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高三寒假第五周周测试卷
一、选择题:(选择题5分一个,共85分)
1.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2.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
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D.政事堂权力膨胀
3.明初朱元璋封他的同姓子弟为王并掌兵,但不得参与地方政务;地方官吏管理地方政务,不得参与军务。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 )
A.诸侯割据的局面 B.郡国并行尾大不掉的局面
C.五代十国的局面 D.南北对峙的局面
4.明初,朱元璋研究历代兵制,创立卫所兵制,该制度的特点是:平时把军力分驻在各地方,遇有征战时命将出师。卫所兵制的建立( )
A.促进了义务兵役制的建立 B.威胁了当时的中央集权
C.导致地方武装力量尾大不掉 D.有利于抑制领军将领权力
5.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
军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降,“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
政府矣”。从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来看,军机处( )
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 B.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
C.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 D.逐渐成为皇帝权力制衡的利器
6.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记载:“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
A.极具机密性 B.参与军政决策
C.办事效率高 D.办理军政要务
7.唐代官府手工业中主要使用的是无偿劳动的番匠。宋代私营作坊使用,雇值多少因不同时期、不同部门而异;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募来并付给雇值的和雇匠。这表明( )
A.宋代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B.宋代官营作坊主要是供应军队需要
C.宋代官营手工作坊的工匠都有军籍 D.宋代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已经有所松弛
8.《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说明,利之所在,商之所求,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下列材料不能直接反映这一社会现象的是( )
A.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粱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B.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
C.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D.客行田野间,比屋皆用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9.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源于( )
A.重农抑商政策 B.君主专制统治
C.天朝上国思想 D.闭关锁国政策
10.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11.《士与中国文化》中记载:“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
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由此可知( )
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共识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其正统地位 D.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远高于儒士
12.清代学者顾公燮在《消夏闲记摘抄》中提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
移之局也。”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 B.市民缺乏人文精神
C.工商业者的价值取向 D.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13.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 278.463两银。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
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
14.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声称:“佛者,天主所生之人,天主视之,与蚁正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朝后期天主教传播的特色是( )
A.借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贬低佛教的地位和影响
C.以儒家思想形式为载体 D.借助了西方先进的科技
15.朱熹指出:“‘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仁缘何贪?盖仁善底人便有好便宜底意思。今之廉介者,便多是那刚硬底人。”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政治制度的缺失
C.社会风气的影响 D.人性的复杂微妙
16.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17.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若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C.重视社会实际,倡导经世致用 D.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统一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唐代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唐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到了宋代,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 相对于我国古代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言,海外贸易的发展是十分有限和迟缓的。经济文化总体发展水平与海外贸易发展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海外贸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1)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4分)
(3)材料三是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7分)
3月14日高三寒假第五周周测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选择题5分一个,共85分)
1.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君主是全天下人的大宗,全天下人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的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因而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
答案 B
2.解析 根据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得出唐代三省制的行政运作程序化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但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所以制约有限,故A项正确。
答案 A
3.解析 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实行了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实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明太祖封同姓子弟,并未给予很大的权力,这样做很显然是怕其形成藩镇之势,故C项正确。
答案 C
4.解析 题干材料“平时把军力分驻……有征战时命将出师”体现了兵将分离的特点,有利于防止将领权力膨胀,故选D项。材料主要体现了驻军和出师,未涉及“征兵”,故A项错误;卫所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而非“威胁”,故B项错误;国家“军力分驻在各地方”,而非地方武装,故C项错误。
答案 D
5.解析 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逐渐成为皇帝权力制衡的利器,故选D项。军机处不能掣肘皇权,故A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故B项错误;军机处只是侍从机构,没有实权,不是权力中枢,故C项错误。
答案 D
6.解析A [依据材料“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信息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极具机密性,故A项正确;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但只跪奏笔录,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办事效率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着重强调军机处办理军政要务的职责,故D项错误。]
7.解析 据题干可知,宋朝时期,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可以使用雇佣工匠,和唐朝的番匠已有不同,不是无偿服役,说明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了变化,即封建人身束缚已经有所松弛,故选D。明代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材料未涉及宋代官营作坊的供应对象,排除B;据材料“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募来并付给雇值的和雇匠”可知C错误,排除。
答案 D
8.解析C [题干材料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明的是商业发展与繁荣景象。 A项中“商人之四方……必为之”反映从商信息,符合题干材料观点;B项中“商人通贾……利在前也”说明商人为追求利益而奔波,与题干意思相符; “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与题干信息不一致,C项入选;D项中“尽去作商贾”说明商业开放,符合题干意思。]
9.解析D [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国认识的无知,与君主专制统治无关,故B项错误;天朝上国思想源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对外交往中是以天朝上国和文明中心自居,来者是臣服朝贡的蛮夷,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当时国人对西方的无知,其原因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故D项正确。]
10.解析 唐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呈现强化之势,A项错误;都城制度变化与领土疆域减小无关,B项错误;唐宋之际,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商品经济繁荣,封闭式城市无法满足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逐渐转变为开放式,C项正确;理学和土地兼并的盛行,不会导致都城的开放式建设,D项错误。
答案 C
11.解析 材料中的“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说明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重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C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材料虽体现了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说明商人的地位已经高于儒士,D项错误。
答案 B
12.解析 材料大意:奢华都是由吃喝玩乐造成的,要想转变这种风气,就要断掉千万人的吃喝,而这是人类的生理,是转变不了的。材料中没有提到重农抑商,A项错误;人文精神与材料大意不符,B项错误;清代江浙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习俗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由淳朴走向奢华,这种风气很难改变,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财富分配问题,D项错误。
答案 C
13.解析 题干说明海关货税十分繁重,这有利于减少外国商品进入中国,从而体现了闭关锁国政策,故选A项。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产品出口国外,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还未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中体现不出清政府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故D项错误。
答案 A
14.解析 “与蚁正等”说明其观点贬低了佛教的地位和影响,故B项正确。
答案 B
答案 A
15.解析 材料体现仁善之人有贪便宜的毛病;那些廉洁自持者却大多是刚硬竣刻之人。说明了其根源所在“人之性易得偏”。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16.解析 根据材料“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故A项正确。
答案 A
17.解析 材料涉及的是学问之道,没有涉及批判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做学问时每一个人的思想、想法是不可能统一的,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视实际、经世致用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反对思想统一,但没有涉及倡导朴实学风,故D项错误。
答案 B
18.解析 第(1)问,从贸易性质、贸易形式、贸易范围、贸易商品种类、贸易管理及贸易收入等方面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概括;第二小问,从对中国国际地位、经济收入等角度分析。 第(3)问,据材料三可得出中国海外贸易发展迟缓,“原因”可以结合古代中国经济、思想以及经济政策说明。
答案 (1)特点: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海外贸易收益较高;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 (4分)(任意一点一分,答对四个满分)
(2)特点:不计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 (1分)
影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服务于政治动机的对外贸易,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3分)(一点一分)
(3)看待: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发展是缓慢的。(1分)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 (6分)(一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