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45分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解析 B项,“断鸿”指失群的孤雁;C项,“风流”指英雄业绩;D项,“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答案 A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尚能饭否 B.赢得仓皇北顾
C.遥岑远目 D.竹杖芒鞋轻胜马
解析 B项,名词作状语,向北。A项,名词作动词,吃饭;C项,名词作动词,看,望;D项,名词作动词,骑马。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多情应笑我
C.烽火扬州路 D.人道寄奴曾住
解析 A项,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B项,应为“应笑我多情”;C项,应为“扬州路烽火”。
答案 D
4.下列词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析 比喻,其他三项为借代。
答案 B
5.下面四句词是从四位词人的作品中抽出来的,请从词的风格的角度,选出不同的一项
A.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B.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C.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
D.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解析 A项为婉约风格,其他项为豪放风格。
答案 A
二、探究阅读
(一)阅读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完成6~7题。
6.简要分析“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词人登楼远眺所见之景,在词人的视野中,江山之美,如“玉簪螺髻”,是比喻,而词人满怀悲愤之情所见之远山,又“献愁供恨”,是拟人,也是移情入景。
答案 本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从写景抒情的角度看,还是移情入景。“献”“供”是人特有的动作,这里用来写山,是拟人;“玉簪螺髻”是把山比喻为玉做的簪子和美女的发髻,是比喻。词人把自己的悲愤之情注入自然景物,在表达技巧上是移情入景。
7.词的结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与上片的哪句词相照应?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尾的这句话看似消极,实则是词人人生无奈的一种感慨,表达了词人寂寞惆怅、无人理解的愁苦,这样看来,应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照应。
答案 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表达了词人自觉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寂寞惆怅之情。
(二)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8~9题。
8.上阕写了哪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个人是孙权和刘裕。他们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词人借助这两位英雄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的决心和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9.词中最能体现主旨的一句是哪一句?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旨句是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句作为全词的点睛之笔,用典通俗,但含意深刻。一方面是对当权者不重用贤人志士而自甘昏庸糊涂的愤懑,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志存恢复中原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
辛弃疾
著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②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 ①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辛弃疾曾谪居于此,后卒于此。②归宁: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著意”一词,表露出久卧病榻之后,词人对春意盎然之景的企盼;“懒”字则又道出词人“精力衰退”的实际身体状况。
B.“山才”两句化用杜诗“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描述了词人观赏山景作诗的情状,把词人陶醉在自然风光之中的形象表现出来。
C.“携竹杖,更芒鞋”写词人野游的装束打扮,营造出轻松而随意的氛围。“竹杖”暗示年老体衰,而“芒鞋”则照应上片的“寻春”与“信步”。
D.“朱朱粉粉野蒿开”描绘出花儿鲜明的颜色和生气蓬勃、随处开放的特点,写出了田野的实景。
解析 C项,“年老体衰”错,“竹杖”暗扣标题的“病起”。
答案 C
11.有人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一句将春天描摹得最为生动传神。请找出这两句中描写最巧妙的一处,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其中“柔”字尤为巧妙传神。它写出桑叶之嫩,春光之新。同时,“柔”字衬托出女子因快要回到娘家看到亲人而表现出的轻松的步态和欢乐的笑声。“柔”字点明了词人寻春的内心感受,词人寻找的春天,充满生气,隐藏在乡野的花草中,暗含在女子的笑声里。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12.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往昔送别的场景, 暮春时节,杨柳依依,行舟远去,江水空流,表达出作者送别时依依不舍、无限惆怅的情感。
13.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与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夸张的表现手法,用春天不断上涨的江水比喻泪水之多,忧愁之多,将抽象的伤感之情描述得具体可感,充分表达出作者无限感伤的情怀。
示例二:这两句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春天不断上涨的江水表现泪水之多,忧愁之多,直接表达出作者无限感伤的情怀。
四、语言表达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发思古之幽情
②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
③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
④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
⑤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
⑥分别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著名词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④①⑥②③⑤
15.在横线上补写出一句话,使语意连贯。
苏大胡子另一面却是柔肠寸断,悱恻缠绵,悼亡妻的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掩不尽的泪水滴到今天,把一帮子婉约派比下去了。辛弃疾亦然,“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新明快,颇有闲气。而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又哪里输得须眉半分?这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结论性的话。上文有两个豪放派的词人写婉约写得“悱恻缠绵”,而一位婉约派的词人写豪放也写得不让“须眉”。
答案 人是复杂的,此一时彼一时也,心境不同,风格异变也很正常。
课件59张PPT。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诗词名句
1.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3.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6.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 青 玉 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赏析】 词的上片写元宵之夜的盛况。簇簇礼花飞向天空,又像星雨一样散落。在月光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片专门写人。游女们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 资料助读晚年时,韩侂胄当政,辛弃疾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是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词的题目。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亭子。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35岁,南归已逾12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 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他的无限忧思。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这首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时辛弃疾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兵的地方。所以当作者登上北固亭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他赞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以及隆兴元年(1163)南宋将领张浚北伐失败的往事。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南,不图恢复,致使作者南归43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他对南宋朝廷的忘记国耻不思北伐,对自己的无用武之地,感到极大的愤慨! 1.关于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是因为各家叫法不同罢了。2.词牌的分类
(1)词牌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 《风入松》 《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涉及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名罢了。 3.三百铜板换官爵
辛弃疾23岁时曾率领五十余人,突袭了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将他押回建康处决。此事一举震惊天下,让他名重一时,连皇帝也为之赞叹再三,当即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但当时官场有个规定,如果没有考取进士,无论多么出色,也会遭人鄙视,得不到认可。辛弃疾知道这个情况后,哈哈大笑说:“这有何难!我只消花三百个铜板,随便买本书看看,便能考中进士!”果然没过多久,辛弃疾就科考及第。宋孝宗在接见辛弃疾时,对他打趣道“哟,你就是那个用三百铜板换得朕的官爵的家伙吧!” 基础整合答案 (1)动词,回头看/动词,探望,拜访
(2)连词,尚且/连词,还,仍然
(3)动词,表示动作的趋势/动词,离开/副词,过去的/动词,距离
(4)动词,领会/副词,正赶上/动词,聚会
(5)名词,房舍/量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6)副词,岂,哪/动词,能够/副词,大约 5.指出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倒装句 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2)被动句 英雄业绩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6.名篇名句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2)以乐景写哀情可以使哀伤的情感表达得更为出色,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使用这一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端描写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借张翰的典故表达故乡之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咏怀三国时期英雄人物,间接抒发自己人到老年的壮心不已和无奈之情。
(6)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作者虽年老却壮志犹存,希望得到重用。 答案 (1)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2)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3)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4)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 季鹰归未 (5)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6)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整体感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写景抒情,词人通过写清秋、远山、夕阳、孤雁等,表达自己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之情。下片直接言志,表达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以及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 主旨概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人通过写登上北固亭,追忆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通过回忆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今的北伐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回忆当年南归之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希望为国尽力的爱国热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本词的上片借景抒情,其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
明确 写到了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1)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词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抱负。 品味探究(2)“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3)“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4)“游子”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的酸楚可想而知。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为我们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落日的余晖正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哀鸣。对于像词人这样一个流落在江南异乡的远方游子来说,本来就有无限伤感,再面对如此环境,感情上的寂寞与痛苦就更加沉重了。同时,那“落日楼头”不就是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造成的衰颓国势,“断鸿声里”不就是北方战乱中离散的同胞的声声呼唤吗?“江南游子”则是辛弃疾的自况, 他自南渡归宋以来,一直受到猜忌排挤,这更让他感到自己是个漂泊无依的游子了。句中三个短语都没有谓语,无论分开或是组合,都不能构成完整的句式,但利用它们之间相互的映衬、比照与内在联系,不仅为我们创设了一个苍茫凄凉的意境,更把作者有家不得归的伤感表达得更为强烈、突出,更富有感染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怎样理解“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的含意?
明确 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风。 “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4.“赢得仓皇北顾”中“仓皇北顾”应如何理解?
明确 关于“仓皇北顾”的说法,多数人采取直译法,即“向北张望追来的敌人”,但要联系宋文帝北伐的典故和词人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此说似乎未达到作者之意。无论在东晋、南朝,还是南宋,“北顾”是流亡江南的士大夫常用的一个含有政治意义的词语,有“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故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败时赋诗云“北顾涕交流”,后来梁武帝登北固亭,索性将亭名改为北顾亭, 以寓收复中原之志。词人用此典,固然是希望南宋统治者吸取以往北伐失败的教训,周密准备,还寄寓了作者对古人北伐失败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之情,辛弃疾此词是北固亭怀古,有双关的含义,所以“仓皇北顾”应解释为仓皇败退到北固山下,从此只能“北顾”而已。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凭谁问”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 此三句借用廉颇思赵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已过花甲,但壮志未减、雄心犹在的豪迈气概。而前面冠以“凭谁问”三字,抒发了词人想到赵国有用廉颇之意,还派人去探问,而朝廷却无重用自己之心,更无探问之人,只得坐视髀肉复生,空有报国之志的悲愤。在理解此句时,应注意“凭谁问”所包含的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身老头白,多年饱受压抑的愤懑的复杂情感。用典是辛词一大特色,但有人却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词人在同一首词中大量用典,是否有堆砌之嫌?请探究一下,说说你的看法。
观点一 这两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除了词末廉颇一事之外,都关乎镇江的史实及眼前风光,是“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他用的这些典故,都和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而论,围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拓展提升观点二 同意观点一。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百余字的篇幅,虽然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但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观点三 辛弃疾的词虽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或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就拿本课这两首词来说,用典虽多,但内涵要比直接叙述和描写更为丰富,词人将典故中的意境与现实中的环境交织在一处,情感更为厚重。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古讽今的手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 这首怀古之作借古讽今,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借古讽今是古诗常用的手法之一,也是高考古诗鉴赏题的一个重要考点。1.借古讽今的内涵
借古讽今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它是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来抒发自己情感的手法。2.借古讽今的常见作用3.鉴赏借古讽今手法的技巧
(1)弄清触发的媒介。
弄清触发作者感情的是什么历史史实或历史人物,这就要求我们对作品涉及的历史史实和历史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平时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典故。
(2)知人论世,体会意图。
细读作品,弄清历史史实或历史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关或相似之处,从而体会作者评论古代的人和事的意图。(3)弄清态度,领悟感情。
弄清作者对这些史实和人物是什么态度,是褒还是贬,是赞扬还是讽刺,是肯定还是批判等,进而领悟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历史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活学活用
阅读下面的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岳忠武王祠①
于 谦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②,不见将军奏凯歌。 【注】 ①这首诗作于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几十万精锐全军覆没,鞑靼大军压境,明王朝危在旦夕。很多人劝皇帝放弃国都,迁都南京,于谦力排众议,极力要求坚守北京坚决打击鞑靼大军。②朱仙镇:指岳家军朱仙镇大捷。
咏史怀古常常借古讽今,试简析本诗在这方面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作于明王朝危在旦夕之际,很多人力主迁都南京,于谦则力排众议,力主坚守北京。在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不应退缩,而应迎难而上。为此,诗人建议明王朝汲取南宋从汴梁迁都杭州偏安一隅、主战将领备受非议和奸臣阻挠的历史教训,避免再次上演岳飞那样的历史悲剧。全诗借古讽今,强烈地浸透着作者的立场主张。 本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