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45分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纶巾(lún) 酹酒(lèi) 樵悴(qiáo) 卷起(juǎn)
B.华发(fà) 故垒(lěi) 毫杰(háo) 樯橹(lú)
C.狼狈(bèi) 雨具(jù) 吟啸(xiào) 蓑衣(suō)
D.料峭(qiào) 箫瑟(xiāo) 泠然(lénɡ) 贬谪(zhé)
解析 A.“纶”应读ɡuān,“樵”应写作“憔”;B.“毫”应写作“豪”,“橹”应读lǔ;D.“箫”应写作“萧”,“泠”应读línɡ。
答案 C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一尊还酹江月 B.蒲苇纫如丝
C.芳菲菲其弥章 D.何妨吟啸且徐行
解析 A项,“尊”通“樽”;B项,“纫”通“韧”;C项,“章”通“彰”。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B.余独不觉 独:单独,独自
C.已而遂晴 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D.回首向来萧瑟处 萧瑟:荒凉冷落
解析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答案 D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 B.千古风流人物
C.回首向来萧瑟处 D.同行皆狼狈
解析 “狼狈”均形容“受窘的样子”。A.古义:指长江,今义:泛指大的河流;B.古义:杰出的,今义:轻浮放荡等;C.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解析 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C
二、探究阅读
(一)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6~7题。
6.下列对词中语句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的开篇,即显示出词人的广阔视野,它不仅描绘出大江非凡的气势,而且囊括了许多古代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词人直抒胸臆——由对古代英雄的神往,而去追寻他们的足迹;并且将“赤壁”冠以“周郎”,暗示出他所景仰的英雄乃是周瑜。
C.“小乔初嫁了”,这一情节不仅在于要表现英雄美人璧合珠联,表现周瑜的雄姿英发;更在于揭示周瑜同孙权的密切关系,从而表现孙权对周瑜信赖有加。透过词句看背后,则隐含着词人对自己不被信任、不被重用的叹息。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正是词人内心苦闷和哀伤的外露。然而,可贵的是,词人并未由此而消沉、颓废,及时行乐;相反,他以酒祭江月,所表达的正是对英雄的缅怀和景仰。
解析 此句并非直抒胸臆,对古代英雄的神往只能说是含蓄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答案 B
7.这首词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代战场,仰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事业无成的形象;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情感。
(二)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8~9题。
8.请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的表层含意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意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从生活小事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9.本词运用了即景生情、以小见大的写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词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遇雨、吟啸、竹杖、芒鞋、春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山水,乃至隐居山林、笑傲江湖、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的情致,而且渗透出放开眼界、洞察事理、自我调节、旷达超脱等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青玉案
[北宋]贺铸①
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③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 ①贺铸:为人耿直,才兼文武,可惜官职低微。此词作于晚年退居苏州时。②凌波:形容女子轻盈的步态。
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沼泽地。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
11.“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新颖别致,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这三句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作者借“烟草”“风絮”“梅雨”等意象寄托自己的“闲愁”之多之重之广。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 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市东。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②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1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阕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阕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解析 C项中“内心的无奈”理解有误,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
答案 C
13.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上阕叙述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②下阕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既是写深夜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四、语言表达
14.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舜日尧天。(顺序已被打乱)
下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15.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本题例句以“人生的扣子”为中心,写了一个比喻句,先是作比,后是总结说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重要性。另选话题时,也要照此顺序,用此形式。
答案 (示例)就像盖高楼打地基一样,如果第一处地基打不好,后面的地基就不稳固;人生的地基从一开始就要打好。
课件59张PPT。第5课 苏轼词两首苏轼诗词名句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赠刘景文》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
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浣 溪 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赏析】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虽被贬任黄州,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古人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而作者此刻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人生之“再少”的遐想,并在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资料助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于是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定风波》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1.苏轼——集诗、词、散文、书画于一身的大家
诗歌方面:现存诗2 7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赠刘景文》等。
词方面: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的词有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散文方面:其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石钟山记》等。
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2.豪放派与婉约派
豪放派与婉约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作品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显得豪放、大气。婉约派以李清照、柳永、周邦彦为代表。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3.关于赤壁
赤壁有文赤壁和武赤壁两处。其中文赤壁在湖北省黄冈市境内,因苏轼《赤壁赋》而得名。武赤壁在湖北省赤壁市境内,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此。湖北省赤壁市境内赤壁旅游区由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三山组成。 赤壁山的西南临江处,岩斜亘300余米,怪石嶙峋,汹涌的江水直扑断崖,卷起千堆雪,声如巨雷。文人骚客来此凭吊者,自古不绝,故留下众多书法。据说赤壁火攻时,周瑜站在矶头指挥,忽见冲天火光把断崖照耀得彤红一片,不觉豪兴大发,当场写下这两个楷书大字,令人刻石纪念。此传说虽不可靠,但它揭示了“赤壁”命名的由来。“赤壁”二字的近旁,还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孙权和周瑜的画像石刻,它们与书法石,交相辉映,可谓书画并茂。 南屏山顶的拜风台,传为诸葛亮祭东风时的七星台遗址,后殿中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坐像,极其传神,颇引人注目。
金鸾山腰的凤雏庵,相传庞统曾隐居于此。原庵早废,今庵乃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建,青砖黑瓦,古朴典雅。庵内主室所供奉的庞统塑像,庄严刚毅,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庵四面苍苔布绿,曲径藏幽,古树垂荫,百鸟飞鸣,真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赤壁山顶的翼江亭,传为诸葛亮、周瑜在赤壁之战时观望曹营的遗址。亭乃后人所建,碧瓦飞檐,六角攒尖,与传说中黄盖献苦肉计的遗址,即中峰望亭遥遥相望,交互映衬。此亭四周山花烂漫,芳草萋萋,景色十分迷人。在亭俯瞰长江,可令人故国神游,想见当年赤壁鏖战时“樯橹灰飞烟灭”的情景。
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由赤壁市出发,乘汽车可直达赤壁遗址,交通极为方便。
基础整合2.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尊 樽 酒杯 答案 (1)形容词,古时的 名词,缘故 副词,故意 副词,仍旧 连词,因此
(2)动词,流 动词,离开,离去 动词,去除 动词,距,距离
(3)名词,音fà,头发 动词,把箭射出去 动词,出发 形容词,勃发 动词,兴起,产生 动词,打开 动词,开花(4)连词,并且,而且 连词,况且 连词,尚且 副词,将要,将近
(5)副词,单独,独自 年老没有儿子的人 副词,只,仅仅
(6)连词,表转折 退出来 副词,还,再
答案 (1)名词作状语 向东
(2)名词作状语 像灰一样 像烟一样
(3)名词作动词 骑马
(4)形容词作动词 (天)放晴 5.古今异义
(1)大江东去
古义:________
今义:大的河流
(2)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________
今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④轻浮放荡(3)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________
今义:从来,一向
答案 (1)长江 (2)杰出的 (3)刚才 6.名篇名句
(1)苏轼在 《定风波》中以自然界的风雨喻人生的风雨,表明自己对各种打击能处变不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不惧风雨,潇洒徐行,表现了其倔强的性格和旷达的胸怀。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传神地再现了周瑜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潇洒风姿。
(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答案 (1)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2)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3)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4)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整体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片通过描写长江和赤壁的雄伟景色,抒发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下片通过集中缅怀周瑜,抒发了词人自己期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全词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
《定风波》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境,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主旨概要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了怎样的赤壁景色?有什么作用? 品味探究明确 此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峻。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飞溅、狂澜奔腾起伏的景象,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之情。同时便于引出下文的英雄故事与英雄人物,便于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之情。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周瑜的“笑”;“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苏轼的“笑”,这两个“笑”字蕴含哪些深意?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1)词中的第一“笑”出现在词人凭古咏史的狂想之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刻的苏轼完全沉醉在周公瑾轻摇羽扇,谈笑风生间,令曹操80万大军溃逃覆灭的酣畅淋漓中。这一笑,表面上是突出周郎成竹在胸、傲然取胜的神态,实则表达的是词人对前世英雄得君王信任,建不朽之功业的羡慕,又潜隐自己壮志难酬的孤独与失意。 (2)周瑜能在谈笑间大败曹军,固然与他的聪明才智有关,但还包含着深层因素,即东吴孙权对周瑜诚信无忌的全权任用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相比之下,词人也是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词人艺术地再现深层因素表明自己的心理是:渴望得到君王的信任,能像周瑜那样大展宏图,建功立业。 (3)少了君王诚信,东坡就断了实现人世理想的翅膀,只能寄托于不胜悲愁的凭吊之中,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赤胆忠心不被神宗、哲宗、徽宗所理解,自己聪明一世竟被小人所乘,政敌所用,落得个放逐天涯的结果。“多情应笑我”的“笑”字,包含着许多深意。这一笑是狂想之后清醒的自慰,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分别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请将二者的风格加以比较。 明确 4.“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明确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徐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这两句展示了作者不为外界的风云变幻所干扰,总是泰然处之的生活态度。风雨潇潇,穿林打叶,真有点席卷天地的气势,但作者以“莫听”便将之化为乌有,不但如此,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隐含着对生活厄运的挑战。“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5.“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不是写眼前实景?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明确 “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这里的“一蓑烟雨”,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当然他的“江湖”不是故乡眉山,而是他理想中的精神家园。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
观点一 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子拓宽了全词的境界。 拓展提升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炼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观点二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语双关,寓意深远
《定风波》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风雨”和“晴”从表面上看,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上都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中见出人生大哲理。作者那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什么是双关呢?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知识卡片
双关又分为两种:
(1)意义双关
【例】 《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例】 “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谐音双关“情”,一方面是说“东方日出西边雨”晴雨的“晴”,另一方面关涉“闻郎江上唱歌声”情意的“情”。用天气阴晴之“晴”,隐含地指称爱情之“情”。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活学活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请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中双关手法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上句以蚕丝之“丝”暗喻思念之“思”,借助于谐音双关;下句以烛泪来喻愁人之“泪”,形神极似。诗人巧妙地运用这种高超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间的千古至情。春蚕吐丝,死后方尽,蜡烛流泪,泪干身灭,这种伴随着生命始终的缠绵之情,这种至死不渝的真诚执着的爱,的确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正因为如此,后人表示对某种事业或信仰的执着追求时,也常借用这两句诗。 本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