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认识量角器,了解量角器的基本结构,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过程中,产生统一角的度量工具和计量单位的需要;通过用量角器量角,进一步认识角的大小,初步形成角的大小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认识量角器和探索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情分析 《角的度量》是一节操作性比较强的课,根据小学生动作协调性不强、对角的抽象思维不够深刻、空间想象能力不高的特点,学会动手用量角器量角为教学核心。在学生认识量角器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量角,通过使用量角器进一步认识量角器,通过小组交流汇报量角的度数,在不断调整提高测量精确度中引导学生感悟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量角器,正确使用量角器。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量角器上的特征,并在教具量角器上指出结构名称;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尝试量角,在白板上演示,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比较两个出示在白板上
1、学生观看大屏利用白板的拖动引出计量角的大小要有专门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 两个角,比较角的大小。 幕上的两个角,说出哪个较大?哪个角小?
2、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说说采用的方法。(观察法、目测法、重叠法等) 能,让两个角重叠,轻松实现角的大小比较。
探究新知
指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基本结构,是学习用量角器量角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和实际操作,逐步加深认识。对量角器的认识,分几个层次,先让学生感受1度角的大小;接着整体了解量角器的构成要素;最后通过找内外圈的刻度,明确内外圈的排列顺序。
认识量角器
介绍量角器产生的过程,让学生知道量角器的由来。
通过观察1度角,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1度角。
组织学生观察交流,认识量角器的基本结构。
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具上指出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找内、外圈0度、20度、90度、135度和180度,进一步加强如何读内圈和外圈的刻度。
利用交互式白板淡入功能,让学生感受1度角的大小。
利用图形识别笔,将学生交流汇报的量角器的基本结构用笔画一画,更加凸显;再利用拖动功能,把基本结构的名称一一对应,使学生一目了然。
利用淡入功能,使学生在内外圈刻度相应的位置上方点击,显示刻度。 探究新知 认识量角器后,通过组织学生读一读、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等形式让学生明白量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位置至关重要,并在实际操作量角中感悟如何量角?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一起交流探讨量角的方法。
用量角器量角
学生尝试读角1和角2的度数。在此环节中,让学生明白角1是读内圈的刻度,而角2是读外圈的刻度。
通过观察不规范的量角的例子,让学生明白量角时还需要注意量角器摆放的位置。
3、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分别尝试着量出角1和角2的度数。
4、请学生汇报一
1、通过屏幕遮罩,让学生逐一尝试读出角1和角2的度数,明白如何读内外圈的刻度。
2、利用白板上的工具量角器,让学生在白板上演示如何量出角1和角2的度数。 如何量出角1和角2的度数,并在白板上演示。
5、和学生一起交流探讨量角的方法。
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
组织学生估一估、比一比,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量角器上的刻度,说出每个角各是多少度?
4、在作业纸上量出每个角的度数。
5、估一估每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6、量一量生活中的特殊的角(三角尺)
7、让学生观察图例,量角器上的刻度,说出每个角各是多少度?
8、让学生在作业纸上量出每个角的度数。
9、请学生估一估屏幕上两个角的大小,再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三个角的大小,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0、让学生量一量生活中的特殊的角(三角尺),在此基础上,引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11、利用表格的放大功能,凸显每个图例中量角器上的刻度。
12、利用淡入功能,请学生先量一量,再汇报,最后点击页面,凸显刻度。
13、利用屏幕遮罩,逐一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再同时比较三个角,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4、利用拖动功能,在量三角尺三个角的度数时,拖动出问题,从而为后面的三角形内角和学习做好铺垫。
全课小结
归纳知识要点和心得体会,突出学习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回忆学习过程,并归纳整理。 无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量角的方法 0度刻度线对准角的一条边; 度数对着另一条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