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导学案(共4课)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导学案(共4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6 14:40:31

文档简介










1 邓稼先

【课文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学习本文精心剪裁,巧妙布局的特点。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长句短句交错使用的作用。
4、学习写人物传记。
5、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背景资料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宰割 署名 奠基 开拓 元勋 仰慕
孕育 选聘 大厦 无垠 夐 黯
曛 铤 筹划 签字 颤抖 燕然
嫣红 挚友 彷徨 罗布泊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3、理解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含义。
宰割: 署名:
奠基: 开拓:
元勋: 仰慕:
孕育: 无垠:
筹划: 嫣红:
挚友: 彷徨: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引人注目:
忠厚平实:
知人之明:
马革裹尸:
层出不穷:
燕然勒功:
4、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课文由小标题分为六个部分。请你简要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2、下面是对这篇课文结构的图示,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② ③
③ ④
④ ⑤
⑤ ⑥


3、作者在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中说,“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话的一二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
B、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4、作者在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中写了他看邓稼先的信后感情有极大的震荡,接着作者说:“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作者是真的“想不清楚”吗?他为什么这样写?
答;



参考答案
1. 2、B 3、D 4、不是。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含蓄地告诉读者,他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这样写,语言简练,蕴含丰富,更能给读者回味的余地。

第二课时
一、本文探究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4、'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5、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6、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二、类文拓展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2011·山东聊城)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21世纪教育网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 ?(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1.“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时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见,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

2.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达什么?

3.第①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词?

4.第③段画线句优美的原因是什么?

5.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6.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并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

一、1.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5.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旗帜、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了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6.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百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1.第一次见孙犁,他正在捡豆粒,他给了“我”一种亲切感。第二次见孙犁,他正和保姆准备糊窗缝。“我”看到了他的朴实,虽年老仍洋溢着活力与激情。第三次见孙犁他大约是在写作。“我” 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质朴热情。2.借助“套袖”,表现了孙犁先生亲切热情、质朴勤俭、激情活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人格魅力。3.少时,“我”自视才高,便敢有当做家的梦想。现在看来,自觉有些狂妄,故称“妄想”;那时,“我”自以为读了几篇文章,就懂了孙犁。现在忆起,真是少年轻狂,故称“大言不惭”。4.“看见”“站起”“亮”“微笑”等动词的运用,生动逼真地让孙犁的质朴热情跃然纸上;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口语化的风格,自然真切地让孙犁的亲切朴实呼之欲出。5.劳动是让人尊重的行为,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孙犁,捡豆粒、糊窗缝、珍惜衣服和纸张,都是他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他质朴美丽人生的写照。6.徐光耀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从孙犁及他的作品那里谙熟“为文先为人”之大道。其实,不仅“为文”,为任何事,亦应如此。




B、①→② ④ ⑥


C、①②



A、①



第 6 页 共 6 页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资料链接:
臧克家(1905~2004 ),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 》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 》,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闻一多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9%97%BB%E4%B8%80%E5%A4%9A&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本名家骅(huá)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6%B5%A0%E6%B0%B4%E5%8E%BF&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一个“世家望族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6%9C%9B%E6%97%8F&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书香门第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4%B9%A6%E9%A6%99%E9%97%A8%E7%AC%AC&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五四运动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4%BA%94%E5%9B%9B%E8%BF%90%E5%8A%A8&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时在北京清华大学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5%8C%97%E4%BA%AC%E6%B8%85%E5%8D%8E%E5%A4%A7%E5%AD%A6&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5%85%A8%E5%9B%BD%E5%AD%A6%E8%81%94&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会议。1922年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1922%E5%B9%B4&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赴美国芝加哥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7%BE%8E%E5%9B%BD%E8%8A%9D%E5%8A%A0%E5%93%A5&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1925%E5%B9%B4&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9%9D%92%E5%B2%9B%E5%A4%A7%E5%AD%A6&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清华大学教授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6%B8%85%E5%8D%8E%E5%A4%A7%E5%AD%A6%E6%95%99%E6%8E%88&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1923年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1923%E5%B9%B4&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出版第一部诗集《 》,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5%8F%A4%E5%85%B8%E6%96%87%E5%AD%A6&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8%A5%BF%E5%8D%97%E8%81%94%E5%A4%A7&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8%83%A1%E5%AD%90&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6%8A%97%E6%88%98%E5%88%B0%E5%BA%95&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的决心。1943年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1943%E5%B9%B4&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后,因目睹蒋介石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8%92%8B%E4%BB%8B%E7%9F%B3&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反动政府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5%8F%8D%E5%8A%A8%E6%94%BF%E5%BA%9C&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4%B8%AD%E5%9B%BD%E6%B0%91%E4%B8%BB%E5%90%8C%E7%9B%9F&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7%A4%BE%E9%95%BF&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一二·一”惨案发 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遗著由朱自清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6%9C%B1%E8%87%AA%E6%B8%85&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编成《闻一多全集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9%97%BB%E4%B8%80%E5%A4%9A%E5%85%A8%E9%9B%86&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四卷
自主学习
衰微( ) 赫然( )迭起( ) 卓越( )
锲而不舍( )小楷( ) 沥尽心血( )慷慨淋漓( )
迥乎不同( )目不窥园( )
望闻问切:
兀兀穷年:
整体感知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3.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在“说和做”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4.闻一多先生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学术,目的是什么?(原文答)

5.说说闻一多先生的前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引用闻一多的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2、作者选取作为学者研究学问上的三件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 “说”的内容与目的是什么?

语句赏析
1.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2.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体验反思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2 / 2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导学目标:
1.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导学重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导学难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导学过程
预习案
一、课前导学
1.复习有关鲁迅的知识。
2.查阅作者萧红的生平事迹,将主要内容整理在书上。
要点: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鉴( )赏????混( )浊?? ?窘( ) 掠( )???旷( )代
深恶( )痛绝? ? 抽屉( )?? ?阖( )眼?????搭讪( )?
了( )然 筵( )会 解剖( ) 挟( )着 紊( )乱
虔( )诚 踌( )躇( ) 堵塞( ) 着( )色 校( )样
2.解释下列词语:???
鉴赏: 虔诚:
祈祷: 抹杀:
旷代: 校样:
3.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三、学生质疑
在自读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或产生了哪些疑问,把它标记在书上。
学习案
一、合作学习
1.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从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如: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二、品味探究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工作中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要点:今天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三、问题质疑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究。
反馈案
一、积累运用
1.鲁迅,原名_______ ,浙江____ 人,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他的散文集有___________ ,小说集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萧红(1911-1942),中国___代女作家,原名_________,_______人。代表作有《 》、《 》、《 》等。
二、拓展延伸
1.上网阅读唐弢的《琐忆》,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异同,说说哪篇文章里的鲁迅,你感到更真实?为什么?
2.学完本文,你觉得鲁迅先生哪些方面是值得你学习的?
三、会考对接
鲁迅先生说:“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这句趣话妙在哪里呢?文中记述了好些鲁迅所说的话。请再选择一例,谈谈其中的妙趣或隐含的道理。






第 2 页 共 3 页











4 孙权劝学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重点)
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难点)
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二、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蒙辞( )以军中多务( )
(2)但( )当涉猎??
(3)见( )往事耳
(4)自以为( )大有所益?
(5)及( )鲁肃过寻阳
(6)即更( )刮目相待
(7)蒙乃( )始就学
(8)权谓( )吕蒙曰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 但当涉猎
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孰若孤
孤: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①比喻人学识尚浅。(?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孙权劝学》选自《?》,《?》是?(朝代)?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诗》《?》《?》《春秋》等书。?
【文本精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怎样的语气?表现孙权怎样的心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写出怎样的语气,表达怎样的心情?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4.“卿今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提高训练】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
【拓展延伸】
1.你读了这篇短文有什么感想?在日记本上写一篇读后感;

2.查找摘记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1. (1)推辞、事务、(2)只、(3)了解、(4)认为、(5)等到、(6)重新、(7)才、(8)对……说2.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涂:通“途”,道路。3.(1)“博士”,古义是“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是“学位的最高一级”的意思;(2)“往事”,古义是“历史”,今义是“过去的事情”的意思;(3)“但”,古义是“只”,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4)“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独4.①吴下阿蒙,如果不努力学习,将来可就要成为吴下阿蒙了。②刮目相待,几天不见,她的谈吐竟然如此不凡,真让人刮目相待。5.①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②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③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④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对待。⑤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6.(1)《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编年体 战国 (2)《易》 《书》 《礼》
【文本精析】
1.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坚决的语气,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流露出关心与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前一句“邪”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以古鉴今);后一句中“耳”表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这句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与爱护。
3.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是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这番话表现出孙权善劝。他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表现出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的长进。
5.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的接应,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也表现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6.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了到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的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之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提高训练】
1.(1)经过,(2)到,(3)走近,(4)全、都。2.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3.(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5.此题为开放性题目。(1)勤奋好学;(2)勇而有谋略,识军计。(此答案仅在参考,只要说的有理即可。)
【拓展延伸】
2、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书到用时方恨少。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⑨知识就是力量。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第 2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