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龄及称谓
1. 年龄称谓词
称谓 年龄
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二三岁的儿童
垂髫 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泛指幼年
始龀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总角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泛指童年
豆蔻 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 女子十五岁
束发 男子十五岁
弱冠 男子二十岁
而立 三十岁
不惑 四十岁
知天命 五十岁
花甲(耳顺) 六十岁
古稀 七十岁
耄耋 八九十岁
期颐 一百岁
2. 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1)敬辞释义及示例[统编教材七上P31]
令 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惠 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惠顾、惠存、 惠赠
垂 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垂问、垂询 2015衡阳、垂念、垂爱
赐 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小辈的行为。赐教
高 称与别人有关的事物。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朋
贤 称平辈或晚辈。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
奉 用于自己举动涉及对方。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尊 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尊亲(对方父母)、尊君(对方父亲)
特定对象 帝王:万岁、圣上、天子、陛下、大王;将军:麾下
其他 阁下、劳驾、叨扰、莅临、光临、驾临、赏光、赏脸、雅教、雅意、雅正、贵姓、贵庚、贵体、贵恙、贵干、府第、府上、借重、足下、享年、大作、大驾、仁兄、高抬贵手、不吝赐教、鼎力相助、大材小用、率先垂范、借花献佛、洗耳恭听等
(2)谦辞释义及示例
家 称自己的亲属朋友。家父、家君、家母、家慈
舍 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舍弟、舍妹
小 谦称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含有地位低之意)。小弟、小女、小儿
愚 用于自称。愚见
拙 用于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拙作、拙著、拙见
敝 用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敝人、敝姓、敝校
鄙 用于自称。鄙人、鄙见
特定 对象 帝王自称:孤、寡、朕;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妾
其他 涂鸦、绵薄、见笑、见教、见谅、寒舍、蓬荜生辉、抛砖引玉、无功受禄、才疏学浅、德薄才疏、不情之请、不足挂齿、雕虫小技、班门弄斧、聊表寸心等
3. 其他称谓
(1)百姓称谓: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有意义相关性。如:李白字太白。
(3)号:别号——即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以住址或室名为自己取的别称。如:李白称青莲居士;辛弃疾称稼轩居士。尊号——即死后门人、后人对其的称呼,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先生。谥号——即给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的称号,如:称范仲淹为文正,称岳飞为武穆。
(4)古人其他称呼方式
称籍贯——以出生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称柳河东。
称官名——以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称官地——以做官地方命名。如:柳宗元称柳柳州。
二、古代教育及官职
1. 科举制度
(1)院试:中试称为秀才或生员,第一名称为“案首”。
(2)乡试: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3)会试:参加的人是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4)殿试:一甲三名通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注: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2. 古代官职升降相关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荐、举、拜、除、封等。如“除臣冼马”。
(2)表提升官职的词:升、擢、拔、陟、晋、进、加等。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表罢免官职的词:罢、绌、黜、免、夺等。
(4)表降低官职的词:谪、贬、放、左迁、左除、左降、左转等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表调动官职的词:迁、徙、调、转、补、改等。
(6)表辞去官职的词:告、解官、请、乞身等。
三、节日习俗
节日 时间 习俗 相关故事
除夕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晚 守岁、吃年夜饭 驱赶“夕”兽的故事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贴春联、挂年画、拜年、吃饺子 “年”的故事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赏花灯、吃元宵(北方)、吃汤圆(南方) ——
寒食节 清明前一二日 禁烟火、吃寒食 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
清明节 农历三月上半月 扫墓、祭祖、放风筝、踏青 ——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 屈原的故事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 —— 牛郎织女的故事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赏月、祭月、吃月饼 嫦娥奔月的故事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 ——
四、二十四节气
1.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2. 含有特殊意义的节气:
(1)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2)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寓意驱除寒冷。
(3)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寒暑递进变化程度。
(4)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时间和程度。
(5)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结、凝华现象。
3. 季月节气表
季 春 夏
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节 气 立春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季 秋 冬
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冬月 腊月
节 气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五、天干地支与十二生肖
1.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wù)、己、庚(gēng)、辛、壬(rén)、癸(guǐ)
2. 十二地支:子、丑、寅(yín)、卯(mǎo)、辰、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hài)
3.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中国古代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利用天干地支纪年。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丙辰中秋”中的“丙辰”。 年号纪年法:从汉代起,以皇帝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庆历”指的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曹刿论战》“十年春”中的“十年”指的是“鲁庄公十年”。
六、地理常识
1. 江:(长江)
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江东、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江右:指长江下游北岸地区。
2. 河:(黄河)
河南:旧指黄河以南地区。河北:旧指黄河以北地区。
3. 关:(函谷关)
关内: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即关西。关外:指函谷关以东地区,即关东。
4. 山:(崤山)
山东:旧指崤山以东,与关东同。山西:一般指崤山以西,与关西同。
5. 阴阳:
阳:山南、水北,如衡阳、洛阳。阴:山北、水南,如华阴、江阴。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