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岩石的风化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6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观察岩石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大胆猜测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2.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3.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能对岩石的最终风化结果进行合理推想。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推理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观察岩石的活动;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2.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石灰岩碎块(小而且薄)、水槽、镊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在周末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登山,观察山上岩石的特点。相信你们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赶快把你的收获展示给大家吧!
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岩石的样子。
3.教师过渡:同学们观察的真细致,描述的也很形象。老师在这个周末也去登山了。登山的过程中,老师也看到了你们所描述的情景:山脚下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碎石,漫山遍野都是大小不等的岩石,有的岩石布满了凹痕、裂缝;还有的岩石缝里竟长出了植物…(课件展示相应图片)
引导质疑:看到这样的情景,爱发现、爱探索的同学们是否会心生疑问呢?请把你们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探究。(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疑问。如:山上的岩石为什么会出现凹痕、裂缝?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岩石破碎的?岩石的裂缝里为什么会长出植物?…
4.明确探究主题:“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坚硬的岩石发生破碎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师板书课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大胆猜想,合理假设。
1.提出问题:“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观察到的岩石的特点,展开想象,猜一猜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了破碎?
2.小组讨论交流,班内展示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想到的原因:刮风、下雨、太阳晒、地震、洪水(水流)、植物、人们开山取石……
3谈话:同学们对岩石破碎的原因做出了大胆的推测,接下来我们应该怎样去进行科学的验证?(模拟实验)
设计模拟实验
1.谈话:这节课,我们先来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师出示探究指导:请各小组同学认真观察下面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重点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这个模拟实验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你们能按照上图的实验操作示意图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吗?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师巡视,适时指导)
4.班内展示汇报。
(1)汇报所需的实验材料,并上台领取材料。(师引导学生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学生补充修正
5.师总结完善实验方案:(课件出示)
实验内容: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方法:用镊子夹一小块石灰岩,先放到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放到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现象。(温馨提示:1.正确使用酒精灯、操作时注意安全。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记录表。)
6.学生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实验中有什么现象?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结合实验记录表进行汇报)
【预设】:操作一两次,学生汇报的实验现象可能不尽相同 ,反复几次之后,学生汇报的实验现象便大同小异了,基本上都会发现岩石的破裂现象。
实验内容
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步骤
一次以后
两次以后
多次以后
观察到的现象
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
水槽里有脱落的碎石屑
岩石破碎了
…
我的结论
温度变化会让岩石出现裂缝,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2.提问:实验中的器材分别模拟自然界的哪些因素?(学生交流)
【预设】:酒精灯(太阳) 凉水(雨水)
师补充:酒精灯代表大自然中太阳的光和热,凉水代表着大自然中的温度变冷,反复几次表示经历的时间。
3.追问:你能根据实验中的现象推测出自然界中岩石破碎的原因吗?(学生交流)
【预设】:学生可能会联系到岩石因热胀冷缩的原因而发生破碎。
4.师适时播放温度对岩石的作用的视频。
5.师结合图示讲解:
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的膨胀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不同。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生长、水流冲刷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1.探究植物生长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1)提出问题:岩石在温度变化的作用下出现了裂缝。同学们,请大胆想一想,出现了裂缝的岩石会让哪些因素“趁虚而入”呢?
预设:学生会根据登山时观察到的现象想到植物会在岩石缝隙里生长。
(2)追问:风扬起尘土,带着植物的种子在岩石的裂缝里安了家。植物不断生长,会对岩石造成什么样的破坏呢?
【预设】:学生很容易会想到植物的根会把岩石胀裂。
(3)师出示相关图片,学生在观察对比中进一步明确植物的根对岩石的破坏。
(4)师小结:植物生长也会使岩石发生破碎。
2.探究水流冲刷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1)引出问题:温度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在不断的破坏着岩石,“破碎不堪”的岩石接下来又会有怎样的经历呢?告诉你们吧,它们会随着流水去“旅行”。在旅行的途中,流水会对岩石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交流)
【预设】:学生会想到被流水冲走的岩石会互相碰撞发生破碎。
(2)引导学生明确:水流也是有力量的,“水滴石穿”的现象就是很好的证明。岩石在流水搬运过程中会因互相碰撞而破碎。另外,海岸、河岸边的岩石在流水长时间的冲刷下会不断掉下一块块的碎石屑,时间长了,也会破裂、破碎。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光滑、美丽的鹅卵石就是岩石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互相碰撞、摩擦形成的。(师展示水流冲刷下的岩石图片)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一)揭示风化的概念。
1.提出问题:现在,谁能根据我们的探究过程说一说,自然界中的哪些因素会让岩石发生破碎呢?(学生交流)
2.师总结概括:岩石在自然界当中,受到气温变化、植物生长、水流冲刷、风吹日晒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就叫做风化。
3.理论提升:暴露在自然界中的岩石,对自然界中这些风化因素的任何一个都无法逃避,也无法抗拒。这些因素在岩石的风化过程中是同时起作用的,而且必须经过漫长的时间,甚至于上万年,上千万年,亿万年。
4.情感教育:人们开山取石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为的破坏也是岩石风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岩石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资源,希望同学们能从小做起,保护我们国家的资源。
(二)抽象提升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第15页下面的四副连续图
提出问题:岩石不断地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预设】:学生根据图中的情景会说出岩石不断地风化,最终会成沙子、土壤。
2.师概括提炼:
岩石 岩石破裂 小石子、沙、土
3.质疑提升:岩石不断的风化下去,若干年后,地球上是否会只有土壤不会有岩石了?(学生课下探索完成)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一)基础练习
1.明辨是非
(1)坚硬的石头永远都不会改变模样。( )
(2) 植物生长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
(3)风化作用是一个长期过程,因而短期内不起作用。( )
2.精挑细选
(1) 岩石在自然界中,会受到气温变化、植物生长、水流冲刷、风吹日晒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就叫做()。 A. 沙化 B. 石化 C. 风化
(2)很多岩石破裂是因为季节和昼夜的交替,温差使岩石发生了( )。A. 热胀冷缩 B. 热胀 C. 冷缩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学生公布答案,同位互改统计。)
拓展提高
联系实际,提升认知:岩石的风化作用,也会雕琢出许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造型。(师展示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石林、黄山奇石等岩石图片)
质疑:这些岩石经过几千年,上万年后,它们的样子会发生变化吗?(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课堂探究,学生会深刻认识到岩石风化是永不停息的,岩石会因风化作用而改变模样。
2.课后延伸:风化不但会改变岩石的模样,对我们祖国许多著名的石刻和石雕破坏也很大。(出示图片)
同学们能想出好的办法,保护它们吗?课下请查阅资料了解著名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为国家的文物保护出一份力。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我学会了…
我还想知道…
总结: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可同学们的探索空间是无限的,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探索岩石风化的秘密。
【板书设计】:
6 岩石的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