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宋朝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
陈寅恪先生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导入新课宋朝国家的赋税是唐朝最强盛时期的两倍,是明朝最强盛时期的14倍。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宋朝的建立 宋太祖赵匡胤时间:
建立者:
事件:
定都:
960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宋太祖)东京(今河南开封)宋太祖
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
的老槐
树。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实现局部统一。2.局部统一方针
影响
先南后北 北宋立国之初,宋太祖向宰相赵普询问五代战乱原因 和 治国之方。 宋太祖 (赵匡胤)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北宋宰相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加强中央集权3.北宋强化中央集权措施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收其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1、解除大将的兵权。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还设立多重机构。
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知州;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杯酒释兵权政治上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归纳宋太祖为强化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利弊。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②地方: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政治上
中
书
门
下
皇帝(三司)宋
太
祖
加
强
中
央
集
权官员的权力比以往受到制衡和约束,武人干政的风险降低影响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中央集权大大加强。神童诗
汪洙(宋)
天子重英豪,
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对比以下两首诗,你认为唐宋两位诗人的志向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2、表现:3、影响:防止武将跋扈和兵变权移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①重用文官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措施: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视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臣统兵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②限制武将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宋代,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材料一: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录取名额成倍增加。只要考中一般都授予官职。
——倪方六《古代“高考”阅卷前要糊名易书 许落榜生查卷》
材料二: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材料三: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武举人数年均5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③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表现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宋朝科举考试图③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两宋300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糊名、誊录宋朝四大书院宋代科举考试非常发达,教育在民间较大发展,为多姿多彩的文人世界的形成提供了根本条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代村童闹学图宋代科举考试图重文轻武的影响: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本32页:了解北宋政策弊端 消极影响:
“三冗”:冗兵,冗官,冗费;
“两积”:积贫,积弱。曾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主讲“两宋风云”的著名历史老师袁腾飞说“北宋缺将,南宋缺相”,你如何看待“北宋缺将”?拓展延伸宋朝政治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