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训练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训练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4 17:0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训练题

一、选择题
1.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B.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
D.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
2.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传统行业出现“异化”状况,如棉纺织业、造船业日益衰落,而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商品物美价廉
B.传统手工艺创新能力强
C.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D.世界市场的差异性需求
3.据汉冶萍公司档案记载:1908年,汉阳铁厂与另外两家企业合并为商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如图为该公司发行的股票。这些记载和图片()

A.表明中国企业主要依靠政府投资
B.反映了汉冶萍公司的筹资情况
C.表明洋务企业由军用转变为民用
D.说明洋务企业就此开始走向市场
4.陈启源创办于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说明
A.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实力
B.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
C.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
D.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
5.有人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1860年间的改革在时间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这主要强调洋务运动
A.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功
B.因阶级局限无法突破传统惯性
C.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成效甚微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6.1878年,美国商人托马斯·诺克斯写道:“中国人同中国人这种交往的结果并不是完全有利于外国人的。中国人学会了外国人无形中教给他的生意经,并且学有很好。现已证明,他是一个比他的导师更强的对手。在所有的中国口岸,都有华人的企业,都由华人主管,为华人资本所支持。”诺克斯这段话表明,到19世纪70年代
A.外商主动向华传授经商经验
B.华商企业超越了外创在华企业
C.外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D.华商逐渐成为在华外商的最有力竞争者
7.荣氏企业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发展,第一次是在1915年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第二次是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发生之后的1919-1921年,第三次是在经历了1922-1924年的萧条之后,在1925五卅运动的推动下,企业经营再次好转。这反应了
A.民族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B.列强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充满艰辛
D.民族企业家践行实业救国思想
8.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的进口量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减幅达44%。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给。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A.已呈现出轻重工业发展的不平衡
B.实现民族工业的独立、自主发展
C.基本摆脱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
D.实现从外引进到本国自给的转变
9.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工商业者群体意识逐渐形成,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工商业者在创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利权、立宪运动、民主革命、抗日救亡等众多社会事务中日益显示出自身的实力和存在价值。对此,下列历史解释正确的是
A.工商业者依旧属于传统的社会群体
B.工商业者投身社会事务是有利可图
C.工商业者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
D.工商业者是倡导革命的新中坚力量
10.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
D.苏联慷慨援助中国
11.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行日起一律废除。”这一政策
A.其目的是适应战争特殊环境
B.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C.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D.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
12.和露雪(跨国公司联合利华旗下品牌)进入上海冰淇淋市场后,因为竞争不过本地工厂,索性出高价收购,以消灭竞争对手。在获得垄断地位以后,再以高价在消费者身上把收购成本捞回来。材料说明了
A.高价收购是垄断组织扩张的唯一手段
B.民族产业与外国企业无法共生共存
C.跨国公司通过资本扩张抢占市场份额
D.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占主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末年成书的《晋游日记》载:“汾(州)、平(阳)两郡,多以贸易为生。利之十倍者,无如放官债,富人携资入都,开设账局。”咸丰三年(1853)御史王荫茂奏:“闻账局自来借贷,多以一年为期。五六月间,各路货物到京,借者尤多。每逢到期,将本利全数措齐,送到局中,谓之本利见面。账局看后,将利收起,令借者更换一券,仍将本银持归,每年如此。”???——摘编自黄鉴晖《山西票号史》
材料二 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于1606年经市议会批准,1609年正式开始营业。这家银行接受存款、转账、开发汇票的业务,它还有权兑换货币、买进金银和外国铸币、铸造法定货币等。当时规定所有价值在600弗罗林以上的票据只有通过银行才能办理,所以几乎每个商人都在银行开立账户。但是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不向客户提供任何个人贷款,也不允许私人账户透支。存入该汇兑银行的存款由阿姆斯特丹公司担保,一直到1683年,该银行都为票据交换提供免费服务。尽管类似的银行迅速在汉堡、米德尔堡、纽伦堡等城市建立(据估计,到1697年欧洲已有25家公共银行),但是没有一家银行具有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这样的信用和实力。1721年,该行共有2918个账户,价值共达28886000弗罗林。阿姆斯特丹的汇票是万能的通行证,它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承兑。????????????????????????????????????????????????????????????????????????????????????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建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同时开设了分行,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此后外国银行逐渐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 1897年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也是中国银行业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银行。从此,结束了我国银行业只有牌号(如票号“日升昌”、钱庄“福康”等)而没有“银行”字样的历史。 以金融业为例,晚清改革后期,帝国沿海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信审、银监机构以及相关流程。……到1936年,中国金融机构相对完善,出现了除银行外,还有信托公司、储蓄会、保险公司、钱庄银号、典当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且资产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了82.06亿元。
????????? ——摘编自邵娜、李婧《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账局和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12分)
(2)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发展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5分)
14.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钢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三、众所周知,中国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所日渐发展起来的新式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各省,而东北地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沿海地区,仅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就集中了全国新式工厂的70%,1937年以后,这些地方均遭到了侵华日军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材料中运用数字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 (11分)
(2)结合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形势,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10分)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关系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A
由材料“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可知,引起中国出口商品变化的原因在于受到了西方商品输出的影响,双方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故选A。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从茶叶转变为大豆这一情形并不能反映自然经济的解体,故也无法说明晚清经济结构变动明显,排除BD;材料显示中国茶叶的衰落是因为受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同类商品的竞争,而不是因为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排除C。
2.D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攫取的在华特权,对华倾销商品,从而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导致其纷纷破产,故棉纺织业和制针等传统行业日益衰落,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是列强对华经济侵又扩大了对原料的需求,因此推动了中国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项,西方商品物美价廉对中国传统行业造成了冲击,但不能说明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的较快发展,排除。B项,题干不能体现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能力,排除。C项,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获得较快发展说明中国成为西方原料产地,不能体现自然经济对西方经济的顽强抵抗能力,排除。
3.B
“汉阳铁厂与另外两家企业合并为商办”反映了汉冶萍公司的筹资情况,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4.D
A项与史实不符,清政府为封建势力代表,维护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对于发展资本主义,他们是持反对态度的,故A项错误;清政府和封建地主中的一些先进分子,例如李鸿章等洋务派,已经在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学习西方,发展了制造业等工业。题干表现的是清政府对民族工业从打压到支持的变化,但这不能说明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故B项错误;民族工业仍然受到了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消失”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国内民族工业继续发展,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国外则是各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侵入中国市场,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相继在中国开厂,大量输出资本,进行经济侵。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故D项正确。
5.A
根据材料中“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重点是洋务运动虽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功,肯定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表述不符,排除。抵制侵只是其积极作用的一部分,故D项排除。
6.D
材料中阐述的这种人实质上是“买办阶层”,他们最初再外国人和中国人之间做生意,学会了外国生意经,“他是一个比他的导师更强的对手”说明华商逐渐成为在华外商的最有力竞争者,故D项正确;材料中华人向外国人学做生意是无形中学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华商企业和外创在华企业信息,故B项错误;外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显然不符合近代经济发展特点,故C项错误。
7.A
荣氏企业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发展,都是在民族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出现的,说明民族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列强侵”,排除B;材料说明荣氏企业的三次大规模的发展,无法体现“充满艰辛”,排除C;材料信息与“实业救国思想”无关,排除D。
8.D
数据表明1914—1921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国产面粉、火柴、橡胶制品等一定程度上实现自给,说明近代民族工业逐渐从对外引进到本国自给的转变的转变,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轻重工业比例失衡”,排除A;1914—1921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可能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发展,排除B;基本摆脱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9.C
根据题意内容可知,工商业者是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属于新的社会力量,而非传统的社会群体,故排除A项;工商业者投身社会事务也有显示自身实力和存在价值的因素,并非全部都是为了图利,故排除B项;根据“工商业者在创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利权、立宪运动、民主革命、抗日救亡等众多社会事务中日益显示出自身的实力和存在价值”可知工商业者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故选C项;题意只反映了工商业者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没有体现其实倡导革命的新中坚力量,故排除D项。
10.A
注意题干时间“1929—193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C两项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发展下去”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是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11.A
材料内容反映了抗战期间(“1942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食盐专卖政策,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盐政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不仅关系到军需民食,还是战时财政筹措的重要途径,财政部废止“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就是为了适应战争特殊环境。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出现在1935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这些政策与中国近代化无关,排除;D项,食盐专卖政策出台前提是“私人独占盐业”,所以该政策调整并非针对官僚资本膨胀问题,排除。
12.C
据所学可知了垄断组织扩张的手段多样的,如合并、收购等,并不存在唯一性,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在我国允许外国企业于我国民族企业同时存在,“无法共生共存”的表述不合史实,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因为竞争不过本地工厂,索性出高价收购,以消灭竞争对手”“在获得垄断地位以后,再以高价在消费者身上把收购成本捞回来”可得出和露雪通过高价收购,再以高价销售,是通过资本扩张抢占市场,故C项正确;“主导地位”的表述不合史实,故D项排除。
13.(1)(12分)不同:帐局:从事借贷业务;国内业务;官商均可以借贷。
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从事汇兑业务;国内外业务;针对商人。(一点1分,共6分;答题要求:答案要具体,只写角度没具体内容,不给分。)
原因:帐局:商品经济发展;对资本(或“资金”)需求旺盛;(答一点2分,答两点给3分)
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海外贸易发展需要;国家的重视。(答一点2分,答两点给3分)
(2)(8分)特点:①先是外国在华开设银行,然后是中国自办;②银行多开在上海等通商口岸;③清末效仿西方建立自己的银行,并进行相关制度完善。④金融机构种类多样,且发展较快(每点2分,共8分,从材料中得出其它合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3)(5分)创办票号积累的经验;西方先进经验的传入;近代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的支持。(一点2分,答三点即可给满分)
14.(1)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2分)
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6分)
优势: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明力。(3分)
(2)原因:抵御外来侵的需要;世界性经济危机下,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4分)
利弊: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6分)
(3)影响:日军的野蛮掠夺和战争破坏打断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程。(2分)
认识: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2分)
试题分析:
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1)特点应据材料一“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的提示,说 明基础工业发展迅速;原因可直接归纳外交、经济发展规划、经济管理部门完善等因素;优 势可以从科学、具有说服力方面加以分析。(2)原因可以从当时的时代特征(政治上抵御日本外来侵略,经济上应对经济危机)考虑;利可以结合物质保障、制度建设分析;弊可以 结合缺少市场调节、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分析即可。(3)影响可以结合材料三“遭到 了侵华日军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概括出:日军的野蛮掠夺和战 争破坏打断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程;认识可以结合中国近代的政治任务总结出:民族独立 和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才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