吃上煎肉!一块霉面包会用热水做成糊状,拌入碎肉(碎肉里已经拌入碎洋葱),然后加上盐和一分钱的碎香菜增加味道。这些,妈妈会做成小丸子,下锅煎过,然后蘸热番茄酱吃。这些肉丸有个名字,叫弗兰尼雷丸,是拿弗兰西和尼雷寻开心,将他们的名字绑到一起命名的。
④他们的主食就是这种霉面包、炼乳、咖啡、洋葱、土豆,还有一分钱一分钱临时买的佐味品。他们偶尔还能吃上香蕉。不过弗兰西总想吃橙子、菠萝,尤其是橘子。橘子她只有在圣诞节才能吃上。
⑤有时候,她省出一分钱来,就去买些碎饼干。食品店的人会拿张发卷的纸,给她做个喇叭角,装满不能整块卖出去的碎饼干。妈妈的规定是,有一分钱的时候,不要去买糖果、蛋糕、买苹果。不过苹果是什么东西?弗兰西觉得生土豆味道也差不多,而生土豆她不花钱都可以弄到。
⑥不过,到了漫长、寒冷、阴暗的冬季快结束的季节,有时候不管弗兰西多么饥饿,胃口都不好。这说明到了吃腌黄瓜的时候了。她会拿一分钱,去穆尔街的一家商店。这店里只有一些犹太腌黄瓜,泡在加了香料的盐水里。一个老年人守在大桶边上。老年人留着长胡子,头顶戴着圆顶犹太小帽,嘴里没有牙齿,手里拿着大大的木叉。弗兰西和其他小孩要了一样的东西。
⑦“给我一分钱老犹腌黄瓜吧。”
⑧他用木叉在搅来搅云。弗兰西提出要桶底的一块腌黄瓜的时候,他勃然大怒,脏脏的白胡子后头的嘴骂骂咧咧的,又是转眼珠,又是揪胡子。最终,他还是捞出一根粗粗的、两头黄绿结实的上好腌黄瓜来,放在一张褐色纸上。那老头还在咒骂,一边骂,一边用被醋泡糙的手收下她的一分钱。
⑨腌黄瓜能吃上一天。弗兰西拿着慢慢吸,慢慢啃。她并不是真在吃。她只是要拥有。在家吃了无数次面包和土豆后,弗兰西就牵挂起滴着水的腌黄瓜了。她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不过吃过一天腌黄瓜后,土豆和面包又好吃了,是的,吃腌黄瓜的日子值得期待。
(作者:(美)贝蒂·史密斯,选自《儿童文学》2019选萃2月号,有删减)
1.第①段中妈妈(凯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结合语段内容简要分析。
2.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他们的主食就是这种霉面包、炼乳、咖啡、洋葱、土豆,还有一分钱一分钱临时买的佐味品。(句中的“一分钱一分钱”改为“一分分钱”可以吗?为什么?)
(2)不过苹果是什么东西?弗兰西觉得生土豆味道也差不多,而生土豆她不花钱都可以弄到。(句中写“生土豆她不花钱都可以弄到”有何深意?)
3.有人认为选文第⑧段写卖腌黄瓜老头的内容是多余的,你怎么看?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阐述。
4.选文结尾写弗兰西在“期待”,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有“期待”,这引发了你对“期待”的哪些思考?请结合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加以阐述。
链接材料:
现在,占据他(杜小康)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甚至在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
——材料选自《孤独之旅》
五、(2019年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彩 票
契诃夫
伊凡·德米特里奇是个家道小康的人,向来对自己的命运十分满意。晚饭后,他往沙发上一坐,开始读起报来。
“今天我忘了看报,”他的妻子收拾着饭桌说,“你看看,那上面有没有开彩的号码?”
“阿,有,”伊凡·德米特里奇回答。
“多少号?”
“9499组,26号。”
“好的,太太……让我来查一查……9499—26。”
伊凡·德米特里奇伸出食指,从上而下逐一查对彩票的组号。在上面数起的第二行,9499号赫然跳入眼帘!他不急着看票号,也没有再核对一遍,立即把报纸往膝头上一放。而且,像有人往他肚子上泼了一瓢冷水,他感到心窝里有一股令人愉悦的凉意:痒酥酥,颤悠悠,甜滋滋!
“玛莎,有9499号!”他闷声闷气地说。
妻子瞧着他那张惊愕的脸,明白他不是开玩笑。
“是9499号吗?”她脸色发白,忙问,把叠好的桌布又放到桌上。
“没错,没错……有的!”
“那么票号呢?”
“啊,对了!还有票号。不过,先别忙……先不看,怎么样?反正我们的组号对上了!”
伊凡·德米特里奇望着妻子,咧开嘴傻笑着,像一个小孩子在看一样闪光的东西。
“行了,你快看看票号吧!”妻子也是笑容满面,抱着能交上好运的希望。
“忙什么!这号从上而下是第二行,这么说彩金有七万五呢。这不是钱,这是实力,是资本!”
夫妇二人开始笑逐颜开。可能交上好运的想法弄得他们晕晕糊糊。
“要是我们真的中了彩,那会怎么样?”伊凡·德米特里奇说,“这可是时来运转!彩票是你的,如果是我的,那么我首先花上二万五买下一份类似庄园的不动产;花一万用于一次性开销:添置新家具,再外出旅游,还债等等。余下的四万五全存进银行吃利息……”
于是他开始浮想联翩,那画面一幅比一幅更诱人。在所有这些画面中,他发现自己都大腹便便,心平气和,身强力壮。(A)瞧他,刚喝完一盘冰冷的杂拌浓汤,便挺着肚子躺在小河旁热乎乎的沙地上,或者花园里的椴树下……他舒舒服服地打着盹。等到太阳西下,他就拿着浴巾和肥皂,慢悠悠地走进岸边的更衣房洗澡,然后跳进水里,在那些暗银色的肥皂波纹附近,有小鱼游来游去,有绿色的水草摇摇摆摆……
“对,买上一座庄园就好,”妻子说,她也在幻想着,她想得都痴迷了。
“我,你知道,玛莎,想出国旅行去。”他说。
“那我也得出国,”妻子说,“行了,你快看看票号吧!”
“别忙!再等一等……”他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继续暗自思量。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一个人出国旅游那才惬意,就是不能跟那种一路上只惦记儿女、花一个小钱也要心惊肉跳的女人一道出门。
于是他平生第一次注意到,妻子老了,丑了,浑身上下有一股子厨房里的油烟味。而他却还年轻、健康、精神勃勃,再结一次婚也不成问题。
“她一拿到钱,就会加上六道锁……她会周济娘家的亲戚,对我则计较每一个小钱。”他立即想起她的那些亲戚们,听说她中了彩,保准会上门,像叫花子样死乞白赖地缠着要钱。
伊凡·德米特里奇又想起了自己的亲戚。以前他见到他们还心平气和,此刻却觉得他们面目可憎,令人讨厌。
此刻他连妻子也感到面目可憎,令人讨厌。
这时他已没了笑容,而是怀着憎恨望着妻子。她也抬眼看他,同样怀着憎恨和气愤。她也有着自己的七彩梦幻,她十分清楚丈夫梦想着什么。她知道,谁会第一个伸出爪子来夺她的彩金。
(B)“拿人家的钱做什么好梦!”她的眼神分明这样说,“不,你休想!”
丈夫明白她的眼神,憎恨在他胸中翻滚。他要气一气他的妻子,故意跟她作对,飞快瞧一眼第四版报纸,得意洋洋地大声宣告:
“9499组,46号!不是26号!”
希望与憎恨二者顿时消失。伊凡·德米特里奇和他的妻子立刻感到:他们的住房那么阴暗、窄小、低矮,他们刚吃过的晚饭没有填饱肚子,腹部很不舒服;而秋夜漫长,令人烦闷……
一八八七年三月九日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1.阅读本文,梳理男主人公伊凡?德米特里奇的心理变化历程。
悠闲、满足→(1)________→憎恨、气愤→(2)_______
2.下列句子刻画了人物怎样的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一特点的?
(A)瞧他,刚喝完一盘冰冷的杂拌浓汤,便挺着肚子躺在小河旁热乎乎的沙地上,或者花园里的椴树下……他舒舒服服地打着盹。
(B)“拿人家的钱做什么好梦!”她的眼神分明这样说,“不,你休想!”
3.文章开头写男主人公“向来对自己的命运十分满意”,最后又写男主人公意识到“他们的住房那么阴暗、窄小、低矮,他们刚吃过的晚饭没有填饱肚子,腹部很不舒服;而秋夜漫长,令人烦闷……”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4.学者锺怡雯认为鲁迅的小说与契诃夫的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有相似之处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与本文的女主人公在形象塑造上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