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9课 《劝学》(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9课 《劝学》(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4 16:48:23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 学
  








































第9课 劝 学

[限时45分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 A项,“”通“煣”,使弯曲;B项,“有”通“又”,“暴”通“曝”;C项,无通假字;D项,“生”通“性”,资质、禀赋。
答案 C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B.声非加疾也 疾:用力
C.而绝江河 绝:横渡
D.锲而舍之 锲:刻
解析 B项,疾:强,指声音宏大。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学不可以已
C.假舆马者 D.而绝江河
解析 A项“以为”,古义:两个词,把……做成。今义:认为。B项“可以”,古今同义,能够。C项“假”,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与“真”相对。D项“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有相同义项的一组是
A.无可寄托者  寄寓于表
女寄言于母 临崩寄臣以大事
B.风雨兴焉 忧劳可以兴国
兴利除弊 夙兴夜寐
C.不能十步 步其韵奉和一首
乃自强步 步余马于兰皋兮
D.下饮黄泉 中军置酒饮归客
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 日食饮得无衰乎
解析 含义有相同义项的是A项,其中四句“寄”为“托付”;一、二句中的为“寄居”三句为“转达”。B项中的“兴”依次为“起”“使昌盛”“兴办”“起来”。C项中的“步”依次为“举足两次”“追随(按照)”“行走”“赶着”。D项中的“饮”依次为“喝”“使……喝(读yǐn)”“没入”“喝的东西”。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C.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荆州之民附操者。
解析 C项不是定语后置句,其余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二、探究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利:锋利
B.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
D.用心一也 一:一致
解析 D项“一”的意思是“专一、集中”。
答案 D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解析 A项“则”,连词,“那么”。B项“而”,①表修饰,②表并列。C项“者”,都是代词,可译为“的人”。D项“之”,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答案 B
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了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
解析 C项表述错误,《劝学》没有谈及“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答案 C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借助车马远行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远的地方);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2)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3)(这正像镌刻东西)用刀刻一下,就放弃它(不刻),(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用刀刻个不停,(即使)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成器)。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洪亮吉,字稚存,江苏阳湖人。少孤贫,力学,孝事寡母。乾隆五十五年,成一甲第二名进士。性豪迈,喜论当世事。督贵州学政,地僻无书籍,购经、史、通典、文选置各府书院,黔士始治经史。任满还京,入直上书房。嘉庆三年,亮吉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为时所忌。以弟丧陈情归。
大学士朱珪书起之,供职,与修高宗实录,第一次稿本成,意有不乐。将告归,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略曰:“今天子求治之心急矣,天下望治之心孔迫矣,而机局未转者,推原其故,盖有数端。亮吉以为励精图治,当一法祖宗初政之勤,而尚未尽法也;用人行政,当一改权臣当国之时,而尚未尽改也。风俗则日趋卑下,赏罚则仍不严明,言路则似通而未通,吏治则欲肃而未肃。今一则处事太缓,权私蒙蔽,事事不得其平者,不知凡几矣。千百中无有一二能上达者;即能上达,未必即能见之施行也。一则集思广益之法未备。盖恐一人之聪明有限,必博收众采,庶无失事。请自令凡召见大小臣工,必询问人材,询问利弊。所言可采,则存档册以记之;倘所举非人,所言失实,则治其失言之罪。”
书达成亲王,以上闻。上怒其语戆,落职下廷臣会鞫,面谕勿加刑,亮吉感泣引罪。拟大辟,免死遣戍伊犁。明年,京师旱,上祷雨未应,命清狱囚,释久戍。诏曰:“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下情复壅,为害甚钜。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铭诸座右,时常观览,勤政远佞,警省朕躬。今特宣示亮吉原书,使内外诸臣,知朕非拒谏饰非之主,实为可与言之君。诸臣遇可与言之君而不与言,负朕求治苦心。”即传谕释亮吉回籍。亮吉至戍甫百日而赦还。后十年,卒于家。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四十四》,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
B.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
C.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
D.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
解析 “言事者”意思是“谈论时事的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君德”意思是“皇帝品德”,“民隐”意思是“民间利害”,“君德民隐”是一个并列关系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
答案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甲”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获得殿试的第一等。
B.“书院”是古时官府所设的存放书籍供人阅读的场所。
C.“遣戍”的意思就是放逐罪人至边地、军台等地戍守。
D.“祷雨”的意思就是向上天神明祈求降雨解除旱灾。
解析 “‘书院’是古时官府所设的存放书籍供人阅读的场所”说法错误,“书院”是古时私人或官府所设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亮吉小时候就喜欢读书,用功学习。他在殿试时考中一甲第二名进士,以后在担任贵州学政时又购买大量书籍给贵州各府书院。
B.洪亮吉性情豪迈,喜欢议论时事。他在上书房供职参与编修高宗实录时,曾写了几千字的文章,但却因此触怒了其他官员而被迫辞职。
C.洪亮吉忠于朝廷,敢于直言。他在即将辞官归家之时还给军机王大臣上书言事,对如何治理天下向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D.嘉庆皇帝虽不善于听取反面意见,但还能反省自己。他因为洪亮吉语言刚直而发怒,但过后也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解析 说法错误,洪亮吉被迫回家在前,参与编修高宗实录在后。
答案 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亮吉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为时所忌。以弟丧陈情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怒其语戆,落职下廷臣会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力陈”,竭力陈述;“为……所”,表被动;“为时所忌”,被当时权势所忌恨;“以”,用;“陈情”,陈述情况;“归”,辞官回家。(2)“上”,指皇上;“其”,代词,指信上的内容;“戆”,鲁莽,刚直;“落职”,削去官职;“会”,会同;“鞫”,审讯。
答案 (1)洪亮吉竭力向朝廷陈述几千字的内外弊政,被当时权势所忌恨。于是洪亮吉以弟弟死为借口请求辞官回家。
(2)皇上因为信的语言刚直而发怒,削去洪亮吉的官职交给大臣会同审讯。
【参考译文】
洪亮吉,字稚存,是江苏阳湖人。少年时就失去了父亲,家里贫穷,读书用功,侍奉寡居的母亲很孝顺。乾隆五十五年,洪亮吉考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洪亮吉性情豪迈,喜欢议论时事。洪亮吉被任命为贵州学政,贵州地方偏僻,缺少书籍,洪亮吉购买经、史、通典、文选等放置在各府书院,贵州地方的学士才开始研究经史。洪亮吉任满回到京城后,进入上书房值班。嘉庆三年,洪亮吉竭力向朝廷陈述几千字的内外弊政,被当时权势所忌恨。于是洪亮吉以弟弟死为借口请求辞官回家。
大学士朱珪上书皇帝起用洪亮吉,洪亮吉任职后,参与编修清高宗实录,第一次稿本完成后,洪亮吉心中有不满意之处。在准备告辞归家时,洪亮吉上书军机王大臣谈论时事,大致说:“当今天子追求治理天下的心思十分着急啊,天下民众盼望治理的心思更加急迫啊,然而社会治理情况未能有所改变,推究其中原因,大致有几点。我认为要励精图治,应当真正效法祖宗当初为政的辛勤传统,然而可惜还没有完全效法到;在用人行政方面,应当彻底改变权臣当政之时的状况,然而可惜还没有完全改变。社会风气一天天卑劣低下,赏罚不严明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言路好像通畅却并未通畅,官场治理想肃清弊端却未肃清弊端。现在一方面处事太松缓,因为争权和私利的蒙蔽,处理事情不公平的情况,不知道共有多少啊。上千件事中,没有一两件能够上传给皇帝;即使那些能上传给皇帝的,也未必能够有施行的。另一方面没有完备集思广益的方法。一般说来,集思广益是为了担心一个人的听闻有限,必须广泛地收集采纳情况,也许这样就不会出现失误之事。我斗胆请求从现在起皇帝凡是召见大小官员,都应该询问其中的利弊情况。如果官员所说的可以采纳,就存于档案记录下来;如果官员举荐的不是恰当的人,所说的不符合事实,就要处理他失言的罪过。”
洪亮吉的这封信写好后送到亲王手中,亲王把它交给皇上看。皇上因为信的语言刚直而发怒,削去洪亮吉的官职交给大臣会同审讯,并且当着洪亮吉的面告诉大臣们不要对洪亮吉施加刑法,洪亮吉感动得痛哭流涕承认罪过。官员们准备对洪亮吉处以死罪,皇帝免去他的死刑发配到伊犁谪戍。第二年,京城发生旱灾,皇上祈祷上天下雨没有回应,就命令清理关在监狱的囚犯,释放那些长久被关押的犯人。皇帝的诏书说:“洪亮吉被判罪之后,在朝廷上敢谈论时事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有人谈论,也只是谈论些官吏中经常发生的事,对于有关皇帝品德和民间利害的实情,却一个也没有谈论的。难道是因为洪亮吉获罪了,大家就封住嘴巴不再敢说话?我不能听见办错的事,而下面的情况又被蔽塞,这害处十分巨大啊。洪亮吉所说的,实在足以让我的内心丰富,所以我把它铭刻在座位右边,时常观览,提醒我勤于政务、远离奸佞,让我时时警惕反省。现在我特意向大家宣示洪亮吉的原稿,让朝廷内外的官员知道我并不是拒绝谏言粉饰过错的君王,实在是一个可以与之谈论时弊的君王。官员们碰到我这样可以与之谈论时弊的君王却不同他谈论,就辜负了我追求天下大治的苦心。”并且马上传令释放洪亮吉回到原籍。洪亮吉到达谪戍之地刚一百天就被赦免回家。十年之后,在家中去世。
四、语言运用
14.《劝学》一文中,句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整散结合。整句散句交错运用,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贯通。请把下面这段话中画线的句子改成整句。
窥探一个成功人的履痕,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海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水珠;抬头仰望无边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变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海,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最祥和的一朵。
15.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
“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则古训提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1)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古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3)这则古训有利于克服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课件82张PPT。第9课 劝 学 偶 成
朱 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诗海撷英【赏析】 人生时光易逝,少年如果不珍惜时光,一晃就要衰老。年轻时学习效果好,年纪大了学习就困难多了。
从池塘春草到阶前梧桐叶落,这便是岁月的脚步。它使人意识到人会很快老去。
这是朱熹的人生感悟,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追求学业,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有关“学习”的名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3.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唐太宗◎ 名句集锦4.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学习就像爬梯子,想从第一级一下子跳到第十级是不可能的;学习就像一串糖葫芦,先酸之后才是甜;学习就像一次旅程,需要不断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思考,去调整你前行的路。因此,学习要循序渐进,学习要刻苦坚持,学习要动脑凝神。只有这样,学习才有收获;只有这样,学习才有成就;只有这样,学习才能洞开你的视野。◎ 隽语荟萃2.学习犹如登高的梯,登高远望,才会广见博识;学习犹如望远的镜,聚焦近观,就能尽收眼底。学习是划水的桨,不断地拨动,才会有动力;学习是行舟的帆,高高地升起,才会有动力。学习增长了一个人的能力,学习发展了一个人的才能,学习增长了一个人的见识,学习丰富了一个人的人生。有人说学习是一个过程,是的,那是一个探索求知的过程,一个让人享受的过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 资料助读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荀子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多数是荀子的作品,小部分是其门人的著作。荀子的人性论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改造,逐步获得与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仪,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答案 ①“有”通“又”,“暴”通“曝”,晒。②“知”通“智”,智慧。③“生”通“性”,资质、禀赋。④“ ”通“煣”,使弯曲。[ 基础整合 ]答案 (1)把……做成 (2)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答案  (3)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4)特指长江、黄河  答案  (5)爪子和牙齿 (6)黄土地下的泉水 答案 (7)因为用心 (8)安身答案 (一)1.①动词 向远处看 ②名词 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③动词 希望  答案 2.①动词 听到 ②名词 见闻,见识 ③名词 声誉,名声 ④动词 听说,听到 ⑤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听到  答案 3.①动词 横渡 ②动词 终止,消失 ③形容词 极点 ④形容词 极高的,陡峭的 ⑤动词 停止  答案 4.①qiánɡ,形容词 强壮 ②qiánɡ,名词 有力的弓 ③qiánɡ,形容词 有余 ④qiǎnɡ,副词 竭力,尽力 ⑤qiǎnɡ,动词 强行  答案 5.①形容词 大,强 ②形容词 敏捷 ③动词 痛心,憎恨 ④形容词 快,迅速 ⑤名词 病,疾病  答案 6.①动词 凭借 ②动词 借 ③形容词 假的,不真实的 ④动词 假装,装作 ⑤动词 宽恕 ⑥连词 假如 答案 7.①动词 到达 ②动词 招引,招来 ③形容词 尽,极答案 (二)1.①连词 表转折 ②连词 表修饰 ③连词 表递进 ④连词 表转折 ⑤连词 表因果 ⑥连词 表假设 ⑦连词 表并列  答案 2.①兼词 于此 ②疑问代词 哪里
 ③代词 它 答案 3.①代词 它 ②助词 不译 ③助词 凑音节,不译 ④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结构助词 的。答案 (1)名词作状语 每日 (2)名词作状语 向上、向下 (3)名词作动词 游泳  答案 (4)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弯曲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快 (6)数词用作形容词 专一五、文言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定语后置句 (2)状语后置句 (3)状语后置句 (4) 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
(6)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省略句 (5)判断句 (6)固定格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识别古汉语定语后置句
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两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
(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两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
(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句子的中心词是“人”,后置定语是“可使报秦”,“者”是标志性词语。[ 整体感知 ] 本文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1.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一中心论点,从哪几个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证?
明确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做了论证。[ 品味探究 ]2.第2段中是如何论述学习的意义的?
明确 第2段中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了五个比喻。
(1)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2)直木“ 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3)从而说明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3.课文的第3段论述了什么问题?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其论证层次怎样?
明确4.第4段主要论述了哪些内容?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明确 (1)第4段中主要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2)用了十个比喻来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并要专心致志。5.《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吟咏的主旋律。文中写了哪些人?
明确 文中写了“君子”和“吾”两类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但“吾”比“君子”的境界要低一层。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如何理解荀子的学习观?
观点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在当代的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个人如果固守着旧有的知识而不学习新知识,不能与时俱进,那么他迟早会被这个时代淘汰,成为一个落后分子。[ 拓展提升 ]观点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强调的是知识的学习要注重积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的是知识的学习要有恒心;“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强调的是知识的学习要专心。这三点,我认为是荀子学习观的主要内容。观点三 “观点二”说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我们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常反省自己,改正错误,弥补不足,这样才能促进我们的学习。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比喻手法的运用
从形式上看,《劝学》的比喻多种灵活、运用自如,用来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正面设喻,如“青,取之于蓝”“冰,寒于水”“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 技法借鉴 ]如“骐骥”和“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蚓”和“蟹”,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了对道理的理解。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之感,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管窥高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解析 根据语境,“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是说李氏不肯投降,“云”后是他不肯投降的理由,排除B、C两项。“赵氏有孤孙”的意思是“赵氏有独孙”。“孤孙”指赵憙,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答案 A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做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解析 “收考”指拘捕拷问。“考”是拷问的意思。
答案 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惠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做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解析 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中“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可知,将盗贼余党迁往异地的不是赵憙,而是皇上。
答案 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省略句等。(1)重点词语:“枉”指“违犯”,“更”指“更换”,“欲”指“要求”,“复”指“再”。(2)重点词语:“大蝗”是词类活用,“出现蝗灾”的意思;“辄”指“就”;“岁屡”指“连年”;“年”指“收成”。“侵入平原界辄死”前省略主语“蝗虫”。
答案 (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县人。赵憙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留下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结纳宾客,后来就去复仇。但是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能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为,就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临走前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避开我。”更始帝刘玄即位,舞阴大姓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满二十岁,等到引见后,就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到舞阴去,而李氏终于投降。光武帝刘秀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在南阳反叛,赵憙一向和邓奉友善,多次写信严厉地责备他,而那些说坏话的人就说赵憙和邓奉合谋,光武帝怀疑此事。等到邓奉失败,光武帝得到赵憙的信,才吃惊地说:“赵憙真是有德行的人。”后来被任命为怀县县令。大姓李子春先前任琅邪相,他强横不守法度兼并侵吞别人财产,大家都很怕他。赵憙到任,听说他两个孙子杀人而没有被查出来,就不断地追查其中的奸情,拘捕拷问李子春,他两个孙子自杀了。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他最终都没有理会。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光武帝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还想要说什么。赵王说:“我一向和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他,希望能让他活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一年,赵憙升任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和各郡一起讨伐捕捉,杀死他们的头领,其余同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称:“憎恶邪恶的人只应限于他自身,可以把其余同党全部迁徙到离京城近的郡中。”光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把那批人全部搬迁安置到颍川、陈留。于是推荐提拔有善行的人,诛杀铲除坏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建武二十七年,赵憙升任太尉,赐爵位关内侯。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贡,光武帝命令赵憙主管边疆事务,想一个长治久安的办法。建初五年,赵憙病重,汉章帝亲自前去探视。等到他去世的时候,汉章帝前去祭吊。时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解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理解”,是指能读通、读懂句子的主要意思,能明确句子内部及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明确句子的深层含意及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是指能将文言句子准确转换成现代汉语,做到文从字顺,简明规范。虽然能力层级要求不高,但是通常文言文翻译在整个文言文阅读题中的分值最高,也是大部分同学在考试中惯常的失分点。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从字顺,不能够虽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且文笔流畅优美。[方法点拨]
翻译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六种方法:
1.留字法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2.对译法
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
①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
②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3.拆字法
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须拆成两个单音词来分别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现代汉语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
4.增补法
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的内容。 5.删字法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就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6.调序法
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下面我们以例题中的第4题为例来分析一下这六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留:这一句中。可以保留的有实词“风俗”“卧薪尝胆”,虚词“以”,因为这几个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差别不大。
对:“今”“兵”“强”“财”“裕”“内”都可以采用对译法,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词将其换为表达相应意思的双音节词;而“杂糅”“浇浮”“未”“宜”“图”“治”虽 同样采用对译法,但要换一个新词来代替。例如,“治”本为“治理得好”的意思,在这里我们就应该注意换用它的引申义“安定太平”。
增:“贤”“否”两个词,本来为形容词,但用在这里作主语,便是活用作名词,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注意增补出活用后增加的内容,即“……的人”,“贤否”也就是“有德才的人和无德才的人”。
将这些翻译连贯起来,就可以翻译出整句的意思:(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留:“燧”指的是文章的主人公“萧燧”,因此应当保留。但同时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不再习惯于称呼人的名,尤其是当名只有一个字时,因此在这里我们应补上萧燧的姓。“路”为宋元两代的行政区域名,属专有名词,而“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因此这两个词也应该保留。对:“当”“忍”应在原词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词变为双音节词,实词“谓”“异”“与”“旧”“坐视”,虚词“然”“安”“于”应换一个新词来代替它。例如,“坐视”一词,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坐视不理”将其翻译成“不管不问”,当然也可以直接就用成语“坐视不理”。拆:“东西”经常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对于这个词的翻译,我们就应当将其拆成两个词,“东”和“西”分别进行翻译。
增:“治”本为动词,但在这里被形容词“旧”修饰,可以推断“治”在这里活用作名词,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应译为“所管辖的地区”。“东西异路”中省略了谓语“属于”,“不当与”省略了宾语“粮食”,“然安忍于旧治坐视”省略了主语“我”,这些成分我们都应在翻译时增补出来。调:“东西异路”一句,上文已经提到,省略了谓语“属于”,但如果直接将“属于”放入“东西”与“异路”之间翻译为“东部、西部属于不同的路”读起来便很别扭,在这里就需要我们调换一下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序:“东部、西部不属同路。”
将这些翻译连贯起来,就可以翻译出整句的意思:要确保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准确,在具体答题过程中,我们还要坚持如下四个步骤:
1.审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的采分点,必须仔细斟酌,确保翻译准确到位。对此,同学们可以先在原句上用笔将这些采分点一一圈注出来,以引起注意。
2.切
将文言文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上文介绍的六种翻译方法逐一地加以解释。
3.连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一个语意通畅的文句。 4.誊
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子中的采分点全部落实到位以后,将正确答案誊写到答卷或答题卡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文本对译·查缺补漏]本讲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综合训练·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