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4 16:47:05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

[限时45分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栩栩(xǔ)   晓梦(xiǎo)  未卜(bǔ)  驻马(zhù)
B.驿馆(yì) 惘然(wǎnɡ) 杜鹃(juān) 马嵬(ɡuǐ)
C.庄生(zhuānɡ) 厮守(sī) 华年(huá) 追忆(yì)
D.一弦(xián) 哗变(huá) 七夕(xī) 乞巧(qǐ)
解析 本题考查字音。嵬wéi。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C.空闻虎旅传霄拆,无复鸡人报晓筹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解析 本题考查字形。霄—宵。拆—柝。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一弦一柱思华年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C.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空
D.如何四纪为天子  四纪:四十年
解析 “四纪”为四十八年,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答案 D
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千载谁堪伯仲间     B.山围故国周遭在
C.沧海月明珠有泪 D.犹及清明可到家
解析 “故国”应释为“过去的都城”,而现在多指①历史悠久的国家;②祖国;③故乡。
答案 B
5.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迷蝴蝶 B.蓝田日暖玉生烟
C.空闻虎旅传宵柝 D.不及卢家有莫愁
解析 这是写当时唐玄宗、杨贵妃真实的逃难生活,是诗歌吟咏的内容,不是用典。
答案 C
二、探究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6~8题。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6.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中“无端五十弦”又喻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用了比兴手法。“无端五十弦”喻往事繁多,也可说是喻已逝的年华,慨叹自己年已半百,追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
7.该诗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诗于典故传说的运用中使用了象征的手法,使诗作更耐人寻味。
诗以埋怨锦瑟起兴,提出“思华年”主题,三、四句使用“庄周梦蝶”“杜宇啼春”的典故分别喻往事如梦和感伤不已。五、六句又将典故与传说糅合在一起,“沧海月明”“鲛人泣珠”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之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湿润迷蒙又邈远难觅,表现了理想的幻灭和诗人的彷徨与悲伤。用典故和传说构成了迷离不定的意境,象征地表现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悲剧性的惘然。全诗语言含蓄而略显晦涩,将朦胧的情思寓于朦胧的境界之中,抒发了诗人难言之隐痛。
8.最后一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一联是对上文的总结。“此情可待成追忆”,是说上面说的那种情感已在心底沉淀了很久,现在再来回想,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后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是说“当时”的感受,可联系上文看,这种惘然之情现在更甚。难怪张中行用“一切都如隔世”为此句作注!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哭刘蕡①
李商隐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②,何曾宋玉解招魂③。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④。
[注] ①刘蕡(fén):李商隐的友人。②西晋文学家潘岳(安仁)善作祭文;诔(lěi),表示哀悼的文体。③宋玉为屈原招魂,使他起死回生,所以创作《招魂》。④孔子说,死者是师,应在内寝哭吊;死者是友,应在寝门外哭吊。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寓意刘蕡被冤贬的情景,矛头直指昏聩冷酷的“上帝”,情绪激愤,有一种疾风骤雨式的气氛。
B.颔联从去年春天离别写到今秋突闻噩耗,一写生离,一写死别,生离的思念更反衬出死别的悲伤。
C.颔联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了因阻隔而引起的深长思念,又烘托出悲怆凄凉的气氛。
D.这首哭吊朋友的诗,其意义远超一般友谊的范围,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和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
解析 B项,“生离的思念更反衬出死别的悲伤”,判断有误。生离的思念更衬托出死别的悲伤,但不是“反衬”。
答案 B
10.本诗第三联“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两句手法多样,表意深切,请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意思是我只能像潘岳那样撰写诔文,致以无限的哀思,而不能像宋玉作《招魂》那样使您起死回生。“只能……不能”,前后形成正反映衬,同时又运用了“宋玉”“招魂”这一与屈原相关的典故,来表达表达诗人悲痛又无奈的心情。
答案 用典自比,正反映衬。说明自己只能写祭文哀悼亡友,却无法招魂使其复生,表达诗人悲痛又无奈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②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 ①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②回:挽回、扭转。③鹓雏: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乃登楼之所见。
C.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D.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雏,也就是以凤凰自比,这是诗人立身处世的极其鲜明、有力的表白。
解析 C项,“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主要还是诗人的身世自况,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情感没有那么积极。
答案 C
12.通读全诗,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述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怀才不遇之悲。通过贾谊、王粲的典故。②既要扭转乾坤,但并不贪恋禄位的崇高理想。通过范蠡功成身退、泛舟湖上之典。③清高自守的人格自况,对猜忌小人的无情嘲讽。通过庄子寓言。(意思对即可。)
四、语言运用
13.用不超过25字(含标点符号)的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李白的《静夜思》,通行的文本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现在市面流行的各种唐诗选本都是如此。然而,这是后人改动过的文本,不是李白所写的原始文本。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刊本——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所载《静夜思》才可能是李白所写原始文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可以运用语段压缩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即“分层次,明主次”法。就是首先给语段划分层次,概括段意,然后辨清主次,留主舍次,最后整合连缀成句。该语段明显以“然而”为标志分为两层。第一层可概括为:现在市面流行的唐诗选本《静夜思》的通行文本内容;第二层可概括为:《静夜思》的原始文本与通行文本内容不同。然后在25个字内,把两层意思整合连缀成一句话即可。
答案 (示例)(1)《静夜思》的通行文本不是李白所写的原始文本。
(2)《静夜思》的通行文本与李白所写的原始文本不同。
(3)李白所写《静夜思》的原始文本与通行文本不同。
14.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露出惋惜伤感的情绪。请你针对“夕阳”写一段感悟,表达积极或达观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面对夕阳,我们大可不必一味地去感伤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其实,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只要是充分燃烧、释放能量、有益于世的生命便都能获得永生。朱自清就曾说过:“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课件43张PPT。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诗海撷英 【赏析】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首联扣题,写登楼所见,颔联以贾谊和王粲两位古人自比,颈联抒发志趣和抱负,尾联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视功名利禄为敝屣,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
此诗抒发了作者虽仕途受阻,遭到一些人的谗伤,但并不气馁,反而有鄙视和嘲笑谗佞的小人的坚定胸怀,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颈联两句写平生抱负,笔力遒劲,境界阔大,意味深长,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李商隐名句集锦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二首(其一)》
2.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四首(其二)》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名句集锦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5.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
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1.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清晰透明的美,但我们不能否认杏花烟雨,雾中水月也是一种美;江北高山,奇峰突兀是坚定透彻的美,但我们不能否认江南小桥,雾锁楼台也是一种美。生活也是如此,精确的数据,经典的公式是严谨之美;而深刻的散文,瑰丽的诗篇更是体现着生活的朦胧之美。◎ 隽语荟萃2.当汨罗江畔的屈原吟出《天问》时,我想他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一个回答。问天何寿?问地何极?生何欢?死何苦?情为何物?苍生何辜?若是将这些疑问尽数回答,那这千古瑰丽诗篇的韵味岂不是要荡然无存?生活的智者总会在如流的岁月中坐观红尘,拈花微笑。纵然失意如张继,悲苦如屈原仍能品出生活的朦胧意韵,我们又何苦去破坏呢?懂得领略朦胧之美,才能懂得生活的真谛。李商隐(约813~约858),河南荥阳(今河南郑州)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开成二年(837)进士,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 [ 资料助读 ]等职。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代表作有《锦瑟》《夜雨寄北》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马嵬》等。作品风格缠绵婉丽,意味深长;好用典故,辞藻华丽;善于表现细微的感情。《锦瑟》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马嵬(其二)》 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时的国家战乱,多以史为鉴,抒发兴亡之慨。 马嵬之变 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一)①sè ②cānɡ ③wǎnɡ ④wéi ⑤tuò ⑥chóu[ 基础整合 ]答案  (二)①mái mán ②nàn nán ③bǔ bo ④jìn jīn⑤ā ē ⑥hùn hún答案 (1)青春年华,此指一生  (2)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答案 (3)迷惘,茫然答案 (1)缘由,来由 正,直 右端 一头,这里指一种 答案  (2)托付 托付 假托,假借 (3)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计策,办法 筹划,筹措 谋划  答案  (4)副词,难道,哪能 副词,大约 可以 值得[ 整体感知 ] 1.《锦瑟》
《锦瑟》的主旨一直扑朔迷离,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思念侍儿锦瑟。但以为是悼亡诗者最多。
2.《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的咏史诗,根据马嵬兵变的历史事件,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对唐玄宗身为皇帝却弄得众叛亲离,连自己的宠妃也保不住的可悲结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弄。《锦瑟》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近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
(2)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品味探究 ] (3)作用:
①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音,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已难言。给人以凄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②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2.颔联和颈联用了哪些典故?对表现人物感情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把四个看似并不相关的典故用一种奇特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笔触轻灵,以虚驭实,不露斧凿之痕,浑然天成。《马嵬(其二)》
3.《马嵬(其二)》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几层意思?
明确 (1)手法:该联运用了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2)意思:①“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②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③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4.《马嵬(其二)》一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 “诗眼”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的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李、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致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邈,对于《锦瑟》一诗的主旨,历来歧见纷纭。对此你有何认识?
观点一 咏瑟诗。有人以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咏“瑟”这种乐器的,言“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是分别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调。[ 拓展提升 ]观点二 悼亡诗。有人认为诗人是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躬自哀悼。
观点三 伤世诗。有人认为此诗的主旨是“怅触人生,情怀历乱”。它向读者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诗歌约作于作者晚年,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年华流逝、抱负成空。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锦 瑟》
1.托物比兴,委婉含蓄
诗歌通过吟咏“锦瑟”这一物象的今昔之变,暗示了世事沧桑,委婉地倾诉了作者对年华流逝的伤痛之感,对自身遭遇的悲哀之意,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怀、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古瑟多弦(五十),也暗示作者此时(晚年)思绪纷乱、感情复杂。诗作寄寓很深,意蕴也很丰富,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技法借鉴 ] 2.用典较多,精当深婉
中间两联连用了四个典故,以“庄周梦蝶”“杜鹃啼血”“沧海明珠”“良玉生烟”等四幅静谧迷离而又颇带伤感的画面暗示、寄寓着自己的遭遇和心绪,既让人有所感知体会,又难以指明实言,使得诗意朦胧深幽,抒情更加含蓄深婉,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马嵬(其二)》
1.对比之中见讥讽
颔联中用“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的心情跃然纸上。颈联中“当时”指七夕玄宗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牛郎织女一年只相见一次,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可在“此日”“六军”哗变不发之时,结果 如何?“当时”与“此日”形成强烈对比,以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事例来概括对照“六军同驻马”,没有“当时”的荒淫,哪会有“此日”的离散?通过对比,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跃,蕴涵丰富。尾联中也包含强烈的对比。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多么可悲可怜又可叹!总而言之,诗歌正是通过对比来表明其中的讥讽贬责之意的。 2.巧妙的倒叙、对偶
这首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再追叙马嵬之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颇为后人称道。中间两联,仅仅二十八个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管窥高考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注意“新丽”是“新颖明丽”的意思,“新丽”一般体现在绮丽的辞藻、巧妙的修辞、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等方面。这首词比喻生动有奇闻,用词也十分秀丽。词人把明澈的江水喻为美人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眉眼盈盈处”一句,既指江南的青山秀水,又暗示那儿有友人盼见的人,一语双关,贴切巧妙。下片“送春归”与“君归去”连接,用拟人手法将春写活,风趣俏皮,极富奇思妙趣。解题时要紧扣诗句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修辞手法,山水的清新秀丽都应分析到。
答案 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②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考点解读]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在此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往往给某些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一种风格。我们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还是应当就诗论诗。 [方法点拨]
1.品味整首诗。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诗人相关语言风格知识。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4.多角度入手。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本讲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综合训练·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