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第4课 《柳永词两首》(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第4课 《柳永词两首》(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4 16:07:03

文档简介


[限时45分钟]
一、基础巩固
1.结合句意,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三个秋天。)
B.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烟霞:指美丽的自然风景。)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凝噎:因为悲伤而喉咙梗塞得说不出话来。)
D.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年复一年。)
解析 三秋:秋季。
答案 A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异日图将好景     B.嬉嬉钓叟莲娃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梦啼妆泪红阑干
解析 A项,名词作动词,画;B项,名词作动词,采莲;C项,名词作动词,种植;D项,名词作状语,在梦中。
答案 D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②钱塘自古繁华 ③参差十万人家 ④云树绕堤沙 ⑤都门帐饮无绪 ⑥多情自古伤离别 ⑦暮霭沉沉楚天阔 ⑧便纵有千种风情
A.②③④⑦⑧ B.①②⑤⑥⑦
C.②③⑥⑦⑧ D.①②③⑥⑦
解析 ④“云树”:古义,茂密的树林;今义,云和树。
⑤“无绪”:古义,没有心思;今义,没有头绪。⑧“风情”:古义,相爱、相思之情;今义,情怀,情意,风土人情。
答案 D
4.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解析 与例句都是融情入景,其他三项均为直接抒情。
答案 B
5.月的名称甚多,其中有:①初月、②凉月、③晓月、④明月、⑤新月。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1)寻章摘句老雕虫,________当帘挂玉弓。
(2)晴云如擘絮,________似磨镰。
(3)________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4)________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________共潮生。
A.③②⑤④①     B.②①③④⑤
C.③⑤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 注意所选意象与诗句特征相吻合,意境和谐。
答案 C
二、探究阅读
(一)阅读柳永的《望海潮》,完成6、7题。
6.若把“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好。“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7.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南下攻宋的野心。请你分析一下这两句有着怎样的艺术表现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将西湖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了,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每逢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桂子”就更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相传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予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二)阅读柳永的《雨霖铃》,完成8、9题。
8.“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时的哪些要素? 这对于表达词人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①要分清楚词句中哪些是写景,哪些是写情;②要结合整首词弄明白作者的感情是什么,进而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 交代了离别的节令、时间、地点、气 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离别悲情的作用。
9.《雨霖铃》中,作者是如何运用虚实相济的艺术手法的?试结合有关词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三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情,短短几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为虚写。虚写中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再看上片,便会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这些话的内涵了。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
[南宋]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0.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一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解析 C项,“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并非“以动衬静”的手法。
答案 C
11.陆游与辛弃疾同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本词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方面非常相似。两首词都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虚实结合。①陆词上片虚写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下片实写梦醒后的情景和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断,周围一片死寂。抒发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情。②辛词虚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写秋天沙场上点兵时的盛大场面,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首句和末句实写挑灯看剑、念念不忘征战的心情和年老鬓衰、梦想落空之后的感伤。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2~13题。
于中好
纳兰性德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12.词的上阕景物描写十分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视听结合,残阳小楼,笛韵偏幽,写出了秋日黄昏登楼的所见所闻;动静结合,远近(高低)结合,一行白雁,几点黄花,使景物富有立体感;色彩渲染,暮天白雁、秋色黄花,色彩明丽。
1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秋日登楼因眼前秋景而惊讶于节序变换、时光流逝;感叹身世浮沉,繁华不再; 忆起旧日游乐而心生惆怅。

四、语言表达
14.本周末我校举办“唐宋诗词名篇配乐朗诵会”,请你为柳永的《雨霖铃》写一段“节目串词”。(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解答时,应结合《雨霖铃》一词的主旨去写,注意语言要优美生动,有感染力。
答案 (示例):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那一腔离恨,谁能一语道破?请领略一回词坛妙手柳永的《雨霖铃》。阵阵寒蝉,悠悠斜阳,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晓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可这一份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要永远珍重在心头。
15.请概括慕课的四个特点。(每条不超过6个字)
慕课(MOOC),即大规模网络在线公开课程,完全不同于近十年兴起的教学视频和网络公开课,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成千上万个学习者通过教与学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线上公开课程。它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它的授课充分运用动画、视频、微课程和小测试等手段,使教学深入浅出,更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线上你问我答,亦学亦师,形成强大的线上学习社区,极大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学生间的协同学习。
答: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可以先分析语段表达的主要内容,然后加以概括或转述。语段第一句解释“慕课”这个概念,第二句写参与方式,第三句写授课方式,第四句写学习方式和效果。然后根据对语句的理解和题干的要求,把每一句的关键内容按照字数的要求加以概括或转换。比如第四句,“线上你问我答……极大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学生间的协同学习”的字数超过题干要求,可以把语句转换为“互动协作性强”。
答案 示例:①规模大(“学生人数多”或“受益人数多”)
②开放性强(“入学容易”或“平台开放性强”)
③教学方法多样(“授课方式生动”或“授课手段多样”)
④教学互动性强(或“互动协作性强”)
课件63张PPT。第二单元他坚信自是“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于是他走进了民间,投身于文学艺术,歌咏情感,抒写离愁,开拓意境,变革词风,成为我国词坛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人们常说,痛苦出诗人,逆境出人才。柳永的遭遇和他在词坛上取得的成就,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虽然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李清照词两首》你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
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向我们走来。 分析内容 分析宋词表达的思想情感,把握诗词的意象,体会诗词的意境。
鉴赏技巧 把握宋词的基本特征,学习运用精练的语言和选取典型意象的技巧。
探究应用 探究宋词表情达意的艺术,深度进行诗词创作。 加强诵读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宋词的音乐美,体会宋词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对宋词的感受力和朗读的趣味。
体会情感 学习从宋词的创作背景、词人的生平经历和宋词常用的写作技巧等角度,合理揣摩、推断词作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鉴赏技巧 学习有意识地分析、探究作者的写作艺术,提高宋词的鉴赏水平。 第4课 柳永词两首 写送别、离愁的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你一定不会想到,一千年后的今天,你的那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与研究。你也不会想到,十个世纪之后的今人,会因你的那句“对
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而深深爱上你的词。尽管“寒蝉凄切”,尽管“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但你的词依然是“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蝶 恋 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宋初词人多作小令, 资料助读《望海潮》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考,途经钱塘(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从唐代开始便是著名的大城市,到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杭州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
传说金主完颜亮因受本词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可见本词的艺术感染力之强。 《雨霖铃》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师而远行,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他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他这种复杂而痛苦的心情在本词中集中地反映了出来。 1.词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创作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婉约派出现得较早,以唐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的一些词已开其端,宋初欧阳修、晏殊、晏几道至柳永的词奠定了该派的基础,至秦观、李清照则登峰造极,而南宋姜白石的词,又在音律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婉约派的主要特点是:题材较狭窄,一般不超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的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 豪放派的形成在婉约派之后。北宋初范仲淹首开其风,苏轼继之而发扬光大,至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豪放派的主要特色是:取材广泛,除儿女之情、离别之思外,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表现手法以铺叙、直陈为主;风格豪放恢弘,往往不为格律束缚。 2.神童柳永
柳永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柳宜在北宋朝廷任工部侍郎。小时候与两个哥哥都很有才华,后来都考中了进士。在乡里有“柳氏三绝”的美称。但在三兄弟中,却是年幼的三变最为聪明伶俐。据说柳永是吃乳娘奶长大的。乳娘是个略通诗歌的女子。她在给柳永喂奶时,常用手指蘸着奶汁在柳永掌心上写字。小柳永虽然不会读,但识字不少,到了7岁,就成了名噪崇安的神童了。 柳永小时候,不仅才思敏捷,而且学习十分刻苦。他家门前有一条柳叶河,河边有块大青石。每天早晚,柳永总提着一杆大笔,蹲在大青石上提腕运劲在水面上练字,日子长了,他在纸上便能写出十分潇洒、飘逸而又沉稳的字了。乡邻们每逢婚丧嫁娶,多有求他写对联的,人称“柳联”。柳叶河边那块大青石,则被后人称为“磨砺石”。 基础整合答案 (1)美好、优越/优美的/超过/能承受,禁得起/尽
(2)面对着/回答/针对
(3)xiānɡ,相互/xiānɡ,表示动作偏指一方/xiànɡ,相貌/
xiànɡ,观察,鉴别/xiànɡ辅助,帮助/xiànɡ,宰相,丞相
(4)跟,同/和/结交
(5)画/考虑/地图 答案 (1)名词作动词 画
(2)名词作动词 采莲
(3)①形容词作名词 多情的人 ②动词使动用法
使……受伤害 答案 指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 5.名篇名句
(1)《雨霖铃》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达出词人与恋人分别之际难舍难分却又相对无言的无限伤感。
(2)柳永的《雨霖铃》下片中融情于景,被称为“古今俊语”并为人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永在《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两种景物,以典型景物突出了西湖乃至整个杭州四季如画的美景。 (4)柳永在《望海潮》中,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杭州人游乐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柳永在《雨霖铃》中,感慨深秋季节个人的离别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2)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3)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4)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5)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整体感知《望海潮》 在这首词里,柳永能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西湖的美景,钱塘江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上层人物的享乐,都一一注于词人的笔下,涂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
《雨霖铃》 全词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深刻而细致地表现了话别的场面及别后的痛苦,表达了恋人间难舍的深情。 主旨概要1.在《望海潮》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 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时作者着重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品味探究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结合词作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 (1)开头三句是点,“形胜”“繁华”四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作染,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
(2)“重湖叠 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湖荷之胜,二是人文风貌之佳。 3.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望海潮》却给人以豪放之感,原因是什么?
明确 词人使用了许多数词,开阔了意象。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这样就形成了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4.《雨霖铃》中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明确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被推崇的名句,它高明在何处?
明确 这一句是整篇的警策之语,运用了融情入景的写法。
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个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借酒浇愁,然而“愁更愁”,更何况是“酒醒”之后呢!试想,此时不过是柳永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头,而面对眼前的凄清景象,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雨霖铃》一词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观点 (1)融情入景的写法。
“寒蝉凄切”应作一句读,因为这里写的是送别的大环境,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高柳乱蝉嘶”,这句正是写柳上蝉鸣,而柳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 拓展提升自然会触动离情。这实际上已经点明了主旨,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确定了,因为“长亭”在唐宋时期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这正是融情入景的写法。(2)虚实相济。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两句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虚写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再来看上片,便会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这些话的内涵了——原来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竟如此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3)巧妙的过渡。
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粘”。这首词上片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真是既不“全脱”又不“明粘”。下片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词家称这类句子为“过片”,意思是跟上片的起拍句字数不一样),也承接得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来,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些自慰的意思;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词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融情于景的手法
《雨霖铃》将“多情”与凄凉的清秋傍晚景色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诗意的境界,从而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如词开头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重要的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做到了字字含情。怎样融情于景?①运用修辞,让景物有情。大自然中的景致是没有情感的,但只要我们运用拟人的手法,便可化无情为有情。②斟酌词句,让语言含情。要力求用好每一个形容词,使景物神态毕现;用准每一个动词,使景物活灵活现。③让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进行间接抒情能产生含蓄美。但当情不可遏时,直接议论抒情能形成气势美,增强感染力。 ⊙活学活用
请结合下面语句,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早晨,太阳放射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情景一: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情绪。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情景二: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该题就是考查景与情的关系。扩写时要注意根据人物心情确定景物的特点,重点是写好“光芒”如何,“鸟儿”怎样“鸣叫”,“流水”怎样“流”,可借助拟人的修辞手法完成。 答案 (1)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放射出金灿灿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轻地流向远方。
(2)早晨,太阳放射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鸟儿在光秃秃的树上鸣叫,似乎在讲述一个无奈的故事,树下的流水在凄冷的早晨显得十分寒瘦,疲惫苍凉地流向远方。 本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