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14课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14课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4 17:06:48

文档简介

第14课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限时45分钟]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厚薄(bó)  湮没(yān)  人寰(huán) 畏葸不前(sī)
B.暖和(huo) 杜撰(zhuàn) 孵化(fú) 刨根究底(páo)
C.狰狞(nínɡ) 威吓(xià) 栅栏(zhà) 芬芳馥郁(fù)
D.衰竭(jié) 怪诞(dàn) 酬谢(chóu) 争妍斗艳(yán)
解析 A.葸-xǐ;B.孵-fū;C.吓-hè。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漫游  垂诞三尺  杜撰  困惑不解
B.企图  高深莫则  栅栏  惊诧不已
C.振动  微乎其微  震惊  冷嘲热讽
D.鲤鱼  自鸣得意  神密  细枝末节
解析 A.诞—涎;B.则—测;D.密—秘。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老家的村子,曾是青瓦房的天下。我从小就生活在那片丛林般的青瓦房里。古老的村庄里,________的青瓦房,像一个个手挽着手的兄弟,肩并着肩的君子,________地站立在一条条或宽或窄的巷子两边,默默地收存着岁月________的故事。青瓦房的记忆是温馨而美好的。巷子里有玩耍的孩童,闲聊的老人以及走村串巷的呼郎客,让人心生踏实又温暖无比。院子里栽着桃树、杏树、苹果树,树枝上有________的麻雀、相亲相爱的燕子。青瓦覆盖的屋檐下,温温软软的土墙上,悬挂着红红的辣椒、白白的大蒜和金黄的玉米,还有破旧的草帽、锋利的镰刀以及常用的农具。屋顶上铺满鱼鳞般的瓦片,或青灰,或苍黛,静默无声,像一叶叶小舟,(  )。日子久了,一些不知名的小草小花就从瓦下静悄悄地钻出来。微风吹过,小草闪闪摇摇,就像瓦屋眨动的眉毛,又像美人回眸的眼风。屋头的瓦楞间,还生长着一种叫瓦松的草本植物,好似青瓦上的伟丈夫,常年站立瓦上,不畏严寒,不惧风霜。据母亲说它还是一味中药,止疼止血是极好的。有一次,我的手划破了一条白生生的血口子,血流不止。母亲赶紧搭起梯子,拔一棵瓦松,挤出浓浓的绿色汁液,涂在伤口处。果然立见奇效,止疼又止血。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停泊在村庄的额头,停泊在土屋的头顶
B.停泊在土屋的头顶,停泊在村庄的额头
C.在土屋的头顶停泊,在村庄的额头停泊
D.在村庄的额头停泊,在土屋的头顶停泊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解答此题,要厘清词语的大小关系,应该是先“土屋”再“村庄”。另外这段文字多用短句,整散结合,富有音韵之美,故“像一叶叶小舟”“停泊在村庄的额头”有押韵之美。
答案 B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摩肩接踵 盈盈伫立 喜怒哀乐 自由自在
B.摩肩接踵 含情脉脉 喜怒哀乐 自由放任
C.鳞次栉比 含情脉脉 悲欢离合 自由自在
D.鳞次栉比 盈盈伫立 悲欢离合 自由放任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摩肩接踵”和“鳞次栉比”都形容紧靠着,但摩肩接踵不用来形容建筑。盈盈伫立:体态优美的女子长时间站立。与后面的“站立”重复,故选“含情脉脉”。“喜怒哀乐”是用来形容人的表情的,不用来形容“故事”。“自由放任”是贬义词。
答案 C
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一次,我的手被划破了一条白生生的口子,血流不止。
B.有一次,我的手划破出一条白生生的血口子,血流不止。
C.有一次,把我的手划破了一条白生生的口子,血流不止。
D.有一次,我的手被划出了一条白生生的口子,血流不止。
解析 文中画线的语句自相矛盾,“白生生”不能形容“血”。故据此作修改。
答案 D
二、探究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他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场暴雨。我注意到成千上万的小雨滴轰击在池水的表面。池水表面变得混乱,水中的睡莲在汹涌不息的水波冲刷下摇摆不定。在躲避风雨之时,我想弄清楚周围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在它们看来,睡莲似乎是自己在运动,没有任何东西冲刷它们。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
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由于不能理解在看不见的水面上存在的水波,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它们可能给这种错觉起一个高深莫测的名称(如超距作用,或没有任何接触睡莲即会运动的能力)。
我曾想,如果从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科学家”,事情将会怎么样呢?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查看而狂乱挣扎: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它们第一次意识到有一位鲤鱼“科学家”从它们的宇宙中消失了。就那么简简单单,没有留下任何踪迹。不管在它们的宇宙中怎么寻找,就是没有这条丢失的鲤鱼的踪影。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对于别的鲤鱼而言,这真是一个奇迹。
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它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那里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儿也不像鱼。更使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但是没有鳍它还是能够运动。我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于这个冥冥世界。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当然,这个到宇宙之外一游的故事对于鲤鱼是怪诞的,大多数鱼都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6.文中“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一句说鲤鱼“科学家们”会杜撰某种东西,掩盖自己的无知,这是一个比喻句,它是用来比喻什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用这句话比喻我们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一些未知的东西,往往采用类似的手法。说明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有限的,有的甚至是肤浅或错误的。
7.选文中的“冥冥世界”和“熟悉的自然规律”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冥冥世界”指鲤鱼所生活的池水以外的世界;“熟悉的自然规律”指生活在水中,靠鳍运动。
8.选文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9.由鲤鱼对人类世界认识的无知,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鲤鱼认识外部世界的局限性,可以推知我们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局限性,我们人类对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的学习与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张烁
如果将植物的分布在世界地图上标注,青藏高原是一块少有记载的空白。更让人忧虑的是,人类对种子的研究步伐,远远追不上植物消逝的速度……钟扬要做的,就是为祖国盘点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
1964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钟扬,少年早慧,勤奋刻苦。1979年,钟扬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谁曾想,这个无线电专业毕业的少年,因1984年被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而与植物结缘。
植物学中,也有“领土”。“晚清时期中国贫穷落后,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英国人先后来华采集了几万颗种子、2000多种珍稀植物。”钟扬心中发酸。西方人从中国拿走的珍稀种子和苗木,把英国这个只有1500种植物的岛国装扮成世界植物的圣殿,更让西方在植物学研究中掌握话语权。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野外科考的艰苦超乎人们想象,经常七八天吃不到热饭。晚上,住的是牦牛皮搭的帐篷,冬天,盖三床被子也无法抵御寒冷;路上,常常被突袭的大雨冰雹困在山窝窝里……为了规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每走50公里,才能采一个样;一个地方的两棵取样植物,至少相隔20米;一个物种,需要5000个优质的种子。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500个样。
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湿度15%的冷库中,仿佛坐上了一艘驶向未来的时空飞船,将在80年到120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机。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钟扬的骨灰被他的学生庄严地撒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他的骨灰送到青藏高原的每个角落,成为祖国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永远也不会与这片深爱的土地分离。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链接一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项目负责人鲍其洞说,当初找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下这个要求高但回报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山芋”。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揽下了。每条不到200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通常一天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一字一句斟酌,他的50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颜维琦《钟扬,用一生书写种子的故事》)
链接二 红树是一种适应海岸生活的植物,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一次钟扬提出,现在气温变暖了,也许上海也能种活。这是前人不曾有过的设想。上海的海岸线很脆弱,如果有红树,对于生态保护将大有裨益。钟扬在南汇投入了这项尝试。从小苗长大需要50年,成为红树林则要100年甚至更久,种树者自然看不到这一幕。但钟扬说,这是我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董少校《复旦钟扬:不忘初心追梦人》)
链接三 世界范围的种质资源赛在发达国家一直不见硝烟地进行着,耗资8000万英镑的英国邱园“千年种子库合作计划”就旨在以技术输出的方式纳入各国的种质资源,并计划在2020年收集到全世界25%的植物物种。
(王丹阳《青藏高原上的“种子方舟”》)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钟扬带领学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为中国植物种子库丰富了种质资源。
B.在西藏大学,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培育了科研人才,将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向世界。
C.钟扬积极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斟酌、讨论中英文展板上的图文,耗费了大量心力。
D.钟扬为保护上海脆弱海岸线而创造性地尝试种植的红树,是他希望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解析 “开创”有误。
答案 B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钟扬收集种子,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造种子的“诺亚方舟”,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B.过去中国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在植物学研究中缺失话语权,这坚定了钟扬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决心。
C.青藏高原是植物学研究的空白地带,地理环境恶劣,科考道路艰辛,因此钟扬着力培植当地科研力量。
D.钟扬一生矢志报国,他去世后,学生们遵照他的愿望将其骨灰撒入雅鲁藏布江,让他与深爱的土地相融。
解析 A.“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有误;C.因果关系有误;D.“遵照他的愿望”无中生有。
答案 B
12.作为科学家,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着眼未来的创新精神 ②严守规程的谨严精神 ③填补空白的探索精神 ④不畏艰辛的实干精神(意思相近即可)
四、语言运用
13.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
①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
②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
③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获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
④这种繁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确定长句的主干和主要信息。句①“遗传是一咱生物自身繁殖过程”可作为长句的主干。句②的主要信息是“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句③的主要信息是“获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句④的主要信息是“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这些主要信息构成宾语“自身繁殖过程”的定语,应放在该成分前面。再删除多余成分,使组合的句子完整而简洁。
答案 遗传是指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获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
14.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包浆是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包浆的形成,多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或土埋水浸,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在文物表面渐渐形成的皮壳。也有由文物把玩者经久摩挲盘玩的手泽造成的,比如把玩的核桃、手串。
人有包浆吗?有的。皱纹是人的包浆,白发是人的包浆,包浆是如影随形的沧桑感。当然,包浆更多体现在人的气质。如智者的灵气、勇者的硬气、隐者的仙气以及读书人的书卷气……随着生活历练的增多,一个人做事做人的底气和才气不断增长——或做事驾轻就熟,事半功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凸显的生命包浆之色泽,可谓幽光沉静,温存内敛。
(1)概括文物包浆形成的两大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的包浆是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在后面的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并与之形成排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历史自然原因造成的。②人为原因造成的。
(2)沧桑感和人的气质。
(3)或遇事沉稳练达,安之若素;或看破人情世故,宠辱不惊。
课件46张PPT。第14课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 诗海撷英【赏析】 这首诗是告诫弟侄——少年时期辛苦学习,将为一生的事业打下根基,切莫有丝毫懒惰,不要浪费了大好光阴。诗句是对后人的劝勉,情味恳直,旨意深切。有关“探索”的名句
1.我想知道世界的内在规律,其余则是细枝末节。 ——爱因斯坦
2.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鲁迅◎ 名句集锦3.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个谜。
——爱迪生
4.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在海滨玩耍的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些光滑美丽的石子,但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
——牛顿
5.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
——莱辛
6.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亚里士多德1.兴趣像一场春雨,滋润着枯燥的人生;兴趣像一弯新月,照亮着寂寞的心空;兴趣像一盏明灯,指明了人生的道路。兴趣像一棵小苗,有时需要用心呵护;兴趣又像轰鸣的马达,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兴趣是快乐的,兴趣是广泛的。因为兴趣,我们更加多才多艺;也因为兴趣,我们会收获更多辉煌。◎ 隽语荟萃2.兴趣,是事业的开端,当你对某种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你便会努力去钻研它,开发它。于是,事业在兴趣中开启。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兴趣,将引导你走向成功;兴趣,将使你的生命更有意义。兴趣,是迈向成功的起跑线。离开兴趣,成功只能在幻想中破灭;拥有兴趣爱好,就已经奔跑在成功的道路上了。 加来道雄,生于1947年,日裔美国物理学家,科学畅销书作者,著名的超弦理论奠基人。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196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72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学获博士学位。最近25年执教 [ 资料助读 ]于纽约市立大学,还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纽约大学的访问学者,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
著作有《超越时空》《量子场论》《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物理学知识:
1.统一场论
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将我们的宇宙结合起来的力有四种: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物理学家运用量子力学,已经把后三种力统一起来(华裔美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场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被称为“标准模型”)。但是引力仍然游离在外。爱因斯坦毕终生之力想寻求四种力的统一,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最终也没有实现。 2.高维空间
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统一四种力的前景,在于高维空间(如十维或更高)理论的确立。例如,对于古人来讲,风暴是怎样产生的,风暴会袭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袭来,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从近似于二维平面的角度来观察,即使有简单的预报,也都是靠经验来推测的。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从太空这样三维角度观察地球,在地面上看来神秘莫测的风暴被看得一清二楚,可以精准地预报风暴的动向。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四维(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理论太“小”,不能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当他们超越四维而在更高维(如十维或更高)中寻求统一这四种力时,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高维空间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后10-43秒,十维宇宙分解成四维宇宙和六维宇宙,四维宇宙膨胀,经过近150亿年,演变成我们今天生活的宇宙。大爆炸后10-35秒,大统一力分开。但是高维空间理论很难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因为要模拟当时的环境,需要的能量太大,根本无法做到,所以现在高维空间理论只能是“理论”。答案 (一)①dàn ②hàn ③zhà ④lán ⑤xiá ⑥wèi [ 基础整合 ]答案 ⑦zhuàn ⑧chà ⑨xuàn ⑩qí ?lán ?huán ?yān mò ?xǐ ?páo答案(二)①mó mú ②shuō shuì ③xì jì ④páo bào ⑤zhēnɡ zhènɡ ⑥zhā zā答案 ①眩 炫 ②栅 删 ③遐 瑕 暇 ④谰 斓 答案 ⑤诧 咤 ⑥寰 鬟 ⑦湮 堙 鄄三、辨析词语
1.度过 渡过
辨析 “度过”常用于时间方面,如青年时代、季节、节日、光阴、岁月等。“渡过”常用于江河湖海,有时也用于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
例句 刚刚______童年,就遭此不幸,对他来说,人生真是残酷。但有那么多好心人的帮助,让他顺利________难关,他又何尝不是幸福的呢?
答案 1.度过 渡过 2.振动 震动
辨析 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不断作往复运动。震动:指颤动,使颤动;(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
例句 ①研究人员说,音乐也是不同频率的________,人类其实是靠全身感官来感受音乐的,并不只依赖耳朵。
②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洗虾粉”事件________宁波龙虾市场,不少市民谈“虾”色变。
答案 2.①振动 ②震动 四、熟语积累
(1)五彩斑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深莫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鸣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微乎其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五颜六色,灿烂多彩。
(2)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无法推测,形容对方的意图使人很难猜透。
(3)自己表示很得意。
(4)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5)畏葸不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刨根究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细枝末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畏惧害怕,不敢前进。
(6)刨出根子,追问到底。也说“刨根问底”。
(7)细小的枝,末端的节。常指无关大局的小事。 (8)冷嘲热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截然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撒手人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冷,冷酷、尖刻。嘲,讥笑。热,炽热,引申为辛辣。尖刻、辛辣地嘲笑和讽刺。贬义词,也作“冷讽热嘲”“冷讥热嘲”。
(9)截然,界限分明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区别明显,一点相同的地方也没有。
(10)指死亡。[ 整体感知 ] 作者通过对童年两件趣事的回忆,展示了自己训练思维和磨炼心志的思想历程,旨在通过这一过程的介绍让读者学会思考、学会观察,立志为科学献身,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1.作者开篇引用爱因斯坦的话,用意何在?
明确[ 品味探究 ]2. 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明确 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
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3.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他从鲤鱼的角度来反观世界。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作者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 (1)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②“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③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④鲤鱼“科学家”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大多数鱼都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2)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①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②“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③“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4.本文题目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既为历程,当以时间为序,按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的顺序来写。但为什么作者只选取了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建立实验室的事例来写呢?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明确 虽然在作者的教育历程中值得写的事件很多,但在作者看来,想象力、兴趣和实验精神对科学家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所以作者便打破常规方式,只选取了三个能够很好体现这三种因素的事件来写。 这对于我们的写作有着重要启示:形式为内容服务,选材剪裁时,一定要考虑内容和中心的关系,重要的详写,不重要的略写,无用的则不写。 本文的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在简单地叙述成长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观点一 想象力: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世界存在的可能。 [ 拓展提升 ]观点二 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应该是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观点三 实验精神:有了想象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本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到达真理的彼岸。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按照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物理学[ 技法借鉴 ]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陈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做的基础工作和能力。 2.奇特的想象
本文对鲤鱼世界的描述,尤其是对鲤鱼“科学家们”的心理行为等的描述栩栩如生。作者借助了想象,采用了拟人化的笔法,让鲤鱼“科学家们”会看,会想,会说话,会提问题,这样就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3.恰如其分的题记
作者一开始引用爱因斯坦的科学观充当题记,旨在提示下文是在介绍有关科学的观点,既醒目,又恰如其分。 如何写文章的题记
题记是写在文章的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一段言简意赅的文字,它具有意蕴丰厚、情味绵长、语句精美等特点,备受阅卷老师的青睐。一篇文采飞扬的正文,再加上一段精练出彩的题记,就像画家“画龙点睛”一样,必能使文章通篇生辉,让人耳目一新。
题记的写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写法指导 ]1.巧用比喻,形象含蓄
示例:日子像手中的细沙,一不留意,就纷纷从指间流逝,而且义无反顾。
——《翻检日子》
【点评】 将日子比作滑滑的掌中细沙,这本身就很富有动感和美感,点出日子的本质,贴切而又饱含哲理。接着,正文中作者又以意识流的手法翻检日子中的零乱碎片,以自省的姿态思考成长的话题,与题记浑然一体。 2. 活用诗句,增强底蕴
示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上高楼》
【点评】  考生借王国维对词中境界的描述,暗示了“独”与“高”并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境界的理解。当清醒
的“自我认识”与世俗的“他人期望”不能一致时,“独上高楼”便成了考生心中理想的选择。考生巧用诗词作题记,不仅体现了本文的主旨,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3.对比反衬,凸显主旨
示例:高楼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小。冷漠越来越多,温情越来越少。然而,感动,正以它清淡却足以令人动容的方式,诠释人文的内涵。
——《感动,点一瓣心香》【点评】  考生采用两组对比,客观而冷静地展示了残酷的现实,表现了物质空间与心灵空间双重狭小的处境。但考生高扬主旋律,看到了时代的亮色,“悲”而不“怨”,“暗”中有“亮”,在这样的危机之中,凸现了“感动”的意义,令人眼前一亮。文章用题记的形式,开篇即亮出自己的观点,为读者阅读全文提供了明晰的思路。
4.层递排比,增强语势
示例: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点评】 从形式看,采用了层递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说理的语势;从内容看,将“庸者”“愚者”“智者”进行对比,强调了智者的辩证与正确:庸者迷失自己,愚者迷信自己,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5.点睛一笔,照亮全文
示例:朝阳与落日总是更能令人感动,只是因为那一刻他将正午的锋芒熔成了圆润的光辉。
——《圆润锋芒》
【点评】  正文通过两幅图画展开联想,列举了大量少年才华横溢的诗人最后成为渐臻圆满、真正成熟起来的文人的事例,揭示了年少时的锋芒,在成长中会使自己圆润、丰盈的人生哲理。题记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文章的旨意表达得淋漓尽致。◎活学活用
如果让你以“体验自然”“母爱”为话题写两篇作文,请你设计两篇文章的题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奇妙的大自然,她不时展现又不时隐藏自己的美;要发现她的美,关键在于我们对她的体验。(2)母亲的爱,是一条长长的电话线,无论走多远,都时时刻刻把我牵挂,它将陪伴我走到永远。本讲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综合训练·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