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5 17:30:23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16 海上日出一、用“”划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二、读拼音,写词语。
fàn wéi( 范 围 )   nǔ lì( 努 力 )  
càn làn( 灿 烂 )   dài tì( 代 替 )  
zǐ sè( 紫 色 )   jǐn yǒu( 仅 有 )四、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改为陈述句)
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
2.我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五、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海上日出》的作者是 巴金 ,作者按照 日出前 
—— 日出时 ——日出后的顺序,描写了 天气晴好 、
 白云飘浮 、 乌云蔽日 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海上的日出奇观。文章表达出作者 热爱光明 、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六、重点句子解读。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1.这句话采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的
 艰辛和顽强 。?
2.用这种修辞手法再写一个句子。
示例: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七、课内阅读。
( 果然 ),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 忽然 )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 突然 )有了光彩。
1.用“然”字组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2.这段话描写海上日出时,抓住了( A )
A.动态描写   B.静态描写
3.“这个深红的圆东西”既描写了太阳的 颜色 ,又描写了太阳的 形状 ,表达了作者对太阳的 喜爱 之情。?
4.选文中“ 冲 ”“ 跳 ”两个字表现了太阳的势不可挡。?八、课外阅读。
九曲溪漂流
大凡去过武夷山的朋友,回来后都会滔滔不绝地介绍九曲溪漂流之奇趣,当我也如愿踏上九曲溪的竹筏时,也立即沉醉于其中,并被九曲溪特有的风光所震撼。
九曲溪,顾名思义,九曲十八弯,因宋代大地理学家朱熹游览而写出脍炙人口的《九曲棹歌》而闻名于世。端坐竹筏,只觉得两岸青山耸峙,其间一溪碧水穿谷绕峰而过,而那些刚刚登临过的天游峰、虎啸岩、一线天等景区,全都倒影在九曲十八弯的溪水里,随风荡漾,扑朔迷离,如梦似幻,成就了一番特有的动静结合、山随水动的景致。再看两岸群山,有的似虎跃龙腾,( C );有的则雄踞一方,( A );有的像玉女插云,( B );有的便直耸云霄。?乘上小竹筏,艄公们或轻点石岸,或用力撑篙,或干脆就收篙顺水漂流,但小小的竹筏依然随清波而流淌,飘飘然而前行。众多游客众多竹筏自觉形成一线,时而迎着耸立的峭壁,冲过湍急的险滩,时而又折入深邃的峡谷,滑向澄碧的深潭。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抬头可观景色,俯首可视清流,侧耳能闻水声,伸手可嬉浪花。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感受油然而生。
心随景动,景随舟移。此刻,我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时空里朱熹的声音:“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葩处,棹歌闲听三两声。”1.给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序号)。
A.威武凛然 B.亭亭玉立 C.风骨刚健
C A B
2.九曲溪因“ 九曲十八弯 ”而得名。作者端坐竹筏,观赏一溪碧水和 两岸青山 ;顺水漂流,一路经过 峭壁 → 险滩 → 峡谷 → 深潭 。景随舟移,作者此刻又联想到了吟唱九曲溪的诗篇。?3.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再看两岸群山,有的似虎跃龙腾,威武凛然;有的则雄踞一方,威武凛然;有的像玉女插云, 亭亭玉立;
4.短文通过写九曲溪的奇景及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九曲溪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件11张PPT。17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把下面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二、读拼音,写词语。
dù juān( 杜 鹃 )   tún bù( 臀 部 )  
é tóu( 额 头 )   lù dì( 陆 地 )  
shí sǔn( 石 笋 )   jiān bǎnɡ( 肩 膀 )三、比一比,组词语。四、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示例: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冷静。 ?2.照样子,写句子。
例: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怎样美的一幅画呢?
示例:几笔勾勒似云锦,点墨绘出心中情,意境如此赞!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是 叶圣陶 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 游览 的先后顺序,先写了 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 ,接着写 双龙洞洞口和来到洞外 ;再写 怎样通过孔隙来到洞内 ,最后写 出洞 。其中,外洞的特点是 宽敞 。?六、重点句子解读。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 宽 ”和“ 窄 ”、“ 缓 ”和“ 急 ”是两对反义词,准确地写出了溪流的形和声。?
2.这句话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 各不相同 ,犹如在“ 时时变换调子 ”。?
3.一个“ 迎 ”字,点明了作者是逆流而上,“时而……时而……”写出了溪流 蜿蜒曲折 的特点。?七、课内阅读。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 即使 )不比作什么,( 也 )很值得观赏。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2.内洞的特点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即( ACD )(多选)
A.黑         B.怪         C.大         D.奇
3.在描写内洞景色时,作者用了“ 先 ”“ 其他 ”两个词来衔接,使得描写更有条理和层次。?
4.读完本段内容,我知道了“双龙洞”这个名词的来由,就是因为   ,所以此洞被称为“双龙洞”。?
洞顶的石钟乳像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八、课外阅读。
我爱漓江
我的故乡在广西,我爱故乡的漓江。
春天,原野上的春色,把漓江打扮得更加美丽,绵绵细雨,增加了漓江的水量,吹开了两岸鲜艳的野花。随着气候的转暖,来漓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漓江像一条友谊的带子,把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连在一起。
夏天,漓江的水更清了。人们有的在江中游泳,有的在江中划船,有的在玩水球……漓江洗去了人们一天的疲劳,使人们感到轻松愉快。秋天,桂花开了,漓江两岸飘着醉人的桂花香。我们放学后,荡着小船在漓江上游玩。那两岸的青峰分明地立在我们的面前,同学们兴奋地抢着划船。
冬天,漓江因为旱季到来而变浅了,但水还是那么清,山还是那么绿,江畔的柑橘树已经挂满了累累果实,人们正在紧张地收获。
1.本文是按照( C )顺序来写的。
A.方位   B.地点转换   C.时间
2.给第4自然段加上标点。3.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漓江像一条友谊的带子,把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连在一起。
这句话把 漓江 比作了 友谊的带子 ,比喻词是
 像 。?
4.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漓江?为什么?
示例:夏季,因为夏季的时候水很清,可以划船和玩水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