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师 说
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师襄:春
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老聃:就是老子,孔子
第11课 师 说
[限时45分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君子生非异也
D.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解析 A项“受”通“授”;B项“不”通“否”;C项“生”通“性”。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
B.句读之不知 读:句中停顿
C.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
D.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或:有的人。
答案 A
3.对下列各句中“师”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 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④则耻师焉 ⑤或师焉,或不焉 ⑥不耻相师
A.①②⑤/③④/⑥ B.①/②⑥/③④⑤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①为意动用法,以……为师。②⑥为动词,学习。③④⑤为动词,从师。
答案 B
4.下列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何陋之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C项与题干中的句子均为宾语前置句。A.被动句。B.状语后置句。D.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则群聚而笑之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渔人甚异之
D.吾从而师之
解析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笑”没有活用,动词,是“讥笑”之意。
答案 A
二、探究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6~9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身体
C.士大夫之族 族:类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解析 身:自己。
答案 B
7.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 A项中的两个“传”,一念传chuán,流传,一念传zhuàn,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B项中的两个“师”都是老师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从”,一是跟从之意,一是表方向的介词。D项中的两个“道”,一是道理,一是风尚。
答案 B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同的。
B.本段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则,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并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从论证方式上看,本段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解析 应是“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
答案 D
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书中的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
(2)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裴遵庆,字少良,绛州闻喜人。幼强学,该综图传,外晦内明,不干当世。年既长,始以仕家推荫为兴宁陵丞,调大理丞。边将萧克济督役苛暴,役者有丑言,有司以大逆论,遵庆曰:“财不足聚人,力不足加众,焉能反?”由是全救数十族。频擢吏部员外郎,判南曹。天宝时,选者岁万计,遵庆性强敏,视簿牒,详而不苛,世称吏事第一。肃宗时,为吏部侍郎。萧华辅政,屡荐之,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宗初仆固怀恩阻兵汾上指中官为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遵庆至怀恩抱其足泣且诉遵庆道帝所以不疑即劝入朝怀恩许诺副将范志诚谏曰:“嫌隙成矣,奈何入不测之朝,独不见来瑱、李光弼乎?二臣功高不赏,瑱已及诛。”怀恩乃止,遂以惧死为词。会蕃寇陷京师,乘舆幸陕,遵庆自汾州奔赴行在。及乘舆还京,以遵庆为太子少傅。永泰元年,与裴冕等并于集贤院待制,知选事。时选人天兴县尉陈琯于铨庭言词不逊,凌突无礼,代宗诏付遵庆于省门鞭三十,贬为吉州员外司户参军。罢为集贤院待制,改吏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复知选事,朝廷优其年德,令就第注官。自宣平坊榜引士子,以及东市两街。时人以为盛事。
尝有族子病狂易,告以谋反,帝识其谬,置不问。性惇正,老而弥谨。每荐贤,有来谢者,以为耻。谏而见从,即内益畏。虽亲近,但记其削稿疏数,而莫知所言。大历十年薨,年九十馀。初为郎时,著《王政记》,述今古治体,识者知其有公辅器云。
(摘编自《新唐书》《旧唐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代宗初/仆固怀恩阻兵汾上/指中官为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遵庆至/怀恩抱其足泣/且诉遵庆/道帝所以不疑/即劝入朝/怀恩许诺/
B.代宗初/仆固怀恩阻兵汾上/指中官为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遵庆至/怀恩抱其足/泣且诉/遵庆道帝所以不疑/即劝入朝/怀恩许诺/
C.代宗初/仆固怀恩阻兵汾/上指中官为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遵庆/至/怀恩抱其足泣/且诉/遵庆道帝所以不疑/即劝入朝怀恩/许诺/
D.代宗初/仆固怀恩阻兵汾/上指中官为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遵庆至/怀恩抱其足/泣且诉遵庆/道帝所以不疑/即劝入朝怀恩/许诺/
解析 语段大意是裴遵庆奉唐代宗之命前去安抚意欲反叛的仆固怀恩。断句时应注意人称的变化,事件的演进。加上标点符号为:代宗初,仆固怀恩阻兵汾上,指中官为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遵庆至,怀恩抱其足,泣且诉。遵庆道帝所以不疑,即劝入朝,怀恩许诺。
答案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荫:封建时代,因祖先勋劳或官职而循例受封、得官称为“推荫”。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大逆:封建时代指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为“十恶”之一。
D.乘舆:古代指诸侯和天子所乘坐的车子。文中借乘舆来代指裴遵庆。
解析 代指皇帝,即唐代宗。据句中“幸”可知。
答案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遵庆宅心仁厚,仗义执言。役夫因为不满将领萧克济督促劳役苛刻暴虐而说他的坏话,有关官员要按反叛论处役夫的罪行,裴遵庆据理力争,保全了几十族人的性命。
B.裴遵庆精明能干,频繁升迁。天宝年间参加选官的每年上万人,裴遵庆审查簿籍文书详细而不苛刻,公认为吏部第一人。裴遵庆能力超群,屡屡升职。宰相萧华多次推荐他。
C.裴遵庆德高望重,备受信任。裴遵庆按朝廷要求在宜平坊、东市两街张榜召集被选官员,被称为盛事。族人的儿子告发裴遵庆谋划反叛,皇帝将这件事情搁置起来不予追究。
D.裴遵庆厚道正直,持重谨慎。裴遵庆年纪越大越谨慎,推荐的贤才上门感谢,他认为这是耻辱。劝谏被采纳,反而更谨慎。裴遵庆写的奏疏,连亲人近侍也不知道其中内容。
解析 曲解文意。“按朝廷要求……召集被选官员”错误。文中是朝廷让他在家里办理选官事宜,他却自己决定公开选官。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嫌隙成矣,奈何入不测之朝,独不见来瑱、李光弼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为郎时,著《王政记》,述今古治体,识者知其有公辅器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重点字词:“嫌隙”“奈何”“不测”“独”。(2)重点字词:“为”“著”“治体”“器”。
答案 (1)皇帝对你的怀疑已经生成,为什么要到不可预料的朝廷去呢,难道没有看见来瑱、李光弼吗?
(2)当初他当郎官时,撰写了《王政记》,叙述古今的治国纲要,有见识的人知道他有宰相的才干。
【参考译文】
裴遵庆的字叫少良,绛州闻喜县人。他从小刻苦学习,博览图书,外表糊涂内心明白,不巴结权贵。成年以后,才因上辈的功劳被任命为兴宁陵丞,后调任大理丞。边境将领萧克济督促劳役苛刻暴虐,役夫说他的坏话,有关官员要按反叛论罪,裴遵庆说:“他们的财产不足以招兵,勇力不足以服众,怎能造反?”因此保全救活了几十族人。他多次升官后任吏部员外郎,判南曹。天宝年间,参加选官的每年上万人,裴遵庆生性能干敏捷,审查簿籍文书,详细而不苛刻,当时认为他是吏部第一人。唐肃宗时,他任吏部侍郎。萧华任宰相,多次推荐他,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宗初年,仆固怀恩在汾州集结军队,用宦官祸乱朝政为托词,皇帝因为裴遵庆性情宽厚又任重臣,因此派他带诏书去宣诏慰问。裴遵庆到了汾州,仆固怀恩抱着他的右腿,一边哭泣一边诉说。裴遵庆跟仆固怀恩说明皇帝不怀疑他的原因,劝说仆固怀恩到朝廷觐见皇帝。仆固怀恩答应了。他的部将范志诚劝谏说:“皇帝对你的怀疑已经生成,为什么要到不可预料的朝廷去呢,难道没有看见来瑱、李光弼吗?两位大臣功劳极大没有赏赐,来瑱已经被诛杀。”仆固怀恩就停下来,用畏惧死罪作为托词。适逢外族攻陷京城,皇帝逃到陕郡,裴遵庆从汾州赶赴皇帝驻地。皇帝回到京城后,提升他任太子少傅。永泰元年,跟裴冕等一起任集贤院待制,主管官员选任事宜。当时选的天兴县尉陈琯在铨庭言语无状,僭越礼仪,代宗下诏让裴遵庆在省门鞭打陈琯三十下,贬为吉州员外司户参军。罢除他知选事,担任集贤院待制,改任吏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身份再次主管官员选任事宜。皇帝优待他,考虑他年高有德,让他在家里办理选官事宜。他在宣平坊、东市两街张榜召集被选官员。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件美事。
曾有同族兄弟的儿子有疯癫病,告发裴遵庆谋划反叛,皇帝知道这事荒谬,搁置不予追究。他生性厚道正直,年老后更加谨慎。每次推荐了贤才,有来感谢他的,他认为是耻辱。劝谏被采纳了,内心就更加惶恐。即使是亲人近侍,只记得他草拟奏章的短小和稀少,但没有人知道他说了什么。大历十年去世,享年九十多岁。当初他当郎官时,撰写了《王政记》,叙述古今的治国纲要,有见识的人知道他有宰相的才干。
四、语言运用
14.每逢佳节,许多学生总忘不了给老师、同学、亲人送贺卡,以优美含蓄的语言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真挚的感情。请根据要求,在两张贺卡上各写一句话,写的话至少要用一种修辞手法。
(1)写给曾经开导过自己的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给和自己闹过误会的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老师,在我失意的时候,您像一缕柔和的阳光照耀了我的心房,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您的教导如一缕春风,吹散我心灵的阴霾,感谢您,亲爱的老师。
(2)让爱的扁舟越过误会的冰川,到达你心灵的彼岸。/让我们丢掉“误会”的背包,乘着友谊编织的小船去遨游吧!
15.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功在中华 苦心培桃李 香满天下 一须臾
消息瞬通 九万里 往来无间 无私育英才
教师办公室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讯公司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教师办公室对联:)苦心培桃李香满天下 无私育英才功在中华
(通讯公司对联:)往来无间九万里 消息瞬通一须臾 或:九万里往来无间 一须臾消息瞬通
课件50张PPT。第11课 师 说新 竹
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诗海撷英【赏析】 头两句是说新长出来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原因是新竹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老枝干为它遮风挡雨。
后两句是说明年再有新竹子生长出来,必将更加生机勃勃,新生的竹笋会围满整个池塘。
诗歌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说明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新生力量的成长需要得到老一辈的积极扶持与关爱。有关“从师”的名句
1.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2.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3.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4.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5.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姜太公
6.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 名句集锦1.老师,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孕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节日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用满天彩霞谱写颂歌,用遍地鲜花编织诗篇,也表不尽我们对老师节日的祝贺!每年,我把第一缕春光和贺年卡一起寄给您:我亲爱的老师,愿春天永远与您同在!◎ 隽语荟萃2.老师,这个光彩夺目的名称,将像一颗灿烂的明星,永远高悬在我们的胸中。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唤您一声——老师!在这个神圣而崇高的字眼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需要启蒙的学生!在生活的大海上,老师,您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发出全部的热,全部的光,全部的能量。老师,您像红烛,受人爱戴,令人敬仰!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您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文公、韩吏部、韩昌黎。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 [ 资料助读 ]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穆宗继位,召韩愈回长安任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主要作品有《〈张中丞传〉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杂说》《进学解》《原道》《原毁》等散文名篇。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壮阔。 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之文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 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辞藻及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答案 ①“受”通“授”,传授。②“不”通“否”,不。[ 基础整合 ]答案 (1)求学的人 (2)用来……的 答案 (3)跟从,并且 (4)一般人 答案 (5)小的方面学习 (6)不一定 (7)先秦两汉的散文答案 (一)1.①名词 老师 ②动词 学习 ③动词 从师学习 ④动词 从师学习 ⑤名词 有专门技艺的人⑥动词 以……为师 ⑦名词 军队 ⑧名词 榜样 答案 2.①名词 道理 ②名词 风尚 ③名词 道德学问 ④名词 政治主张、措施 ⑤动词 取道 ⑥动词 述说,说 ⑦名词 道路 ⑧名词 方法 答案 3.①名词 才能、学问 ②形容词 高明 4.①动词 传授 ②动词 流传 ③名词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动词 传递,传送答案 (二)1.①代词 他 ②指示代词 那些 ③代词 作主语,他们 ④代词 作定语,他们的 ⑤副词 表大概 ⑥副词 表反问,难道 ⑦代词 他们 答案 2.①介词 于 ②语气词 句末表反问 3.①副词 就 ②连词 表转折 ③连词 用在对比句中 ④副词 就是 答案 4.①介词 比 ②介词 向 ③介词 被 ④介词 从,在 ⑤介词 对于答案 (1)名词作动词 学习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师 (3)名词作动词 低于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耻 答案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耻
(6)圣、愚,形容词作名词 圣明的人、愚笨的人
(7)小、大,形容词作名词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的规律
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上面第四部分(6)加点的“圣”“愚”本是形容词“圣明”“愚蠢”的意思,放在了主语的位置上,便活用作名词,充当主语,译为“圣人”“愚人”。 同理,上面第四部分(7)“小”“大”也充当主语,译为“小的方面”和“大的方面”。五、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
(2)不拘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
(4)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2)被动句 (3)宾语前置句 (4)状语后置句 (5)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_
答案 (5)状语后置句 (6)状语后置句[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也赞扬了乐于从师的风尚。1.“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围绕这个中心,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从师[ 品味探究 ]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并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第3段中,又运用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同时赞扬了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2.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
明确 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在佛教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解惑”。3.韩愈所讲的“师”是否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明确 韩愈所讲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从第2段中作者提出的“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以知道,教小孩子写字和断句的老师不是作者所讲的“师”,他讲的“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特定的群体。“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谁能成为这样的“师”?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师者”完全可以突破地位、年龄的界限。有人认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中心论点,而不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 同意
分析 “古之学者必有师”没体现作者切中时弊解决社会问题的写作目的;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介绍得很清楚:“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 拓展提升 ]人……”当时社会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现象呢?《师说》给了最好的注脚:“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原来他们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等方面限制的。什么人可以为师,标准不清不明,正是其根源之所在。而“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论点则正好切中肯綮,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有效地解决了社会问题。 观点二 同意
分析 把论点归结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论定教师的职责,“人非生而知之”,是指出从师的必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明确择师的标准。从这段的结构来说虽然也统一得较好,但对全文其他段落却顾之不周。而“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句作为论点则可高屋建瓴,统揽全文。首段从“师”和“道”之间的关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明白这一道理的重要意义;至于“传道”与“习其句读”的大小问题,则可看作是作者的一点插入性补充,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顺便说一句”。第三段举圣人求师之例进一步论证、补充中心论点。第四段交待写作动机,并从李蟠学业上的成就再作正面论证。观点三 同意
分析 把“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为中心,没有很好的点化出文章的价值精髓,也没有新意。纵观全文,真正具有开创性价值的观点、对后世影响重大的,不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而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何况用前者作论点既缺少新意,也无多大的启发作用。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论证严密,概念明晰
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便说明学者之师是什么样的,然后又顺乎逻辑的需要说明这样的老师到何处寻找。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环环衔接,一气贯通,论证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 技法借鉴 ]力。作者在开头给“师”下一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在第二段则把“句读之师”和“解惑之师”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辨明,有力地批驳了士大夫们的诡辩术。
2.对比论证,逻辑严密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论证有着直接的关系。 3.气势充沛,笔力雄放
这一方面体现在句式上,韩愈为文多用排比句、对偶句和联珠句。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今之众人……”。这些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充沛,增强了表现力。联珠,又称顶真、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这样的句式本文很多,如开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运用排偶,文采斐然
韩愈的散文注意语言出彩,重视表达的亮点,努力使文章显现“文”的特色,这是近年来高考作文表现出来的越来越强的文采化倾向。其中,排偶句的普遍运用就是一个突出的表征。排偶句在行文中恰如其分的运用,可以使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效果,散文会给人以摇曳生姿之感,记叙文会给人以情感激荡之感,议论文会给人以说理强烈之感。[ 写法指导 ] 使用排偶句应注意的问题:
(1)排偶句的形式。大多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词语、短语、句子组成排比,并尽可能使这些句子或词组之间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还有一点就是允许同字相对甚至相同的多个词语相对。如:“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或者“是……,是……,是……”。 (2)排偶句的内容。各个句子之间应该意义相关或相近、语气相同。“排”的内容不能太死板,“排”词语,“排”短语,“排”句子,夹杂着进行,用来“排”的各元素,有时对得严一点,有时可以松一点,不需要那么工整。
(3)排比和对偶穿插进行。这是一种富有变化的方法,能排比就排比,不能排比对偶一下也好。另外,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使用排偶句应有分寸,过分追求骈俪化,也不免有雕饰过甚、铺排失度之弊。 ◎活学活用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研究供仿写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特点。示例是由三个句子构成的排比句,每个句子又由三个分句构成,每个分句又各有特点;其次是仿写时,考生要尽量保留示例中的关键词语,如“是”“有无”“看你怎么”等;三要按照题干要求另写话题,确定话题后,所写语句要与话题相呼应。答案 爱情是等不来的,有无结果,看你怎么努力;名誉是要不来的,有无回报,看你怎么争取;成功是盼不来的,有无收获,看你怎么播种。[文本对译·查缺补漏]本讲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综合训练·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