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案+课件30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案+课件30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5 11:02:33

文档简介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课涉及的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创造性开辟了一条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创举。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歌曲《社会主义好》歌词: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反动派被打倒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歌曲《社会主义好》
展示图片:《歌曲<社会主义好>》
教师:中国是如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从歌曲《社会主义好》说起,通过播放歌曲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中国是如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呢?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三大改造”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
展示材料:
材料:“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地、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陶鲁笳(当时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教师: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
学生回答略。
教师: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也有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确实存在。
【想一想】结合材料思考有哪些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存在?
展示材料:
材料一 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上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 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展示图片:
教师:(1)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还有其他因素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2)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思考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底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方式?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展示图片:
教师: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展示图片:
教师:农业互助组——一般由几户至或十几户组成,共同劳动、分散经营。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收获的农产品,仍归私人所有,但由于换工互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特点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社统一经营,社员集体劳动,劳动产品统一进行分配。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基本单位是生产队。把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
教师: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展示图片:《生产合作社兴修水利工程》
展示图片:《毛泽东在看农民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
展示图片:《生产合作社使用机械农具》
教师:结果就是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展示表格:《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4.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主要也是采取合作社的方法把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展示图片:
教师:结果:到了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开始,迅速将学生拉入教学情境。紧接着分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环环相扣,由浅及深,使学生全方位厘清本知识点。
过渡:除了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还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二、公私合营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背景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相关材料,分析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背景。
展示材料:
材料一:这水泥厂解放前是一个资本家开的工厂,当时最高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现在都解放了,我们的劳动条件还很差,资本家还经常打骂和开除工人;水泥厂赚的钱也大都被资本家装进了腰包,我们的工资少得可怜。资本家凭什么还能剥削工人啊?国家得赶快给我们想个办法啊!
材料二:在私营企业大中小户之间,先进企业与落后企业之间的矛盾突出,如果不突破所有限制,不突破企业乃至行业限制,统一调动生产力,统一安排,不进一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改造,则一系列的矛盾就不能克服,生产力就会受到破坏。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小、技术差、工人待遇差、自身发展困难;
②资本主义经济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
教师:改造形式:公私合营。
单个企业公私合营: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利润分配实行 “四马分肥”。
所谓“四马分肥”就是将企业利润分成资本家红利、国家征收的所得税金、企业公积金、工人红利四部分。
展示图片:
全行业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股息,年息为5%,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国有企业。
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结果
教师:截至1966年,国家总共付给私营工商业者30多亿元,已经超过了他们原有的资产总额。
展示图片:
教师: 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展示图片:
展示图片:《历经改造发展至今的中华老字号》
4.三大改造的完成
教师: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那么,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结合书本找出来。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展示图表:
实质: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展示材料:
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教师:材料反映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背景开始,迅速将学生拉入教学情境。进而分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通过想一想、合作探究锻炼学生史料信息归纳提取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水平。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寻访身边社会主义改造的痕迹”活动。通过本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情况。
【课堂小结】
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瑕不掩瑜,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课件30张PPT。第5课 三大改造课堂导入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反动派被打倒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歌曲《社会主义好》注:上图为视频“【课程引入】三大改造情境导入”截图,如需使用,请插入视频。 教师也可使用“三大改造”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课堂导入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材料:“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地、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陶鲁笳(当时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想一想】结合材料思考有哪些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存在?
材料一 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上地总面积的0.22%。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想一想】结合材料思考有哪些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存在?
材料二 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1)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2)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结队报名入社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
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互助组——一般由几户至或十几户组成,共同劳动、分散经营。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收获的农产品,仍归私人所有,但由于换工互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特点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社统一经营,社员集体劳动,劳动产品统一进行分配。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基本单位是生产队。把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生产合作社使用机械农具生产合作社兴修水利工程毛泽东在看农民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果: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4.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方式:采取合作社的方法把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2)结果:到了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二、公私合营材料一:这水泥厂解放前是一个资本家开的工厂,当时最高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现在都解放了,我们的劳动条件还很差,资本家还经常打骂和开除工人;水泥厂赚的钱也大都被资本家装进了腰包,我们的工资少得可怜。资本家凭什么还能剥削工人啊?国家得赶快给我们想个办法啊!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小、技术差、工人待遇差、自身发展困难。二、公私合营材料二:在私营企业大中小户之间,先进企业与落后企业之间的矛盾突出,如果不突破所有限制,不突破企业乃至行业限制,统一调动生产力,统一安排,不进一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改造,则一系列的矛盾就不能克服,生产力就会受到破坏。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背景②资本主义经济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二、公私合营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二、公私合营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单个企业公私合营: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利润分配实行 “四马分肥”。改造形式:公私合营二、公私合营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股息,年息为5%,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国有企业。 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二、公私合营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结果 截至1966年,国家总共付给私营工商业者30多亿元,已经超过了他们原有的资产总额。二、公私合营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结果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二、公私合营历经改造发展至今的中华老字号二、公私合营4.三大改造的完成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01二、公私合营4.三大改造的完成01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质: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二、公私合营4.三大改造的完成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材料反映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建议将此活动设计打印出来,让学生课上或课下完成。二、公私合营课堂小结课堂小结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瑕不掩瑜,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