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2.1-2.3感觉、声与耳-复习学案-答案解析
知识点详解
一、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皮肤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它分布着多种感受器,构成一个广大的感受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当受到外界各种刺激时,会引起多种感觉。一般按皮肤的感觉性质将其分为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皮肤的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说明:①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②人体的各种感觉都在大脑中形成,如皮肤上只有感受器,并没有形成感觉的功能。
4、嗅觉是由气体物质刺激嗅觉感受器(鼻腔粘膜)所引起的感觉。
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大脑的嗅觉中枢有适应的过程;②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③随年龄的增长,嗅觉会逐渐减弱;④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5、味觉是由液体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能感受不同物质(尤其是液态物质)的刺激。随着年龄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数目逐渐减少,味觉的敏感性也随之下降,口味也容易加重。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五种基本的味觉:酸、甜、苦、咸、鲜。但是,辣、麻和涩不属于基本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觉的敏感性不同
味道 酸 甜 苦 咸
敏感区域 舌侧(中) 舌尖 舌根 舌侧(前)
7、区分味觉和味道:味道是多种感觉的综合。(闻着柠檬,吃着橘子,感受到综合的味道/感冒时吃东西不香)
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①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②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物体也停止发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明:①“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②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并不一定能听见;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声音的传播:
①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传声所需的物质称为介质。
②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③影响声速的因素: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来说,声速在固体中快于在液体中,在液体中快于在气体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快。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④回声及应用: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会反弹回来,再传入人耳,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如:在屋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就是这个缘故。回声测距:声音从发出到返回的路程,称为双程。双程的路程是单程(即距离)的2倍,双程所用的时间也是单程的2倍,计算时要处理好这个关系。
④双耳效应: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判别声音方位的效应。声音强弱不同时,可感受出声源与听音者之间的距离。
三、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耳的构造及各部位功能
结构 功能
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波
中耳 鼓膜 随着声波的振动而引起振动,将振动传到听小骨
鼓室 与耳道一起引起共鸣,并且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
听小骨 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咽鼓管 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内耳 耳蜗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前庭 感觉头部位置变动,产生神经冲动
半规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打哈欠时听不清外界的声音,也可以用同理解释。
5、耳聋通常可以分为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一般由鼓膜、听小骨等受损引起的听力障碍;神经性耳聋由内耳的耳蜗病变受损引起的听力障碍。传导性耳聋靠助听器可以显著改善。
6、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响度、音调、音色的决定因素和表现
决定因素 听感表现
响度 由声源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也受声源与听者间距离的影响,距离越大,响度越小。以分贝dB为单位。 响度大:震耳欲聋 响度小:轻声耳语
音调 由声源的振动快慢决定。振动越快,频率大,音调高;振动越慢,频率小,音调低。以赫兹Hz为单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振动的物体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音调高:声音清脆、尖细 音调低:声音粗犷、低沉
音色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 可以用来分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7、噪声污染
①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可以分为两类:乐音和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噪声有害健康。
②减弱噪声的途径:A、在声源处减弱。如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设备或加一些消声装置。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建造隔音墙等,使传来的噪声被反射或部分被吸收而减弱。C在人耳处减弱。在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具。
8、超声波和次声波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超声波超过了人类听觉的上限,不能被人听到,但能被一些动物听到。超声波能传递信息: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并通过接收碰到猎物后返回的超声波来辨别猎物的方位及距离;声呐探测鱼群位置;B超显示器官的形状。超声波也能够传递能量: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不能被人听到,但能被一些动物听到。大象几乎都是用次声波交流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龙卷风等在发生前也会产生次声波。某些频率的次声波由于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近,容易和人体器官产生共振,对人体有很强的伤害性,次声波会干扰人的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危害人体健康。
典例剖析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我们的皮肤( C )
A.皮肤内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一样的 B.如果表皮受到损伤,会导致出血
C.在真皮内分布着感觉神经末梢 D.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相同的
2、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大蒜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还可以治病。医生告诉我们,嚼大蒜能消灭口腔中的病菌。吃过大蒜,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自己却闻不到这股味道,是因为( B )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C.不同人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 D.嗅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3、吃棒冰时感觉到冰凉,且舌头有点麻,这是由于( D )
A.舌的温度感觉引起的 B.舌的味觉引起的
C.舌的痛觉引起的 D.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4、如图中的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C )
A.扬声器播音泡沫粒跳动 B.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C.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5、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下表,关于声音传播速度说法错误的是( C )
物质 空气(15℃) 空气(25℃) 煤油(25℃) 软木 钢(棒) 铁(棒)
声速m/s 340 346 1324 500 3750 5200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B.温度不同时,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
D.一般来讲,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6、教室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B )
A.墙壁不能反射声音 B.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
C.反射时声音从窗户跑掉了 D.回声太小
7、小孩得了咽喉炎容易引发中耳炎的主要原因是( B )
A.细菌和病毒会随血液进入中耳 B.细菌和病毒会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C.细菌和病毒会经外耳道进入中耳 D.细菌和病毒会经耳蜗进入中耳
8、每年3月3日,是我国“全国爱耳日”。引起听力下降或损伤的原因很多,某同学经医生诊断是由于细菌进入中耳而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其原因为( D )
A.一定是听神经受到损伤 B.一定是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
C.耳廓受到细菌感染而损伤 D.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
9、二胡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在中国的很多的古典音乐中都要用到。琴师在使用前会对二胡进行调音,以下对调音时采用的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D )
A.旋转改变音色 B.旋转弦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响度
C.将琴枕上移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D.换一根再细一些的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调
10、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B )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11、根据如图提供的小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蝙蝠发出的声音都是超声波,人类听不见
B.因为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
C.家人之间悄悄说话,身边的狗狗无动于衷,因为“悄悄话”的频率狗狗是无法感知的
D.静谧的夜晚我们身边的狗狗有时突然耳朵一竖并转动几下,这可能是狗狗听到了人类听不见的声音
12、声速的专题计算:
(1)声速基础计算
①元旦节时,许多城市在广场燃放礼花。礼花在几十米的高空爆炸,响声巨大,并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照亮了整个城市。如果你看到色彩和听到声音前后相差的时间为5s,那么,你离广场大约有多远?(取声速为340m/s)
1700m
②每年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小梦家总能看到附近广场上有很多市民放烟花,他在家看到烟花后 2.5s 听到声音,请问小梦家离该广场大概多远?
850m
(2)声源在运动
①一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汽车的前方有一座峭壁,司机鸣笛后8s听到由峭壁反射回来的回声,求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峭壁之间的距离。(设当时气温为15℃)
1300m
②一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汽车的前方有一座峭壁,司机鸣笛后8s听到由峭壁反射回来的回声,求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峭壁之间的距离。(设当时气温为15℃)
1420m
③一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一定的速度匀速行驶,在汽车的前方640米有一座峭壁,司机鸣笛后2s听到由峭壁反射回来的回声,求汽车的行驶速度。(设当时气温为15℃)
300m/s
④测速仪器用超声波从车的正前方测汽车速度,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经过0.4秒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第二次发出超声波经过0.3秒接收到返回的超声波,两次超声波发出的时间间隔为1秒,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求汽车速度?
S=17m。t=0.95s。V=17.89m/s
(3)声速的应用1
①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后才按表计时,测得运动员的成绩为13.69s,求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多少?(设当时气温为15℃,无风)
t=0.29s+13.69s=13.98s
②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来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座平直峭壁间的某一位置鸣枪,并利用秒表记录了听到回声的时间,他发现在经过了1s后听到了第一次回声,又经过0.5s再次听到了回声,已知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m/s,求: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多少?(提示:可画出简易示意图后再分析计算)
(4)声速的应用2
①某人站在铁路旁,看见远处的铁路检修工人用小铁锤向铁轨敲了一下,他贴近铁轨,过了一会儿听见了两次敲击声。若两次声音间隔为0.5s,该人离敲击处183.6m,求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少米/秒?(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v=4590m/s
②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该金属中的声速.
v=2040m/s
③某物理学习小组成员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制管厂找到一根长153m的直铁管.一位同学在铁管一端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声并计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管子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1)声音在铁中传播,从铁管一端传到另一端需要多少秒?0.102s
(2)声音在两种介质中传播时,声音传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小于0.1s时,人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此实验中,在铁管另一端的同学能听到几次敲击声?(请通过计算,加以说明)
声音在铁中的传播时间t1=153m/1500m/s=0.102s;声音在空气管中的传播时间t2=153m/340m/s=0.45s;
声音在空气中与在铁管中的时间差t1-t2=0.45s-0.102s=0.348s,
时间差大于0.1秒,所以能听到2次声音.
④一个人在高处用望远镜注视地面上的木工以每秒一次的频率钉钉子。他听到声音时恰好看到击锤的动作,当木工停止击锤后,他又听到了两次击锤声,木工离他有多远?
680m
⑤小华在假期探望外祖母,他坐火车时发现,每经过铁轨接头处,车身都要振动一次,他还发现,火车进山洞前的一瞬间要鸣笛一次,小华恰好坐车尾,从听到笛声(刚好车身震动一次)到车尾出洞(刚好震动一次),小华共数出85次车身振动,所用的时间1min45s,若车身长175m,每节铁轨长12.5m,山洞长度是多少?(设火车一直匀速直线行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t=1min45s=105s,84节铁轨总长s=84×12.5m =1050m,当时火车的速度v=s/t=10m/s。车身总长L1=175m,小华听到笛声时火车进洞距离s1,笛声传播距离L1 -s1,于是有t=,t=代人数据解得s1=5m。小华从听到回声到火车车尾出洞行驶距离为s= L1 -s1+L,解得山洞的长度L= s-L1 +s1=880m。
巩固提高
1. 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2. 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大得惊人,但是在你身边的人却感觉不到多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C )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自己听到的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过来的 D.饼干太干了
3. 下列关于人感知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鼓膜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B.将耳朵堵住后,仍能够感知声音
C.听小骨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D.听觉神经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4. 如图,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当小华用铅笔敲击衣架时,小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C )
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
B.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
D.小明产生的幻觉,食指堵住双耳,声波是无法传入人耳的
5. 局部麻醉病人的感觉是( C )
A.痛觉和触觉全部存在 B.痛觉和触觉全部消失
C.触觉存在,痛觉消失 D.痛觉存在,触觉消失
6. 当人们在“打呵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A )
A.鼓膜的振动 B.听小骨的振动
C.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 D.神经冲动的传导
7. 科学小组的同学想利用闪电和雷声的时间间隔计算闪电发生位置到他们的距离,以下是四位同学提出的不同方案,其中计算结果误差最小的应该是( A )
A.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再乘以声速
B.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再乘以声速
C.由两位同学分别按选项A,B两种方法测量时间,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
D.由一位同学按照选项A的方法,多测几次对应不同闪电与雷声的时间间隔,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
8. 下列图中主要说明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B )
9. 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20m长的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A )
A.1次敲击声 B.2 次敲击声 C.3 次敲击声 D.4 次敲击声
10.下列关于声音的发生,正确的说法是( D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余音绕梁”说明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不一定停止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11.将音叉敲响后,放入口中,先不接触牙齿,听听声音,再咬住音叉,听听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音叉尾部接触牙齿时,声音响些,是由于固体传声比空气强
B.音叉尾部接触牙齿时,声音弱些,因为那样会阻止音叉的振动
C.音叉尾部不接触牙齿时,声音强些,是因为空气传声强
D.音叉尾部不接触牙齿时,不能听到声音,是由于空气不能传声
12.小明某一天陪北方客人到火锅店大吃了一顿,觉得味道很好,可是接下来的几天,吃其他饭菜都觉得没有味道,这是因为( C )
A.其他饭菜没有火锅的辣 B.吃了火锅后的余味还没有散去
C.吃了火锅后烫伤了味蕾 D.其他饭菜的味道没有火锅的浓
13.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击鼓时,会看到碎纸屑在鼓面上不断地跳动。在此实验中,碎纸屑的作用是( B )
A.使鼓面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使鼓的振动时间延长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14.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C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15.如图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当用筷子轻轻敲击杯子时,两个杯子就会发出相同的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用筷子敲击甲杯,甲杯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能发出声音
B.用筷子敲击甲杯,甲杯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不能发出声音
C.用筷子敲击两杯时,它们发声的音调不同
D.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主要是杯内空气柱振动发声
16.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而人耳能分清先后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据此,要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C )
A.大于34米 B.小于34米 C.大于17米 D.小于17米
17.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A )
A.演奏钢琴时,是琴的振动产生声音 B.在1s内钢琴的发声部位振动了4次
C.音叉的音调比钢琴的高 D.音叉与钢琴的音色相同
18.如图所示,海北中学有一个跑道为400m的操场,在操场的主席台和观众席上方一字形排列着A、B、C三个相同的音箱.在一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站在操场中的所有同学都可以听到音箱发出的足够大的声音,但站在某些位置的同学却感觉听不清音箱中播放的内容,在图中的l、2、3三个位置中,位于哪个位置附近的同学应该是“感觉听不清”的?( A )
A.1 B.2 C.3 D.在哪个位置都一样
19.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将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20.地球距离月球约3×108米,人类发射的月球探测器能够在自动导航系统的控制下在月球上行走,且每隔5秒向地球发射一次信号。某时刻,地面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前方相距32米处存在障碍物,经过5秒,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距离障碍物22米;再经进5秒,控制中心得到探测器上刹车装置出现故障的信息。为避免探测器撞击障碍物,科学家决定对探测器进行人工刹车遥控操作,科学家输入命令需要3秒。已知电磁波传播速度为3×108米/秒,则探测器收到地面刹车指令时,探测器( B )
A.已经撞到障碍物 B.距离障碍物2米
C.距离障碍物4米 D.距离障碍物6米
二、非选择题
21.如图甲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另一端会听到声音,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若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刻度尺,则用的力越大,刻度尺振动的_______就越大,它发出的声音的______也就越大。如图乙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______;响度相同的是______。
【答案】音调;幅度;响度;①②;①③
22.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________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______和______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________点,最低的是按住________点。
【答案】(1)①长度;②a b;(2)A B
23.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敲击管的另一端,能听见两次敲击声。
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纸在笔尖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能说明什么问题? 。
【答案】(1)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乙和丁;(2)甲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丙说明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2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这说明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
【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显示音叉的振动;(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3)空气;(4)变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5.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至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计算出海水深度为多少米?
【答案】(1)温度 介质 (2)海水深度为1531m
26.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所示)。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6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单层 79 78 82 80 78 82 79 82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为了能使两种玻璃把玻璃球弹开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实验改进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4)减小斜面的坡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2.1-2.3感觉、声与耳-复习学案
知识点详解
一、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 、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皮肤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它分布着多种感受器,构成一个广大的感受面,是人体最大的 。当受到外界各种刺激时,会引起多种感觉。一般按皮肤的感觉性质将其分为 等感觉。皮肤的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 ,因为这个部位的 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 ,因为手背上神经末梢对 比较敏感。说明:①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 感受器与 感受器是分开的。②人体的各种感觉都在 中形成,如皮肤上只有感受器,并没有形成感觉的功能。
4、嗅觉是由 刺激嗅觉感受器(鼻腔粘膜)所引起的感觉。
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大脑的嗅觉中枢有 的过程;②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 ;③随年龄的增长,嗅觉会逐渐 ;④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 。
5、味觉是由 刺激味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舌头表面的每个 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能感受不同物质(尤其是 )的刺激。随着年龄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数目逐渐 ,味觉的敏感性也随之下降,口味也容易加重。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五种基本的味觉: 。但是,辣、麻和涩不属于基本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觉的敏感性不同
味道 酸 甜 苦 咸
敏感区域 舌侧(中) 舌尖 舌根 舌侧(前)
7、区分味觉和味道:味道是多种感觉的综合。(闻着柠檬,吃着橘子,感受到综合的味道/感冒时吃东西不香)
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①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
②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停止,物体也停止发声,声音是由 产生的。说明:①“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②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并不一定能听见;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声音的传播:
①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 。一切 都可以传声,但 不能传声。传声所需的物质称为介质。
②声音传播的方式: 。
③影响声速的因素:声速与介质的 有关,与介质的 有关。一般来说,声速在固体中快于在液体中,在液体中快于在气体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 。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 。
④回声及应用: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会反弹回来,再传入人耳,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 。如:在屋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就是这个缘故。回声测距:声音从发出到返回的路程,称为双程。双程的路程是单程(即距离)的2倍,双程所用的时间也是单程的2倍,计算时要处理好这个关系。
④双耳效应: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判别声音方位的效应。声音强弱不同时,可感受出声源与听音者之间的距离。
三、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 ;
②中耳包括 ;
③内耳包括 。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耳的构造及各部位功能
结构 功能
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波
中耳 鼓膜 随着声波的振动而引起振动,将振动传到听小骨
鼓室 与耳道一起引起共鸣,并且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
听小骨 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咽鼓管 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内耳 耳蜗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前庭 感觉头部位置变动,产生神经冲动
半规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 ,避免鼓膜被震破。打哈欠时听不清外界的声音,也可以用同理解释。
5、耳聋通常可以分为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一般由鼓膜、听小骨等受损引起的听力障碍;神经性耳聋由内耳的耳蜗病变受损引起的听力障碍。传导性耳聋靠 可以显著改善。
6、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响度、音调、音色的决定因素和表现
决定因素 听感表现
响度 由声源的 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也受声源与听者间 的影响,距离越大,响度越小。以分贝dB为单位。 响度大:震耳欲聋 响度小:轻声耳语
音调 由声源的振动 决定。振动越快,频率大,音调高;振动越慢,频率小,音调低。以赫兹Hz为单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振动的物体越 ,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音调高:声音清脆、尖细 音调低:声音粗犷、低沉
音色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 可以用来分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7、噪声污染
①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可以分为两类:乐音和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噪声有害健康。
②减弱噪声的途径:A、 。如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设备或加一些消声装置。B、 。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建造隔音墙等,使传来的噪声被反射或部分被吸收而减弱。C 。在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具。
8、超声波和次声波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超声波超过了人类听觉的上限,不能被人听到,但能被一些动物听到。超声波能传递 :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并通过接收碰到猎物后返回的超声波来辨别猎物的方位及距离;声呐探测鱼群位置;B超显示器官的形状。超声波也能够传递 :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不能被人听到,但能被一些动物听到。大象几乎都是用次声波交流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龙卷风等在发生前也会产生次声波。某些频率的次声波由于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近,容易和人体器官产生共振,对人体有很强的伤害性,次声波会干扰人的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危害人体健康。
典例剖析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我们的皮肤( )
A.皮肤内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一样的 B.如果表皮受到损伤,会导致出血
C.在真皮内分布着感觉神经末梢 D.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相同的
2、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大蒜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还可以治病。医生告诉我们,嚼大蒜能消灭口腔中的病菌。吃过大蒜,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自己却闻不到这股味道,是因为( )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C.不同人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 D.嗅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3、吃棒冰时感觉到冰凉,且舌头有点麻,这是由于( )
A.舌的温度感觉引起的 B.舌的味觉引起的
C.舌的痛觉引起的 D.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4、如图中的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扬声器播音泡沫粒跳动 B.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C.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5、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下表,关于声音传播速度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空气(15℃) 空气(25℃) 煤油(25℃) 软木 钢(棒) 铁(棒)
声速m/s 340 346 1324 500 3750 5200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B.温度不同时,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
D.一般来讲,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6、教室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墙壁不能反射声音 B.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
C.反射时声音从窗户跑掉了 D.回声太小
7、小孩得了咽喉炎容易引发中耳炎的主要原因是( )
A.细菌和病毒会随血液进入中耳 B.细菌和病毒会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C.细菌和病毒会经外耳道进入中耳 D.细菌和病毒会经耳蜗进入中耳
8、每年3月3日,是我国“全国爱耳日”。引起听力下降或损伤的原因很多,某同学经医生诊断是由于细菌进入中耳而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其原因为( )
A.一定是听神经受到损伤 B.一定是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
C.耳廓受到细菌感染而损伤 D.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
9、二胡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在中国的很多的古典音乐中都要用到。琴师在使用前会对二胡进行调音,以下对调音时采用的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旋转改变音色 B.旋转弦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响度
C.将琴枕上移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D.换一根再细一些的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调
10、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11、根据如图提供的小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蝙蝠发出的声音都是超声波,人类听不见
B.因为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
C.家人之间悄悄说话,身边的狗狗无动于衷,因为“悄悄话”的频率狗狗是无法感知的
D.静谧的夜晚我们身边的狗狗有时突然耳朵一竖并转动几下,这可能是狗狗听到了人类听不见的声音
12、声速的专题计算:
(1)声速基础计算
①元旦节时,许多城市在广场燃放礼花。礼花在几十米的高空爆炸,响声巨大,并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照亮了整个城市。如果你看到色彩和听到声音前后相差的时间为5s,那么,你离广场大约有多远?(取声速为340m/s)
②每年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小梦家总能看到附近广场上有很多市民放烟花,他在家看到烟花后 2.5s 听到声音,请问小梦家离该广场大概多远?
(2)声源在运动
①一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汽车的前方有一座峭壁,司机鸣笛后8s听到由峭壁反射回来的回声,求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峭壁之间的距离。(设当时气温为15℃)
②一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汽车的前方有一座峭壁,司机鸣笛后8s听到由峭壁反射回来的回声,求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峭壁之间的距离。(设当时气温为15℃)
③一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一定的速度匀速行驶,在汽车的前方640米有一座峭壁,司机鸣笛后2s听到由峭壁反射回来的回声,求汽车的行驶速度。(设当时气温为15℃)
④测速仪器用超声波从车的正前方测汽车速度,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经过0.4秒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第二次发出超声波经过0.3秒接收到返回的超声波,两次超声波发出的时间间隔为1秒,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求汽车速度?
(3)声速的应用1
①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后才按表计时,测得运动员的成绩为13.69s,求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多少?(设当时气温为15℃,无风)
②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来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座平直峭壁间的某一位置鸣枪,并利用秒表记录了听到回声的时间,他发现在经过了1s后听到了第一次回声,又经过0.5s再次听到了回声,已知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m/s,求: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多少?(提示:可画出简易示意图后再分析计算)
(4)声速的应用2
①某人站在铁路旁,看见远处的铁路检修工人用小铁锤向铁轨敲了一下,他贴近铁轨,过了一会儿听见了两次敲击声。若两次声音间隔为0.5s,该人离敲击处183.6m,求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少米/秒?(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②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该金属中的声速.
③某物理学习小组成员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制管厂找到一根长153m的直铁管.一位同学在铁管一端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声并计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管子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1)声音在铁中传播,从铁管一端传到另一端需要多少秒?
(2)声音在两种介质中传播时,声音传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小于0.1s时,人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此实验中,在铁管另一端的同学能听到几次敲击声?(请通过计算,加以说明)
④一个人在高处用望远镜注视地面上的木工以每秒一次的频率钉钉子。他听到声音时恰好看到击锤的动作,当木工停止击锤后,他又听到了两次击锤声,木工离他有多远?
⑤小华在假期探望外祖母,他坐火车时发现,每经过铁轨接头处,车身都要振动一次,他还发现,火车进山洞前的一瞬间要鸣笛一次,小华恰好坐车尾,从听到笛声(刚好车身震动一次)到车尾出洞(刚好震动一次),小华共数出85次车身振动,所用的时间1min45s,若车身长175m,每节铁轨长12.5m,山洞长度是多少?(设火车一直匀速直线行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巩固提高
1. 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2. 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大得惊人,但是在你身边的人却感觉不到多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自己听到的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过来的 D.饼干太干了
3. 下列关于人感知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鼓膜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B.将耳朵堵住后,仍能够感知声音
C.听小骨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D.听觉神经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4. 如图,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当小华用铅笔敲击衣架时,小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
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
B.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
D.小明产生的幻觉,食指堵住双耳,声波是无法传入人耳的
5. 局部麻醉病人的感觉是( )
A.痛觉和触觉全部存在 B.痛觉和触觉全部消失
C.触觉存在,痛觉消失 D.痛觉存在,触觉消失
6. 当人们在“打呵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
A.鼓膜的振动 B.听小骨的振动
C.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 D.神经冲动的传导
7. 科学小组的同学想利用闪电和雷声的时间间隔计算闪电发生位置到他们的距离,以下是四位同学提出的不同方案,其中计算结果误差最小的应该是( )
A.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再乘以声速
B.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再乘以声速
C.由两位同学分别按选项A,B两种方法测量时间,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
D.由一位同学按照选项A的方法,多测几次对应不同闪电与雷声的时间间隔,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
8. 下列图中主要说明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9. 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20m长的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
A.1次敲击声 B.2 次敲击声 C.3 次敲击声 D.4 次敲击声
10.下列关于声音的发生,正确的说法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余音绕梁”说明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不一定停止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11.将音叉敲响后,放入口中,先不接触牙齿,听听声音,再咬住音叉,听听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叉尾部接触牙齿时,声音响些,是由于固体传声比空气强
B.音叉尾部接触牙齿时,声音弱些,因为那样会阻止音叉的振动
C.音叉尾部不接触牙齿时,声音强些,是因为空气传声强
D.音叉尾部不接触牙齿时,不能听到声音,是由于空气不能传声
12.小明某一天陪北方客人到火锅店大吃了一顿,觉得味道很好,可是接下来的几天,吃其他饭菜都觉得没有味道,这是因为( )
A.其他饭菜没有火锅的辣 B.吃了火锅后的余味还没有散去
C.吃了火锅后烫伤了味蕾 D.其他饭菜的味道没有火锅的浓
13.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击鼓时,会看到碎纸屑在鼓面上不断地跳动。在此实验中,碎纸屑的作用是( )
A.使鼓面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使鼓的振动时间延长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14.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15.如图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当用筷子轻轻敲击杯子时,两个杯子就会发出相同的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筷子敲击甲杯,甲杯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能发出声音
B.用筷子敲击甲杯,甲杯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不能发出声音
C.用筷子敲击两杯时,它们发声的音调不同
D.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主要是杯内空气柱振动发声
16.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而人耳能分清先后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据此,要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
A.大于34米 B.小于34米 C.大于17米 D.小于17米
17.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
A.演奏钢琴时,是琴的振动产生声音 B.在1s内钢琴的发声部位振动了4次
C.音叉的音调比钢琴的高 D.音叉与钢琴的音色相同
18.如图所示,海北中学有一个跑道为400m的操场,在操场的主席台和观众席上方一字形排列着A、B、C三个相同的音箱.在一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站在操场中的所有同学都可以听到音箱发出的足够大的声音,但站在某些位置的同学却感觉听不清音箱中播放的内容,在图中的l、2、3三个位置中,位于哪个位置附近的同学应该是“感觉听不清”的?( )
A.1 B.2 C.3 D.在哪个位置都一样
19.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将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20.地球距离月球约3×108米,人类发射的月球探测器能够在自动导航系统的控制下在月球上行走,且每隔5秒向地球发射一次信号。某时刻,地面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前方相距32米处存在障碍物,经过5秒,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距离障碍物22米;再经进5秒,控制中心得到探测器上刹车装置出现故障的信息。为避免探测器撞击障碍物,科学家决定对探测器进行人工刹车遥控操作,科学家输入命令需要3秒。已知电磁波传播速度为3×108米/秒,则探测器收到地面刹车指令时,探测器( )
A.已经撞到障碍物 B.距离障碍物2米
C.距离障碍物4米 D.距离障碍物6米
二、非选择题
21.如图甲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另一端会听到声音,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若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刻度尺,则用的力越大,刻度尺振动的_______就越大,它发出的声音的______也就越大。如图乙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______;响度相同的是______。
22.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________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______和______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________点,最低的是按住________点。
23.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敲击管的另一端,能听见两次敲击声。
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纸在笔尖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能说明什么问题? 。
2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这说明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
25.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至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计算出海水深度为多少米?
26.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所示)。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6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单层 79 78 82 80 78 82 79 82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为了能使两种玻璃把玻璃球弹开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实验改进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