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课堂导入:中国航海日 “航海日”是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全国性法定活动日,既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渔业、船舶工业、航海科研教育等有关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和海军官兵的共同节日,也是宣传普及航海及海洋知识,增强海防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全民族文化活动。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它是为纪念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而设立的。郑和是谁?西洋在哪?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一、郑和下西洋 筑梦海洋—— 千帆竞渡播文明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寻找建文帝;宣扬明朝的国威。材料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4.北宋统一战争一、郑和下西洋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 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材料四:郑和,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出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跋涉千里,朝觐麦加。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随明军征战,屡立战功,明成祖赐马和郑姓,史称“郑和”。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4.北宋统一战争一、郑和下西洋(3)先进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和指南针的应用;(4)郑和不畏艰险,知识丰富;富有军事指挥才能、卓越外交才能、冒险精神、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坚强的毅力等。 根据上述材料,思考郑和成功航行西洋7次的条件是什么?(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2)明成祖的鼓励与支持;4.北宋统一战争一、郑和下西洋 3.郑和下西洋概况:注:本图片为视频缩略图,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视频“【知识解析】郑和船队”。4.北宋统一战争一、郑和下西洋刘家港占城榜葛剌古里红海沿岸非洲东岸西洋:
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4.北宋统一战争一、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先后7次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最大的海船44丈(151.8米),宽18丈(61.6米)。每次出海2.7~2.8万人。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结合教材,快速完成表格:4.北宋统一战争一、郑和下西洋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 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 《天妃灵应之记》4.北宋统一战争一、郑和下西洋4.北宋统一战争一、郑和下西洋 4.郑和下西洋意义: 材料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都表示热烈欢迎;许多外国使臣搭载郑和宝船回访中国,明成祖期间访华次数为明代最高,达到318次。 材料二:意义:
1.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4.北宋统一战争一、郑和下西洋 材料三:圆满完成外交使命之外,郑和还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航线,他发现经过印度古里(今科泽科德)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可以避开风暴区,直接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东非国家。意义:
2.开创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4.北宋统一战争一、郑和下西洋意义:
3.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材料四: 南洋华侨聚居图 4.北宋统一战争一、郑和下西洋4.北宋统一战争一、郑和下西洋 合作探究:怎样评论郑和下西洋?中国的郑和,世界的郑和!!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郑和是世界史上伟大的航海家!!4.北宋统一战争一、郑和下西洋宝船粮船水船马船战船坐船 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要出色,甚至同时代的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也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 英国李约瑟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4.北宋统一战争一、郑和下西洋 不同声音: 郑和下西洋没有给当时明朝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反而让这种厚往薄来的贡赐体系增加了明朝的经济负担。 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
——《明史·郑和传》 4.北宋统一战争一、郑和下西洋小组合作探究建议将此活动设计打印出来,让学生课上完成。4.北宋统一战争二、戚继光抗倭 风波海洋—— 东海扬威海波平4.北宋统一战争二、戚继光抗倭注:本图片为动画缩略图,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动画链接“【历史地图】交互动画:戚继光抗倭”。二、戚继光抗倭 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大封建主的侍卫,当时有很多失去军职的武士成为强盗)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1.戚继光抗倭背景:二、戚继光抗倭
过程: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
结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组建戚家军
目的: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措施: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结果: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2、平定倭寇过程及结果:二、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相关史实鸳 鸯 阵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二、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小提示:民族英雄是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戚继光 3.戚继光抗倭意义:二、戚继光抗倭【微思考】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成功?1、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3、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危机海洋—— 西船东渡占澳门 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政府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从此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然而,明政府的海禁政策能够禁止中国人民出海,却阻止不了来自于海上的危机。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自主探究】简述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的情况? 葡萄牙殖民者几次侵入我国广东、福建、浙江地区,都被我国军民赶走。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在澳门上岸,擅自搭篷建房,进行贸易。
但是,澳门的领土主权仍属中国。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1世纪海上
丝绸之路 经略海洋——云帆高张再启程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蓝色的宝藏!
然而海洋,却让中国人又爱又恨——在漫长的古代,它曾给我们国家带来无尚的荣耀与自豪,也曾在近代给整个民族带来无法忘却的伤痛和回忆。
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 中国首艘国产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9月25日,正式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篇末寄语:
今天我们若想取得海洋全面发展不能够一味的采取防守政策,我们要有一种开拓进取创新精神来发展、建设我们的海洋,充分利用好这个巨大的资源库。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以后将是我们国家各行各业的人才,有的同学可能将会从事与海洋有关的工作,希望同学们:刻苦读书,立志报国,
认识海洋,关心海洋,
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小结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