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奇妙的克隆堂堂清
姓名 等级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繁衍 (2)囊 (3)胚胎 (4)鳞片
(5)脊椎 (6)两栖 (7)蟾蜍 (8)濒临
2.解释词语。
(1)繁衍: (2)相安无事:
(3)濒临: (4)两栖: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限35字以内)
4.①我国的克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山东曹县诞生的“克隆牛”受到世界生物科学界的好评。
②意大利有一位妇科医生声称已成功克隆出一名女婴。受到各国科学家的批评。
请针对上述两则消息,谈谈你的感受。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来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②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③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1.语段的第一段与第二段调换顺序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诠释和引用的说明方法,试找出有关语句(各举一例)。
3.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名叫_____________。
4.孙悟空是明代吴承恩所著的小说____________中的人物,与这部作品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小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
你能想到吗?亿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和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一种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 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过去的4 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全球气温升高。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知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选自2002年第3期《大科技》,略有改动)
1.“地球的气候”是本文的说明中心,文章紧紧扣住影响地球气候的关键因素展开说明。这个关键因素是:
2.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纵贯亿万年,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说明,告诉我们:“生命与气候是共同进化的。”这三个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写出来。(100字左右)
奇妙的克隆·周周清 姓名 等级
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 )
2.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
3.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
4.形容本领大,办法多。( )
5.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
一、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1.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造福人类?试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2.除了文中提到的这些造福人类的克隆对象外,你认为还可以对什么进行克隆,给人类带来好处?(至少两种)
3.“伦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文中说,克隆人可能产生伦理上的问题,你认为可能产生一些怎样的伦理问题?
4.最后一段中加粗词“它”所指代的内容是( )
A.许多生物学家 B.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
C.无性繁殖 D.从事无性繁殖研究
二、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美研究显示 现有技术无法克隆人
美国科学家近日公布最新研究结果说,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固有缺陷,故目前没有可能对人和其他灵长目动物进行生殖性克隆。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沙滕博士等人,利用现有4种细胞核移植技术,对724个恒河猴卵细胞进行克隆操作。研究人员共获33个克隆猴早期胚胎,但将其移植代孕动物体内后,这些胚胎经过初步细胞分裂无一真正孕育。
科学家们对此分析发现,克隆猴细胞分裂看似正常,但细胞内染色体实则出现紊乱。通常染色体在复制和排列过程中需要借助纺锤体,可克隆猴细胞中纺锤体结构杂乱无章,结果导致染色体数目出现异常。不仅如此,对克隆猴细胞纺锤体形成至关重要的绝大多数蛋白质也出现缺损。
研究人员指出,虽然已有科学家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羊、鼠、猪、牛和猫等动物,但研究表明,现有技术对灵长目动物并不适用,其原因可能在于灵长目动物繁殖过程中,对纺锤体组装的要求,比其他哺乳动物“更为严格”。
匹兹堡神学院教授特纳评论说,沙滕等人的研究展示了灵长目动物克隆的难度,从而为“生殖性克隆不安全、应该禁止”,提拱了迄今最为有力的支持。(车水 编译)
1.第1段中加粗词“固有”“生殖性”是否去掉?为什么?
2.试分析第2段中“4”“724”“33”几个数字在表达上的作用。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克隆猴细胞分裂时其内部染色体出现紊乱。
B.在通常情况下,纺锤体有助于染色体的复制和排列。
C.克隆猴细胞中纺锤体结构杂乱无章导致染色体数目出现异常。
D.蛋白质对形成克隆猴细胞纺锤体比较重要。
4.“生殖性克隆不安全,应该禁止”与“美研究显示现有技术无法克隆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是否合理?为什么?
(三)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用非洲一种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进行过克隆实验。试验方式是先用紫外线照射爪蟾卵细胞,破坏其中的核,然后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A)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经过(B)照料,这些换核卵中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蹦乱跳的爪蟾。这种爪蟾也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相结合产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细胞核。实际上,这个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在精细胞核刚进入卵细胞后,就把精细胞核连同卵细胞的核一起除去。灰鼠胚胎细胞的核移入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后,在试管里人工培养了四天,然后再把它植入白色小鼠的子宫内。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1.第1段中“一切准备就绪后”中的“一切准备”具体指什么?
2.“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一句中的“难关”一词如何理解?
3.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精选;精确;精密;精心;精致
4.第三段中的前两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文中画线句子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6.试概括三段的段落大意。
(四)克隆猪
①最近,克隆羊多利的“娘家”——英国生化公司宣布:已成功地克隆出世界上第一批5头克隆小母猪。
②猪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动物。但是,什么是“克隆”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实在是神通广大。跟妖魔鬼怪斗法时,他只要从腋下拔出一根毫毛,放在嘴里一嚼,然后用口一吹,顷刻间满山遍野便都是与他一模一样的孙猴子。当然,这只是神话。但在今天生物学家的眼中,孙悟空的这种本领就是“克隆”。
③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生物有两种繁殖方式: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的后代,叫有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是无性繁殖。“克隆”就是无性繁殖或者通过无性繁殖产生一群一模一样的生物。
④这5头克隆小母猪,是2000年3月5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布莱克斯堡“呱呱坠地”的。它们没有父亲,却有着3个假母亲。英国生化公司的科学家从一头成年母猪身上,取出一个没有繁殖功能的体细胞,把这个细胞的细胞核分离了出来;接着,从第二头母猪身上取出未受精的卵细胞,将这个卵细胞的细胞核去掉,换上第一头母猪体细胞中分离出来的细胞核;然后,使这个已经“调包”的卵细胞发育成胚胎;最后,把胚胎移植到第三头母猪的子官内,使它们进行正常的胚胎发育,直到降临这个世界。这5头克隆小母猪的遗传物质,完全来自提供体细胞的母猪,因而它们不是这头母猪的后代,只是这头母猪的“复制品”。
⑤这5只克隆小母猪都有了自己的名字。第一只生出的小猪叫米利,取自英文单词“新千年”的字首,表示这是人类进入新千年以来第一头被克隆的动物。后面的几头小猪,分别叫克里斯达、阿拉克西斯、卡罗和多特卡姆。
⑥为什么要克隆猪呢?现已知道,猪的五脏六腑在形状大小和生理结构上,与人体的比较接近,因而科学家们设想用它们的器官代替人体器官,进行器官移植。但是,人体移植了猪器官后会排斥它,因为猪的细胞中有一种特别的基因。科学家希望通过克隆剔除这种基因。一旦这一愿望得到实现,那么猪就会成为人体移植器官的大仓库,能为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带来健康和幸福。
1.解释文中画线词语
(1)娘家: (2)调包:
2.用原文解释“克隆”的含义。
3.划分结构段落,然后写出段落大意。
4.第④段的第③句有三个分号,能否把分号换成句号?为什么?
(五)纳米技术
纳米是一种度量单位,1纳米为1毫米的百万分之一。物质加工到100纳米以下尺寸时,由于纳米粒子存在巨大的比表面积,由纳米粒子构成的材料,往往产生既不同于微观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质的超常规特性。如不导电的物质出现了导电性,非磁性物质出现了磁性,不透明的物质变成透明物质,脆性材料物质变成有弹性的物质等。这些现象被学术界定义为“纳米效应”。具有这种特性的材料称为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衣——在化纤制品和纺织品中添加纳米微粒,可以除味杀菌。用这种材料做的衣服既漂亮又保健康,可称为“绿色”服装。化纤布挺括结实,但有烦人的静电现象,加入少量金属纳米微粒就不会摩擦而生电。
食——用了纳米材料,冰箱就可以抗菌。用纳米材料做的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包装用品已经面世。利用纳米粉末,可以使废水彻底变成清水,完全能够饮用。纳米食品色香味俱全,还有益于健康。
住——纳米技术的运用,使墙面涂料的耐洗刷性提高10倍。玻璃和瓷砖表面涂上纳米薄层,可以制成自洁玻璃和自洁瓷砖,根本不用擦。含纳米微粒的建筑材料还可以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
行——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和改进交通工具的性能指标。纳米陶瓷有望成为汽车、轮船、飞机发动部件的理想材料,大大提高发动机效率、工作寿命和可靠性。纳米卫星可以随时向驾驶员提供交通信息,帮助其安全驾驶。
1.纳米技术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有哪些方面?
2.利用纳米粉末,可以使废水彻底变成清水的原因是什么?
3.给“纳米技术”下个定义:
4.文中除了下定义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一、1.D 2.B
二、zhuī脊椎 chú雏形 méi草莓 méi霉烂 qī两栖 xī牺牲
三、1.相安无事 2.难能可贵 3.悲喜交集 4.神通广大 5.潜在
四、(一)1.指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 2.因为“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都夭亡了”,这是189比2比1的比率,成活率极低。“难关”本义指不容易度过的时期,在这里是指从换核卵细胞到成为一条幼鱼的生死关口。 3.A精确 B精心 4.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列数字;说明了实验的艰难,表现了科学工作者面对困难不退缩,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6.第一段:中国克隆鱼的出世。第二段:英国科学家实验成功克降两栖动物——爪蟾。第三段:美国和瑞士科学家率先实验克隆哺乳类动物——小灰鼠。
(二)1.(1)出生地或研究培育单位。(2)指换了“细胞核”。 2.是无性繁殖,或者通过无性繁殖产生一群一模一样的生物。 3.①|②③|④⑤|⑥第一部分:英国生化公司宣布:已成功地克隆出世界上第一批5头克隆小母猪;第二部分:解释什么是克隆;第三部分:介绍克隆5头小母猪的过程;第四部分:介绍克隆猪的目的、意义。4.不能把分号换成句号。因为克隆技术的四个环节既是相对独立的四个阶段,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过程。如果把分号换成句号,就表明四个阶段各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互无联系的单项技术了。 (三)1.衣、食、住、行2.利用纳米粉末的超常规特性,使不透明的物质变成透明物质。 3.加工物质到100纳米以下,产生既不同于微观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质的超常规特性的技术。 4.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
参考答案
一、1.(1)克隆特种乳羊乳牛,为人类健康服务;(2)克隆杂种优势特别的动物——骡,为人类服务;(3)克隆熊猫等,挽救珍稀动物;(4)克隆动物还有利于癌生物学、免疫学、人的寿命等方面的研究。(5)克隆人体器官,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2.略3.比如,克隆人的身份难以确定,家庭角色难以确定,克隆人到底属不属于“人类”等等。4. D
二、1.不能。去掉“固有”,难以表明“缺陷”的特点,去掉“生殖性”,就变为不能对人和其他灵长目动物进行克隆,结论错误。2.(1)表述准确,体现了科学工作的严谨性。(2)科学说明了目前无法生殖性克隆人这一论断3.D 4.二者是并列关系。不合理。文章把二者看成了因果,或被支持与支持的关系是不尽合理的。因为前者是伦理、道德、纪律范畴的问题,后者是技术问题。在技术上现在不能克隆人是技术水平还不够,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而不是以此来证明,支持“禁止克隆人”的说法。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①yǎo②náng③pēi④lín⑤jǐ⑥qī⑦chán chú⑧bīn
2.①逐渐增多或增广。②相处没有冲突,什么事也没有。③紧接、临近。④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生活;比喻工作活动在两种领域。
3.克隆是新兴的无性繁殖生物技术。4.略,言之有理即可。
【能力提高】
1.①不好 ②第一段从人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显得浅显易懂,容易吸引读者;另外第一段是写植物的;而第二段是写动物的,这是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2.①举例子,如“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②作诠释,如“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来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③引用,如“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3.多利 4.《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5.略(从正反两个方面谈)。
【开放探究】
1.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或二氧化碳)。
2.动物进化、植物进化、气候演变(或动物、植物、气候)。
3.略(合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