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震惊世界的“摔跤”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学习目标:
1、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2、知道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
3、掌握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
4、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到只有国家的强大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5、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香港和澳门是怎样一步步被割占的呢?
历史篇
新界
香港岛
九龙
1842年《南京条
约》割占香港岛
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一区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 他们通过贿赂明朝官员, 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又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友好通商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地区。
澳门半岛
氹 仔 岛
路 环 岛
澳门是如何被葡萄牙人侵占的?
实质:主权问题(历史遗留问题)
你认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不同的方式有什么结果?
说一说:
以战争方式:
1.有伤于两地的血脉亲情
2.不利于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
3、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
以和平方式:
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更符合人民的心愿。
和为上策
构想篇
邓
小
平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1)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
(2)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香港、澳门、台湾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3)高度自治。统一后,香港、澳门、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享有除国防和外交外,其他事务高度自治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 节选自《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
“一国两制”的基本特点
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 地—社会主义制度
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
设立特别行政区
享有高度自治权。
“一国两制”的含义:
前提:一个中国(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的统一
1)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
2)法律基本不变。
3)生活方式不变。
4)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
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变。
5)北京除了派军队外,不向
香港特区派干部。
五个“不变”
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刚从阿根廷手中夺过了马尔维纳斯群岛的首相撒切尔夫人,踌躇满志、来势汹汹。
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一见面后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
邓小平答:“是呀,英国的
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
的都下台了。欢迎您来呀!”
“钢”与“铁”的较量
在谈到香港问题时邓小平坚决的说到: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如果到1997年还不收回香港,那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邓小平坚定的说:“如果我们
在香港问题上谈不拢,那么中国
将决定香港回归的时间和方式,
我们穷是穷了一点,但打起仗来
是不怕死的。”
——节选自《废约》——中英香港
问题谈判始末
谈判
1984年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字仪式
回归篇
1987年4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欢庆香港回归
彭定康黯然神伤
英国军人卷旗走人
落寞的英国人
国家主席江泽民6月30日下午抵达香港,与前来迎接的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拥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澳门特首何厚铧
中国领导人首次踏上澳门土地
江泽民主席宣告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中
国
人
民
的
儿
子
邓小平
思考探究:
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材料1: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中国,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上屈辱的一页,不仅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的结束,而且最终结束了白人在亚洲统治的历史。标志着中国统一事业的巨大进展。
——节选自《邓小平文选》
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
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
材料2:“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实践也已证明,“一国两制”构想被认为是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一个最佳方法。
——节选自《邓小平文选》
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
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材料3:香港、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高度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这一切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具有深远的影响。20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下,经过两岸人民的持续努力,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节选自《邓小平文选》
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
成功的范例和经验。
材料二 “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意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回忆录
材料三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
以香港为例,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功收回港澳主权的原因有哪些?
合作探究
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
2、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根本原因)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因素)
1、香港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4、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
国力强盛是外交的后盾
启示:
畅所欲言
历史依据:
人心所向:
国家力量:
方针政策:
1997-2011年香港经济保持繁荣稳定的发展
数字看香港
澳门回归十周年经济发展数字
回归十年的澳门经济保持持续增长
1999以前 2008年
本地生产总值 427亿澳门元 1718亿澳门元
人均本地生产总值 1.3万美元 3.9万美元
两地货物贸易总额 9.3亿美元 29.1亿美元
失业率 6.3﹪ 3﹪
2017年,香港回到祖国怀抱20年了,其发展状如何呢?搜集资料写一篇关于香港回归前后的发展变化的调查小报告(要求500字以内)。(邮箱:16830839@qq.com)
要求:
1.保证史料的真实性,不能断章取义。
2.搜集的史料要进行合理取舍,用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且标明材料的出处。
3.材料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拓展作业
展望篇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China
期待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
随堂反馈
1.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2.香港、澳门分别回归祖国,所根据的原则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C 、四项基本原则
D、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
B
3.“一国两制”实施的根本前提( )
A.和平统一方式 B.一个中国原则
C.平等谈判原则 D.实现经济互助
B
随堂反馈
4.根据中英联合声明的规定,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是在( )
A、1971年 B、1978年
C、1997年 D、1999年
5.根据中葡联合声明的规定,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是在( )
A、1995年 B、1997年
C、1998年 D、1999年
随堂反馈
C
D
6.“紫荆绽后白莲开,喜事蹁跹(pián xiān)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添新彩。”诗中的“喜事”是指( )
A.新中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香港、澳门回归 D.祖国统一
C
随堂反馈
7. 2017 年将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我国之所以能够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一国两制”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D.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
随堂反馈
8.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
A、主权归属不同
B、外交政策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经济政策不同
C
随堂反馈
巩固提升
②“母亲”是运用什么方针让她回来的?这一方针是由谁提出来的?最初是为解决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③根据这一方针,“母亲”的另一个“孩子”在什么时候也回到“母亲”的怀抱?
④这两个孩子回归“母亲”的怀抱有何重大意义?
结合右图,请回答:
①?歌词中的“妈港”是什么地方?
“母亲”指谁?
澳门 中国
“一国两制” 邓小平 台湾问题
1997年7月1日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是要统一的。
——邓小平
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