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同步练习 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同步练习 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4 21:5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 选择题
1.20 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 90 多年的探索历程,先后实现了以下哪些梦想(  )
A.独立梦、强国梦、飞天梦、回归梦
B.振兴梦、独立梦、崛起梦、统一梦
C.觉醒梦、独立梦、崛起梦、飞天梦
D.觉醒梦、振兴梦、独立梦、统一梦
2.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地阐述了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
①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③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
④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3.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是(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4.关于新发展理念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A.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B.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C.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增长
D.大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5.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的宏伟目标。下列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②已是世界经济强国
③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④城乡发展差距还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列不属于其内容的是(  )
A.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B.筹建和成立亚投行
C.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D.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7.“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这反映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8.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奋斗目标是(  )
A.发展重工业 B.“两个一百年”目标
C.“一国两制” D.实行“一五”计划
9.“中国梦”不仅激发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成为外国人士谈论中国发展前景及其对世界影响的一个热词。下列不属于习近平强调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  )
A.国家富强 B.世界和平
C.民族振兴 D.人民幸福
10.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19年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 )
A.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1大学 三个代表
C.和谐社会 八荣八耻 科学发展观 D.中国梦 一带一路 两个一百年
二 非选择题
1. 以下图片主要体现了中国梦中的哪一方面?结合所学请你谈谈对“中国梦”的认识。
2.沿着复兴路,共筑中国梦。六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浓缩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千年局变】 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中国新生】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伟大转折】 中国找到了一条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继往开来】 一个崭新的世纪已经开启,中国迎来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梦”激励着走在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每一位中国人。
(1)“巨变”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说这是“历史性巨变”?
(2)请你分别指出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两条道路。
(3)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
(4)我们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了信心。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CADAC DBBBD
二 非选择题
1.强军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言之有理即可)
2.(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站起来”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富起来”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综合国力的增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