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琵琶行并序
第二单元
第6课 琵琶行并序
[限时45分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曲终收拨当心画 当心:小心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解析 B.当心:对着琵琶的中心。C.去来:走了以后。D.掩泣:掩面哭泣。
答案 A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B.同是天涯沦落人 自言本是京城女
C.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
D.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解析 A项,数量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目。C项,形容词,轻轻地/动词,轻视。D项,时间名词,暂时/时间副词,忽然,一下子。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凄凄不似向前声
C.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D.似诉平生不得志
解析 A项,古义,忽然爆发出。今义,冲出;使超过一般;鼓出来。B项,古义,以前;今义,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词语。C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答案 D
4.下面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是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 ②句正面写琵琶女琴技。④句写琵琶女的身世。有②④句的选项排除掉,故选B。
答案 B
5.下列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解析 例句与A、B、C三项均为互文,D项为比喻。
答案 D
二、探究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9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对节选部分第一段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D.第五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第六句用月光进一步反衬诗人此时的心情。
解析 D项对第五句的理解不正确,“惨”是“悲伤”的意思,而不是“悲惨”之意。对第六句的作用理解不正确,应是“烘托”,而不是“反衬”。
答案 D
7.“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两句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在诗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紧承上文主客离别之事,又引出琵琶声,为下文展开对琵琶曲的描写过渡。
8.节选部分画线的语句各表现了诗人与琵琶女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关键字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9.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②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开龙门八节石滩①(其一)
白居易
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
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
振锡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
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注] ①作此诗时,作者73岁。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反破伤。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②振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锡,手杖。③汉太傅疏广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日令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后因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滩场面的宏伟气势。
B.“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字表现了往日深受其苦者今日之喜悦。
C.颔联运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写石滩疏通后,江上舟筏鱼贯往来、篙楫挥舞如箭的繁忙景象。
D.第六句作者以疏广自比,委婉透露出诗人施财凿滩造福于民的愉快心情。
解析 C项,没有比拟的手法。
答案 C
11.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尾联里,作者希望有一天随僧人一道玄游四方,不再担心八节石滩难行。②尾联表现出诗人晚年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③表现出诗人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招王质夫①
白居易
濯足②云水客③,折腰④簪笏身。
喧闲迹相背,十里别经旬。
忽因乘逸兴⑤,莫惜访嚣尘。
窗前故栽竹,与君为主人。
[注] ①本诗约写于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王质夫隐居于城南仙游寺蔷薇涧。②濯足:暗用《孺子歌》“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③云水客:云游四方的人。④折腰:出自《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⑤出自《世说新语》中王子猷访戴逵“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句中“喧闲”二字承接首两句,直接点明两人的生活状态,“濯足”者居“闲”,“折腰”者处“喧”。
B.第四句写二人相距不过十里,却好像已分别很长时间,略有嗔怪友人久不见访之意。
C.第五句实写友人乘兴而行来看望自己,诗人内心十分喜悦。可见,两人情谊深厚。
D.最后两句写诗人不以主人自居,希望自己在窗前栽种的竹子能够吸引朋友的到来。
解析 C项“实写”错误,第五句诗人借用典故表达出希望朋友乘兴来看望自己,并非实写。
答案 C
13.请分析“濯足云水客,折腰簪笏身”这两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了典故手法。“濯足云水客”,指王质夫,运用“濯足”的典故,表明友人是洁身自好的隐士;“折腰簪笏身”,指诗人自己,用“折腰”的典故,自谓为卑小的官职所累。②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朋友隐居生活的悠闲与自己为卑微的官职所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的羡慕和神往之情。
四、语言运用
14.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造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苏轼在赤壁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生命的黄昏。
15.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扩展成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暮霭已散,天空中挂着一钩残月。残月边飘荡着几丝淡淡的云翳,又像层层挥之不去的雾障,跟江面的烟雾连成一片。江边,秋风袭来,枯败的枫叶纷纷飘落,漂浮在水面上顺流而下。几朵凋零的荻花随风躲躲闪闪地晃着。风过后,树的枝丫光秃秃的,支撑着一岸孤寂。
课件71张PPT。第6课 琵琶行并序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诗海撷英【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其间脉络十分清晰。从层次上看,首句先说酒,第二句再示温酒之具,第三句又说寒天饮酒最好,末句问对方能否来共饮,而且又点破诗题中的“问”字。从关系上看,首末句相呼应,二、三句相承递。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
诗作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落笔,以如叙家常的语气,相互亲切的语言,富于生活气息的情趣,不加雕琢地写出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白居易诗歌名句
1.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名句集锦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1.像快乐的翠鸟,站在枝头鸣唱,我结识了高山流水的知音!那条条短信,似奔腾的清溪,流入我冰封的心灵。那话音似清风,扫散蒙蒙的顾虑,从草坪上空渺渺飘去。心灵相通,不离不弃。那份深情的牵挂,连着两颗再生的心。因为你在意我,给我带来阳光的依恋。你用爱来包容我,而不是试图将我改变。不论相逢离别,信任左右陪伴。你是我的知音。◎ 隽语荟萃2.朋友,你是否已有了知音?如果你觅到了知音,我便埋葬对你的寻觅,随着秋离去。我将滴落在秋池里,散落在秋枝上,坠落在黄叶上,飘落在秋风里。我将变成小鸟,去旁枝寻觅;变成浮云,去蓝天寻觅;变成小舟,去大海寻觅;变成弯月,去星空寻觅。朋友,如果你觅到了知音,我便埋葬对你的寻觅,随着秋离去。白居易( 772~846),河南新郑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29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盩厔(Zhōuzhì,现改周至)县尉、翰林学士、左 [ 资料助读 ]拾遗等职。他写了不少“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等。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等,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由于他当时任东官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最终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后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其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慨叹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歌行体 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其中的“《长恨》《琵琶》”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并序》。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答案 (一)①mǐn ②qiáo ③dí ④xián ⑤ní ⑥yāo ⑦sè ⑧zhà ⑨diàn ⑩bì ?lán ?zhé ?ōu yā ?zhāo zhā ?tián[ 基础整合 ]答案 (二)①zhēnɡ zhènɡ ②ɡǔ jiǎ
③chānɡ chànɡ ④zhóu zhòu ⑤yè yān ⑥há xiā答案 (1)第二年 (2)于是作 答案 (3)称心如意 (4)爆发出,突然冲出 答案 (5)年龄大了 (6)整理 答案 (7)副词,刚才,以前 (8)随随便便 (9)容貌答案 1.代词,这/动词,表判断,是/代词,这
2.动词,告别/动词,推辞/名词,古代的一种文体答案 3.名词,话 名词,字 名词,说话的声音 动词,说 名词,言辞 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谓言”固定词组,以为答案 4.数量词,几/名词,数目/副词,多次/动词,计算、一个一个地算
5.动词,创作/动词,弹奏/介词,给、替/介词,向、对/语气词,呢答案 1.①作歌 ②摆酒 ③在夜里 ④在梦中答案 2.①看重;轻视 ②敲碎 ③浸湿五、文言句式
(1)歌以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____________
(3)转徙于江湖间: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宾语前置,介词“以”的宾语“歌”前置,以示强调。
(2)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3)介词结构后置,“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补语,“于”相当于“在”。 (4)问其人,本长安倡女:________________
(5)使快弹数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送客湓浦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省略句,“本”后省略谓语动词“为”。
(5)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6)省略句,“客”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7)感斯人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沉吟放拨插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省略句,“感”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被”。
(8)省略句,“插”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整体感知 ]诗歌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予了诗人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诗人还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境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主题深刻而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1.《琵琶行并序》精彩而细腻地写出了琵琶乐曲的感人效果。诗人是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方法进行描写的?
明确 (1)角度:
①弹奏的动作。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技艺之高超。[ 品味探究 ] ②旋律的变化。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张弛有度。
③听众的反应。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 (2)方法:
①比喻的贴切。把粗重之声喻为“急雨”,轻细之声喻为“私语”,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凝滞之声喻为“冰泉冷涩”等。
②环境的点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 2.本诗中有多处景物描写,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它们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诗人江头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婉。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又由于声律和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悲惨的心情。 (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别之哀伤,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营造了氛围。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已结束,但琵琶女的感情仍在扩散,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衬托了音乐效果,创造了令人回味的意境。3.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明确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人物感情丰富、性格鲜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1)故事情节。这是叙事的主干,也是人物活动的依托。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处理非常恰当。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仔细吟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2)音乐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串全诗的,从开头的“无管弦”,到后来的“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3)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营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例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4)情感描写。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例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试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诗人的“叹息”和“唧唧”,写出了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开闸之河水,一时俱出。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的情和景是相衬相生、互相作用的,可以说是景为情染,景因情而更美好;情借景重,情因景而更深厚。4.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用什么表现手法塑造这一形象?如何评价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 (1)形象: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2)表现手法:诗人是采用对比、反衬手法对这一形象进行塑造的。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3)评价:琵琶女的身世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说明作者的阶级局限,他还不可能从本质上来认识和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5.联系诗歌内容,简要解说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引起诗人强烈共鸣的具体原因,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明确 诗人是通过两种途径来认识琵琶女的:听她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
诗人借助琵琶曲,听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觉到了她心中的“无限事”,还从她弹奏的乐曲的不凡,举止容仪的端庄,隐约地猜到她的来历,所以有“我闻琵琶已叹息”之语;听琵琶女诉说身世,则更是直接地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经历,从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
诗人在长安期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在中国文学中,自屈原的《离骚》起,就有“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女人的容颜盛衰、得宠失意往往使人联想到男人的仕途穷通,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正像《唐宋诗醇》评论的那样:“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对诗的结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进行品评时,许多人有不同的看法,请结合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观点一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白居易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为分别而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二是为赏曲而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拓展提升 ]观点二 白居易泪洒青衫的主要原因是听诉而引发感伤,琵琶女的悲苦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这是对琵琶女的怜悯,更是对其自身命运的怜悯,所以才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表现。
观点三 白居易泪洒青衫的主要原因是自我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谪居而生幽怨。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以声写声,以形写声
(1)用具体的比喻以声写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把大弦弹奏的“嘈嘈”的声音比作“急雨”,显示乐声的粗重急促。“大珠小珠落玉盘”中一个“落玉盘”显示乐声的清脆圆润。“幽咽泉流冰下难”中一[ 技法借鉴 ]个“冰下难”显示乐声的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水浆迸”“刀枪鸣”显示乐声的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如裂帛”形象比喻突出乐声的凄厉。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表现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也由此把难以欣赏的音乐变得亲切怡人,从而扩大了欣赏此诗的读者群体。 (2)用具体的比喻以形写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用“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的视觉形象,写出了乐声的激越雄壮、高亢激昂。2.对比衬托
写琵琶女的身世,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独守空船;用昔日的纵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反衬只有明月寒水做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再比如写琵琶声停后,用“悄无言”的宁静反衬人们思想感情上的不平静,以观众的反应衬托乐曲强烈的艺术效果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管窥高考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详见“方法点拨”。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分析诗歌的诗眼
[考点解读]
例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考查点落在诗眼上,能力层级为D。诗眼是指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常常是诗中精练传神的词语,抓住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思想。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诗眼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为一首诗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二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
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词或句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诗眼”分析题,命题角度小,难度适中,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这种题型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常用的设问方式有:
①本诗中哪个词是诗眼?为什么?
②××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③××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④有人认为××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方法点拨]
解答诗眼类型的题,要先学会找诗眼,然后再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1.抓重点词法
重点词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词类活用词。
①动词。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因而成为诗人锤炼诗眼的重要对象,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王维《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咽”是动词。 ②形容词。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精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③副词。诗中虚词用得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的效果。杜甫是炼虚词的高手,他的《绝句二首(其二)》的首联“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堪称锤炼之笔。 ④数量词。齐己的《早梅》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这首诗的立意在于“早”。“一”在此表示少,但突出的却是“早”,“一”字的妙用,切合了“早梅”的立意,在全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⑤词类活用词。词类的活用也不容忽视,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如蒋捷的《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芭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2.抓主旨句法
有些诗歌,除了重点词外,对某一句的理解也很利于把握全诗的主旨,找到诗眼。例如,杜甫的《客至》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联两句引出了客至,同时将诗人闲居的生活境况及寂寞之中的惊喜形象地表现出来,应该是把握全诗主旨的重点句,即“诗眼”。 一般来说,一首诗的诗眼可以从开头、结尾、诗中议论抒情部分去找,也就是从诗中重点部分去找。关于这一点,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得很透彻:“揭示全文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也。”实际上,这和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是一致的。 3.抓修辞句法
诗眼往往运用了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例如,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二字,将云月拟人化,使云月花影之意象流动传神,境界全出,可见词人炼字炼意技艺的精湛。再如《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咽”字写出山中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咽”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 4.联系体裁法
一般来说,五言诗句型多为上二下三,七言诗多为上四下三,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免偏颇。原因在于,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 另外,近体诗中,绝句类诗的“诗眼”往往在后两句,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三、四句为“诗眼”所在。
对于律诗而言,由于律诗四联起、承、转、合的特点,往往尾联两句即为“诗眼”所在,如《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尾联两句即为本诗“诗眼”。 5.联系形象法
品析诗眼要联系诗中的形象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例如,王维《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仅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之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的境界全出。再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的诗眼应为“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从本诗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地展示出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境况,也展现了诗人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总之,“独”字笼罩全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堪为诗眼。 6.赏析作用法
具体说来诗眼具有以下几种典型作用:
①用以翻出新意。例如,“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陈辅之诗话》)中的“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如果将其中的“恨”改为“幸”,“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 ②借以增添情趣。例如,杜甫《曲江对雨》中的“林花著雨胭脂湿”一句,因题于墙壁而“湿”字剥落,苏轼、黄庭坚等人分别以“润”“老”补缺,都不及“湿”字鲜明生动,富有情趣。
③增强形象性。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从而使得盎然春意跃然纸上。④有助于诗意的准确。例如,齐己《早梅》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与“早”遥相呼应。
回答此类题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常用术语:①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________的画面。
②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③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______的意境,生动形象,极富美感。
④写出了________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
⑤叠字叠词增加了诗的音律美。[文本对译·查缺补漏]本讲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综合训练·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