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老山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老山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6 15:3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山界
陆定一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诗歌《七律 ?长征》,并全班朗读。
2、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3、出示长征形势图,介绍红军长征。
二、?整体感知:
1、排除字词障碍
字: ?惊惶 ?篱笆 ?骨碌 ?酣 ?蜷 缀 ?矗 ?咀嚼 ?澎湃 ?
词: ?苛捐杂税 ?绝壁 ?骨碌 ?酣然入梦 ?蜷 ?呜咽 ?澎湃 ?
2、(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3、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4、小结: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三、课文分析:
1、文章结尾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明确:
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B、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C、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
D、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
E、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F、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A、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B、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C、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D、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明确:
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 ?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四、总结课文:
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内涵,也是我们当代中学生身上所必备的精神之一。我们必须拥有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更进一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揣摩生动描写: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生动的描写。你能揣摩出来吗?
提示:能够表现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2、分析生动的场面、景物描写
A、分析第12节,思考:
a、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奇观的?
b、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B、分析第22节,思考:
a、 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b、 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c、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庄严 ?奇伟 ??寂静
d、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e、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
明确:远近大细;比喻 拟人 排比
f、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
三、?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
四、作业布置:
????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