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唐韩愈《寄卢仝》诗中写道:“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耜。”这里的“耒耜”是指
A.生产工具 B.作战武器 C.生活用具 D.祭坛礼器
2.下面邮票中的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经营形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商周时期奴隶集体农耕
B.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C.秦汉时期的耕耙耱技术
D.隋唐时期筒车用于灌溉
3.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C.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D.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4.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5.元朝时期将工匠編入专门的“匠籍”,称作“匠户”,规定其身份世袭,不得脱籍改业;明代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允许班匠以银代役;清顺治年间宣布废除“匠籍”。这一改革
A.反映出君主集权统治的弱化
B.表明政府不再倚重官营手工业
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D.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6.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
7.下图为景德镇御窑烧制的“各种釉彩大瓶”,烧制时将汝窑、官窑、钧窑、哥窑等釉彩间隔分布,同时将人们一眼就能关注到的地方留给粉彩、珐琅彩等釉彩,以彰显技艺。该瓷器的制作
A.代表宋代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
B.适应了民间市场的精致化需求
C.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的普及化
D.反映清代强盛时期的文化自信
8.北宋中期实施茶马法以后,与西部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多以茶马贸易为主,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这反映了
A.茶马贸易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
B.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
C.边境贸易是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
D.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
9.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的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其中“明清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
①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
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③出现地域性商人团体
④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0.唐朝宫廷建筑以浑朴雄阔宏伟壮丽为特色,但民间建筑不准高大。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都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
11.明朝后期,张居正提出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厚商”政策。这一政策
A.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12.清乾隆年间《祁州志》中说:“每年清明及十月十五日,商贾辐辏,交易月余,盖大江以北,发兑药材之总汇。”祁州药王庙会不仅在直隶省首屈一指,在全国也与其他著名药市齐名。这表明当时
A.全国商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
B.经济作物得到广泛种植
C.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增强
D.自然经济受到巨大冲击
13.有学者认为井田制“必须实行于浅耕农业时代,以浅耕农业,不至因用力多寡而影响收获量的悬殊。若在精耕时代,则沟洫灌溉之利及用力多寡皆足以影响收获的丰歉”。提出这种观点的理由是
A.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B.井田授予各级贵族世代享用
C.农民缺乏耕作公田的积极性
D.铁犁牛耕促进了公田的开垦
14.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15.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这种局面客观上
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
B.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
16.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乾隆时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C.市镇经济趋向繁荣
D.大量人口流向城市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它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倭乱”的发生,是明朝“海禁”政策导致的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1567年,嘉靖皇帝痴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准贩东、西二洋”,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有人测算,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新、阔、亭、数等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壳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高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1898年,清廷下话:“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润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经过新政期间的努力,截至辛寒,中国自开商峰(意即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的数量已由成成时期的3个增加至19个,如果加上同时期东北开放的16个,其数量已多达35个。
——摘编自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峰研究述论》
材料三 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令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海南自贸区(港),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12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除了海南的跨“级”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自贸港”。
——整理自候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晚清自开商埠。
(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 结合所学可知“农夫亲耒耜”中,耒耜是农用工具,A项正确;作战、祭祀与“农夫”的身份不符,BD两项错误;传说神农作耒耜,“教民耕种”,C项错误。
2.B材料体现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集体农耕,排除A项;耕耙耱技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形成,C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材料无法找出筒车,排除D项。
3.C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铁犁牛耕,商周时期的是石犁而非铁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B项正确。
4.C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二字,说明本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坊市分离和海外贸易是商品经济的一种体现,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故A、D选项不选;土地问题一直是封建社会的重要问题,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因此B选项错误。
5.D根据材料可知,从元至清,政府逐渐放宽了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的人身限制,这使得工匠可以相对自由从事该行业,有助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政府减少对工匠的人身限制不等于政府不倚重官营手工业,排除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选项C颠倒因果关系,排除。
6.C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要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手工业中的行会的产生的作用对外是协调行业之间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故C项正确;根据“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说明行会的出现加强了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故D项错误。
7.D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粉彩和珐琅彩出现在清代时期,故A错误;材料中提到是“御窑”产品不投放到市场,故B错误;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瓷器制作无关,排除C;粉彩和珐琅彩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主要瓷器,珐琅彩源自西方,粉彩是对珐琅彩的学习和借鉴,工匠将粉彩和珐琅彩放在最明显的地方展现了当时国家的文化自信,故D正确。
8.A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宋与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在议和期间,宋朝通过贸易取得马匹,少数民族通过经济交往获得茶丝,各取所需,缓和双边关系,所以正确选项为A项。材料反映的只是茶马贸易,不能体现中原地区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B,D两项;宋朝当时经济发展,政府主要财源不是来源于边境贸易,是农业、商业,所以排除C项。
9.C出现了早市和夜市是宋代,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时期,②不符合题意;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是宋代之前,④错误;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①符合题意;此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团体——商帮和晋商,③符合题意。故选C正确;A、B和D排除。
10.B材料“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描述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宋朝官方和民间商业建筑都很奢侈,与唐朝时不准“民间建筑”高大不同,体现出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建筑高大奢侈,与都城经济功能是否增强无关,排除;CD项,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的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
11.B材料“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意思是减轻市场商业税收,使商业促进农业的发展,可见张居正对农业和商业都较为重视,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故B符合题意。张居正的“厚商”政策没有贯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我国轻贱商人的传统政策,故不可能通过对外贸易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故ACD不符合题意。
12.C材料中“交易月余,盖大江以北,发兑药材之总汇”反映的是祁州药材市场繁荣的景象。根据所学可知,清代早期,采药是农民的一项副业,所以材料中的现象说明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增强。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祁州药材市场繁荣的景象,不涉及其他地区商业发展情况,不能说明全国商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清初主要采集的是野生药材,随着清代人口的增加,农业垦殖的扩张、林木等山地资源的开发,野生药材越来越少,采集越来越困难,于是乾隆、嘉靖、道光帝之后,药材种植兴盛,与材料中“乾隆年间”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采药也属于自然经济,排除。
13.C本题考查井田制。题干材料说浅耕农业时代才适合井田制,因为“不至因用力多寡而影响收获量的悬殊”,也就是说农民只要是在田里耕作就可以有收获,跟他们的积极性关系不大,言外之意是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是不适合精耕时代的,C中的“公田”就是指井田制下的土地,故选C项。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材料中没提及,A错误;井田授予各级贵族世代享用和题意无关,故B排除;铁犁牛耕促进了私田的开垦,D错误。
14.D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年男子另立户籍在客观上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从长远与更深层次上讲,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农业人口,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只有在分封制遭到破坏后才会出现宗法制的瓦解,A选项排除。商鞅变法的规定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B选项排除。户籍制度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C选项排除。
15.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适应了当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与减少土地垦荒面积无关,A选项排除。在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宋代租佃经济高度发展,农民可以维持生计,不一定抑制生产积极性,C选项排除。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剧了土地的集中程度,D选项排除。
16.B本题考查明清租佃关系。根据材料中“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明清时期农村租佃关系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未体现雇佣关系,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在“大量”上,封建地主阶级只是少数人口。
17.(1)政策:重农抑商。
影响: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的确立与巩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由轻视商业到崇尚商业。明朝商品经济繁荣。
(3)因素: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求取功名。
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8.(1)背景:海禁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新航路的开辟;明朝政局的变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影响:白银大量流入,加速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商品大量出口(海外市场的拓展)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异:隆庆开海是一口通商,晚清自开商埠开放地域范围广;隆庆开海主要是因为海禁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晚清自开商埠则是民族危机加深后的调整。
同:都顺应了世界潮流,维护了国家利益;密切了中外联系。
评述: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促进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国人的危机认同感及对外观念的近代化;
但是晚清自开商埠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广开口岸”和外国经济势力占优势的不利局面;随着自开商埠的增多和地区的扩大,自开商埠也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
(3)作用:扩大了对外开放格局;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