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下第6课《老山界》一课一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下第6课《老山界》一课一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5 09:1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下第6课《老山界》一课一练(含答案解析)
基础题
1.阅读下面文段,给加点字注音。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 )立在面前...…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 ),像波涛在澎湃。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悬涯 宿营地 酣然人梦 惊涛骇浪
B.篱笆 歇歇脚 百练成钢 苛捐杂税
C.奔驰 鱼水情 不可捉摸 再接再励
D.景致 运输员 寒风凛冽 层峦蠱嶂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薄烟(bò) 粗犷(kuàng) 贮蓄(zhù) 咄咄逼人(duō)
B.侍弄(shì) 菡萏(dàn) 霎时(shà) 人声鼎沸(dǐng)
C.确凿(záo) 蝉蜕(tì) 宿儒(sù) 花团锦簇(cù)
D.热忱(chén) 晕眩(xuàn) 抽噎(yē) 拈轻怕重(zhān)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山界》按时间顺序真实、生动地记报了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B。.我们决走要爬一座二十里高的瑶山,地圈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文章开头就点出“三十里高”,说明山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C.《老山界》中有不少篇幅是写“我们”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这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越老山界”关系不大。
D.“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呗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既点出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背景,也含蓄地表明国民党军队里的一些官兵不愿意内战、希望抗日的心愿。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②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③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④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⑤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⑥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⑦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选自《老山界》
5.“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句话所写的情况似乎不像严明的红军战士所为。请结合“抢”字谈谈你的理解。

6.第③段主要写雷公岩的陡峭,具体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描写的?

7.第⑤段“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这句话中包含了哪些信息?

8.选文除了写红军行路难,还写了处境难,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外阅读
野蔷薇
[日]小川未明
很久以前有一个大国和一个比较小的王国相邻着,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国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和睦相处着。 
在国界线上,两国都只派了一位士兵来驻守确定国界的石碑。大国派来的是个老人,小国派来的是个青年。两人一左一右地站在石碑两边。周围是安静极了的群山,偶尔才能看到一些路过的人影。 
起初,两人在还不熟悉的时侯,由于彼此存在着不知敌友的戒心,一直都没怎么说过话。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两人竟成了好朋友。①大概因为这里除了他们两人再没有可以说话的对象了,还有就是春天的阳光总是和煦地照在他们两人的头顶上。
在这条国界线上,生长着一株没有人培植却很茂盛的野蔷薇,在花开的日子里,蜜蜂们很早就聚集到了这里,那些振动翅膀发出的嗡嗡声,一直传到还没起床的两人的耳朵里。好像在说:“喂,快起床了,你看蜜蜂都来了。”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起了床,走到外面一看,果真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此时正神采奕奕地在树梢顶上闪着光。于是两人又都走到岩石边,用从岩石缝里流出来的山泉漱口,这样两人在洗脸的时候就见面了。
“啊,您早,今天的天气真好!”
“是啊,真是个好天气,天气一好,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了。”
  于是,两人就这么一起站着说话,一起抬头看周围的景色。虽然是每天都能看见的风景,但是只要一抬头总能在里面看到昨天所没有的新鲜感。
那个年轻人最初不会下象棋,自从跟着老人学了以后,这一阵子,只要是和暖的天气,两人便会坐下来,对战起来。 
开始的时候老人的棋术比青年强很多,所以总是让着青年,到了后来,即使按着规矩下,有时老人也会被击败。 
青年和老人都是很好的人。两人都非常正直、亲切,虽然在下棋的时候,大家都是拼着命地想打败对方,但是在心里,两人却是从未有过的融洽。 
有时候老人下着下着就会大笑起来:“看来我是要被打败了是吧。老是这么躲来躲去的还真是叫人受不了,要是真的在战场上可怎么办才好哇?” 
青年因为正战在兴头上,眼看就要赢了,所以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眼睛放光,直追对方的将。那些小鸟也蛮有意思地在树梢上唱着歌。野蔷薇也一阵一阵地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②在那个地方也有冬天,当天气变得寒冷起来的时候,老人就开始怀恋自己的故乡了,开始想住在那里的儿子和自己的小孙子了。 
“真想早点请假回去看看哪!”老人时常感慨着。 
“可是,”青年说,“如果您回去了,就一定由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来代替,要是个亲切温柔的人倒也罢了,万一是个满脑子敌我戒备思想的人就难办了。就请您务必多留些日子吧,您看,马上春天就要来了。” 
不久,冬天就过去了,春天到了。可是,此时,这两个国家正为着利益的关系开始了战争。眼看着,两个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好朋友就要变成敌人了,真是件难以想像的事呀! 
老人说:“你和我从今天起就要变成敌人了。我虽然很老了,但至少还是个少佐,如果你把我的头拿回去,你一定可以立功得赏的,就请杀了我吧。” 
听到这样的话,青年一愣。 
“您在说什么呀!③我跟您怎么会是敌人呢?我的敌人应该是别人。现在战争正在北方进行着,我要到那里去参战了。”说完这些,青年就走了。 
在国界线上,孤零零地只剩下老人了。自从青年离开的那一日起,老人就开始茫然地打发日子。野蔷薇开了,蜜蜂从日出到日落,成群地飞舞。④此刻,战争正在很远的地方进行着,即使老人竖起了耳朵去听,睁大了眼睛去看,也没办法听到一丝铁炮的声音,或者看到一点黑色的硝烟。 
老人从那天起,就一直担心着青年的安危。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了。 
一天,这里来了一个过路的人。 
老人就向他询问起战争的情况。那个人就告诉老人,小国战败了,那个国家的士兵都被杀了,战争结束了。老人想,那样的话,青年不是也死了吗?他心里放不下,垂头往石碑座上一坐,就迷迷糊糊地打起盹来了。他感到从远方来了很多人,一瞧,是一支军队,而且骑马指挥的就是那个青年。这支军队非常肃静,一点声音都没有。当他们从老人身边经过的时候,青年默默地向老人敬了一下礼,并且闻了闻野蔷薇花。 
老人刚想说什么,一下子就醒了。打那以后过了一个多月,野蔷薇就枯死了。 
后来,就在这年的秋天,老人也请假回南方去了。
(选自杜志建主编《大家小文》)
9.色调有冷暖之分,读完此文,你觉得这篇童话的色调是怎样的?请简述理由。


10.文章安排老人与青年下棋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11.质疑是走向深入阅读的重要一步。文中画线句有什么看似矛盾或不合理的地方?请选一句,写出你的疑问。


12.本文以“野蔷薇”为题有什么好处?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解析
1.zhàn chù yè
2.D(A悬涯-悬崖。B.百练成钢一百炼成钢。C.再接再励-再接再厉。)
3.B(A.有误,“薄烟”的“薄”应读“báo”,“粗犷”的“犷”应读“guǎng”;C.有误,“蝉蜕”的“蜕”应读“tuì”;D.有误,“拈轻怕重”的“拈”应读“niān”。)
4.C(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说明红军战士翻山时得到了瑶民的帮助,说和“翻越老山界”关系不大的观点是错误的。)
5. “抢”在这里是“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用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急切场面。
【解析】“抢”字在这里不是无序地一窝蜂地乱抢,而是“抢先”,是战士们为节约时间而迅速地完成吃饭这项任务,侧面写出了登山的时间宝贵、任务重的特点。
6.正面描写: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
侧面描写:有几匹马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解析】一般来说,对事物的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方法。“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旁边就是悬崖”这是直观看到的景象,属于正面描写;“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是对马的描写,反衬出山的陡峭,属于侧面描写。
7.一是反映山高路远,二是说明红军行军得到了老百姓的指引。
【解析】我”以为爬完了很高很陡的山就是爬完了整座山,谁知经过老乡的指导,才知道刚刚爬完一小部分,这从侧面反映了山高路远,另一方面也写出了红军行军得到了老百姓的帮助。
8.从“机关枪声很密”“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可以看出,说明敌人正在追剿红军。
【解析】“(4)选文第①~⑥段和第⑦段的开头写到“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主要写红军行军时面临的险恶的自然环境的考验;第⑦段最后两句话主要写敌人对红军的围追堵截,这对红军的处境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据此分析找出反映红军处境难的语句即可。
9.示例1:先是暖色调,再是冷色调。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明亮美好,两人的相处温馨和谐,令人温暖;随着战争的到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毁灭消失了,令人感伤。
示例2:冷色调。因为这个故事中那些美好的事物都随着战争消逝了,年轻的生命死亡了,美丽的野蔷薇凋零了,老人与青年的友情无以为继,给人以悲凉的感觉。
示例3:暖色调。因为故事发生的地方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温暖感人。虽然战争最终不可避免,但战场却在遥远的北方,战争也没有改变他们的友谊,让人觉得温暖。
10.示例:下棋的情节一方面表现两人相处的和谐愉快;另一方面也为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暗示两人将会经受真实战争的考验;棋盘上的战争与真实的战争形成对比:一个温馨和谐,一个冰冷残酷。
11.示例1:选①,阳光总是照在头顶上就能让他们成为好朋友?
示例2:选②,从上下文看,应该用“这个地方”,为什么说成“那个地方”?或,这一句删去也通顺,为什么非要说“也有冬天”?
示例3:选③,两国交战,他们作为士兵,为什么不是敌人呢?
示例4:选④,为什么战争是在“很远的地方进行”,而不是在他们所处的边境?
12.示例:营造了美好的环境氛围,勾勒出故事的线索,野蔷薇催生并见证了两人的友谊,始终伴随着情节的展开;野蔷薇是美好的自然与善良的人性的象征:它无人培植却茂盛生长,如同边界线上两人的友情,自然产生,真诚相守;不管人间如何利益纷争,它都带着芬芳与生机应时而发,反衬出人类争斗的愚蠢与丑陋;野蔷薇最终随着青年之死而凋零,暗示战争的死亡之吻不放过任何美好的生命,让人痛惜,引人深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