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5 19:2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年级:八年级 下册
版本:部编版 历史
16、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屈辱不独立不平等无自主权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16、独立自立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出兵朝鲜,并将第七舰队开住台湾海峡,威胁中国安全,阻止中国统一。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一种怎样的国际形式?帝国主义
孤立、封锁、包围新中国。材料一:材料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任外交部长是谁吗?快速阅读课本,找出: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成就?成就一:建国第一年里与17个国家建立外交。毛泽东与斯大林周恩来代表中国同苏联签署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苏建交并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成就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提出背景:中印边界问题
旧中国时期,英国殖民者背着中国政府划出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国西藏地区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英属印度。此后,这一地区就成为中印两国关系的焦点地区了。
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对中国部分领土的侵占,而且进一步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于1953年扩展到麦克马洪线。成就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成就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保证
目标
核心和基础二、内容:成就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50多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钱其琛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材料2: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家璇外长在2004年6月28日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谈话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不仅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今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两则材料思考这一问题。三、影响: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国内
意义国际
意义人民日报客户端2018年3月6日消息,外交部发言人耿爽3月6日主持例行记者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我是小小外交官问:据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近期公布了高中学习指导纲要修订案,要求在高中生教育中加入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不存在领土争议等内容,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成就三: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考考你(结合视频和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1)万隆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2)万隆会议的议题?
(3)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求同存异”方针?你能举一个生活中
“求同存异”的事例吗?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中国的外交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局面。取得了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44524524截至2017年6月175周总理的外交故事 我们的周总理,一个生活极为朴素的总理,他的工作量却极高,有人统计过,他平均每天的工作量都在14个小时以上,有时候是16~18个小时,连续工作24小时,都是经常的事!
1973年6月初的一天,身患绝症的75岁高龄周恩来总理已经3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了,他一直在工作着,接下来还要继续接见外宾。这时,秘书进来提醒说:“还剩十四分钟。”极度疲劳的周总理提出洗把脸刮刮胡子提提神再去。秘书在门口等待许久不见总理出来,便打开了洗手间的门,这才发现,周总理在卫生间里靠着墙睡着了,手里还握着沾有肥皂沫和胡子茬的刮脸刀……
画面中那憔悴消瘦的面容、稍稍倾斜的身姿、右手的刮胡刀、左手垂落的毛巾,与人们熟悉的那位英俊潇洒、神采奕奕的总理判若两人。然而,这些细节非但没有损害周总理的形象,反而将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总理刻画得更加真实、高大,更加震撼人心。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