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和血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3课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心脏的大小、位置、结构;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2.探究活动时能提出猜想;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3.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地科技作品。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珍爱生命,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以及保健方法,知道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路线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对人体心脏和血管作用以及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搜集关于心脏和血管各个方面的资料、课件,模拟心跳实验材料,红色水,医用听诊器。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关于心脏和血管各个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制作简易听诊器的材料:漏斗、剪刀、长胶管等,医用听诊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知道医生是怎样给病人看病的吗?
出示听诊器,你知道它的作用吗?
出示课件,板书:心脏和血管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熟悉的生活状况中导入,直入主题,节省时间】
2.课前大家已查阅很多资料,谈谈你对心脏的认识。
3.关于心脏,你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
(1)心脏是什么样子的?心脏在人体的什么位置?
(2)什么是心跳?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它与什么有关系?
(3)心脏的构造是怎样的,它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血管?血管有几种?
(5)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循环流动的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按课前分组,组织学生自主活动。
出示课件 提出探究方法和要求:
①找一找自己心脏的位置。
②听一听同位心脏的跳动与位置
③感觉一下手腕上脉搏的跳动的速度
2.学生四人一组开始活动。
(1)测一测自己的脉搏
用摸脉搏的方法感知心跳,找一找,摸一摸自己的脉搏。
找一找,同位的脉搏。
提出问题,人在不同状态下的心跳快慢是不变的吗?
教师记时,学生实验。
静止状态下,教师计时,学生测自已脉搏跳动次数。
轻微活动后,教师计时,学生测自己脉搏跳动次数。
剧烈活动后,教师计时,学生测自己脉搏跳动次数。
填写实验记录
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
静坐
运动
剧烈运动
不剧烈运动
心跳次数
(1分钟)
分析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小组汇报结论。
(2)找一找我们的心脏和血管
依据课文中学生的三个情景图,
采用摸一摸,听一听,看一看,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活动,摸一摸,感受自己心脏的位置与心跳。听一听同位的心跳与位置。看一看,手面上分布的血管,在手腕处,找一找自己的脉搏,将心脏与脉搏联系起来。】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谈话:刚才同学们活动地都很认真,相信你们一定有很大的收获。那就比一比谁发现的问题多,汇报的效果好。
小组代表汇报探究结果,根据表现及时评价。
预设1.心脏位于胸腔左侧,两肺之间。它的形状像一倒置的梨,上大下小,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
认识心脏。
学生汇报发现心脏的位置在人体胸腔中偏左。
根据汇报,学生发现问题,引导质疑:心脏的形状与大小 。
出示课件:心脏模型
学生交流心脏的位置:位于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有拳头般大小。分布着许许多多不同颜色的血管。
摸一摸:把手放在自己左胸前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手在微微颤动,是心在怦怦的跳。
听一听:把耳朵贴进同桌的胸前听到咚咚咚。
说一说:你的发现?
想一想:心脏跳动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身引入,摸一摸心脏在人体的什么位置?.把手放左胸腔能够感受到心脏的跳动。增加了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相互合作的意思。】
预设2.心脏的构造,内部有4个腔,分别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2.心脏的构造(出示课件)
学生观察心脏的内部构造剖面图。
交流汇报:心脏是由厚厚的心肌构成,分为两部分,有四个腔,分别是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预设3.血管是血液在全身循环时所经过的管状构造,它遍布人的全身。血管分为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
3.认识血管
出示课件 : 心脏血管模拟循环图
学生观看交流,猜想血管的种类。 生汇报
课件演示:心脏血液循环模拟动画
说说你观察到的现象:
小结:动脉血管是红色,血液里携带着养料和氧气。静脉血管是蓝色,血液里携带着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连接动脉和静脉血管的是比头发还细的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一是: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二是动脉血管是血液从心脏流出的血管。三是静脉血管是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四是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连接着许多比头发还细的血管,这就是毛细血管。】
预设4.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跳,心跳的作用。心脏总是有规律的收缩舒张。收缩时把血液压入动脉血管;舒张是让血液从静脉血管流回心脏。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正常情况下心跳的次数大约在60-100次。
①同学们都知道了自己的心跳,下面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左胸的位置,亲自感觉一下。
谁来汇报自己的感觉。评价质疑:心脏是怎样跳动的?
学生伸出自己的拳头,握紧,松开,反复体验
小结: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模拟心跳实验
实验材料:塑料瓶,橡皮管,红色水,水槽。
实验方法:把装有红色水的塑料瓶放进水中,捏紧,松开,连续几次,观察现象。这就是心脏跳动时的样子。
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心脏总是有规律的收缩舒张。收缩时把血液压入动脉血管;舒张是让血液从静脉血管流回心脏。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简单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知道心脏跳动的样子和作用,把血液输送到全身,收缩时把血液压入动脉血管,舒张时血液从静脉血管流回心脏的规律。】
②让学生自己数数一分钟心跳的次数。
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一下,看一看自己的小组中的同学脉搏每分钟大体在什么之间。
再让学生活动几分钟再测量以下,和上次有什么不同?
汇报交流,引导质疑:让学生说一下心跳的快慢和运动的关系。
③指导学生用听诊器听一听不同状态下人的心跳的次数一样吗?
出示课件:读读资料卡。人在情绪激动、从事体力劳动、参加体育运动时,心跳会明显加快。也随健康状况而发生变化时,心跳快慢,强弱也在变化。不同年龄的人,心跳也不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60-100次。
【设计意图:通过听诊器,让学生清晰的听到心跳,在听中感受心脏的跳动,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但要注意听诊器的使用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谈话:同学们的探究时态度认真,汇报交流时积极主动,让我感觉到你们齐心合力的团结精神。谁来汇报一下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汇报:心脏的大小、位置、结构;了解心脏的跳动和血管的作用;
谈话:心脏的构造和血液循环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知识真是了不起。既然心脏与血管对我们生命这么重要,关于心脏和血管的保护你有什么建议。
1.怎样保护我们的心脏和血管?(可根据课文插图,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交流,指生汇报。
生:控制体重,超重加重心脏负担。
生:合理饮食,规律生活。
生:适量运动。
小结:加强体育运动,增强自己心脏跳动的活力,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
2.说一说心脏和血管的常见病。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学生制作简易听诊器。
2.我来填一填:
(1)心脏位于胸腔 侧。它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梨,上宽下窄,大小和自己的 差不多。
(2)心脏的内部有4个腔。分别为 、 、 、 。
(3) 是血液在全身中循环时所经过的管状构造,它遍布在人的全身。
(4)血管分为 、 和 。
3.科学与生活:了解心血管疾病的产生原因,写一篇调查报告。
4.拓展提高:测一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的心跳,看看有什么发现。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心跳和血管,测量心跳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组成了人体奇妙的“运输线路”,从而把养分和氧气送到全身各处。在实验过程中反复训练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是“做科学”。
(2)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始终围绕着学生活动进行组织教学,每个实验环节进行细致地处理。一步步引导学生猜想,设计,体验,交流,汇报。人人参与,亲身体验,怎么做?为什么做?只有这样,探究活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使用建议。课件的设计不易繁索,学具的选择不一定按教案准备,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但要丰富多样,易操作。
3、需破解的问题。本课可否这样教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直接让学生陈述、介绍对心跳和血管的认识,然后自身体验验证。
4、存在问题。由于个人专业知识有识有限,有些医学知识讲解不到位。35分钟教学时间有点紧张。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