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匆匆》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在表达上有如下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善用修辞。第一自然段用一组长短一致、节奏整齐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第一、四自然段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的设问句,直抒胸臆,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第一自然段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第三自然段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本文在原人教版六下教材单元中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的来去匆匆的。如今放在统编教材特殊习作单元中,其教学功能也变为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学习文章是怎样表达出对时光匆匆的感叹这一情感体验的。这也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
?
二、教学要点
1.生字识记。
课文有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教材词语表中有“空虚、徘徊、赤裸裸”等11个词语要求能理解会写。在会写的字中,“藏”的右下部分笔顺要注意,“蒸”注意不要写掉了“丞”下边的一横。
2.朗读课文。
课文语言纯朴简练、节奏感强,情感真挚,特别适合有感情朗读。第一、四段既有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又有一连串的问句,可以在训练朗读中,感受表达的效果。第三段用太阳来写时光的悄然流逝,列举了洗手、吃饭、沉默、伸手、睡觉、睁眼、叹息等常见生活细节,也适合朗读和背诵,感受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3.学习表达。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其阅读能力目标要求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匆匆》是本单元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默读的基础上,用心体会文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并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下自己对时光流逝的的感触。
三、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藏”“挪”等6个生字和“徘徊”“空虚”等11个新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3.能结合具体文字,说说课文是如何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的,并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4.仿照课文第3段,用一段话写一写对“时间的流逝”的感触。
教学重点:
1.正确读写“藏”“挪”等6个生字和“徘徊”“空虚”等11个新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3.能结合具体文字,说说课文是如何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的,并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第3段,用一段话写一写对“时间的流逝”的感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阅读导读,了解重点
1.自读单元导语,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
这个单元是习作单元。阅读能力目标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习作能力目标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2.出示导语的人文主题句,读一读,体会意思。
“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单元导语告诉我们,这个单元主要任务是学习写作,学习怎样在写作时表达出真情实感。
板块二:读解字词,了解作者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匆匆》。文中有一些生字词很有特点,我们来读一读。
PPT出示:空 虚 ??徘徊 ??叹息
茫茫然 ?头涔涔而泪潸潸
1.读第一排词语。“空虚”在文中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徘徊?为什么而叹息?
2.读第二排词语。你有过这样的时候吗?文中作者因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
3.朱自清是谁?他在什么时候写的这篇文章呢?(PPT出示朱自清简介)
板块三: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听读课文,感受时光匆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从小我们都熟悉这些描写时间流逝的名言警句。24岁的青年作家朱自清,是如何描写时光流逝带给他的感触的呢?请大家一边听课文录音,一边跟着轻声读课文,在那些触动你的地方做上记号。
2.梳理结构,感知课文大意。
(1)这篇课文的末尾段很特别,只有一句话,而且是一个问句。出示,一起读。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讲什么?
要点:我们的日子为何一去不复返呢?这是作者对时光匆匆的直接追问。
(2)这个问题作者在课文中还问了一次,在哪里?(第一段)这样的写法叫首尾照应。首尾都提出同样一个问题,可见,这是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想重点表达的一个问题。
(3)课文中间部分在讲什么?请大家小声读一读,同桌讨论一下。
要点:中间部分讲时间如何来去匆匆?作者从很多角度写了时光是如何匆匆逝去的。
(4)指名概括课文大意。
要点:课文一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何一去不复返呢?”,然后围绕这个困惑,列举了大量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来表达发现时光匆匆易逝的观点,最后又用同样的问题强调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焦虑。
(5)课文篇幅不长,结构精巧,一读就明白,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板块四:聚焦问句,体会效果
1.自学第一段。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一共有几个问句?这些问题都是在围绕哪一个问题提问?
交流:
(1)这些问句中,哪一个是作者提出的主要问题?
(2)破折号后的一连串问题,这几个问题分别又针对什么提的?
(3)读一读这几个问题,你感受到了什么?
(4)既然作者想问的问题只有一个,去掉破折号后的这些问题可以吗?
(5)带着感受,练习背诵第一段。
2.小组合作学习第四段。
出示合作学习提示:
(1)默读第四段,思考:这一段和第一段的写作方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小组讨论:作者在这一段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分享交流:
(1)这一段在写法上和第一段有何相似之处?
要点:都是用一连串的问句在写。
(2)作者问了多少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想表达什么?
要点:六个问题,都在表达作者对时光匆匆易逝难留的感叹。
(3)比较一下原文,如果把这些问句换成下面肯定或者否定式的表达,可以吗?为什么?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什么都不能做。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什么都没有剩下。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什么痕迹都没留下。我连像游丝样的痕迹都没有留下。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只能赤裸裸回去。但不能平的,我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啊。
要点:问句直抒胸臆,直指内心,抒发了作者对时光匆匆易逝的无奈和感叹。
(4)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3.师生合作,配乐朗读一、四两段。
4.收获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阅读,我们发现了作者在第一、四两段的表达秘密: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作者用大量的问句直抒胸臆,强烈的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感叹。读着这些问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一位朱自清——年轻的他,早已成果累累,但他并不满足,不想浑浑噩噩地度过短暂的一生。怀着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对自己生活的思考,他想留住时光,过有意义的人生,让自己的生命发出更多的光芒来。
那么,面对难以捉摸、匆匆易逝的时间,作者又是怎样把它具体可感的写出来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板块一:背诵段落,复习课文
引导背诵第一、四两段的问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24岁的朱自清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一起接着背诵。
面对从匆匆易逝、难以挽留的时间,作者又禁不住对自己发出这样的疑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日子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接着背——
板块二:聚焦三段,体会表达
1.引读第二自然段。
就这样问啊问,作者突然发现,自己的日子正在悄然流逝,自己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出示课文内容学生接读: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原因是什么呢?
2.自学第三段。
是啊,作者为突然发现生命时光的流逝而感到惊慌、感到惶恐。他决心要找到时间的身影,他想要留住时间。
出示自学提示:
(1)读一读:默读第三段。作者是怎么发现时间偷偷溜走的?
(2)画一画:作者发现了时间是从哪里匆匆溜走的?把相关的句子勾画下来。
(3)议一议:和同桌交流你勾画的句子,你们发现时间的身影了吗?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作者是怎么发现时间悄悄溜走的?
体会“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太阳想象成一个活泼的少年,在每一个平常的时刻,从他眼前溜过的样子。
(2)借助太阳的这双脚,作者抓住哪些事物来具体写出时间的流逝的?
主要抓住饭碗、水盆、双眼、身上、脚上、叹息时等日常事物和现象理解时间是如何溜走的。
(3)作者为何要写这些事物和现象呢?
主要体会作者选取这些事物表达的好处。正是因为选取了如此细微的、每个人都经历的这些时刻,才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
(4)带着这些理解,一起读这一段,感受作者对时间流逝的焦急和惋惜。
板块三:小结写法,拓展迁移
1.小结写法。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作者却借助太阳的起落,抓住生活中那些个平常的瞬间,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到了时光匆匆的流逝,也感受到了作者无奈和惋惜。这就是朱自清在写作上的高妙之处,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2.自主写作。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呢?请你仿照第三自然段的写法,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3.全班交流,教师引领。
主要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发现如“一年四季”“十二时辰”“上学放学”等时间流逝的脚步,让学生寻找到具体可感的事物或生活现象来表现“时间流逝”的身影。
板块四:小结表达,达成共识
1.回想一下,学完了朱自清的这篇散文,你们学到了什么?
2.小结:我们常说的写作要有“真情实感”,一方面指的是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情感,不可只发议论,没有具体的描写,另一方面也是指要借助一些具体的表达方法,比如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来表现。下一篇文章,我们又能学习到表现真情实感的方法呢?让我们期待下一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