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件(共30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件(共30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5 19:29:01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古代外交
独立、自主、和平
回顾过往
近代中国的外交
《清政府与八国联军》
——屈辱的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习目标:
1.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
3.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4.概括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自主学习:
1.找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哪个?有什么意义?
3.找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内容、意义。
4.找出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性质、影响。
材料一: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
材料二: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
——周恩来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问题: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亚洲和非洲诞生了一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这些国家曾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奴役和压迫,独立后仍面临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战争的威胁,经济上也遭受不公正待遇,因此,它们都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形成了美苏两大阵营。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问题:新中国的外交形势如何?






有利:
不利:

1.为打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新中国领导人是怎么做的?

2.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什么?有何意义?




3.建国第一年,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问题探究】
积极主动地开展外交活动
成就:建国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苏联
意义: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访苏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
面对着当时对中国不利的国际形势,中国领导人是怎样做的呢?

积极、主动,走向世界交朋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首次提出时间、事件
内容
意义
1953年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发展
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中印缅发表联合申明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三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家璇在2004年6月28日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讲话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事业的成熟;
习近平:“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历久弥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不是淡化了,而是历久弥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历久弥坚。”
三、万隆会议
时间
地点
会议
性质
讨论
主题
方针
1955年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求同存异”的方针
“求 同 存 异”
“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思考:“求同存异”中“同”和“异”分别指什么?
“同”:
遭遇相同:都曾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目的相同: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保障民族独立,谋求发展。
指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社会习俗等不同。
“异”:
“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意义: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知识迁移:
想一想,“求同存异”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适用吗?实际上它存在什么道理?
适用。它实际上包含了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的内涵。
泰国代表旺亲王:谁说周恩来是土匪?他是中国的绅士、王子,他是天才的外交家。’”
会 后
周恩来对我国外交事业做出来重要贡献,我们改怎样评价周恩来?
评价:周恩来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
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在瑞士举行的会议。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并起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54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
学 科网
2018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共中央举行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同志在座谈会上强调: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
——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
3月5日
2018年
周恩来同志在学生时期就为同学题词:“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课堂小结

明确一项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牢记一位伟人——
知道一次会议——
领悟一种精神——
周恩来总理
万隆会议
万隆精神

坚持一个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贯彻一个方针——
求同存异
课堂检测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是( )
A.互不侵犯原则
B.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C.独立自主原则
D.平等互利原则
C
2、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确的是( )
①日内瓦会议
②与苏联建交
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万隆会议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②③④① D. ③②①④
B
3、概括我国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1)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
(3)参加日内瓦会议。(周恩来)
(4)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恩来)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它就像一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他就像一位耀眼的明星,受到世人的追捧与尊敬,它就像一首经典的老歌,超越国界和时空被人们传唱。  
万隆会议;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或万隆精神)
(2)一个美国记者说:“他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问题 :
(1)材料中第一个“它”指什么?材料中“他”指谁?材料中第二个“它”指什么?   
亚非国家虽有共同遭遇,但也有矛盾分歧,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使会议初期出现分歧和矛盾。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呼吁各国加强团结,用平等的态度平息争论,用诚意化解矛盾,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他卓有成效地管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己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女;他为中国巨大的国民经济殚精竭虑,不知经手过多少钱财,却没有在外国银行里给自己存入一分钱……”
——联合国秘书长
瓦尔德海姆
Who is he ?
感悟伟人
一句话的电影说明书
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通知工作人员,给与会者放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彩色越剧片。工作人员为了使外国人能看懂中国的戏剧片,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周总理审阅。周恩来批评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工作人员不服气地说:“给洋人看这种电影,那才是对牛弹琴呢!” “那就看你怎么个弹法了”,周恩来说,“你要用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给你换个弹法吧,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
“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
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故事欣赏
“派克”的来历



“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
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
故事欣赏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
“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故事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