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学制)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学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3-14 15:2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为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甜甜的梦》——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中信息窗1。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信息窗1中以甜甜梦到齐天大圣为情境,以金箍棒的变化引入长度单位毫米的认识。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对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体验毫米产生的必要性以及毫米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2、 直观感受1毫米的长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能用厘米和毫米共同表示测量结果,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估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能力。
4、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感受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两种长度的金箍棒;
【教法】 谈话引入法、矛盾冲突法、演示操作法
【学法】 动手操作、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同学们,今天有一位很厉害的神话人物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请看
3 (播放动画,引出孙悟空及兵器金箍棒。)追问:他是谁?(孙悟空)孙悟空有72变的本领更神奇的是,他有一件特别厉害的兵器,是什么?(金箍棒可以任意的变长变短,好厉害!变长时,长到可以通天地;变短时,短到可以塞到耳朵里。) 2、变换金箍棒的长度,追问:当金箍棒变成这么长时(出示长度为1米的金箍棒),我们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来表示呢?(米)
估一估,这根“金箍棒”有多长?你是怎么估的?
怎么知道估的准不准?你有什么好办法?(测量) 指名学生上黑板测量,其他学生观察,同时巩固测量方法。(板书:一正、二对、三看)
当金箍棒继续变小,变成这么长时(出示长度为12厘米的金箍棒),我们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来表示呢?(厘米)
估一估,这根“金箍棒”有多长?
怎么知道估的准不准?我们量量看。 指名学生上黑板测量,并在展台演示,其他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提出问题。】 二、操作探究,认识毫米
在测量中发现毫米产生的必然性。
金箍棒变、变、变,当金箍棒变成这么长时(出示长度为7毫米的3号金箍棒),现在有多长?估一估。估计的准确吗?我来量量。
(师用整厘米尺在展台上示范测量,学生观察) 好像不到1厘米,是多少?怎么办?(用自己的尺子量或者把直尺继续细分)
预设1:怎么来细分,把1厘米分为多少小格?(学生说,教师在课件上演示,发现分成10份最合适)
预设2:为什么用你们自己的尺子量?现在请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直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的直尺和这把纸质的直尺,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吗?(我们的尺子上,厘米之间还有更短的小格)
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进一步认识尺子。 大家平时用的尺子上还有比1厘米更短的小格。请同学们用铅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小格)
揭示毫米的意义。 你知道那1小格的长叫什么吗?(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我们用厘米已经无法精确表示,这个时候我们要用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表示。)(板书:毫米的认识) 当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的时候,数学家就把1厘米长平均分成10小格,而且规定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指一指,尺子上的1毫米。 ①找一找,尺子上的1毫米呢?同桌之间相互指一指。 ②请生到黑板上指一指从哪到哪里是1毫米。尺子上的每一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比一比:用手指比划,1毫米大约有多长。 追问:1毫米怎么样啊?(很短很短。)原来1毫米是这么的短呀!那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这么短呢?
(5)说一说,生活中的1毫米。
①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大约为1毫米呢?(生汇报)
②微课欣赏,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欣赏生活中的1毫米。
(6)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1厘米里面有多少毫米。
①数一数,1厘米里多少毫米?(师生一起边看边数,1个小格是1毫米,2个小格是……,你们发现了什么?其实,引导生发现10毫米正好是1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②再次验证。用铅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在其他的1厘米之间也数数看。
在测量活动中,沟通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联系。
加工尺子。 教师操作学具,现在我把手中的这把直尺变一下,把每厘米之间再平均分成10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和你们的尺子一样了吗?现在能用这把尺子测量了吗?谁想来测?
测量3号(7毫米)金箍棒的长度。 (指名学生上黑板测量,并在展台演示,其他学生观察。)
小组合作,量一量。
①要求:请同桌合作(1人测量,1人记录。),分别用透明直尺测量1、2号金箍棒的长度,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写在任务单中。
②集体反馈。 思考:为什么会有两种答案? 观察直尺发现:几厘米几毫米=几十几毫米。(厘米和毫米之间是可以相互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