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二历史课件:6.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历史课件:6.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6 22:2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导 言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布资本主义必然灭亡;20世纪初,列宁又认为,资本主义进人了腐朽的垂死的阶段。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20世纪,资本主义尽管发生过世界性经济危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但没有灭亡,反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新的发展。
应该看到,“变”和“不变”贯穿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之中。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变化

三、资本主义产业结构的变化

四、如何看待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阅读页88、89,生产关系有哪些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主要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页86倒二行)。

理论来源:凯恩斯主义
表现:
(1)部分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指导性的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或者补贴。
影响:
(1)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另一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西欧国家和日本开始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2、混合经济的出现:
含义:混合了资源配置方式和所有制结构的经济,即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既有国有制经济,又有私有制经济的经济。

时间:70年代以来
原因:
(1)70年代初欧美出现了经济“滞胀”的新危机
生产>市场→生产停滞。
生产<市场→通货膨胀。
直接原因: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
说明: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不是万能的,不是根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良药。
(2)各国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经济“滞胀”使得当时的主流凯恩斯主义被质疑,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力扩大。政府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等。
3、福利国家的出现:
所谓福利国家制度,就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以瑞典为例,最主要内容是社会保险、家庭福利、社会服务和医疗保健四大块福利保障。其福利不仅可以涵盖从摇篮到坟墓一个个体生命各个阶段,还涉及到生活各个主要领域,包括儿童服务、老年人保障、残疾人保障、医疗保障等。甚至每个18岁以下孩子,国家每月都补贴950瑞典克郎糖果费;国家保证每个瑞典孩子在幼儿园、十年义务教育期间拥有自己的位置,每个瑞典人可以免费接受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每个人均享受近乎免费的医疗服务;残疾人的生活服务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并提供一名专门的服务人员等。
物质基础:生产力迅速提高(黄金时代,成果共享)
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安全网”)
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
范围:已涉及生、老、病、死、伤、残、孤、寡、
失业和教育等各个方面,如医疗保险、失业
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为穷人提供
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
特点:覆盖范围广;低收入阶层受恵多
实质:是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
配的一种形式。
影响:
(1)积极方面: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等。
(2)消极方面: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对投资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福利国家令人羡慕的高福利,实际上是建立在高税收的基础上)。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她说的“梯子”指的是什么? “安全网”指的是什么?

“梯子”指的是工作、就业等机会,“安全网”指的是社会福利政策或者社会保障体系。
4、“人民资本主义”的出现:
出现雇员股东制和企业股权的分散化(即所有权分散化)。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些措施使企业的所有权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变化,认为人人都是资本家,把工人持有少量股票的现象,粉饰为资本主义的“质变”,宣扬资本主义正在变成“人民资本主义”。
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变化
阅读页89、90,生产力变化的主要表现?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黄金时代”的出现: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
影响: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是“黄金时代”和福利国家的物质基础;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第一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下 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3)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等。
2、美国“新经济”的出现: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主编斯蒂芬·谢泼德指出,美国已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

所谓“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曾两次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首位走上哈佛讲坛的中国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所谓新经济,就应是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由新科技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
基础: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现行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虽然也离不开知识,但总的说来,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即以物质为基础。
其中所述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一切知识,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及行为科学知识。
主要动力: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特点:
(1)经济持续增长
从1991年4月开始,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10年),远远超出战后美国经济平均连续增长50个月的期限。
(2)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
(3)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
(4)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

总之,特点是一高三低,即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

学术界关于美国“新经济”的疑问:

如美国的“新经济”是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现象,还是长期稳定存在的现象?
一旦发生经济增长滞缓,通货膨胀加剧或失业率大幅上升,“新经济”是否会随之消失?
为什么美国形成了“新经济”,而英国、法国没有形成“新经济”呢?
以上这些问题如不在理论上解释清楚,“新经济”的真正内涵还是难以揭示的。
三、资本主义产业结构的变化
1、表现:
通常把产业分为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第二产业(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各种服务业)。
第一、二类产业是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非物质生产部门。

第一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与此相随,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非知识型工人减少,从事信息处理的知识型工人增多。
2、原因:
(1)新科技革命的出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产业不仅包括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文化教育事业,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是随着新的科技革命而不断发生的又一次产业革命。

(2)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如家政服务业。

(3)政府产业政策的诱导
西方一些国家政府制定了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
3、影响:
(1)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理由:第三产业提供的是劳务,不会像物质生产部门那样造成产品积压,有助于减轻因产品滞销造成的连锁反应。同时,第三产业使生产部门增多,减少了集中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四、如何看待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定位:

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1)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观点。
(2)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观点。
(3)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观点。
(4)是社会资本主义阶段的观点。
第4个观点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放的观点。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从内部关系到国际关系,社会化的程度都越来越高,范围都越来越广,层次都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逐步增长,所以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即含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比之其他名称更为恰当、更为准确。
在1990年4月,戈尔巴乔夫在发表的《未来世界与社会主义》一文中说:
“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诸如公有制、计划化、社会保障,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已经成了先进的西方社会生活习以为常的部分。”
2、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三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现代科技革命推动论。
(2)第二种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论。
(3)第三种观点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
3、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变:生产力、生产关系、产业结构等。

不变:
(1)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没有根本改变。
(2)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没有根本改变。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仍然存在。
70年代的“滞胀”、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7年后的世界金融危机等,因为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邓小平说:“资本主义消灭,这是一个很长期的斗争。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消灭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课 堂 练 习

1、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答案:B
2、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答案:D
分析:削减福利开支、提高利率,有利于解决通货膨胀(钱少了);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减少税收,有利于解决生产停滞(经营积极性提高了;企业负担减轻了)。
3、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
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
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
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

答案:C
轻松时刻
勃列日涅夫访问印度时,大批印度人到机场欢迎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便问当时的印度总理英甘地,你是用什么办法让这么多人来欢迎我的?英甘地回答:凡是来欢迎你的人,都能够得到5个卢比(印度货币)的奖励。 后来英甘地到苏联访问时,成千上万的苏联人从机场到莫斯科市内的道路上夹道欢迎。英甘地问勃列日涅夫:你是用什么办法让这么多人来欢迎我的?勃列日涅夫回答:凡是不来欢迎你的莫斯科人,每人罚款5卢布(苏联的货币)。
谢谢啦!