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物理上册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3-15 22:0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了解熔化曲线的物理含义。
⑵知道什么是熔点和凝固点,会查熔点表。
⑶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⑷经历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的过程,学会作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体会到图像法能够直观地表示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经历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的过程,培养耐心细致地观察现象、实事求是地收集数据、认真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态度。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研究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即以冰和蜡为代表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收集数据、描绘图像、对比分析,总结出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认识晶体和非晶体,并学习对比法、图像法等科学方法。
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熔点和凝固点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基础。关于物质的熔化,让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这个探究实验无论是装置、操作,还是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都比上一节探究沸腾要复杂一些,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以教材将其编排于《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之后。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冰化水,水结冰”现象中,直接给出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即仿照研究水沸腾的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冰地熔化特点,描绘出冰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然后针对学生对该实验的疑点,教材采用卡通画的形式生动活泼的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讨论争辩,一方面加深对冰的熔化特点的认识,另一方面对该实验进行评价,同时引出研究石蜡的熔化和凝固。通过活动1的实验研究,描绘出石蜡的“温度—时间”图像,再对两个图像进行对比,总结出它们在熔化时的不同特点,从而引出晶体和非晶体以及它们的区别,引出熔点和凝固点。最后将物态变化应用于生活实际中,通过“信息浏览”介绍液晶。
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把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符合《课程标准》中“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的要求,另外新教材用冰代替旧教材中的萘或海波,取材方便、贴近生活、容易成功。通过“信息浏览”介绍液晶,“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
本节教学重点:教材通过对冰的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再一次展现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用图像法对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论证,这既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又是学习晶体和非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等知识的基础。
本节教学难点:由于初中学生对“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缺乏感性认识,加之受数学知识水平的限制,所以让学生描绘晶体熔化的图像,并根据图像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认知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学习熔点和凝固点等知识,所以让学生做好探究固体熔化特点的实验,是教好本节的关键。
关于课提的引入,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过一会儿,将其倒过来倾斜放置往下滴蜡,下面用一块玻璃板收集蜡滴。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蜡烛受热后由固态变为液态,滴到玻璃板上由于冷却又由液态变为固态。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播放“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的情景,引入新课,这样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亲近自然的情感。
关于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可以请学生自己归纳。在上述引入新课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现象中物质的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于学生对物质的三态等知识已掌握,所以很容易就可说出是固、液之间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这两个过程分别叫做熔化和凝固。
为了加强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的认识,可进一步请学生列举所知道的熔化或凝固现象。由于熔化和凝固现象比较常见,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作基础,会举出很多例子,如: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这些都是熔化现象。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这些都是凝固现象。通过举例,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熔化和凝固
研究晶体熔化的特点时,旧教材一般用萘或海波做熔化实验,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海波不易保存,且海波含有结晶水后,测出的熔化温度误差较大;考虑到冰箱已经普及和方便取材、操作,所以本教材建议用冰做熔化实验。
跟探究水的沸腾一样,研究冰的熔化特点也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参与。
●提出问题
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者教师创设一些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例如,教师可出示一只装有碎冰的烧杯,问学生:你能否将冰变为水?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它有哪些变化?
结合生活经验,学生都能说出使冰熔化需要对它加热,冰在熔化过程中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但对“温度是否变化”会出现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既然对冰加热,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当然要升高;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既然“摄氏温标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那冰在逐渐熔化为水的过程中温度应保持在0℃不变。这样,学生就能提出问题:冰在熔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会不会变化?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粗略说出验证猜想的方案,学生容易想到:把冰放在烧杯中,对它加热,观察冰的状态变化,并记录温度,观察温度是否升高(或不变)。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讨论需要准备哪些器材、测量和记录哪些数据、如何测量等。
教学中要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让设计较好的学生讲解他们设计的方案,使同学们的不同想法都能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出来。教师对切实可行的方案予以肯定、表扬,对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讨论和改进。这样不仅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关于“水浴法”加热,学生第一次遇到,可引导学生自读教科书图4-27及相关内容,然后可以让学生谈谈水浴法的好处,如:使冰受热均匀,减慢状态变化过程,便于观察。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冰熔化的实验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没有这个实验,学生的思维活动就缺少了支撑点,所以,本探究活动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为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教师在实验前应做好组织工作,帮助学生分好小组,4人一组,(按报时、报温度、报状态、记录和照顾仪器等分工),注意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教师在准备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尽可能用碎冰(是用纯水放在冰箱里制成的,用时尽可能敲碎)。
b.用大号的试管,冰不能太少,约3―4cm深。
c.为使冰熔化过程慢一些,可在烧杯中多放些水。
为使温度计与冰块充分接触,还可以这样准备实验:取一只烧杯,在烧杯中放入碎冰,并加适量盐,使其温度降至–5℃以下,然后把装有深3―4cm纯水的试管放入碎冰中,温度计竖直放入水中,让水降温并凝固,观察温度计示数,待试管中的水完全凝固并降温至–2℃以下时,将试管拿离碎冰,然后观察试管中冰的熔化过程。
实验时如气温较高,可以让冰在室温下自然吸热熔化,这样测量出的数据会更准确。选用的冰,温度最好在–2℃以下,这样可以完整的展示出“熔化前冰吸热升温——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后水吸热升温”的全过程。
为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尽管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已使用过酒精灯,本实验前,教师还要结合挂图或上节课的实验情况强调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尤其是点燃或熄灭酒精灯的方法,还要准备几块湿抹布,以防万一。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其间,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注意发现学生操作上的错误而给予纠正。如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靠近管壁,但不要放在冰的正中,而是中间偏下位置。
指导学生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实验结束后,仿照水的沸腾图像,让学生在教科书图4-28中标出各个时刻所记录的温度,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冰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这个环节,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在教科书图4-28上描点;②连接各点画出比较流畅的曲线;③思考曲线所反映的物理意义。
●分析和论证
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冰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引导学生们通过对比发现: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4.3-1所示,即分为AB、BC和CD三段。
为引导学生对图像进行分析思考,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AB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固态,温度升高)
②在曲线上的哪一点冰开始熔化?(答:B点)
③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固态和液态共存,温度保持在0℃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加热,即冰仍在吸热)
④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是液态,冰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升高)
冰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冰开始熔化时的温度是0℃;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冰全部熔化为液体时,继续加热,温度升高。
“教材图4-29”是4位学生对冰的熔化实验的反思和评价。这4位同学思考的问题正是该实验要深入研究的,也是我们的学生对该实验的疑问,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来解决。对该实验的评价,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发表见解。例如,有的学生把测量的温度点连接起来时,可能发现熔化过程不是直线而是折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析,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结果为什么跟其他同学的有差异,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进行评价,提出新的实验方案。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明确评估、交流与合作,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再利用教材图4-29中提出的问题:“是否所有固体熔化时都是这样呢?”引出研究石蜡的熔化和凝固实验。
“活动1 ”的目的是:观测石蜡熔化和凝固的过程,获得感性体验,描绘其熔化凝固的图像,并与冰的晶体熔化特点对比,引出晶体和非晶体这两个概念。
为了节省时间,教学时也可将活动A和冰的熔化实验同步进行,一部分小组探究冰的熔化,另一部分做石蜡熔化的实验,最后通过交流对比,发现不同的固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特点是不同的。
关于实验的改进:该实验的器材和冰的熔化实验相仿,但冰可以研成较细的碎末,而石蜡只能切削成薄的碎片,而这些碎片又是卷曲的,用这种碎片做熔化实验,由于卷曲的碎片间空气的干扰,实验效果不好,即每次实验得到的图像差异大。如果先把温度计插入石蜡碎片中,将蜡的碎片先熔化再凝固,排除了碎片中的空气,用凝固后的石蜡做熔化实验,实验效果会更好。
活动1中的A和B两个实验过程可“一气呵成”,实验完后再描绘石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
石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大体上如图4.3-2所示,通过与冰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对比可知:
冰在熔化的过程(开始出现液体到全部变为液体)中,温度保持不变。石蜡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所限,液体凝固的图像不要求学生描绘,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凝固是熔化的反过程,它的过程与熔化相反,根据熔化过程的研究结果,通过逆向思维,推断物质凝固的特点,实现知识的迁移。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投出事先画出的冰和石蜡凝固的图像(如图4.3-3和图4.3-4所示)
为加深学生对物质熔化、凝固特点的理解,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图像法”,可根据图4.3-3中冰的凝固图像,设计如下的练习题:
①DE段:冰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
②EF段:冰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③FG段:冰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晶体和非晶体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同样是固体,为什么冰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石蜡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呢?由此引入晶体和非晶体的学习。
本部分内容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学,并结合前面的学习,参照下表总结出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点、相同点,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

晶体 非晶体
不同点 外形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熔化(凝固)时温度的变化 熔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熔点(凝固点) 熔化(凝固)时温度不断上升(下降),没有熔点(凝固点)
相同点 熔化(凝固)过程吸热(放热)

关于“几种晶体的熔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上的数据表,注意表中的单位(℃),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晶体(例如冰、固态酒精等),读出它们的熔点并加以解释。可以设计如下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学后讨论,考查学生查数据表及灵活运用数据的能力:
①水在-5℃时是____态。
②水银在-30℃时是____态。
③酒精在-100℃时是____态。
④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可达-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52.3℃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气温低于-39℃时,水银已变成固态。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在学生浏览全表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但不同的晶体熔点(凝固点)一般不同。用熔点(凝固点)来鉴别晶体,是一种重要的鉴别方法,让学生体会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关于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例子来说明,或者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例子,启发学生分析思考。例如,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再如,利用冰熔化吸热能致冷,可以防止饭菜变馊。
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下列属于熔化的是( )
A.糖水放过一段时间变干变成了糖
B.夏天放棒冰的杯子外壁的小水珠
C.露水的形成
D.棒冰变成糖水
2.如图4.3-5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的熔点为0℃
C.从t1到t2冰处于熔化过程
D.从t1到t2冰的质量保持不变
3.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那么在做冰的熔化实验中,在0℃时,冰的状态是( )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固体,液体共存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利用等质量的0℃的冰冷却食品通常比0℃的水效果好,原因是 。
5.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如图4.3-6所示,海波的熔化图像是________(填写序号)。
分析图像A可获得的信息有: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图像B可获得的信息有: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条即可)。
5.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以下几题的是与非,并解释原因: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金 铜 钢 钨 固态氢
熔点(℃) -39 1064 1083 1300 3410 -259
(1)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
(2)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3)水银温度计在-40 ℃时已失效,不能使用;
(4)在-265 ℃时,氢气是固态。
6.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可以在15 ℃~40 ℃范围内熔化和凝固,把这种材料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板来调节室温,其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2.D
3.D
4.由于0℃的冰熔化时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所有冰全都变成0℃的水,再吸热温度才升高。所以用等质量的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
5.A a.晶体熔化时需要吸热 b.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c.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升高
6.(1)正确。灯泡正常发光时,灯丝的温度在2000 ℃左右,而钨丝的熔点是3410 ℃,所以用钨制成灯丝,不会熔化;
(2)不正确。纯金的熔点是1064 ℃,而钢的熔点是1300 ℃,显然钢水的温度在1300 ℃以上,而纯金的熔点小于1300 ℃,所以纯金掉入钢水中会熔;
(3)正确。水银的凝固点是-39 ℃,在-40 ℃时,水银将会凝固成固态,这时,温度计就不能使用了;
(4)正确。固态氢的熔点是-259 ℃,因此在-265 ℃时氢是固态。
7.由于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要吸热和放热,此种材料在15 ℃~40 ℃范围内熔化和凝固,该温度正是室温变化的大致范围,因此,当温度升高时,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材料凝固放热,从而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
1.(略)
2.B
3.因为铝的熔点高于锡的熔点、低于铁的熔点。
4.“下雪不冷,化雪冷”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雪熔化时要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



温度/℃

时间/min

图4.3-1

A

B C

D

0

温度/℃

时间/min

图4.3-2

温度/℃

时间/min

图4.3-3

E F

G

温度/℃

时间/min

图4.3-4

D

图4.3-5





图4.3-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