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祝 福
[限时45分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悚然(sǒnɡ) 窈陷(yǎo)
新正(zhēnɡ) 炮烙(páo)
B.形骸(hái) 朱拓(tuò)
草窠(kē) 踝骨(luó)
C.讪讪(shān) 荸荠(qí)
倔强(jiànɡ) 谬种(niù)
D.蹙缩(cù) 寒暄(xuān)
歆享(ān) 负疚(jiǔ)
解析 本题考查字音。B.拓tà,踝huái。C.讪shàn,谬miù。D.歆xīn,疚jiù。
答案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惊惶 鄙薄 恐怖 渣滓 百无聊赖
B.严然 一瞥 执拗 坦然 沸反盈天
C.鬼秘 应酬 蹒跚 编纂 精明强干
D.桌帏 烟蔼 投机 诧异 走投无路
解析 本题考查字形。B.严——俨。C.鬼——诡。D.蔼——霭。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里建成了一座水库,四周种上了柳树、桃树、梨树以及各种花卉,与过去的脏、乱、差相比,简直是判若云泥。
②最是一年春好处,再闻琅琅读书声。伴随着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读书活动,全民阅读已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书香氛围愈加浓厚。
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移动互联网的交互性所带来的裂变式的传播力,让传统出版望其项背。
④张帆为尽快完成设计,每天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克服设计上的困难,最终提前完成了任务,得到了领导的评头论足。
⑤倘若没有天马行空的创作想象力,没有鼓励创新的大环境,即使我们“有功夫、有熊猫”,到头来还会再次慨叹“没有《功夫熊猫》”。
⑥我们的民生工作还有不少差强人意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解析 ①判若云泥:高低差别好像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的距离那样远,形容差别极大。②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③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使用错误,应改为“望尘莫及”。④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此处贬词褒用。⑤天马行空: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约束;也形容说话做事不着边际。⑥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不合语境。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小说《祝福》一拉开帷幕,鲁迅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沉重而巨大的民俗风景画——农历新年时祝福的景象。
B.过年是中国的一个特殊节日,无论是城市或乡村,无论是南方或北方,无论是海内或海外,只要是汉民族,都要过年。
C.送灶神是在阴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据说这天是灶神升天之日,这天晚饭之后,人们便举行“送灶君”的祭祀仪式。
D.我们在解读《祝福》时,可以深切感觉到民俗文化的威力无处不在,民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秩序和道德规范。
解析 A项中途易辙,可以在第一个分句加上“在……时”,或者删除“鲁迅”二字。B项搭配不当,“过年”不是“节日”,应改为“新年是中国的一个特殊节日”或“过年是中国的一个特殊活动”。C项“这天”指代不明。
答案 D
5.下列语句重新排序后,恰当的一项是
①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
②阿呀阿呀,我真上当。
③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
④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⑤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
⑥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
⑦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
A.②③⑥⑤⑦①④ B.②③①⑦⑤⑥④
C.②⑥③⑦⑤①④ D.②⑤③⑦⑥④①
解析 在这段话里,卫老婆子先表白自己上当,②⑥③句是这层意思,⑦⑤①句又向鲁四老爷和四婶道歉,④句表明自己要如何赎罪。
答案 C
二、探究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6.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上用墨不多作用却很大,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雪是冬天特有的景物,而在这里写雪,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正是因为看到了雪,祥林嫂才想起了阿毛的事,引出了下面的事情。
(2)雪还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暗示,“微雪点点的下来了”,是暗示祥林嫂的又一不幸来临了。在她本来就已经十分悲惨的生活上又无故地增加了一道精神枷锁。
7.这篇小说收入《彷徨》时作了修改。下面句子是未经修改的,对照课文,扼要说明修改后的好处。
(1)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2)“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眼,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修改后的原文多了一些补充部分,更进一步揭露了鲁四老爷剥夺祥林嫂洗器皿的权利,使得她只能坐着看柳妈洗器皿,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伤害。也正是由于“闲”,她才会从“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重新想到阿毛的往事。
(2)把“眼”改为“脸”,才能问起伤疤的事。这一改动,显得更为准确。
8.“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在这里祥林嫂又要重复她讲了多次的阿毛的往事。对她这种反复的、近乎机械的讲述,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祥林嫂的诉说反复过无数遍,达到了背诵如流的程度,表现出一种没有变化、麻木迟钝的感情,这正是苦难留给她的精神伤痕。②这不是一般的追述,而是在咀嚼自己的痛苦和不幸,但这痛苦和不幸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薄,而是始终缠绕着她。③祥林嫂想得到同情和安慰,但所得到的只是冷淡和嘲笑。她丧子是不幸的,但还要接受冷淡和嘲笑,这就更不幸了。
9.对柳妈讲的阴司的故事,人们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这是柳妈为了让祥林嫂死后不再受阴司的折磨而为她想的一个好主意,其出发点是好的;有人认为柳妈和鲁四老爷一样,是封建礼教和神权的维护者,她的这个可怕的故事一直缠绕着祥林嫂,直到她临死前还向“我”询问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但是不论人们怎样评论,柳妈的故事给祥林嫂增加了精神负担,耗费掉了她所有的血汗钱,在她本来就悲苦的生活上又增加了不必要的烦恼,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这是不可饶恕的。
答案 略。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被饥饿燃烧的人们
台静农
故乡在我的眼中,一点也没有变化,街道是那样的不清洁,房宇是那样的低矮,人民依旧是那样的诚朴。
回到家,母亲说我头发留得太长了,蓬松着,显着满脸的风尘。母亲向门口仆人说:“将理发的找来!”当时我想这一定是找旧日的理发匠老柯了。因而回忆到老柯在我幼时的情形了,他不是本乡的人,是外省讨饭来的,在荒年的时候。他现在大概有五十多岁了,因为我十来岁的光景,他已有短短的胡子。他的胡子非常的浓厚,乌黑。上面常常挂着鼻涕,我们家里的仆人总是笑话他。
理发匠来了,不是老柯,是一个二十上下的少年。少年告诉我,先是老柯的女人眼瞎了,不久他自己眼也瞎了,他平常生意不好,没有钱剩的,只得要饭去,要饭也要不着什么,夫妇俩整天饿着,没有法子,只得回到家乡去。他有三十年没有回去了,又没有盘费,只得彼此牵着讨饭回去。
老柯的命运,实在太凄苦了。于是老柯的过去,居然历历的出现在我的心中了。
在我的一生中,所经过的大灾难,要算十三年前的荒年了。那时候田里被野火烧了似的,没有一个谷实,有的仅仅是一田枯黄的、瘦短的荒草。农民们眼看着虚幻的收入,全家饥饿着,不得不卖掉帮助他们终年辛勤的耕牛,来维系着当下全家的生活。所以牛肉是非常的便宜,三枚铜子一斤。至于米和麦子,就是三十倍一斤牛肉的价值,也买不到一升。
一天老柯来到我家,和仆人们说笑了一回。于是他趁着大家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溜进仓库,用了一张大报纸,包了一些米,塞在怀里,躬着腰走出。刚走到院中,遇见仆人阿三。老柯不免有些张皇,脸红了,腰也弯了下去。阿三怀疑地问:“老柯怎么弯着腰走路?”
“我……我……”他半晌说不出话来,终于跪了下去。“三哥,我一时糊涂,做了丢人的事了!”
从此以后,我家不再让老柯来,他也不敢来了。
第二年春的一天下午,我同母亲站在门口,老柯远远地走来,我看见他便叫着向母亲说:“偷米的老柯来了,妈妈。”
“不要胡说,小孩子不懂事!”母亲斥责着。老柯走近跟前,恭谨地站在一旁,向母亲问安,脸涨红着,带着惭愧似的。
“好久没见老柯了,”母亲说,“你的日子还得过么?”
“哪能说得过,不过弄一顿,吃一顿罢了。”
“你没有事做,可以到我家里来做活!”
“是,是。”他小心地走开。
老柯又常常到我家里来了。他见人比往常还客气,对任何人都是一种特别的卑微。有人同他开玩笑,他红着脸笑着能躲开便躲开了。即或他偶然说错了一句话,人家当面骂他,讽刺他,他也红着脸忍受着。仆人们故意欺负他,遇着吃力的事,便叫他做,他总是不说话恭谨地替他们做,每次累得头上汗气直冒。一次,不知为什么事,恼了我,我破口大骂他:“你这贼,偷我家的米!”我看他没有动静,故意连声地叫。
于是他恳求着说:“少爷,谁不做错事呢?况且……那时候饿得慌。”他低声申辩着,低下头脸红得猪肝似的狼狈地走开了。
这年冬,家家都忙着预备年事。后园的花早已收拾起来,仅有几枝寒梅,孤独地开着。这空旷的花园中,家人挂了一些腊肉,大小不一,一串串地在太阳底下晒。园门闭着,几乎终日无人过问。
一天,母亲无意地走过去,适逢老柯正在园中,他见母亲来了,非常的惊慌。平常是多么恭谨和气,这时候完全改变了。母亲走到了他的跟前,他扑地跪下,倒将母亲惊住了。
“老太太,本来我是到园子里替他们扫地,忽然想到过年了,心一动……又做了丢脸的事。”
“起来罢,做活去!”母亲说后,他站起来,我这时正到园中,看到老柯红着脸颓丧的神情。
除夕的前一天,母亲叫人送二斤肉三升米几棵白菜给老柯。他立刻跑来见了母亲,大家看他那样子,都不禁笑起来。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他在园中所做的事。
而今,多年在四方漂泊的我,人世的艰辛,不幸者的凄楚,我是深深地认识了,于是对母亲当初的待人方式充满了敬意。老柯是我所忘不了的人,在这多难的人群中。每次深夜里,或旅途上,或漆黑的街巷中,看见、听见,被这饥饿欺凌的苦号,我便想到那不幸的一对盲人。也许有那样一对盲人,互相搀着,正颠簸于崎岖的路上。饥饿鞭策着他们,生的希望引诱着他们,他们是多么的艰难和不堪。我希望人们参与救助遭受劫难者,我也将勉力改造这种状况。
一九二八年十月十五日夜
(选自贾玉民、纪桂平主编《乡情》,略有刪改)
10.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说“街道是那样的不清洁,房宇是那样的低矮”,表明作者不喜欢自己的家乡,是因为环境太差的缘故。
B.二十上下的少年理发匠告诉“我”老柯夫妇情况,表明他可能对老柯夫妇比较熟悉,还引出“我”对往事的回忆。
C.老柯偷米被仆人阿三发现,表明阿三不但忠于主人,并且看家严密,不放过任何值得怀疑的蛛丝马迹。
D.“偷米的老柯来了,妈妈。”和“我”破口大骂老柯是贼,表明“我”年少,不懂事,为这些还被母亲斥责过。
解析 A项,“表明作者不喜欢自己的家乡,因为环境太差的缘故”,分析错误,无中生有,作者只是想表明故乡的落后。C项,“并且看家严密,不放过任何值得怀疑的蛛丝马迹”分析概括不合文意,只能表明老柯做贼心虛,被人一问就主动承认,原文中阿三并不是因为怀疑他偷东西才盘问的,阿三也不是专门看守院子的。D项,“‘我’破口大骂老柯是贼”后,文中没有表述被母亲斥责过。
答案 B
11.小说中母亲这一形象与鲁迅作品《祝福》中鲁四婶的形象相比,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她们生活的社会背景相同,都是二十世纪初的旧中国;家境都较好,是大户人家的太太,有仆人可供驱使。
不同点:二人的性格完全不同。本文中的母亲善良、宽容、有同情心。她不歧视底层百姓,即使老柯两次偷窃也没有怪罪,反而赠送食物,还以此教导“我”。鲁四婶自私、冷漠、无情。她始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主人姿态对待祥林嫂。从两次收留到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看出鲁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工具使用,对她并无真正的同情。(言之成理即可)
12.结合全文,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探究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内容:小说讲述了旧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窘迫,在饥饿的折磨下,无奈选择偷窃,最终获得主人谅解的故事。
思想主旨:揭示了底层百姓的悲惨遭遇,以及当时社会贫穷落后、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表现出对母亲当年宽厚仁慈,救助困难者的言行的赞扬与敬意;表达了作者对遭遇不幸的人的深深同情,呼吁人们参与救助劫难者。
四、语言运用
13.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综合运用。首先要抓住点评角度是表达效果方面,其次要分析写景特点及运用的手法,最后点出写景的作用。
答案 坟墓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生与死的尖锐对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
14.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④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表达题,俗称小作文。作答时,考生首先应注意题干中几项具体要求,其次应结合对鲁迅的点滴记忆来作答,可以回忆平时学过的相关课文,如鲁迅研究专家唐弢的回忆性散文《琐忆》,以便获得更多信息。总之,画像只是切入点,在考场上迅速回忆起关于鲁迅的相关信息,按照要求组织答案是关键。
答案 看到您的画像,我自然想起您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觉得这诗句正是您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您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人格的全部体现。您目光犀利,眉头紧锁,面容消瘦,留着一撇浓黑的胡须,表情非常严肃又非常慈祥,从中可以想见您的清苦、刚直、坦然。您一头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约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当真一副怒发冲冠的样子。您是新文学的伟大旗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您的文章独抒新见,入木三分。而您的杂文则是匕首,是投枪,是飞镖,直刺向黑暗社会,使反动统治者胆战心惊。
课件62张PPT。第2课 祝 福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诗海撷英【赏析】 本诗写于1903年4月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这首诗既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也是爱国众游子内心的剖白,更是一首苍郁低沉而又雄浑的曲子,唤起人们幡然自省的情感。那黑暗的长夜,无奈的逃遁,不渝的爱意,誓死的决心,都在此喷涌出来。
鲁迅名言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3.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4.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5.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6.岂有豪情似旧对,花开花落两由之。◎ 名句集锦1.生命无极限,所以生命需要超越。超越让我们在一次次的梦想中感受失败的苦涩;超越让我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品味胜利的喜悦;超越让生命在行走中感受激情;超越让生命在一步步路途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在一次次的超越中,生命走向成熟;在一次次的超越中,生命走向稳健;在一次次的超越中,生命走向多姿多彩。◎ 隽语荟萃2.一劳永逸的生命,注定不能承受生命的重负。就像绽开的昙花消失在绚丽的黎明,就像娇艳的蝴蝶陨落在美丽的夏日午后,就像迷人的百花凋落在春日的夜晚……生命是美丽的,美丽在外表,更美丽在坚强的内心。面对苦难,珍视苦难,战胜苦难,生命之花就会永远绽放。犹如皎洁的梅花经历严冬绽放出的幽香,雪莲承受高压与缺氧盛开在刺眼的雪山之巅,美丽的凤凰在烈火中永生……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一字豫山、豫亭。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先在日本学医以图救国,后弃医从[ 资料助读 ]文,希望用文学和艺术改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等各种类型的创作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通过这些“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示社会的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彷徨》
《彷徨》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答案 (一)①dùn ②tuán ③sǒnɡ ④xiāo ⑤miù ⑥jiù ⑦yǎn ⑧huì ⑨jiǎo [ 基础整合 ]答案 ⑩hái ?kuī ?kē ?wéi ?kū ?cù ?chóu chú ?yǎo ?xīn ?pán shān ?lǐ shàn bí答案 (二)①zhènɡ zhēnɡ ②jiàn jiān ③xuē xiāo ④tà tuò ⑤jiān jiàn ⑥ɡēnɡ ɡènɡ 答案 ⑦wù è ⑧lǒnɡ lónɡ ⑨páo pào ⑩kǎn jiàn ?hè xià ?jǐ jì 答案 ?yān yàn yè ?niù ǎo ào ?qiǎnɡ jiànɡ qiánɡ答案 ①诡 桅 ②享 亨 ③骸 骇 核 劾 ④诧 姹 侘 咤 答案 ⑤霭 蔼 ⑥谬 缪 ⑦蹙 蹩 ⑧聘 骋 俜 娉 答案 ⑨煊 渲 暄 喧 ⑩惴惴 瑞 端 揣三、辨析词语
1.简捷 简洁
辨析 简捷:也写作“简截”,指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有时指行动、方法、手续简便快捷。简洁:是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侧重于没有废话,着重指“洁”。
例句 该机主色调为黑色,面板正面镶有一圈银色边框,整个机身看上去______流畅,开关按键设计在了整机的左上角,方便______。
答案 1.①简洁 简捷 2.利害 厉害
辨析 利害:利益和损害。厉害:a.难以对付或忍受;剧烈;凶猛。b.严厉。 例句 ①由于工程不小,人手有限,旱龙台附近几个跟护堤有______关系的村子又来了一批壮劳力。
(康濯《东方红》)
②旁边又有刚敲过她的钱的候补特务处处长助威,她决定拿出点______来。
(老舍《四世同堂》)
答案 2.①利害 ②厉害辨析实词的常用方法(一)
1.看适用范围。不同实词的适用范围并不相同,因此辨析实词的适用范围是辨析实词的有效方法。如近义词“边境”比“边疆”所指地域范围较大。
2.看词义轻重。不同实词词义轻重也不相同,因此辨析词义轻重也是辨析实词的有效方法。如“盼望”和“渴望”、“轻视”和“鄙视”两组近义词,前者的词义较轻,后者的词义较重。3.看可数与不可数。名词所代表的事物有可数和不可数之分。有些名词可从可数与不可数方面辨析。如“春秋”是可数名词,如三十二个春秋;“岁月”是不可数名词,不能说多少个岁月。
4.看适用对象。有很多实词有特定的适用对象。辨析适用对象的差异也是区分实词的方法之一。如:“启用”适用对象仅限于物,不能用于人;用于人时,应用“起用”。又如“扣压”和“扣押”,前者的适用对象是物,而后者的适用对象是人。5.看感彩。很多实词带有很强的感彩。区分实词从感彩入手,也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如:“干涉”是贬义词,“干预”是中性词。“沟通”是中性词,“勾通”是贬义词。需要提醒的是,辨析词语的感彩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要注意与修辞结合的褒义贬用和贬义褒用现象。如:近来,他的学习“进步”很快,这与老师生病,疏于管理有关。“进步”是褒义的,但根据语境“与老师生病,疏于管理有关”分析,“进步”的确切含义应该是褒词贬用。四、熟语积累
(1)百无聊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寻死觅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不更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2)企图自杀。多指用寻死来吓唬人。
(3)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 (4)沸反盈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走投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形容人声喧闹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5)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 整体感知 ]《祝福》以“我”为线索人物,讲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她是一个安分守己、吃苦耐劳、勤快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那个社会用“礼教”和“迷信”两把刀子,迫使她既不能不守节,又不容许守节,还要她承担不守节的罪名而受尽侮辱与损害。祥林嫂没有从周围任何人那里得到真正的关心、同情与帮助,得到的只是轻蔑、厌恶、冷漠、嘲笑,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通过这一典型形象,作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1.鲁镇具有怎样的特点?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鲁镇“祝福”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 (1)特点: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
迷信思想、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观念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 品味探究 ] 如在“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鲁镇还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作用: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鲁镇“祝福”的情景,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2.这篇小说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却取名为“祝福”?
明确 (1)小说从鲁镇人们忙于准备“祝福”的背景开始,又以鲁镇上“祝福”的爆竹声惊醒了正在回忆中的“我”结束。“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悲剧命运都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祝福”的场景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在这“祝福”的风情画里,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这也是形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
(3)一般情况下,提到“祝福”,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浓浓的情谊——亲情、友情以及祥和喜庆的气氛,但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命运中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环境里,祥林嫂死在“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以“祝福”为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了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增强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更能突出主题,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反讽的深意。而以“祥林嫂”为题,则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3.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的“祝福”这一特定环境里。请从文中找出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并思考其作用各是什么。
明确 小说中共有三次“祝福”的描写。
(1)第一次是描写镇上“买得起福礼和爆竹”的人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神拜佛,祈求好运,而像祥林嫂这样的穷人却要为富人们的“福礼”而付出艰辛。这首先突出了贫富之间的矛盾,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也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描写,暗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封建势力依然顽固,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祥林嫂的悲剧也是必然的。这样的环境描写,既能揭示人们之间的关系——好与坏、贫与富,同时也联系到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2)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场面的描写。
祝福本身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中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祝福用的牲醴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利。她为了重新获取这点权利,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的一声喝令。至此,祥林嫂的最后一丝免于侮辱与痛苦的希望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这种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3)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杀人本质。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4.请找出文中集中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分析其作用,简要概括祥林嫂的形象。
明确 (1)肖像描写: (2)作用:通过这些肖像描写,表现了人物的质朴和善良,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步被逼向死亡的过程。
(3)形象: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致被旧社会吞噬。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5.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明确 从犯罪学的意义上来说,大家都不是凶手;然而,从实质上来说,又都是凶手。教育家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在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驱使下,占统治地位的鲁四老爷等人自然极力维护封建的思想统治,就是普通民众,在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也受到极大的毒害,往往成为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可以说,祥林嫂身边的每个人,几乎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迫害与虐杀祥林嫂的行动中来。鲁迅曾将他们命名为“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他们的“杀人”多是以语言、表情来完成的: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当然,这种封建的思想观念和封建礼教也为祥林嫂奉为圭臬,因此,她才会对再嫁以死抗争,并且内心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才会去捐门槛赎罪。可以说,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1956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拍摄的电影《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
观点一 祥林嫂一生都在压抑地活着,只是在为了自己做人的基本生存权利而活着。以祥林嫂一生的遭遇来看,她根本不明白是什么造成了她的不 [ 拓展提升 ]幸。在一连串的打击下,她只是按照“礼教”里的那套逻辑不停地自责、内疚。去砍门槛那是难以想象的,那是一个战士的行为,却全不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当时那样一个思想禁锢、麻木的时代,是不会发生的。观点二 祥林嫂对于灵魂有无产生疑问,似乎是因为她有反抗精神,但恰恰相反,这正说明她对那一套属于封建社会的条条框框深信不疑。与这一疑问相比,祥林嫂在被迫改嫁时的“反抗”更谈不上什么“反抗”,恰恰是祥林嫂对传统的贞节观深信不疑才会出现这种举动。可以说,祥林嫂正是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着封建正统的权威。所以说,祥林嫂根本不可能砍门槛。观点三 电影虽与事实有所不同,但电影是现实的一种表现方式,看这个情节是否恰当,应与背景相联系。当时为表现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加上祥林嫂砍门槛这一情节,意在突出祥林嫂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从而鼓舞人们觉醒,为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而奋斗!电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在当时那种特定的背景下,为了起到鼓舞大众的目的,加上这一情节也未尝不可。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故事情节采用倒叙
文中先写祥林嫂惨死的结局,再写她悲剧的一生。因为只有祥林嫂惨死的血淋淋的现实才最足以揭露封建宗法制度吃人的残酷本质,渲染作品的悲剧气氛。因此,倒叙是为了更鲜明地突出主题。采用倒叙手法,在倒叙结束转入顺叙处必须接榫合缝。“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这句话起过渡接榫、承上启下的作用。[ 技法借鉴 ] 2.环境描写典型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和麻木。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的产生,就是因为她身边人们的冷漠、无同情心,甚至是残忍。而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的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的悲剧环境,而且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 3.肖像描写洗练传神
小说多处描写祥林嫂的外貌,特别是对她的眼睛作了精心的刻画,用以说明她的身份、性格、精神状态和不幸遭遇,展示了她那每况愈下的苦难历程,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三次集中的外貌描写显示了人物不幸的遭遇和内心的创痛,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填补了片段之间的空白。后两次描写,多数语句用反复的修辞,且同中有异,写出脸色的变化,显示了祥林嫂更大的不幸。眼睛是人物内心的窗口,几次抓住眼睛的描写,能使读者透过眼睛这个心灵窗口窥见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 肖像描写的方法
1.工笔法
指用细腻的笔触对人或事物作详尽而细致入微的描摹,它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铺陈渲染,语言精巧细腻,富于色彩。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就采用了此法。[ 写法指导 ] 2.白描法
指不用或少用色彩浓烈的修饰性词语,不加渲染烘托,只是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勾勒人物形象的一种写法。它的特点是语言平实,线条清晰。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就采用的此法。
3.画龙点睛法
指通过描写人物的眼睛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的一种肖像描写方法。这是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可以从中透露出人的内心世界。鲁迅说:“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总是在眼光、眼神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很多作家都很重视描写人物的眼睛。
如:(贾宝玉)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 悉堆眼角。——曹雪芹《红楼梦》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 目。——曹雪芹《红楼梦》
(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祝福》 4.夸张漫画法
指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对人物外貌中最具特色的部位进行描绘的一种写法。它的特点在于从“点”上用力。通常用在作者需要加以鞭挞、批评的喜剧性人物身上。
用起绰号的方法来概括人物精神面貌和肖像特征就属于漫画法。鲁迅先生经常用这种方法写小说中的次要人物。 ◎活学活用
请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的肖像片段。要求:写出人物个性,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她,一个胖胖的女孩,有着大大的苹果脸,眉毛浓淡适中,鼻子大而扁平,再加上嘟嘟的嘴和短短的头发,整个就是一张芭比娃娃的脸。她笑的时候,会露出两颗大大的兔牙,而且眼睛会眯成一条缝,她的笑容很温暖、很纯真,她的皮肤白而嫩,这仿佛是她脆弱需要呵护的内心世界的一个标签,她永远那么乐观,在她的身上找不到一点伤感的元素。 (示例二)我的同桌,高高的个子,不胖也不瘦,剪着小平头;两道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眼神中透出聪颖,还带有些调皮的表情,鼻直口阔,脸色略微有些发黑;上身穿一件白色运动衫,下身穿一条灰色西裤,脚穿一双网球鞋;他左手拎着书包,右手拎一网兜,网兜里有一个新足球,一看就知道是个球场虎将。本讲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综合训练·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