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45分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辟公府不就 就:任职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C.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应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看,视察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答案 D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B.均为介词,用。A.介词,表比较/介词,表范围,在……方面。C.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连词,表顺承/介词,凭,靠。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B.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C.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解析 本题考查通假字。A“员”通“圆”。B.“傍”通“旁”。D.“尊”同“樽”。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弱天下之民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解析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C项中的“羞”与例句用法相同,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使动用法。B.名词作状语。D.使动用法。
答案 C
5.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解析 本题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C项是宾语前置句,而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C
二、探究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后迁侍中 迁:迁移
B.衡乃诡对而出 诡:诡计
C.遂共谗之 谗:毁谤
D.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宣:宣言
解析 A项“迁”应释为“升迁”;B项“诡”应释为“不易捉摸”或“委婉含蓄”;D项“宣”应释为“表达”。
答案 C
7.下列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讽议左右 B.不好交接俗人
C.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D.常从容淡静
解析 古今义都指“违反法律”。A.“左右”,古义为“君王身边的侍从”,现为“表方位,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B.古义为“结交”,现为“移交和接替”。D.古义为“言谈举止适度得体”,现为“不慌不忙,沉着,镇静”。
答案 C
8.对“衡乃诡对而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疏陈事,蒙蔽皇上 B.巧于理政,工于言辞
C.害怕宦官,恐其谗己 D.图身之事,怕受祸凶
解析 从全文可以看出张衡品德高尚,又善于政事,在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他不会蒙蔽皇上,从“不慕当世”,“下车,治威严”可知他“巧于理政,工于言辞”。
答案 B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介绍张衡政治上的失意,再介绍面对河间的恶劣政治环境,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纪,铲除奸党,使官民上下无不敬畏。
B.选文第二段文字极为简练,而且句式整齐,富于气势,作者虽然没有作具体的刻画,但一个干练的政治家的形象却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C.选文语言质朴通俗,毫无雕饰,无一句赘言。
D.选文详细叙述了张衡在政治方面的才能,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解析 选文略写张衡在政治方面的才能。
答案 D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张衡也常考虑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祸福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作《思玄赋》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感情志趣。
(2)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令制度,暗中查知奸党的姓名,同时收捕,于是举国上下都肃然敬畏,人人都称赞他政治清明。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三》)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解析 根据此句话的意思来划分句子。
答案 D
1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解析 “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答案 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祖起兵,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责蒋贵。
C.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D.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西部边境。
解析 “英宗很生气”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 C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招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
(2)(他)从小路疾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韣,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
【参考译文】
蒋贵,字大富,作为燕山卫的士兵跟随成祖起兵,靠累积功劳升职到昌国卫指挥同知。跟随大军征讨交阯及沙漠,提拔为都指挥佥事,负责彭城卫的军务。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的少数民族叛乱,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招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败叛军。升任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宣德七年,又任命为参将,帮助陈怀镇守松潘。次年,升任都督佥事,代理副总兵,帮助方政镇守松潘。又过了一年,各少数民族又叛乱,方政等人分路进兵讨伐。蒋贵率领兵力四千,攻破了任昌的大寨。会合都指挥赵得、宫聚的队伍,依次平定了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没法计算。捷报传到朝廷,升任都督同知,代理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替方政镇守松潘。
英宗即位以后,蒋贵因为所统领的地方都是非常偏远的边境地区,上奏请求增加军士每个月的粮食供应。正统元年,召蒋贵回到朝廷,任右都督。阿台侵犯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边疆的守将向朝廷告急,朝廷命令蒋贵佩戴平虏将军的大印,统帅军队讨伐。叛军进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阵亡士卒一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弹劾蒋贵,朝廷开会讨论认为蒋贵刚选兵出发去甘州,势必来不及救援。而庄浪归徐晞所统率,追究徐晞推脱罪责的责任。把蒋贵的事情放在一边,不予追究。
次年春天,谍报敌军驻扎在贺兰山的后面。皇帝下诏命令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向西,蒋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长城关口会合围剿。蒋贵到了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说前面的路上没有水草了,率兵返回。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上奏告状,尚书王骥出京负责处理边疆事务,斩了安敬,责令蒋贵立功免罪。蒋贵感动振奋。正好朵儿只伯害怕罪责被追究,接连派使者入京上贡,敌人的势头稍稍减弱。蒋贵率领轻骑兵在狼山击败叛军,追到石城。战斗停止了,听说朵儿只伯去到兀鲁乃地依附了阿台,蒋贵带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前往突袭。副将李安劝阻他,蒋贵拔剑厉声斥责李安说:“敢阻挡进军者死!”于是出了镇夷。从小路疾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韣,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敌人失去了战马,带着弓箭,步行和明军战斗。蒋贵放开骑兵,践踏攻击,指挥毛哈阿奋勇冲入敌阵,大败敌军。又把兵分为两翼,另外派一百骑兵占领高地作为疑兵,边打边行八十里。正好任礼也追击敌人到了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带着几个骑兵远远地逃走了,西方边境都平定了。
正统十四年正月,蒋贵去世,时年七十。朝廷追赠他为泾国公,谥号为武勇。
四、语言表达
15.将下面的一个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
候风地动仪是公元132年张衡利用惯性原理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以摆和杠杆机械为主要结构模式来测定地震的方向感知地震的仪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简化成分,找出句子的主干:候风地动仪是感知地震的仪器。然后把长定语单独取出,进行分解。最后根据一定的关系正确排列。
答案 (1)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制造了候风地动仪。
(2)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感知地震的仪器。
(3)它利用惯性原理,以摆和杠杆机械为主要结构模式,测定地震的方向。
16.创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请拟写一则宣传语,倡导同学们升入大学后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培养创业、创新能力。要求:①紧扣宣传目的;②运用比喻手法;③不超过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比喻修辞及语言表达简明、得体、鲜明、生动的能力。写宣传语,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宣传语。宣传语,即用简短的文字写出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其基本特点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然后,紧扣宣传目的,即“倡导同学们升入大学后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注意字数要求,运用比喻修辞来拟写即可。
答案 (示例)创业是青春的火炬,创新是创业的翅膀,用创业点燃创新梦想,用创新放飞人生希望。
课件61张PPT。第13课 张衡传《后汉书》中的名句
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5.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6.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是一种从容;“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一种从容;“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是一种从容;“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从容;“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是一种从容……
从容,是一种理性,一种坚忍,一种气度,一种风范。只有从容,才能临危不乱;只有从容,才能举止若定;只有从容,才能化险为夷;只有从容,才能宠辱不惊;只有从容,才能风云在握…… 赠范晔
[南北朝]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资料助读张衡生活在东汉从强盛渐趋衰落的时代。这期间,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又相互勾结,他们各谋私利,竞相奢华,亲戚攀援,贿赂公行,诈伪丛生,政治十分昏乱。东汉政权为了加强统治,把谶纬迷信思想与封建经典结合起来,制定了一整套庸俗经学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统治理论,目的是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本文中张衡的为官与科技成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1.《后汉书》
《后汉书》为范晔撰纪传体史书。原计划写10纪、10志、80列传,共100卷。由于范晔被杀,10志没有完成。南朝刘昭为《后汉书》作注时,将司马彪《续汉书》八志折为30卷补入范书。《后汉书》虽然继承了《史记》《汉书》的体例,但并不完全囿于旧有的模式,而是针对东汉一代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特点创设了一些新篇目。特别是首创《烈女传》,表彰“才行尤高秀”的妇女,为著名的女史学家班昭、才华出众的女诗人蔡琰等立传,重视和尊重妇女的社会地位,足见其杰出的胆识。 2.官职变动的相关用语
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
行:去应荐。
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
就:就职,任职。
召:召请来授官。(“累召不应”)
应:应职,接受官职。
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
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
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车伊始”“衡下车”)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上书乞骸骨”) 基础整合答案 (1)员,通“圆”,圆周
(2)傍,通“旁”,周围
(3)禽,通“擒”,擒拿答案 (1)名词作动词 递眼色
(2)形容词作名词 道理,规律
(3)形容词作动词 擅长,善于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奇,认为奇特知识卡片
名词作动词的主要类型
(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
名词“蹄”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译为“用脚踢”。
(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名词“水”,用在助动词“能”后,活用为动词“游泳”。 (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例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名词“风”之后有介词结构“乎舞雩”,“风”活用为动词,是“吹风”“乘凉”的意思。
(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名词“东”活用为动词,意为“向东流去”。 答案 (1)言谈举止适度得体 (2)结交 (3)不去
(应荐) (4)特地征召 (5)四周严密 (6)声音激越响亮 (7)方向 (8)君王身边的侍从 (9)官吏初到任 5.指出文言句式类型翻译
(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验之以事。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2)状语后置句 外表装饰着篆文和山龟鸟兽的图形。
(3)状语后置句 用事实来检验。
(4)状语后置句 尤其尽心钻研天文、阴阳、历算诸学问。 (5)状语后置句 张衡年轻时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
(6)宾语前置句 自从有书籍文献记录以来,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
(7)省略句、被动句 永元年间,(张衡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也没有去就任。 整体感知本文主要写了张衡的品格性情和他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的成就。从这篇传记中,可以了解到张衡是一个举止稳重、淡泊名利、才高于世、谦逊朴实、品行端正、潜心学术、忧国忧民、在科学上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主旨概要1.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为张衡墓碑题词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本文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那么,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的叙述重点是什么?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品味探究明确
2.张衡有哪些可贵的品格?试结合课文分析说明。 明确
3.张衡在天文、数学、地理、气象、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学、诗赋、绘画方面也成绩斐然。范晔为之作传时,既要顾及全面,又要突出重点,请以文中叙述其“术学”方面成就的剪裁为例,说说作者在处理材料时的巧妙之处。 明确 文中以“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概括了张衡多方面的贡献,而重点写候风地动仪。作者从地动仪的质地、尺寸、规模、形体、文饰以至整个结构的“巧制”、测定时的效验,作了井然有序的详细介绍。“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着一“神”字,极写仪器功效。“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表明此乃史无前例的独创。更用京师学者最初“咸怪其无征”,后来“皆服其妙”的细节描写,充分证明了张衡“妙尽璇机之正”的“妙”和“善机巧”的“善”,使文章于平实中透出情致。文章这样处理材料,就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例如,“不行”“不就”“不应”“不慕”等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却鲜明地表现出了张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
第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例如,第4段中仅用140多字就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可见用语简洁;用酒尊描摹仪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见其用语之准确。 张衡“出为河间相”的时候“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可在皇帝“问天下所疾恶者”的时候却“诡对而出”,“常思图身之事”;为河间相三年,就“上书乞骸骨”。如何看待张衡的这些行为?请谈谈你的观点。 拓展提升观点一 张衡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并非表明他的软弱,而是表现了一个政治家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头脑、高明的政治手腕。面对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他作《二京赋》是为婉转讽喻,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而一旦掌握了权力,他就大力铲除奸徒丑类。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正直与真实的张衡。 观点二 “衡乃诡对而出”,避其锋芒,巧为应对。即便这样,那帮“阉竖”还“共谗之”,使他更明白在那种政治旋涡中,自己如履薄冰,如捋虎尾。张衡在那种形势下的做法确实有些消极,这是他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缺少为真理献身的勇气。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张衡一生的贡献重大,建树颇多,在很多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作者恰当地处理了这个问题。
而作为人物传记,作者必须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又必须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事迹,不能不分主次地全面介绍。为此,本文在选材和组织材料方面有详有略,取舍适当。比如,写张衡的姓名、籍贯、擅长文学、精通经典、为人谦虚踏实、不慕名利等,用了简略的记叙方法; 写他在科学创造上的成就时,就用了详写的方法,把他两次做太史令时的科学著作和科学发明全面地介绍出来;在写其发明创造时,又重点详细地介绍了候风地动仪的构造、质地、原理、效验等。这样把张衡的一生通过这些典型材料有详有略地写出来,使这个历史文化巨人的形象在后人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知识卡片
确定材料的详略是结构安排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从而有利于更生动、更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常常放在文章的核心段落、核心部位;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略写有利于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常常放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段落上。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详略不当,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 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来决定详略。说理的文章,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如果详写和略写运用得当,就可以使文章浓淡相宜、错落有致,既节省了篇幅、突出了中心,又生动、实在、有文气。⊙活学活用
围绕某一个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做到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一生淡泊自守的沈从文不愿做媚上取宠的政治工具,不愿写虚伪的“载道”之文。他在当时受尽冷嘲,看尽白眼,历尽坎坷,遭受磨难。在别人眼里,他“不识时务”,但是他知道,文人就要恪守文学创作的规律,坚持为人、为文之本。 恪尽职守,抛弃摆在眼前的荣华富贵,沈从文更像是一朵云,一朵“无心以出岫”的白云,环绕在中国文学的青峰翠峦之中,编织出一幅独特、美妙而神奇的画卷。
鲁迅,中国现代的民族魂,他弃医从文,以笔为刀枪,怒向刀丛,唤醒了无数国人,也令反动文人们胆战心惊。他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精神永远令后人景仰。 如今,放眼大江南北,那是一幅多么壮丽的画卷,一曲多么和谐的乐章!建筑工地上,我们会看到支架上汗流浃背的工人正在认真砌砖的身影;边防哨所旁,我们会看到将士们手执钢枪在烈日下挺胸站立的身姿;农田里,我们会看到满脸皱纹的农夫弯着腰喘着粗气却仍在努力地耕耘着土地……本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