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同步导练/RJ·必修①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步
导练第三单元 写人记事散文 七 记念刘和珍君快乐晨读(名段选读,集腋成裘)课前预练(知识梳理,把握规律)课堂精研(重点总结,把握技巧)课后拓展(课内素材,拓展运用)温示提馨课后作业7 (点击进入)word板块 课件32张PPT。同步导练/RJ·必修①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步
导练第三单元 写人记事散文 八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快乐晨读(名段选读,集腋成裘)课前预练(知识梳理,把握规律)课堂精研(重点总结,把握技巧)课后拓展(课内素材,拓展运用)温示提馨课后作业8 (点击进入)word板块 第三单元 写人记事散文
课后作业7 记念刘和珍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地区由生产型社会过渡为消费型社会。与消费型社会相适应,大众消费文化应运而生。消费文化左右着大众的生活方式造成影响,人们受到沉重生存压力,为了释放心理焦虑和紧张的生活节奏,大都选择休闲类的文化产品。
消费文化成为许多作家从事长篇小说写作的指导理念。长篇小说创作可谓是一种极其艰辛的精神劳动。但是,消费文化________,这使一些严肃文学作家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旨趣趋向庸俗、低俗、媚俗,一些长篇作品________地描述官场规则和游戏方式,以博得市场占有率。尽管目前每年有近万部貌似长篇小说的作品出版问世,但文质俱佳的精品力作却________。
现实主义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文学传统,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都是以现实主义大师身份而彪炳史册。但近年来,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在长篇小说领域似乎已经成为________,现实主义表达方式逐渐淡出一些作家的创作视野。
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大都是宏大叙事的产物。这种大体量、规模化的文学叙述,( ),更需要作家具有追求史诗性创作的心魄和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富于强大思想张力和绚丽美学光泽的优秀作品。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消费文化左右着大众的生活方式造成影响,人们承受着沉重的生存压力,为了释放心理焦虑和调剂紧张的生活,大都选择休闲类的文化产品。
B.消费文化左右着大众的生活方式,人们受到沉重生存压力的袭扰,为了释放心理焦虑和缓解紧张的生活节奏,大都选择休闲类的文化产品。
C.消费文化给大众的生活方式造成影响,人们承受着沉重生存压力,为了释放心理焦虑和紧张的生活节奏,大都选择休闲类的文化产品。
D.消费文化左右着大众的生活方式,人们受到沉重生存压力,为了释放心理焦虑和调剂紧张的生活,大都选择休闲类的文化产品。
解析:A项,结构混乱,“左右着……造成影响”句式杂糅;C项,搭配不当,“释放……生活节奏”搭配不当;D项,搭配不当,“人们受到沉重生存压力”搭配不当。故选B。
答案:B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孔不入 连篇累牍 屈指可数 明日黄花
B.无孔不入 乐此不疲 硕果仅存 陈词滥调
C.见缝插针 乐此不疲 屈指可数 陈词滥调
D.见缝插针 连篇累牍 硕果仅存 明日黄花
解析:无孔不入:比喻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多指做坏事。见缝插针:比喻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时间或机会。多用于褒义。结合“使一些严肃文学作家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旨趣趋向庸俗、低俗、媚俗”分析,此处选用“无孔不入”。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结合“一些长篇作品”分析,选用“连篇累牍”。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硕果仅存:指经过淘汰,留存下的稀少可贵的人或物。结合“尽管目前每年有近万部貌似长篇小说的作品出版问世,但文质俱佳的精品力作”分析,此处主要讲文质俱佳的精品力作的数量少,选用“屈指可数”。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陈词滥调:陈旧而不切实际的话。结合“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在长篇小说领域似乎已经成为”“现实主义表达方式逐渐淡出一些作家的创作视野”等分析,此处主要讲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在长篇小说领域似乎已经失去已有的作用,选用“明日黄花”。故选A。
答案:A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对作家阅历、学识和耐性的全面检验,作家既需要长期潜入生活,还需要经年研读经典
B.既需要作家长期潜入生活,还需要作家经年研读经典,是对作家阅历、学识和耐性的全面检验
C.作家既需要长期潜入生活,还需要经年研读经典,是对作家阅历、学识和耐性的全面检验
D.是对作家阅历、学识和耐性的全面检验,既需要作家长期潜入生活,还需要作家经年研读经典
解析:结合“这种大体量、规模化的文学叙述”“更需要作家具有追求史诗性创作的心魄和思维”等分析可知,“作家既需要长期潜入生活”与前文、后文主语不一致,排除C项;“既需要……还需要……”与下文“更需要”衔接紧密,排除B项;结合“更需要作家具有追求史诗性创作的心魄和思维”分析,结合句式一致原则,排除A项。故选D。
答案:D
4.下面是某市公安机关一则公告的部分文字,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本市公安机关警告广大市民:踏青活动要尽量避免进入市区沿江地段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如果进入市区沿江地段踏青,要服从执勤民警的命令和引导,设若遇到突发情况,请赶紧向民警求助;另外,建议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慎重参加踏青活动,防止因人多出现伤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警告”“命令”不符合人物主体的身份;“设若”书面语色彩过浓,不易理解;“赶紧”过分口语化,显得不正规;“伤亡”犯忌讳,应改为一种委婉的说法。
答案:①“警告”改为“敬告”或“提醒”;②“命令” 改为“指挥”;③“设若”改为“如果”;④ “赶紧”改为“及时”;⑤“伤亡”改为“意外”。
5.2019年3月18日,是刘和珍遇害93周年纪念日。如果你参加了此次纪念活动,请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写一段颂扬刘和珍的文字,要求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要求“写一段颂扬刘和珍的文字”,所以这段文字应该以议论、抒情为主,但议论和抒情应该建立在叙事的基础上,所以解题思路是叙其事+论其人+赞其德,修辞运用排比比较合适。解答时应从“纪念”“颂扬”等方面,结合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确定语段的主题;修辞上,可选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注意人称、字数等限定条件。
答案:你年仅22岁,就把青春的热血洒在了追求正义、通往光明的坎坷路上。你旺盛的生命之花虽过早凋谢,但你在喋血府门的那一刻,得以不朽;93个春秋匆匆交替,你永远美丽在鲁迅先生的文字里,鲜活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一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
……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中的“缘由”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一方面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另一方面反动文人的舆论愚弄。
B.“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句点明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路只有两条,或“爆发”,或“灭亡”。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鼓舞。重点强调沉默的结果必须是爆发。
C.时间副词“已”和程度副词“尤”联用表示递进关系,表示流言更使作者愤慨。面对“惨象”和“流言”,作者内心是复杂的,有愤怒,有哀痛,也有几分无奈。
D.“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是作者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发出的感慨,表达出强烈的愤懑之情。
解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有几分无奈”分析不当,主要表现愤怒和哀痛。故选C。
答案:C
7.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写刘和珍的行事,按文章顺序有:(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2)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4)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6)“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7)中弹牺牲。概括为:一、她虽然生活比较困难,但是她思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崇敬鲁迅,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所以她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这正说明了刘和珍自觉、坚定地支持鲁迅,她是鲁迅的学生,也是战友和同志。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二、写刘和珍是个有群众威信的学生干部,她曾因带领同学们同反动校长进行斗争而被开除,然而她依然“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不但具有乐观主义精神,而且既勇猛顽强又温和善良。“待到学校恢复旧观”时,她一反常态,“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明她关心母校的命运,关心国家的前途,是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优秀青年,表现了她思想的深远、感情的深沉、胸怀的博大。三、写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段政府门前的请愿,说明她是个勇敢坚强,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
答案: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她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不惜殒命。
8.作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答案:“直面”,直接面对。面,动词,面对。“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三、课外文本阅读
(2019年辽宁省丹东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刘倩
鲁迅的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我们称之为“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精神至上主义是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又主要与儒家文化传统有关。精神至上主义作为鲁迅的一种思想模式,它需要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训练才能形成。就鲁迅的精神结构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而言,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鲁迅的精神结构在本质上是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的。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民族魂”,之所以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而没有成为昙花一现的思想者,之所以始终没有失去他的现实意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
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
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
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倾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逻辑,这不仅表现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等,对人的精神的表达、理解和强调有时甚至有些过分。由于这种思想模式是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加以延续的,因而他本人没有清醒地察觉或是干脆没有察觉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却不能因此对鲁迅的思想模式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密切关系视而不见。
(选自《文学教育》,有删改)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直接导致鲁迅独立人格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
B.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是“精神至上观”,而这一思想特征形成依据与儒家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C.作为鲁迅思想模式的“精神至上观”,在长期的环境、心里、知识的转化和思想的训练中积淀而成。
D.我们可以清楚梳理“精神至上观”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
解析:A.因果倒置,原文是“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选项C,“知识的转化”错,应为“知识的积累”。选项D,缺少前提条件“从存在角度说”,另外,“清楚梳理”错误,原文是“十分复杂”。故答案选B。
答案:B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围绕着鲁迅之所以被称为“民族魂”的原因,深入剖析了儒家文化对鲁迅的影响。
B.文章论证鲁迅“个人”的内涵,先后从“尊个性而张精神”“评判历史文化时的标准”“没放弃思想启蒙”三个层面进行了剖析。
C.文章论述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是基于他看准了精神独立最善于改变人的思想。
D.文章最后论证了鲁迅的精神结构中深深融入了“突出人的心智功能”这一思想,因此他的思想模式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解析:“是基于他看准了精神独立最善于改变人的思想”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鲁迅认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的是文艺。故答案选C。
答案:C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所强调的人的精神,既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又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
B.鲁迅一生的思想和作为虽有波动,但始终也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反对的一般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
C.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的原因是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改变国人的精神,即人的精神的独立。
D.由于对人的精神的表达、理解和强调有时甚至有些过分,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加以延续的,鲁迅对此没有清醒地察觉或干脆没有察觉。
解析:不是并列关系,应该是递进关系,原文“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故答案选A。
答案:A
课后作业8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________,在习惯了刷屏浏览点点戳戳的生活之后,很多人都感慨“书太难读”,似乎以前啃艰涩的大部头小说却________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阅读,绝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更关乎人的精神趣味。正如一句名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筛选的信息同样不值得读。而这,恐怕就是读屏与读书的区别所在。换而言之,虽然数字化浪潮带来了阅读场景的深刻改变,但通过读书沉淀思想进而形成系统思维的人生成长规律不会变。曾经,电视的到来引发了人们对“沙发土豆”的深刻担忧,而身处“读屏时代”,比蜷缩沙发带来的“肢体萎缩”更危险的,无疑是“大脑萎缩”:思维在________中变得僵化,在众声喧哗中变得无知。习惯了“数字阅读”的跳跃、零碎和________,( )。
数字化浪潮中,“会阅读”是一种能力。对于读过万卷书的一代人来说,再去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或许是一种讽刺。但事实证明,我们不得不重新去认识和讨论阅读的意义。当然,我并不是一个反对科技进步的保守派,我非常愿意看到科技推动进步力量的成长,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科技的副作用保持警惕。“能阅读”和“会阅读”是两个概念,我们的生活让前者保持了趣味性,而能塑造和培养我们的思维和精神的后者,却推动了文明的进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毋庸讳言 甘之如饴 光怪陆离 浮光掠影
B.毋庸置疑 安之若素 光怪陆离 走马观花
C.毋庸置疑 甘之如饴 斑驳陆离 浮光掠影
D.毋庸讳言 安之若素 斑驳陆离 走马观花
解析:毋庸讳言: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毋庸置疑: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语境后面直接写出自己的想法,用“毋庸讳言”。甘之如饴:感到像糖一样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安之若素:(遇到不顺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语境是“啃艰涩的大部头小说却”用“甘之如饴”。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语境是“在众声喧哗中变得无知”,用“光怪陆离”。浮光掠影:像水墨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语境是“‘数字阅读’的跳跃”,用“浮光掠影”。故选A。
答案:A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应回归数字化阅读的本质属性,并对其进行辨析,从使自己不至于在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迷失。
B.我们年青人,更应该坚持认真阅读,坚持经典阅读,从而使自己的知识更有系统和深度。
C.我们应该树立数字时代的“大阅读观”,注意给深思考、深阅读留下空间。
D.我们或许更需要回归传统阅读的节奏、系统与静心思考,找寻那些日渐退化的思维能力。
解析:从上文“思维……僵化”以及所填成语“浮光掠影”可推出答案。故选D。
答案: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前者让我们对生活保持趣味性,而后者却能打造我们的思维和精神,推动文明的进阶。
B.前者保持了生活对我们来说的趣味性,而后者却能塑造我们的思维和精神,推动文明的进步。
C.前者让我们的生活保持趣味性,而后者却能塑造我们的思维和精神,推动文明的进阶。
D.前者让我们的生活保持了趣味性,而后者却能在我们的思维和精神进行塑造的过程中,推动文明的进步。
解析:A项,“打造思维和精神”搭配不当;B项,“生活对我们来说的趣味性”主客颠倒;D项,“在……过程中”成分残缺,改为“在对……的进行塑造过程中”。故选C。
答案:C
4.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给某高校的自荐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做修改。
本人学习刻苦,考过好几次学年第一。此外,我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等方面均有建树。曾获得“语文报杯”作文大赛一等奖,也曾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取得200米短跑第一名的骄人成绩。希望贵校能慧眼识珠。如能荣幸到贵校就读,我将倍加珍惜,争取成为优秀学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过好几次学年第一”口语化,改为书面用语“曾在学年考试中名列前茅”;“建树”一词词义太重,用词不当,可改为“突出表现”;“骄人成绩”一般说别人,不得体,说自己改为“好成绩”;“慧眼识珠”不得体,自称“珠”,用语不得体,改为“望贵校能给我一次机会”;“荣幸”指荣耀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用于此处不得体,改为“有幸”。
答案:①“考过好几次学年第一”改为“曾在学年考试中名列前茅”;②“建树”改为“突出表现”;③“骄人”改为“好”;④“慧眼识珠”改为“给我一次机会”;⑤“荣幸”改为“有幸”。
5.(2019年湖北省天门市、潜江市高一期末考试)旁批,就是在文章旁边作批语。既可对所批材料的内容进行提炼,也可谈自身的真切感受。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为后面一段材料作批注。要求:①先概括材料内容,再谈感悟;②语言简明、连贯、准确;③不超过50字。
示例:
(材料)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旁批)梁启超先生对讲演稿一丝不苟。由此,让我们明白了做学问必须严谨。
(材料)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巴金《小狗包弟》)
(旁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段话流露出巴金先生对小狗包弟的歉疚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忏悔,巴金先生的行为对我们有启发性,启发我们做人要诚实,要善良,还要时时反省自己。考生结合这些作答即可。
答案:巴金先生对小狗的歉疚和内心深处的忏悔。由此,启发我们做人要诚实善良,要时刻反省自己。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欲扬先抑,闻所未闻,足见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
B.作者抓住鲜活的细节,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梁任公先生。出口成章,倒背如流,即使偶有阻塞,敲击脑瓜儿延续,其情态可掬,令人莞尔。
C.“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这是对梁任公讲演的高度评价。
D.“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收束全文,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解析:A项,“这样的开场真是欲扬先抑”错误,所谓“欲扬先抑”是指为了赞美或讴歌某一主题或某一对象,通过先采取辩证对比的方法对其加以控制、压抑,反而能更加突出对象的特点,此处是梁启超演讲的开场白,前一句主要体现他的谦逊,后一句应是体现他的自负,体现出梁启超的幽默风趣。这一开场白体现出梁启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
答案:A
7.作者引用《箜篌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作者认为这四句十六字,经梁启超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而“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这说明梁启超讲解《箜篌引》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者借助引用这首诗说明梁启超先生讲得之好,之逼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刻。
答案:《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更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8.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梁任公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选段来看,作者主要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刻画梁启超的形象,如开场白时候的语言,如讲解《箜篌引》时的表现,如他引用背诵时的表现,如他讲解《桃花扇》时的表现,这些细节体现出梁启超的腹有才华、学识渊博、讲解生动,且满腔热血的学者特色。考生可以抓住作者在文中对梁启超进行描写的语言进行分析。
答案:选段主要运用细节描写写梁任公。通过讲《箜篌引》、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学者形象。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梁启超:常要思报社会之恩
郑清坡
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等,在诸多领城均卓有成就,对当时和其后的知识分子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本人建树颇多,其子女也个个成才,或为建筑学家、或为考古学家、或为火箭控制专家等。梁启超一生都在为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十分注重把这种情怀传递给子女,培养他们常思贡献社会的品格。他在给子女的信中讲到: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这样的教诲在梁启超给子女们的信中俯拾即是,处处体现着家国情怀。
梁启超不仅仅对子女在言传上谆谆教导,更以身作则,注重身教。他在给儿子思忠的一封信中说到: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的。1927年,时局动荡,战乱不已,梁启超又身处病痛之中。即便如此,他在一封给孩子们的信中说:我在今日若还不理会政治,实在对不起国家,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在信中梁启超痛感当时中国危机日深,“症候天天变,每变一症,病深一度,将来能否在我们手上救活转来,真不敢说。”但他仍保持一贯的积极乐观,告诫子女们,“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毕竟他坚信,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而他所能做的就是为这些事业,多培养几个人才。即便是家人担忧唠叨他的身体状况,梁启超还是要那样努力去做,多在学校演说,多接见学生等等,忧国忧民之情及社会责任感溢于言表。
梁启超正是以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诫子女们,不止常要思报社会之恩,更要努力做好自己责任内的事,而不是总先想着结果。他给女儿思顺的信中写到:我常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并盛赞女婿希哲就是这样勤勤恳恳做他本分的事,是天地间堂堂的一个人。梁启超在解答儿子思成来信询问所学有用无用之别时讲到:“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做去了。”他在对思成的求学之路进行了详细的指引后,又告诫其要在学校中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并赠予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之名言。最后,他勉励道: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启超的言行对子女们影响很大,其子梁思礼曾说:他总是谆谆教导我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报效祖国。而他从父亲梁启超那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爱国”,这也是他们全体兄弟姐妹所继承下来的宝贵遗产。
在梁启超“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的训诫之下,梁家可谓满门皆英才俊秀,其9个子女中有7人曾留学海外,却无一例外地学有所成后回归祖国,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做出了很大贡献,展现了强烈爱国情怀与贡献社会的良好家风。其中,梁思成、梁思永于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礼于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这些成就,显然与梁启超注重子女教育,以及良好的家训家风密不可分。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9.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启超不仅在诸多领域卓有成就,影响广泛而深远,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梁启超不仅本人建树颇多,而且子女个个成才,这与他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C.梁启超在病痛之中仍不忘忧国忧民,他不顾家人劝阻,努力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D.梁启超告诫子女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尽力做好分内之事。“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解析:C项,“不顾家人劝阻”理解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家人担忧唠叨他的身体状况”。故选C。
答案:C
10.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当时动荡不安的中国,梁启超既充满忧虑,虽不相信国家能救活转来,但又保持极乐观,坚信只要努力就会使国家民族生命永存。
B.梁启起认为,地位不分高低,职业不分贵贱,士大夫救济天下与农夫种田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要尽责尽力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
C.在给儿子梁思成的信中,梁启超不仅对其求学之路作了详细指引,还告诫他要把应学规矩尽量学足,勉励他不可自慢自馁,要尽力而为。
D.文章围绕“常要思报社会之恩“行文,以梁家子女皆英才俊秀,成就斐然的事实,有力地突出了当今时代应注重子女教育、保持良好家训家风的主题。
解析:A项,“不相信国家能救活转来”错,原文只是表示他信心不足;B项,“梁启超认为,地位不分高低,职业不分贵贱”无中生有,梁启超意在强调事业无大小之分,关键是要尽责尽力去做;D项,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不正确。
答案:C
11.文中大量引用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信中的语句,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文引用传主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信中的语句,使传主梁启超形象更加丰满,具体展现梁启超对子女的言传身教,表现他的家国情怀,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文中大量引用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信中的语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借梁启超自己的语言直接体现其思想品质,更真实,更有表现力、感染力。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①具体展现梁启超对子女的言传身教,表现他的家国情怀;②借人物自己的语言直接体现其思想品质,更真实,更有表现力、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