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会认“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泽、彭”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熟练、惊疑”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4.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句引入
1.清代诗人龚自珍写过这样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它的意思吗?指名学生回答。
2.1950年11月25日,北京,中南海,毛泽东的卧室,就放着一张毛主席签了字的电文稿,上面也写着这句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标题也用了这句诗。读课题,这句话里“忠骨”指的是谁?
3.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毛岸英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学习词语
1.指导读好“拟定、奔赴、踌躇、殉职”。
2.理解“勋鉴”的意思。
三、读懂电文,提出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毛主席收到的三封电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电报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说说三封电报的主要意思。
第一封: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执行任务时光荣殉职。
指导学生通过理解“殉职”,了解毛岸英是保卫朝鲜牺牲的,也是保卫祖国牺牲的。
第二封:彭老总请求破格运回遗体。
指导学生通过理解“破格”,了解志愿军战士牺牲后都埋葬在了朝鲜这一历史,并从中体会彭老总对毛主席的体贴与尊敬。
第三封:金日成请求将岸英的遗体埋葬在朝鲜。
指导学生从:“岸英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朝鲜首相要把中国烈士葬在朝鲜”中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烈士的敬仰。
3.毛泽东最后的决定是什么?
四、自主读文,深入感知
1.这是一个怎样的决定呀?用心读课文,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完成填空,并从课文描写毛泽东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的句子中,和小组同学交流你这样填写的理由。再邀请小组成员一起读一读感受最深的那句话。小组合作要求:画出相关句子,对小组成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读懂的?
2.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与交流。
预设:
(1)悲痛的决定。
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从“整整一天、一支又一支、热了几次”,引导学生从这些描写时间和动作的词语体会到毛泽东的悲痛。教师示范读,引导学生读这些词语时,可以通过加重语气和放慢语速的方法达到有感情地朗读。②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指导学生将“这次怎么会……”补充完整。加深体会毛泽东感到震惊,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加深体会毛泽东的无比悲痛。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主席让心爱的儿子去农村艰苦的环境中,进一步感受主席不搞特权的品质。③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从“打湿的枕巾”体会一位父亲一夜未眠,满怀哀痛的心情。
(2)顾全大局的决定。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指导学生读懂反问句,通过语言描写感受主席心中不仅装着自己的儿子,也装着所有献出生命的志愿军战士,体会领袖无私宽阔、顾全大局的胸怀。指导朗读时,反问句的语气要加重;作出决定时,语气变轻,语速要放缓。
(3)艰难的决定。
①“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引导学生扣住“想”与“打消念头”,体会主席在见与不见的选择中痛苦犹豫的心理。②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
五、升华感情,拓展运用
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话,音乐缓缓响起,同时出现毛主席和毛岸英生前的合影,教师有感情朗读倒数第二段: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可以想象,这一夜对主席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小练笔、反馈。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地朗读表达。
(1)“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可联系交流的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毛主席对他要求严格,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毛泽东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主席的无比悲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认真体会第八自然段
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传运回祖国,这是对毛主席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A.“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B.“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父亲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导人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通过朗读体会毛主席矛盾的心理。
(4)“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从毛主席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主席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他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
(5)“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己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又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6)“记录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导人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我们不由得不说: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二、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1.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三、情感升华
1.是啊,一个曾经经历过各种大风大浪的主席,一个曾经带领红军顺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主席,一个曾经面对强敌临危不惧的主席。这样无畏的他竟然流泪了。也许这验证了一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透过这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喃喃地对他的爱子说……请同学们拿起笔把想到的写下来(想想他会说什么?)
预设:岸英啊,岸英,我是多么想要再见见你,可是你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所以,你就安心地在朝鲜长眠吧。我的儿啊。
师:多么慈爱的父亲啊!多么伟大的主席!
2.拓展升华
二十年后,主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主席遗物时却意外发现,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的主席的衣橱里,有一叠整整齐齐的衣物。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原来这是岸英的遗物……
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主席爱子情深。)
3.没错,就是这样一位慈爱的父亲,作为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读——
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固有一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想到这里主席挥笔写下了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此时这句话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四、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主席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教学反思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本来就比较陌生,“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也比较困难。为了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感受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人的风采。我在课前专门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搜集毛岸英及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的六位烈士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在本文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注重从文本中挖掘,让学生通过初读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在细读中让学生动手画出描写主席心情的句子,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交流学习,使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句子的含义,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展开想象,主席是如何渡过这个难眠之夜的,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写出主席的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
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虽然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但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学生情感体悟还是不够深。
1
(共14张PPT)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二、读拼音,写汉字。
zūn( 尊 )重 ruì( 瑞 )雪 duàn( 锻 )炼 juàn( 眷 )恋 gǎo( 搞 )定 qiān( 签 )字
三、将词语与其正确的解释用线连起来。
四、照样子,写出三个表示时间极短的词语。
一瞬间 转瞬间 转眼间 刹那间 ?
五、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读句子,完成练习。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读到这个句子时,我们不难体会到 。?
毛主席强忍着巨大的悲痛
(2)毛主席情不自禁地叫着儿子的名字,表现出( ABC )(多选)
A.他失去儿子、再也见不到儿子的悲痛。 B.他对儿子深深的爱。
C.他的宽广胸襟。
D.他已经坦然接受失去儿子的事实。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清代诗人( A )的诗句。
A.龚自珍 B.郑板桥
C.纳兰性德 D.王士祯
这两句诗句的意思是 。?
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在本文中,“忠骨”指的是 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这两句诗充分显示了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的 博大胸襟 。
六、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又了解了伟人平凡的一面。说毛主席是一位平凡的父亲,具体表现在 ;
面对儿子的牺牲,再也不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
说他又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表现在 。
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让儿子毛岸英的尸体安葬在朝鲜
七、课内阅读。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下意识地”在这里理解为 不自主地,情不自禁地 。
2.“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接连两句反问句,可以看出( ABD )(多选)
A.一位父亲对于失去儿子的悲痛之情。
B.一位父亲对于再也见不到儿子这件事实的难以接受之情。
C.一位父亲从容接受再也见不到儿子这件事情。
D.体现了一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思念之情。
3.“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句话让我产生了这样的联想: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 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 ,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 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
八、课外阅读。
1952年1月2日早晨,朝鲜石田里的山野上铺着厚厚的雪。几个朝鲜小朋友在河面上滑冰。突然咔嚓一声,冰破了,一个孩子惊叫一声,掉进了冰窟窿。他的同伴都吓得哭起来。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正好走过这里。他听到叫声,知道出事了,就急忙向河边跑去。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冰下的水流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
罗盛教钻出水面吸了口气,立刻又钻了下去。孩子们站在冰上,焦急地盯着冰窟窿。一会儿,水面上伸出两只小手,接着是孩子的脑袋。罗盛教把孩子托上来了!孩子用两只胳臂扒住了冰,使劲往上爬。没想到哗啦一声响,冰塌了一大片,孩子又掉进水里了。
罗盛教钻出水面,他的脸和脖子全冻得发紫了。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第三次钻进水里。过了好一会儿,才看见孩子慢慢地露出水面,是罗盛教用头和肩膀把他顶出来的。孩子得救了,罗盛教已经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光荣地牺牲了。
朝鲜人民为了纪念罗盛教,把他安葬在石田里。他的墓前立着一块很高的碑,碑上刻着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的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1.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 罗盛教 ,他共 3 次钻进水里,多次钻进水中是为了 救起落水的孩子 ,最终结果是 落水的孩子得救了,但罗盛教牺牲了 。
2.罗盛教的脸和脖子虽然全冻得发紫,但是他仍然钻进冰冷的水里,这体现出罗盛教 。?
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