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4课 《蜀道难》(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4课 《蜀道难》(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4 17:09:19

文档简介

第4课
   


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
是时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至蚕丛,凡三
万四千岁。”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尔来:从那时以来。





去接人。回到梓潼(在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
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
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全被压死,而山
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
天梯:指高险的山路。石栈:俗称“栈道”,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






岭,在今陕西略阳境内。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萦岩峦:
绕着山峰转。扪:摸。参、井:都是星宿名。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
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
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仰胁息:仰着头,屏



















第二单元
第4课 蜀道难

[限时45分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B.以手抚膺坐长叹
C.剑阁峥嵘而崔嵬 D.所守或匪亲
解析 D项,“匪”能“非”,不是。
答案 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危乎高哉     危:危险
B.可以横绝峨眉巅 绝:越过
C.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谢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把守
解析 A项,危:高。
答案 A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解析 “其险/也如此”的节奏应为“其险也/如此”。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使人听此凋朱颜    B.猿猱欲度愁攀援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解析 B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A、C、D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为“使……凋谢,文中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使……滚动”;“使……错”。
答案 B
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难于上青天 B.但见悲鸟号古木
C.雄飞雌从绕林间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解析 D项为宾语前置句,A、B、C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D
二、探究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6.诗人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青泥岭的难行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山路的曲折和山势的高峻。以人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把行人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难行之状如在眼前。
7.结合全诗,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奔放、散文化的语言。使用设问句、感叹句和排比句,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8.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但见”“又闻”句渲染了凄清恐怖、幽静孤寂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令人心胆俱裂的惊险气氛。
9.“西游”“西望”表明了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矛盾。“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模拟蜀人口气,以诫友人慎入蜀,意味尤为深长。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古风(其二十四)
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①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②翁,谁知尧与跖!
[注] ①中贵:“中贵人”的省称,指有权势的太监。②洗耳:传说,尧帝想让天下给许由,许由认为这些话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边洗耳。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古体诗,诗题“古风”,在这首诗中指许由所代表的古代贤人的风骨。
B.亭午时分却黯然不见阡陌,可见尘土之大,写出了大车之多与行驶之迅疾。
C.诗的第四句中以“连云”状宦官宅第高而且广,直接霄汉,突出其高大连绵。
D.“鼻息干虹蜺”运用夸张手法,活现斗鸡者势焰薄天、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
解析 A项对“古风”理解错误,“古风”是一种诗体,即古诗、古体诗。
答案 A
11.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许由自比,表明自己不慕荣利、不苟流俗的情怀,丰富了诗歌的内涵。②以议论作结,将宦官、斗鸡者这些骄横跋扈之人比作盗跖,加深了批判意味。③暗讽当时统治者不辨善恶,无德无能之徒飞黄腾达的社会现实,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13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 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2.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张舍人之江东》记叙了张舍人在秋季欲暮时分乘船踏上旅途,诗人以“一雁”和“孤帆”借代离去的友人,暗指友人此行的孤独和作者的不舍。
B.从《送严士元》首句中的“倚棹”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与朋友是偶然相遇。“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可以让我们想象二人在岸上携手谈笑之景。
C.《送严士元》中诗人调动了各种感官,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既从视觉,又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
D.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江水”“沧波”“明月”“细雨”“闲花”“斜日”“绿草”等构成送别友人时所见的自然景色,其间融入诗人深情厚谊。
解析 A项,不是“借代”,就是景物描写。
答案 A
13.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试以两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送张舍人之江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去虽有留恋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后一联诗人想象友人到了吴洲,两人虽然相隔千里,但能共对一轮明月互诉思念之情。
(2)《送严士元》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难舍情思,又写出了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不满之情。诗中“青袍”指代低微官职,“儒生”代表读书人,“已”“误”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满腹才华,却被官场所误、仕途不畅的愤懑之情。(意思对即可。)
四、语言运用
14.学校举行关于“中国文化是否将毁于外国文化”的辩论赛。下面是正方的发言,请针对正方的观点,替反方拟写一段辩词。要求: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运用举例论证,字数70~100字。
正方:外国文化凭借其先进性等优势占据了中国文化市场,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动漫等充斥在国内文化市场,这不仅影响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侵蚀中国青少年的思想意识,进而不利于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方:文化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需要对外国先进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如果没有对外国思想文化的学习,就不会有“五四新文化”,也不会有不断推陈出新的现代新文学。
15.仿照下面的句子,以李白为对象写一段文字。
抱怨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欧阳修,在被贬滁州的落寞中,从林壑优美的琅琊山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于是在四时之景中享受无穷乐趣,挥毫成就了一篇篇千古文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在仕途不尽如人意的迷惘中,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得出了新的答案,于是在广阔山水中挥洒不羁情怀,挥毫成就了一首首传世诗篇。
课件76张PPT。第二单元这首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蜀道难》《秋兴八首》(其一)
以身在夔州而思念长安为中心题材,写夔州秋色和羁旅的伤感。本首诗是秋兴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诗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是全诗中心所在,当仔细品味。《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叙王昭君之怨恨,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全诗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人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登高》
诗人通过重九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悲愁之感。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前者为主,后者为宾。既表达了对琵琶女晚年沉沦遭遇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的凄凉心境。《琵琶行》并序《锦瑟》这首诗的主旨一直是扑朔迷离,一般认为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唐朝国家战乱,目的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李商隐诗两首1.识记背诵 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背诵规定篇目。
2.分析鉴赏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3.体验情感 体味诗人的感情,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1.了解背景 诗人的创作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了解必要的背景提示,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歌。
2.进入情境 鉴赏诗歌应该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情感。3.体悟情趣 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读诗就是要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的语言韵味。
4.鉴赏技巧 现代诗歌也经常运用各种表达技巧,如各种抒情方式、描写手法、构思技巧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鉴赏诗歌要学会分析表达技巧在勾勒形象、抒发感情、创造意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第4课 蜀道难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海撷英【赏析】 这首诗以古代传说起句,说明凤凰台之由来,一个“空”字为全篇定下了悲怆苍凉的基调。中间四句写眼前所见:颔联是近景,表达昔日繁华不再的古今之感;颈联写远景,“三山”对“一水”,“半落”对“中分”,“青天外”对“白鹭洲”,是经典的工对。尾联透出深切的忧国情怀,点明了全诗的主题。李白的名句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名句集锦4.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1.人是自然的主宰,和谐的人伦光辉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田间耕作的农民、车间忙碌的工人、医院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学堂讲授知识的人类工程师……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价值,但正是这些不同的价值凝聚成一种力量——整个社会得◎ 隽语荟萃以和谐运转。和谐是父母一辈子操劳而累弯的脊柱所形成的一道弧线,像彩虹桥一样美丽;和谐是教师为传播文明呕心沥血所滴落的汗水,像露珠一样晶莹;和谐是战士为保卫祖国洒下的一腔热血,像晚霞一样艳丽……和谐是宽容,和谐是理解,和谐在人类文明中处处闪耀着光芒。2.天空的和谐,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和谐,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和谐,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和谐,留下了最后的美丽;而我所追求的和谐,是和好友一起去采撷——每一份友情,每一丝快乐,每一片希望,每一线阳光……和谐,便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又是一片澈然晴空,丝丝阳光温暖如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其实怎样的世界才算和谐,答案就在你眼里,就在你心中。采撷幸福,给自己一份愉悦的心境;离幸福近些吧,你便找到了和谐。 李白(701~762),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年时即显露才华。20岁到成都,写过一些描绘锦城的诗,25岁时决定离蜀东游,创 [ 资料助读 ]一番事业。天宝初年(742)供奉翰林。天宝三年(744)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志愿做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受牵累,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主要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其诗作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自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古辞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在这首诗中他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当时的著名诗人贺知章探望李白,首先见到了《蜀道难》这首诗,连连称赞李白为“谪仙”。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的诗体,产生较早。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他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七言、杂文各体,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也比较自由。从对仗来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全不用。答案 (一)①fú ②diān ③zhàn ④náo ⑤yínɡ ⑥mén ⑦yīnɡ ⑧chán ⑨tuān ⑩zhēnɡ ?wéi ?shǔn[ 基础整合 ]答案 (二)①xū yù ②hénɡ hènɡ ③shēn cēn ④sài sāi sè答案 匪、非答案 1.这样以后
2.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答案 3.高
4.年轻强壮的力士答案 (1)高 危险 正,端正 (2)徒,空 因为 犯罪 答案  (3)跨过 走不通的 形容词,到了极点 (4)距离 除掉,去掉 到……去,前往 离开,离去 失去  答案 (5)把守 介词,对着 当做 阻挡 正当 副词,应当、应该 答案  (6)在 对,对于 引进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7)副词,只,仅,惟独 连词,不过,只是 只要,只须 答案 (8)指示代词,那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形容词词尾,同“然”,可译为“地” 答案  (9)表感叹,啊、呀 语气助词,无义 表疑问,呢、吗答案 (一)1.(1)在上面 (2)在下面 (3)向西 (4)在早上在晚上 (5)向西答案 2.原指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答案(二)1.(1)使……回转,回旋 (2)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3)使……滚动
2.为……发愁答案(三)雄鸟 雌鸟六、文言句式
(1)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_______________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__________________
(3)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又闻子规啼夜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宾语前置句 (2)状语后置句 (3)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4)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5)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整体感知 ]《蜀道难》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困顿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1.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意?它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一形式这一句是全诗的主旨句,它极度夸张地概括了蜀道之难:蜀道险峻难行,环境恐怖险恶,社会危机四伏。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自《诗经》以来古代民歌中常用的“反复”这,让此句随感情的起伏和自然景物的变化在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在诗篇的开头破空而来,以强烈的感情咏叹点[ 品味探究 ]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壮的基调,并在内容上统摄全篇。中间则出现在描写蜀道险峻难行和旅途恐怖凄清的感受之后,是此时诗人魄动心悸、不能自已的情感体现。最后出现在诗尾,是对蜀中山川险恶和社会险危的深沉浩叹。总之主旨句每次都出现于它不得不出现之处,贯串始终,推动内容层层深入,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畅快淋漓之感。2.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瑶称本诗“奇之又奇”,请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诗人是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明确  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见下表:3.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 在风云变幻、险象环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15 000米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 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野兽凶猛,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和深厚的意蕴。 《蜀道难》全诗以自然的险、难取胜,但读后给人的却是一种美感。请你谈谈这是一种怎样的美?
观点一 悲壮美。
分析 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一个个勇敢无畏的古人在悬崖绝壁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使人赞叹人类的伟大和悲壮![ 拓展提升 ]观点二 神奇美。
分析 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浪漫手法的具体表现,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仿佛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险山阻挡,不得不掉头而回,绕道而行;再俯视脚下的大地,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又是一幅多么神奇而美妙的画卷!观点三 孤寂美。
分析 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变了,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善用反复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 [ 技法借鉴 ]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
2.大胆夸张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表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 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写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3.想象奇特
本诗作者的想象力是非常奇特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多么惊人的想象!为了说明山的高大,他的想象里会出现“六龙回日”,把太阳和高山联系了起来。有时诗人是“心游万仞”,站立在群山之上:“连峰去天不盈尺。”有时他又“思接千载”,回到了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他的想象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昼。他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是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正是借助这种丰富、自由又奇特的艺术想象,诗人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最适合于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黄鹤之飞等生活现象,并且把它们组织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表现主题,使自己的诗篇产生一种神奇飞腾的气势。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管窥高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解析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答案 C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理解尾联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意。“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诗人的评价:从尾联的含意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考点解读]
例题中考查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能力层级为C。古代诗人以诗言志,诗歌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含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就是我们要揣摩的诗歌的内容主旨。有的诗歌主旨表达得含蓄隐晦,有的诗歌则表达得直白张扬,掌握一定概括诗歌主旨的方法至关重要,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切入诗歌,把握主旨,完成鉴赏评价的目的。古代诗歌的内容主旨往往与其题材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了解古代诗歌主要有哪些题材,对我们做概括诗歌内容主旨题有很大的帮助。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如下:
1.咏怀诗 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诗人往往即事感怀,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失意落魄的情怀。 2.爱情诗 描写男女爱情的诗。例如,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既写了牛郎织女由于长年分离而无限悲伤,又写了他们因能七夕相会而无比欢乐,将他们悲欢离合的复杂感情交织融合在一起,使人耳目一新。 3.讽刺诗 以嘲讽或劝喻的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的诗。例如,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其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4.羁旅诗 通过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表现诗人的种种情思和感触。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的幽美景象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诗篇。 5.送别诗 通过写送别的情景来表现离别之人彼此的留恋和祝愿。例如,李白的《送友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6.咏物诗 通过吟咏自然风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例如,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借秋蝉因露重风高而难飞、难鸣,喻指自己忠贞高洁却横遭诬陷,身陷囹圄。 7.战争边塞诗 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或寄托戍边御敌、从戎报国的思想。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8.咏史怀古诗 借助古人、古事、古迹表现诗人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种种看法和感触。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杜牧的《赤壁》。
9.山水田园诗 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意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10.游仙诗 通过描写游仙访道来表现诗人的人生追求或人生境遇。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隐者以采药为生,济世救人,是一个真隐士,作者对其有仰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的品格,苍松则赞其风骨。作者钦羡却不遇隐者,因而流露出惆怅之情。 11.哲理诗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全诗以方塘作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方法点拨]
除了了解古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外,在做概括诗歌内容主旨题时,我们还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看诗题法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是这首诗的核心,或概括其主要内容,或暗示其感情基调,或表达其文体特点,可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及作者情感。例如,例题中的《春日忆李白》,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就是怀念李白,抒发作者对李白的思念之情。 2.看诗序法
有些诗歌会在诗前有一段小小的序言,这些小序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诗人的遭遇,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抓“篇中眼”法
“篇中眼”,即一首诗的关键句,是全诗中最为传神的关键性句子,有时出现在诗的中间,但多出现在诗的末尾,直接或间接点题。“篇中眼”多为议论或直接抒情句,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品意象法
通过品评“意象”的寓意来感知诗人的情感。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古诗中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 5.“知人论世”法
知人,就是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个性品格、思想、创作风格。论世,就是在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时代风貌的基础上由此及彼地分析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因此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对于非著名的诗词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因为大时代、大背景是相通的。
6.看注释法
根据诗歌的注释,可以对诗歌的作者、背景、内容、主题、手法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文本对译·查缺补漏]本讲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综合训练·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