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 《过秦论》(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 《过秦论》(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4 16:50:14

文档简介

第10课 过秦论
  





















































































第10课 过秦论

[限时45分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序八州而朝同列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蹑足行伍之间 D.百有余年矣
解析 本题考查通假字,“有”通“又”。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     至尊:最尊贵,指帝位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兵器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池:水池,池塘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池:指护城河。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会盟而谋弱秦
B.追亡逐北
C.天下云集响应
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解析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A.弱,使动用法,使……弱。B.亡,动词用作名词,逃跑的士兵。C.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解析 “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为山东省。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委命下吏
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D.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A、B、C项为省略句,D项为判断句。
答案 D
二、探究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威烈
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池:护城河
C.焚百家之言 言:言论、著作
D.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使……退却
解析 A项“烈”在此应理解为“功业”。
答案 A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为桂林、象郡 ②以愚黔首 ③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①中的“以”,介词,把;②中的“以”,连词,来。
③④中的“固”都是“坚固”。
答案 B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的势如破竹和巩固政权时的种种措施。
B.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C.从第一段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看,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D.第一段文字所叙述的秦始皇所实行的政策,说明他不知道与昔日相比“攻守之势异也”,因而“仁义不施”。
解析 他采取的措施并不是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而是加速了秦国的灭亡。
答案 C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这个时候,(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法度,焚毁了诸子百家的书籍,来使百姓愚昧。
(2)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尧雄字休武上党长子人也祖暄魏司农卿父荣员外侍郎雄少骁果善骑射轻财重气为时辈所重永安中,拜宣威将军、给事中、持节慰劳恒燕朔三州大使。仍为都督,从叱列延讨刘灵助,平之,拜镇东将军、燕州刺史,封城平县伯,邑五百户。义旗初建,雄随尔朱兆败于广阿,遂率所部据定州,以归高祖。时雄从兄杰,尔朱兆用为沧州刺史,至瀛州,知兆败,亦遣使归降。高祖以其兄弟俱有诚款,便留杰行瀛州事,寻以雄为车骑大将军、瀛州刺史以代杰,进爵为公,增邑五百户。于时禁网疏阔,官司相与聚敛,唯雄义然后取,复能接下以宽恩,甚为吏民所怀附。梁将李洪芝、王当伯袭破平乡城,侵扰州境。雄设伏要击,生擒洪芝、当伯等,俘获甚众。梁司州刺史陈庆之复率众逼州城,雄出与战,身被二创,壮气益厉,庆之败,弃辎重走。后庆之复围南荆州,雄曰:“白苟堆,梁之北面重镇,因其空虚,攻之必克,彼若闻难,荆围自解,此所谓机不可失也。”遂率众攻之,庆之果弃荆州来。未至,雄陷其城,擒梁将苟元广,兵二千人。梁以元庆和为魏王,侵扰南城。雄率众讨之,大破庆和于南顿。寻与行台侯景破梁楚城。雄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为政去烦碎,举大纲而已。抚养兵民,得其力用。在边十年,屡有功绩,豫人于今怀之。又爱人物,多所施与,宾客往来,礼遗甚厚,亦以此见称。兴和三年,征还京师,寻领司、冀、瀛、定、齐、青、胶、兖、殷、沧十州士卒十万人,巡行西南,分守险要。四年,卒于邺,时年四十四。赠使持节、都督青徐胶三州军事、大将军、司徒公、徐州刺史,谥武恭。子师嗣。
(节选自《北齐书·尧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雄/字休武/上党长子人也/祖暄/魏司农卿/父荣/员外侍郎/雄少骁果/善骑射/轻财重气/为时辈所重/
B.尧雄/字休武/上党长子人也/祖暄/魏司农卿/父荣/员外侍郎/雄少骁/果善骑射/轻财重气/为时辈所重/
C.尧雄/字休武/上党长子人也/祖暄魏/司农卿/父荣/员外侍郎/雄少骁果/善骑射/轻财重气/为时辈所重/
D.尧雄/字休武/上党长子人也/祖暄魏/司农卿/父荣/员外侍郎/雄少骁/果善骑射/轻财重气/为时辈所重/
解析 本题考查点有二:一是对“魏”的判断,从下文“梁以元庆和为魏王”中可以推断“魏司农卿”是指魏国的司农卿这个官职,不能分开;二是对“雄少骁果”的判断,“骁果”是一个词语,指勇猛矫健的人。
答案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指朝廷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象征皇帝与国家,行使相关权力。
B.县伯,在文中是爵位名,地位在县侯之下,先秦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C.荆州,在《禹贡》中是汉地九州之一,与冀、兖、青、徐、扬、豫、梁、雍并称。
D.谥,古代按死者生平事迹进行评定给予褒扬的称号,有朝廷颁赐与私谥之分。
解析 谥号不仅限于给予褒扬,也有“恶谥”。
答案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雄择主而事,受到高祖信任。他最初追随尔朱兆,后来尔朱兆战败,他于是占据定州,随兄长归降高祖,高祖认为他诚心归顺,对他进行褒奖。
B.尧雄勇猛善战,安定国家边境。与陈庆之作战,他虽然两处负伤,但斗志更旺盛;后来元庆和侵扰南境,他统众反击,打败元庆和,不久又攻下楚城。
C.尧雄善于用兵,解除荆州之围。梁司州刺史陈庆之围攻南荆州,他主张攻打白苟堆,不仅解除了荆州之围,而且攻克了白苟堆,生擒梁将苟元广。
D.尧雄治理有方,不同一般武将。他品性宽厚,治民极讲诚信,为政去繁就简,只注重大事,抚育教养士兵百姓,得其所用,豫州百姓很怀念他的功绩。
解析 “随兄长归降高祖”错误。
答案 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雄义然后取,复能接下以宽恩,甚为吏民所怀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爱人物,多所施与,宾客往来,礼遗甚厚,亦以此见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关键词“义”“接下”“怀附”。(2)关键词“人物”“遗”“见称”。
答案 (1)只有尧雄能坚守道义,取之有道,又能用宽大恩惠对待下属,深得官吏百姓拥戴。(2)(尧雄)又爱惜人才,多施予他们财物,与宾客往来,礼物赠送十分丰厚,也因此受到了赞许。
【参考译文】
尧雄,字休武,上党长子人氏。祖父尧暄,在魏任司农卿。父亲尧荣,任员外侍郎。尧雄少年时勇猛矫健,长于骑马射箭,轻财重义,被同辈人推崇。永安年间,拜宣威将军、给事中、持节慰劳恒、燕、朔三州大使。仍为都督,跟从叱列延攻打刘灵助,获胜,拜镇东将军、燕州刺史,封城平县伯,食邑五百户。义旗初树,尧雄跟随尔朱兆,在广阿大败,于是他便率领自己的部众占据定州,之后归顺了高祖。这时尧雄的从兄尧杰,被尔朱兆委任为沧州刺史,赴任抵达瀛州,得知尔朱兆失败的消息,也遣使归降。高祖认为尧雄兄弟都有赤诚之心,就让尧杰任瀛州刺史。很快又授任尧雄为车骑大将军、瀛州刺史来替代尧杰,并晋爵为公,增加食邑五百户。这个时期,国家法律不严明,官员们纷纷聚敛,只有尧雄能坚守道义,取之有道,又能用宽大恩惠对待下属,深得官吏百姓拥戴。梁将李洪芝、王当伯偷袭平乡城成功,继之骚扰州境。尧雄设伏兵拦腰袭击,活捉了李洪芝、王当伯等人,俘获极多。梁司州刺史陈庆之又率部围攻州城,尧雄领兵出城应战,一时所向披靡,虽身体两处负伤,但斗志更旺,陈庆之被打败,抛弃辎重逃跑。后来陈庆之又围攻南荆州,尧雄说:“白苟堆是梁朝北面的重镇,现在城中空虚,攻打的话一定可以夺取,陈庆之他们听了白苟堆的消息,荆州之围自然也就解除了,这是所谓的机不可失吧。”于是依计划进行,陈庆之果然放弃荆州赶来救助。当他还未到时,尧雄便攻克了白苟堆城,生擒梁将苟元广,以及兵士二千人。梁拜元庆和为魏王,侵扰魏之南境。尧雄率众反击,在南顿大败元庆和。不久,与行台侯景攻下梁朝的楚城。尧雄虽是武将,但品性宽厚,治民极讲诚信,为政去繁就简,只是注重大事而已。抚育教养兵民,而能尽其所长。在边地十年,多次建有战功,豫州百姓直至今日都在怀念着他。(尧雄)又爱惜人才,多施予他们财物,与宾客往来,礼物赠送十分丰厚,他也因此受到了赞许。兴和三年,征还京师,不久,统率司、冀、瀛、定、齐、青、胶、兖、殷、沧十州士卒十万人,巡行西南,分兵驻守险要的地方。四年,死于邺城,时年四十四岁。朝廷赠予他使持节,都督青徐胶三州军事、大将军、司徒公、徐州刺史,谥号武恭。儿子尧师继承爵位。
四、语言运用
14.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
《过秦论》叙写了秦有很多罪过,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的建议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提取关键词实质上就是压缩语段,寻找主要信息,所以,解此类题的方法完全可以参考、借鉴解压缩题的方法。很显然,这个语段的话题是和谐文化问题,所以,“和谐文化”这个词就是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文段通过正反事例告诉我们构建和谐文化的必要性,这样,我们就又可找出另外两个关键词——“历史教训”“繁荣昌盛”。
答案 和谐文化 历史教训 繁荣昌盛
15.《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针对这一主旨,请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二选一)
(1)上联:焚书坑儒思万世而家天下嬴政何其愚也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攻守已变不思变,江山焉能自保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斩木揭竿将百人以亡秦族陈涉不亦雄哉
(2)仁义该施未曾施,王朝果真瓦解
课件63张PPT。第10课 过秦论 焚书坑
章 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海撷英【赏析】  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入一层,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
第三句点题,秦始皇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结果适得其反,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
全诗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贾谊名句精选
1.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新书·大政》
2.欲天下之治安,天子之无忧,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新书·藩强》
3.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新书·审微》◎ 名句集锦4.闻道志而藏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
——《新书·修政语》
5.善为天下者,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新书·铜布》
6.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鸟赋》1.历史就像一幅油画,越远就看得越清楚。历史像是一部小说,当它是信史时,只能理解为宿命,或者说,历史本来就是这样的一出戏。历史,有如那双磨损的软底红棉鞋,在被时间磨损之后,依然保持着它的色泽,传递出血肉之躯的温热。历史像弯弯曲曲的河流,从远古流到今天百家纷争的时候,史学家们以各自的良心,纷纷将华夏的历史写就。◎ 隽语荟萃2.历史像镜子,映出世间百态的镜子,让人看到自己的模样;历史像岩浆,熊熊燃烧的岩浆,一刻不停地翻滚;历史像一棵树,一棵参天大树,我们在枝头,要开出最鲜嫩的叶子;历史像一本书,一本好书,谁也无法完全参透其中的奥秘。历史是智慧,前人做事情的道理经验,随着时间的验证可以让自身更加的明白事理。如果没有了历史也就无法知道曾经的人们发生过什么事情。历史是人的根本,只有记住了人的根,了解自己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久[ 资料助读 ]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感歉疚,忧伤而死,年仅33岁。
主要作品有政论散文《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辞赋《吊屈原赋》《鸟赋》《惜誓》《旱云赋》《虚赋》等。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气势磅礴,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其赋趋向散文化。《过秦论》是贾谊22岁时写给汉文帝的奏疏。当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奢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了人民负担,有些农民甚至卖妻鬻子。面对这种现实,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的贾谊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以免重蹈秦王之覆辙。他论述秦政得失,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希望汉文帝能够“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合纵连横简介
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张仪,苏秦的同窗好友,据传说,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之后。与苏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答案 ①“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称为“合纵”。②“倔”通“崛”,意为“突起”。③“景”通“影”,即“像影子一样”。 [ 基础整合 ]答案 ④“有”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⑤“衡”通“横”。⑥“没”通“殁”,死。答案 1.爱惜人民 2.盾牌 答案 3.介词“以”与动词“为”连用,把……作为 4.担负 答案  5.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6.两个词,在这时  答案  7.平常的人答案 (一)1.①动词 统率 ②动词 制裁,制服 ③动词 统治 ④动词 压制,控制 ⑤名词 规模  答案 2.①动词 丢失,丢掉 ②动词 逃亡 在此用作名词 逃亡的军队 ③动词 灭亡 ④通“无” 没有 3.①动词 举起,拿走 ②动词 攻取 ③形容词 全答案 4.①名词 险固的地势 ②形容词 牢固,稳固 ③形容词 牢固,坚固 ④形容词 固执,顽固 ⑤形容词 顽固 ⑥形容词作动词 巩固,使……稳固 ⑦副词 本来 答案 5.①名词 规章,制度 ②动词 衡量 ③名词 尺码,尺度 ④名词 程度,限度 ⑤名词 风度,常态 ⑥动词 渡过,越过 ⑦动词 揣度  答案 6.①名词 有利的形势 ②形容词 锋利 ③形容词 快 ④名词 好处 ⑤名词 私利,个人利益  答案 7.①动词 丢失 ②名词 丢失的东西 ③动词 给予答案 (二)1.①结构助词 的 ②指示代词 这,这些 ③代词 他,指秦孝公 ④代词 它们 答案 (二) 2.①动词 沿袭 ②介词 趁着 ③介词 凭借,依据 3.①连词 来 ②介词 凭借 ③介词 用答案 (一)1.(1)像席子一样 像包裹一样 像口袋一样 答案  (2)对内 对外 (3)向南 向西 向东 向北 答案  (4)像云彩那样 像回声那样 (5)像影子一样
2.(1)登上 (2)称帝称王 答案  (3)用瓮作 用绳系 (4)率领
(5)安排,布置,引申为“统辖”答案 (二)1.逃跑的军队 2.(1)使……相互争斗 (2)使……分散 答案 (3)使……漂浮 (4)使……后退 (5)使……朝拜
(三)1.坚固的地方
2.(1)敬重、看重  答案 (2)变小变弱
3.(1)使……弱,削弱 (2)使……弯曲 (3)使……愚蠢 (4)使……弱使动用法的三种类型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1.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来说,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如上面第(四)部分中动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句。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比较少见。例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如上面第(四)部分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句。
名词作状语的三种用法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通常翻译成“像……一样(似的)”。例如: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句中的名词“犬”即为“像狗一样”的意思。
(二)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一般可翻译作“像对待……一样地……”或“把……当做……”。例如:五、文言句式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______________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判断句 (3)铸以为金人十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__________
(5)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__________
(6)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定语后置句 (4)宾语前置句 (5)状语后置句 (7)委命(于)下吏:____________________
(8)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______________
答案  (6)~(8)省略句 (9)被动句[ 整体感知 ]《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1.本文作者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全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 (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义。
(2)文章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叙史实,一部分发议论。叙述史实,以时序为经,以事迹为纬。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 品味探究 ]2.作者从哪些方面重点叙写了秦始皇的行为?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明确3.面对强秦,“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是采用什么办法“弱秦”的?作者竭力描写反秦统一战线之强大有何作用?
明确 诸侯各国面对强秦被迫联合共同抗秦:①招纳天下人才,订立合纵同盟;②有贤明和具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聚合各国的力量,一致对秦;③六国阵营,一时人才济济,有众多的谋臣出谋划 策,有各方来的策士,为各国诸侯沟通意见,有各国的良将统率军队。作者竭力写反秦统一战线之强大是为了衬托秦国的不可战胜。这样,一可为下文陈涉与各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二可为下文所谓“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这里说的“攻”(天下)之势势如破竹,与下文陈涉起义后秦朝兵败如山倒的“守”势相映成趣,彰显主题。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攻转守,就其国内来说,他的守策分几步?
明确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除做好防御外患的工作外,他统治天下的主要力量放在了如何统治人民上。他的守策大致分三步:
(1)愚民政策,“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残暴地焚书坑儒,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2)弱民政策,他想尽一切办法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3)防民政策,他“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然后派“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以防止人民造反,使得人民“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
综观秦始皇的愚民、弱民、防民三部曲,实际是在处处设怨,步步种恨,为以后人民的暴乱、反抗作了铺垫。对于秦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说说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观点一 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 拓展提升 ]观点二 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观点三 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笔墨纵横,善于蓄势
本文充分发挥了赋体“铺采摛文”的特长,反复铺陈秦由兴而亡、由“攻”而“守”的全过程,不径言秦之过而先以奔放之言历举秦之功,不直言[ 技法借鉴 ]秦之衰而先以豪迈之语详述秦之兴,不先写秦之亡而先以昂扬之笔书写秦之盛,笔墨纵横,酣畅淋漓,极尽铺陈叙史之能事,却只叙而不议,处处为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作者的谋篇布局可谓匠心独运。 2.渲染衬托,对比论述
例如,文章第2段极力渲染六国的地大物博,兵多将广,谋士如云,用意却在衬托秦国的强大;第4段写陈涉起义时,尽量写陈涉地位低下,才智不足,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目的却是反衬秦朝败亡之易。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作者先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作比,指出后者不如前者,但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自然引出问题,留给后文解答,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巧用对比,彰显气势
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之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陈述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这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写法指导 ] 对比论证就是以正面材料(或观点)与反面材料(或观点)两相对照,以阐明论点的正确性(或揭露敌论的谬误)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能反映作者鲜明的立场,突出论述的是非。对比论证可用于立论,也可用于驳论;可用于通篇,也可用于局部。
对比论证时可采用下面的形式: (1)将对立的事物或人物进行横向对比,如《寡人之于国也》和《劝学》中的对比论证。
(2)将同一事物前后不同情况或两个不同方面进行纵向对比,如《过秦论》中秦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
(3)将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结合使用,如《过秦论》中除上面说的纵向对比外,还有九国之师与秦师、谪戍之众与秦师等横向的对比。 运用对比论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正确的剖析与判断,否则就可能陷入以误为正、以是为非的泥潭,或者在论述时蒙上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迷雾。
(2)论述中引用的材料除了要与论点有内在的联系,还须具有鲜明的对比性,以加强论证效果,避免产生歧义。
(3)引文中应有意识地加强正与反、是与非的对比,达到令人一目了然的程度,收到良好效果。
(4)对比时要分清对比的“点”,行文时要不蔓不枝。
(5)如能和其他论证方法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活学活用
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兵败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文本对译·查缺补漏]本讲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综合训练·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