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 2课时教案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9.鱼我所欲也 2课时教案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6 20:25:16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
2.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初步了解孟子的情况。
教学重难点
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搜集资料,了解孟子生平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所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以民为本”和“性善论”,实行“王道仁政”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三、作品简介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添上题目,就可单独成篇。
《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出尔反尔”“出类拔萃”“绰绰有余”“怨天尤人”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四、字词句学习
(1)字词注音
①不为苟得也(wéi)
②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③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2)一词多义
①之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
②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表示比较)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
③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动词,做)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
④而
蹴尔而与之(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表承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
⑤得
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取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⑥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语气词,同“欤”)
呼尔而与之(动词,给)
(3)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4)古今异义
①可以(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能够用来。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②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③豆(一豆羹)
古义: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类植物。
④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⑤加(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好处。
今义:增加。
(5)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名词,恩惠。在这里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6)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②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五、课堂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2.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孟子生平及其主要思想,知道什么是孟子所说的“性善论”“本心”等。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主张。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3.文中两次提到“心”,即“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此之谓失其本心”。“是心”“本心”分别指什么?
【明确】“是心”:孟子认为人有四种本心,本文侧重讲“羞恶之心”(廉耻之心、向善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
“本心”:舍生取义。
四、合作探究
1.本文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明确】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2.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我们应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五、写作特色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的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入。
2.善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论辩力强。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六、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七、作业布置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